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团星

松柏堂古村落(袁斌航拍)

黄焕南相貌奇特、身材矮小,皮糙肉厚,长年赤膊。因名字有个“南”字,坊间称其“南天门”。文革后期,南天门被禁歇业。改革开放后,重操旧业。南天门把南乳花生肉卖上“天花板”,80年代就成了团星村第一个“万元户”。

[温馨提示]本文4800字,阅读需时13分钟。




团  星 
含辛鱼/

1938年冬,广州在抗日战争中沦陷。有两个广州妹逃难到团星村,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团星村是风云岭脚下的一条有800年历史的古村。团星村距小城以西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东接城内路,南邻城南村,西临风云岭,北至城郊村。团星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以前是古县城城内的“乡”,团星村把城内从东到南到西半包围;现在是新县城街口的“乡”,东接市政大道城内路。一条贯穿全村的省道355线又把团星村分成泾渭分明的“乡”和“野”。省道以东是“乡”,是团星村的民居聚落;省道以西是“野”,是风云岭与狗乸岭。两山之间是广袤的稻田,流溪河的支流黎塘河从中间穿过,在风云岭的余脉豸岭脚下与流溪河、小海河三江汇聚,一路奔流向南。
风云岭下的800年古村落
团星村下辖新村、八份、黎塘、西宁里、西园里、松柏堂、肖门楼、和顺里8条自然村。户籍人口2600人,有黄、黎、李、徐、肖、廖、张、陈等8姓。李姓居新村,南宋末年由麻村迁门口江再迁该地,现存一座一间两进原逊李公祠;徐姓居黎塘,清朝时由珠玑巷迁该地,因位于黎塘河旁边而得名;黎姓居西园里,明朝时从南雄府迁博罗再迁该地;肖姓居肖门楼,因肖姓人居住而得名;黄、黎、廖、张、陈等姓居和顺里,因姓氏多,村民祈求居于此和睦顺利而得名;黄姓为团星村一大姓,居松柏堂,后分支到八份、西宁里,有松柏堂古村落。1956年团星成立农业初级社时,分团星、四和两个初级社,“团星”首次见诸官方记录,意为“团结在五星红旗下”。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称团星大队。1984年,曾与城南、雄丰村合,称附城乡。1988年,撤乡设村,称团星村至今。
写《团星》,我是带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因为西园里是母亲的娘家。西园里先祖黎忻先为南雄府人,其后人黎仓曹于明朝从博罗迁居该地。仓曹公,字忠献,赐进士出身,官至节度使。现存一座一间两进忠献黎公祠。黎氏族人迁来时,此地遍植山枣树,因此西园里又叫“山枣树下”。
舅母谭勤
我的舅母就住在山枣树下。她叫谭勤,今年已95岁,是村中最年长的女性。舅母身材瘦小,背略佝,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往后梳得一丝不苟。她是外嫁女,如何嫁给我的舅舅?这要从我的外公黎桂全说起。外公有一独子黎业辉,即我那从未见过面的舅舅。外公是一个补鞋匠,每日挑一小担补鞋箱到朝阳街坐定,围裙一系,拉线补鞋。间或加工木屐,为木屐钉上猪皮绑带。外公父子俩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勤力。日本人的飞机在家门口炸出个弹坑,父子俩顺势挖出个鱼塘;在风云岭脚开荒,种出一片荔枝林。
舅母18岁那年,谭家来了媒人:西园里那户黎家有钱,黎家儿子老实勤力。谭家人也当即立了誓:谁家治好我女儿的腿疾,此女归谁。原来舅母右小腿不幸罹患碗口大恶疮,经年不愈;舅母也非谭家人亲闺女,而是养女。广州沦陷后舅母随大人逃难到从化,被城郊村谭祠堂尚平里一户谭家人收养,舅母只依稀记得母亲是广州人。外公领回舅母,雇请医生,悉心照料,治好腿疾,嫁与舅舅。那年舅母18岁,舅舅20岁。
