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学和放学——童年趣事(39)

公众号ID

:h18906162611

关注

    很难想象,如今每天上学和放学的学校门口,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景象,每每此时,我都会想起我童年的上学和放学……

    似乎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没有大人护送去学校了,我的两哥哥因为随父亲下放到乡下去了,母亲每天要去医院上班,所以,其他家的孩子或许有哥哥姐姐陪着去学校,我只能是跟着他们一起走。

那时,从西大街到人民小学,要路过西大街,穿过文亨桥菜场,经过贤俊街、鸿渐街,中街,关键是要爬那座高高的鸿渐桥,父亲担心刮风下雨我过不了鸿渐桥,经常会和鸿渐桥堍的县中门房打招呼,门房的邓师傅、姚师傅、苏师傅以及章阿姨都是爸爸的同事,让他们关注一下,而我,如果遇到情况,最多是爬着过鸿渐桥而已,也没什么难为情的,因为都这么做,要不,厉害的大风会把我们吹到市河里去的。

下雨下雪担心的是滑倒,疼倒不疼,一身老棉袄是天然的防护服,就是摔脏了难堪。热天下雨过桥,特别是台风季节,那伞自然是不敢撑的,经过高桥,搞不好就“吹喇叭”,力气小的,捏不住伞,伞就吹河里去了,因为你不放手,人就一起下去了。经常看见好心的县中师傅,帮孩子们捞河中的雨伞,所以,那时过桥,宁愿被雨淋,也不敢撑着那把油布伞过桥的,当然,高年级同学就不担心这些的。

    上学除了搭邻居家的小伙伴外,就是和同学一起上学,幸亏那时一条不长的西大街上,同班同学就有十几个,所以,一早吃好早饭,背个书包就去前面沿街的阿全家等他,几个同学搭前搭后的搭伴去上学,这样的感觉真的很温馨的,我在想,为什么那时的同学远比现在的同学亲热?因为除了读书外,所有的课外都在一起玩,真的比亲兄弟还好。

    一个早晨,那条通往学校的路上,几乎清一色全部是中小学生,而过了鸿渐桥,就全部是清一色的人民小学的小学生了,基本都没有大人护送的,那时被大人护送,是要被同学笑话的,经常离学校校门还有好长一段路,学校难得的几位被护送的女同学就要赶自己的阿婆回家,不准她们再送,而调皮的男同学,还要在旁边起哄。所以,似乎大家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被大人送的同学不是没出息,就是资产阶级思想严重,那都是非常难为情的事情。

如果说上学因为时间紧,而且有学习任务,所以,大家一般都是急匆匆的去学校的,但放学回家就不一样了,小学一般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放学,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放飞,脱离了学校的牵绊,一如云雀高飞蓝天,不过,那时的我们,最多也就是几个小伙伴搭伴玩那时时兴的游戏,飘花片啦,打弹子啦,车铁钱啦、弹牛皮筋啦之类的,拆天的事情不做的,大概,我那时算是个略带调皮的规矩孩子吧?一般玩了一会,就老老实实的回家,颈脖里总是挂一根绳,系着那把连几个齿痕都记得的家里的大门钥匙。大门进去,家徒四壁,哪像现在的孩子到处都是吃的?嘴巴馋呀,碗橱里盛一点中午的剩饭,淘一点中午的剩菜汤,先干饱了肚子,然后开始家庭作业,那时作业确实不多,一页至多两页抄单词,再做两页算术题就结束了,余下的时间就是玩,因为医院的母亲即使下班了,还会有许多让她忙不歇的事情要做,给附近的邻居义务打针呀似乎是每天都有的任务,到回家烧晚饭都是天完全黑了,幸亏我早已经填饱肚子,所以,不会眼巴巴的等着吃晚饭,而是可以尽情的玩耍,只要玩得不出格就行,一般母亲都不问,其实她也没有时间来问。

