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福强:【教育杂谈142】“巨婴”是怎么养成的

她的儿子二十几岁了,应该是参加工作、完全自立的年龄了,但他就窝在家里,晚上通宵玩游戏,白天赖在床上不起,也不去找工作,成了家里的寄生虫。她向我发出求助的直接导火索,是因为她的儿子觉得玩游戏总不能通关,是新买时间并不太长的电脑配置太低,向她索要一万块钱,要更换设备。她生气没给,结果,儿子居然把家里的茶几砸了,发泄自己的不满。

很显然,这又是一个“巨婴”。

于是,我跟这位妈妈了解具体情况,希望自己能给她一些帮助。

果不其然,这个孩子俨然家里的“小皇帝”。他父亲兄弟三个,只有他这一个男孩儿,从出生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总想把最好的给孙子,不让他受一点委屈,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来什么,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慢慢地,他长成了任何人不能触碰的“宝贝”。和小朋友玩儿,人家有什么玩具,他就必须要有,没有就哭闹,哭闹就买;上幼儿园刚开始练字,字写不好,妈妈只要一批评,他就哭,甚至满地打滚儿,只要一哭,爷爷奶奶就横加干涉,埋怨妈妈心太狠。

上学后,这位妈妈意识到爷爷奶奶纵容的害处,把他领回了自己家。开始的时候作业写不完,妈妈逼着他写,但看着孩子满眼的泪水和央求的口气,妈妈的心软了,这让孩子看到了希望。于是,他由不断地找借口逃避写作业,直到最后再也不用借口,干脆不再写了,一切都顺理成章了。老师和家长都无可奈何,没了办法,只能一次次无原则地谅解他,“规则”两个字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自己的,无论自己想怎么样都是可以的,别人只能遵从。如果想要他帮着家人做点什么,对不起,他要么干脆拒绝,要么置之不理,毫无责任感,也没有担当意识。

长大一些,他开始迷恋游戏,一开始父母还尝试用“写了作业可以玩”、“考好成绩可以玩”来交易,但到最后,终于陷入了“没人能管”的悲催境地。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爸爸终于登场了,于是暴力不断,家里鸡飞狗跳,可惜,仍然无济于事。

听着这个妈妈的诉说,我深知这个家庭因此而陷入的窘境。我问妈妈:他不去找工作,是不是没有感兴趣的事?他有什么特长吗?

这个妈妈依旧无奈,他的儿子总是自诩为音乐天才,最应该读中央音乐学院。但是,他又不肯努力,家里先后给他买了钢琴、吉他、音响,给他请过几次专业老师来培养他,全都半途而废。后来迫不得已读了个大专,想让他学点技术,学费交了不少,但开学不到一个月,说什么也不去了,也不肯找工作,不是嫌这个工作累,就是嫌那个工资低,要么干脆说,这些工作都配不上自己的才华。

面对这个妈妈的无奈,我也拿不出灵丹妙药。我只能告诉她,他的儿子是典型的“巨婴心理”,虽然是成年人了,但心理还停留在婴儿阶段。他的世界是你我不分的,没有边界意识,他们喜欢幻想,把想象等同于现实,这会导致他以为他能主宰一切,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所有的钱都得给他花,在他心里这是顺理成章的。他的内心其实很脆弱,一般不肯接受质疑,一旦受到质疑就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苦闷,内心就会有破碎感。究其原因,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给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一味地满足他的本能需要,造成他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仍像婴儿一样看待世界,无法融入社会。

我嘱咐这个妈妈,不要急,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问题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解决起来也不要奢望一蹴而就,还得从父母入手,逐渐引领儿子认识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拎清权利边界,掌握社会规则,慢慢让他承担一些责任。然后帮他去发现兴趣,鼓励他去尝试,直到他找到自己与世界融合的路径。

上面分享的事件,绝不是个例。像这个母亲一样手足无措的父母,大有人在。2018年123日,《咬文嚼字》公布2018年十大流行语,其中,“巨婴”一词排到了第九位。可见,巨婴现象,在中国实在太过常见。

48岁的海归硕士,回国后不肯工作,靠老母亲给的生活费活。他母亲已经82岁了,还患有尿毒症,苦苦哀劝儿子出去工作,儿子却死活不肯。

有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生命垂危。原因仅仅因为他嫌弃母亲不能满足他的生活费需求,于是拔刀相向。

16岁就成为博士的高材生,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却在毕业前强迫父母在北京为自己买套房。父母无力承担北京的房价,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个博士生又有什么用,我连一套房子都没有,算什么博士。”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给他出部分或全部的生活费。他们没有自理能力、喜欢一味索取,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巨婴。

中国式巨婴,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的中心。他们不仅认为父母应该对自己百依百顺,甚至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为他们服务。他们的心态总是:我弱我有理,别人帮我是天经地义。

“霸座男”、“霸座女”、“阻拦高铁发车”、“抢公交车司机方向盘”、“出国旅游对航空公司不满,不知道依据规则解决问题,而是喊话大使馆”,这一系列“我要”、“我就要”的行径大约都可以被称作“巨婴”现象。

“巨婴”并不单单指过度依赖父母的青少年,而是泛指一个奇葩的成年人群体,他们极度自私,只求索取,没有奉献,以自我为中心,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才行。他们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律概念、没有道德约束,把别人的帮助、赠予视为应该,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感觉全世界都应该无条件地顺从自己。

巨婴产生的根源当然主要在家庭,有人总结了一个公式:“消失”的父亲+“包办”的母亲=“没有断奶的巨婴”家庭教育的缺位或畸形,导致孩子被父母过度娇惯宠爱,变得脆弱、依赖、没担当、没主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正义感、责任心,“巨婴”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学校教育。我认为学校教育过分以知识教育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要对“巨婴”现象的形成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三观”形成时段,但这个时间段,他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围绕着选拔考试的方向和要求,将最主要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几门文化学科的学习之中。他们除了可能获得的优良成绩外,什么独立、自主、社会上的事务,根本没有太多机会尝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而整个社会对学校、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评价,也定位在“升学率”这单一的点上。这样的一个学校系统背景下,学生没有学会责任、爱、厚道、感恩、回报,没有学会交流沟通、合作、宽容、规则、礼让,没有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也就不足为奇。

学生的人格完整,何以摆脱巨婴心理,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网络上不断曝光的“巨婴”案例,许多人都有着“高学历”,有着耀眼的“知识光环”,这恰恰暴露出他们在漫长的教育周期中存在的“缺失”。学校并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据此提供相应的营养。相反,学生只是一个工具,或是为了实现光宗耀祖的家庭使命,或是为了满足学校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于是,强调人比人,没人味、没人性的教育流行于世。这样一个病态的系统本身,就成为了巨婴形成的温良的土壤。这必须引发我们对整个学校体系自身缺陷的警惕和反省。

因此,我们应学会超越繁琐的学校事务,站在体系之外来打量我们的学校,并抛给自己一个问题: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到底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育儿心经]我教育孩子的经历
24岁大学生捅死陪读母亲:这四种家长付出再多,也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袁隆平生前写给母亲的信曝光,感动无数人:再好的教育,也抵不上一个见过世面的妈
养男孩,妈妈要懂得退位,爸爸要尽早回归!
培养男孩习惯竟遭遇阻力,其中一支力量竟不可逾越,是啥
家长学校讲座材料(一篇很好的家庭教育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