舅舅43岁那年,得了急病。他到吕田找副业,腹中无物,饿急之际吃了几只香蕉,未到家门突发肠绞痛。在从化医治无果,紧急送到广州留医做手术。手术尾声突然停电,留下最后一针没缝上。术后针口流脓发炎,舅舅不久竟撒手人寰。那年舅舅43岁,舅母41岁,我半年后才出世。舅母再未改嫁,含辛茹苦拉扯大5个子女。
为了进一步了解团星村的历史,我找到了黄栋荣。他今年65岁,中等身材,肤色白里透红。老黄做了30年村书记、人大代表,是“团星通”。
村前松柏树
深冬的一天,我们约好在松柏堂古村落见面。村子正中的地标松柏树一下映入眼帘。树高约10米,树顶稀疏,树摆浓密。树上挂满一球球指头大小的长满突刺的小松果,枯萎焦黑如老痂,又间杂一球球粉绿鲜嫩的小松果,显示老树持续的生命力。老松柏前原有一个风水塘,现填平作停车场,老树围了一圈石栏杆保护。老松柏有多老?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先有松柏树,后有从化城。松柏堂村也因这一棵松柏树而得名。早在1489年从化建县前,松柏堂村已是有规模的村落。从化县城依村建起高大的城墙,松柏堂村成了城墙下的村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挖地基建房,只挖到三、四米,就挖到大量城砖,顺手也成为建筑材料。
描金画绿漆白的木雕
松柏堂村始建于宋末元初,面积5万平方米。古村坐北向南,五纵九横呈棋盘式布局。家家户户巷道纵横相通,是为“棋谱”;门前均有一口水井,是为“棋子”。村东是约斋黄公祠,三间三进。封檐板、穿斗梁上的蟠龙、狮子、梅鹿、牛羊、雀鸟、鲤鱼、花卉、古塔、书册、宝瓶描金画绿漆白,如穿上大花袄般耀目。村西有凉亭,四棵榕树一大三小簇拥成林。此处原有五棵老榕:三棵给虫蛀了,一棵给日本人的飞机炸了,仅存一棵。八十年代新栽三棵。五棵老榕位于城内西南角,该是昔日明清“从化八景”之一的“榕根驾虹”所在。清康熙朝进士张德桂曾赋诗赞曰:作势怒蟠碧地愁,奋飞欲动雄风至。将盘根错节枝叶张扬的榕树比作翻江倒海腾云驾虹的蟠龙,抒发作者奋发有为抱负远大的理想。
榕树小公园
松柏堂的北面,紧接昔日古县城城内的主街迎春街。迎春街也是古县城东门所在地,东门内外形成集市“东门市”。古志记载:市旧有二,今惟东门市存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城内有两个市,一个是在天妃庙旁边的总墟,一个是在迎春街的东门市,后来旋兴旋废仅存东门市。东门市有档铺有地摊。有卖菜卖肉卖鱼的、卖农产卖农具的、卖早餐卖豆腐卖河粉的、还有牌九番摊。除了城内人经商,还吸引远至新开、大凹、井冈等地的小商小贩挑担就市。现今,迎春街的以鱼巷、草巷命名的巷子还遗留了当年买卖的痕迹。松柏堂村得靠市之利,村民一直以经营小生意为主。民国初年,村里就出了一个闻名市井的“南乳花生肉”,由黄权深秘制独创。黄权深因单了一只眼,坊间称其“花生单”。他用布袋装了花生肉,在东门市、鱼樑尾沿街叫卖。南乳花生肉以香、脆闻名。香,南乳香飘几条街;脆,入口即碎。当年有老街口都耳熟能详的叫卖声为证:卜脆、卜脆啊,卜脆卜卜脆……南乳花生肉的香脆源于独门炒制。剥壳花生肉,放入食盐蒜头南乳,淋下开水,浸泡一夜。饱吸料汁,花生发胀。捞起晒干,进锅翻炒。放沙拌炒是“南乳花生肉”成败的关键。炒热沙子,再炒花生,此时人一刻也不能离锅。沙子吸走多余水分,只留下金黄与香脆。筛净沙子,扇走灰尘,南乳花生肉终成。“花生单”育有四女三子。长子黄锦洪排行老三,十多岁就接了父亲的手艺。黄锦洪不高不矮、不肥不瘦,因做事粗心(白话称“趔悱”),坊间称其“阿悱”。其妻潘碧芳,父亲在广州开金银铺,原是广州富家小姐,因战乱逃难到团星村,嫁与黄锦洪,生子黄栋荣。文革初期,十多岁就外出闯荡多年的老七黄焕南回村,跟大哥黄锦洪学艺。黄焕南相貌奇特、身材矮小,皮糙肉厚,长年赤膊。因名字有个“南”字,坊间称其“南天门”。文革后期,南天门被禁歇业。改革开放后,重操旧业。南天门把南乳花生肉卖上“天花板”,80年代就成了团星村第一个“万元户”。