因为孩子的放学并不都像我这样守着规矩来,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也想方设法,通过路长制来管理。记得那时放学,第一件事情就是按东西南北排队,往中街东去的一路,往南街去的一路,往西去宝塔的一路,唯独往西大街县弯街去的最长,十多个同学,长长的一溜,通常一前一后两个路长,那不是一般的认真,可以说比老师还严,他们的尚方宝剑是:谁表现不好,报告老师!那时都见了班主任怕的,所以,谁都是老老实实的一个一个跟着走,其他班级可能排一列,我们班一定是两列,

因为人多,我们西大街那一路的路长是人高马大的李平,比我们高出一头,排最后一个,管得是井井有条,谁讲话,谁走路没有走相都会被她提醒,没有人敢不听,最多咕哝一句申辩一下,这样的好处是,同学们不敢乱跑,可以直接回家。为了管理好每个班级的这些队伍,学校还专门设立监督岗,分别在重要的十字路口监督,然后下午的黑板报上立即公布,那也是个杀手,因为点上名的小队,放学以后是别想跑了,老老实实的挨班主任老师的训话,碰到凶一点的班主任,拖到你黑咕隆咚,前肚皮贴到后肚皮的时候,让你悔得肠子悔青,恨不得十辈子也不敢违规了,把个因为违规扣分的同学恨得肚子里诅咒了得十八辈祖宗都骂完了,你想想还有谁敢违反规定了?所以,那时的放学路上,是真正的规规矩矩。

有一段时间取消了路长制,放学也不用排队,于是开心得我们自由自在,结果,我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那时五年级了,江阴城开始又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填河建人民中路,鸿渐街上堆满了竖放的水泥管,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就是竖起来的管壁都可以我们行走,只要有本事爬上水泥管,就可以居高临下的从鸿渐街一直走到文亨桥,作为男孩子自然看了人家大路不走走水泥管的有趣,于是也跟着如此,几次下来,熟门熟路,甚至可以一路狂奔,于是,一次的“老K失匹”,从管壁掉下,头正好撞上管壁,顿时什么也不知道,醒来人已经在澄江医院,从此,再不敢如此张狂行走,从此额头上多了一道调皮的报应——疤痕。                            

只是到了中学,小学里那套管头管脚的一套全部没有了,反而有点不适应呢。因为,当时的县中离家实在近,直线距离似乎只有几十米,可以不夸张的说,第一遍上课预备铃响从家里快速出发,甚至赶得及在老师进教室前跑进教室,我有过午睡睡过头拼命赶上学的体会。因为近,因为许多的老师就是邻居,所以上学也好,放学也罢,乱七八糟的事不会做的,再说,毕竟一直是做班干部的。                          

大概上学做的唯一的坏事,就是不从大路上学,而是翻墙抄小路进教室,那时,县中北围墙还不全部是砖砌的围墙,而是用三合土夯成的,所以一层层的痕迹明显,日晒雨淋,一层层的交接处就更明显,我们正好借这样的地方攀爬,从围墙上一跳就是学校的大操场,正好有一长排老杨树掩映,经常是一条街上的女生跑在我们前面,又没有其他路可以走的,想不明白,我们是怎么比她们先坐到教室里的。后来学校围墙因为台风坍塌了以后,重新加固,我们就很少干这样的事情了,只是寒暑假放假了,为了要进学校踢球玩耍,难得也会攀爬一下围墙的。                             

     现在回想起我童年的上学和放学,似乎比现在的孩子多了许多的情趣,虽然难得有点小违规,但每次违规以后都有报应的,都让自己从此不敢违规而老实,但绝大多数是规规矩矩的,而这样的上学路上和放学归家多了许多的难忘回忆、难忘经历,这些是现在的孩子们经历不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可思议. . .
半个世纪前的肥猪市
二十七军洪桥子弟小学
一个黄冈人眼里的黄冈教育现状
采矿引发安全隐患!缅北帕敢村庄出现巨大深坑!
不一样的“六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