西溪黄公祠

松柏堂村的东边紧挨西溪黄公祠和遯斋黄公祠两座祠堂,坐西向东,与古村成“7”字型。两座祠堂面积达五千平方米,体量之巨在从化罕见。西溪黄公祠始建于明景泰年间,早于从化建县。祠堂前曾有风水塘,现开发成住宅小区。祠堂五间五进,硬山顶龙船脊。门承四根四面石柱,立于石包台之上。一进两扇木门高大,立于半米高石门枕上。门楣高悬“西溪黄公祠”木门匾。祠堂的门面,给人宏大气派之感。
祠堂一二进之间,是四柱三门砖牌坊,刻“千顷流芳”四字。黄氏先祖黄世敬告老还乡时,皇帝赐地千顷,故留此名,为贵州提刑按察司副使、西溪孙婿李凤题。
千顷流芳牌坊
祠堂三四进,花瓶型、金钟型、花篮型石柱头形状独特;卷云纹、回字纹驼峰古朴大方;圆木柱水泥柱建筑风格混杂。从明代到民国,西溪黄公祠经历多次维修,揉杂了明清乃至近代风格。五进为后期加建,现已毁坏。
遯斋黄公祠五间三进,形制与西溪祠大致相同。遯斋祠也破坏严重,近年花巨资修好了一进。
西溪黄公祠在明代断断续续营建数十年,所选木材是取自风云岭的“岗松”,坚硬防虫。所需银两,却是“偶然”得之。据说西溪祠建造之时,同宗的城郊上香家也兴建祠堂。在广西做官的黄潜得知家乡建祠,用瓦埕装了白银,沿水路运回家乡。船至蓝田码头卸货,上香家族人接货时,见到的却是一埕埕臭不可闻的烂咸菜、烂咸鱼,当即拒收。殊不知黄潜心细,恐防白银半路遇劫,提前覆盖烂咸菜烂咸鱼以掩人耳目。不料上香家族人不明就里,这批白银最终给西溪族人“捡了个便宜”。
各式石柱头
西溪黄族,乃是唐朝名臣黄峭山一脉。黄峭山又名黄峭,唐昭宗年间官至工部侍郎,生21子。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峭山公后人黄文渊因动乱从江西迁居广州府南海县(今广州大东门诗画里大教场),生凤楼、凤廷、凤池、凤祥四子。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凤祥公因娶新村李家之女李巢为妻,从棋杆岭南张村迁番禺县宁乐乡蓝田村(即今团星村一带)。当时团星村为新村的李姓人最早落户。李巢嫁到张村时,李母前来探亲,见到女儿穿着光鲜的裙子喂猪,甚为疑惑。女儿说,黄家很穷,农事又操劳,我带去的很多光鲜的衣裳都没机会穿,你来才穿给你看。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干农活,这也成了坊间谚语“跪地喂猪乸”的来由。李母可怜女儿,遂邀黄凤祥夫妇前来新村发展。当时新村开发了周边包括松柏堂在内的大量土地,凤祥公获得松柏堂的土地,于是开始建村发展。凤祥公生世郡(号八八公)、世敬(号八九公)二子。世敬公生性好骑虎,又称“骑虎公”。明朝人,官至中宪大夫。相传,骑虎公曾与人打官司,因对方行贿致败诉。骑虎公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竟行到山中寻短见。不料跳出一只大老虎,骑虎公大叹:天意亡我也!但老虎却不吃他,乖乖伏卧骑虎公身边。骑虎公大惊:天不绝我也!于是骑上老虎重回公堂。公堂之上官员大惊失色,也自知理亏,于是改判骑虎公胜诉。骑虎公死后葬于岭南村虎头窿。后人每年重阳拜祭,需抬活猪祭祀。否则,对面村子的猪会在重阳这天无缘无故失踪。
驼峰木雕

明朝初年,骑虎公传到第五世裔孙黄福兴。福兴公生霞溪、松溪、西溪三子。霞溪公后人迁山东;松溪公后人聚居龙聚里;西溪公居松柏堂,生彥琳、彥宜、彥瓒、彥瑜四子。彥琳无后,彥瑜到南海后失联,松柏堂黄氏是彥宜(号遯斋)、彥瓒(号约斋)之后。其后人聚居城内为主,分支到花厅楼、南山楼、洪山围、西宁里、仕珍里、连城里、厚德里、人寿坊、宝僯坊、九甲、八份、大塘等地。松柏堂尊骑虎公为一世祖。后人为西溪父子三人各建了三座祠堂纪念。

解放前,西溪黄公祠是黄姓子弟免费读书的学堂,培育无数英才。清同治元年(1867),黄禹襄中丁卯科中式第二十一名举人,任连县、嘉应、潮州教授;清光绪元年(1875),黄绍英中乙亥科第八名武举人,任增城派潭千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黄梓元授癸卯科钦赐举人。民国时期,黄殿明、黄弼廷、黄汝祥、黄伯区毕业于黄埔军校,从戎报国。

西黄公祠木门匾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溪黄公祠被日军侵占,用作军火库。当年有一位闻名省港的飞贼叫“太初佬”,多次出入西溪祠偷军火,卖给抗日志士。日军恼羞成怒,设伏射杀“太初佬”于祠内,并声言放火烧祠。后经社会人士斡旋,称“太初佬”并非本族人,西溪祠才幸免于难,但第三进还是被烧毁了。1939年冬,又有一位“胆大过瓮缸”的12岁少年黄伟垣偷走日军的一支骑兵枪,卖得160元(当时可购谷1200斤)。同村老人勾鼻章大骂垣仔胆大,称日本人如果烧村,就把他吊死在松柏树上。垣仔大惊,逃到广州,入读免费的广东儿童教养院。1945年日本投降后,垣仔由本村人、中山大学学生黄柏煊带回家。黄伟垣后来做了小贩,挑小担走墟卖花生瓜子。
当年的“偷枪少年黄伟垣老人
解放初期,西溪黄公祠成为从化县委县政府办公地,后来又成为县武装部驻地,70年代成为县木器家具厂。多年来西溪祠被木器厂、楼盘侵占蚕食,已破败不堪。庆幸的是主体结构还存,亟待修缮重光以新貌示人。
八百年团星,有过英才辈出的高光,也饱经战火摧残的磨难。这一如战争中的女人,苦难又飘摇。我又想起我的舅母。她经历过骨肉分离、身体创伤、早年丧夫之痛,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乐观而自信,活得坚如磐石。我的舅母,便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最生动的注脚。                    
2022.12.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溪源村
黄氏资讯 | 凤凰镇松柏下村举行了黄氏光德祖祠重修竣工隆重庆典仪式
舅父舅母挽联
17首油菜花诗词:打团飞入菜花去,自信世间无别香
雨中的西溪南村
努力拼搏的江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