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7|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比较政治学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以此分析理解各国政治所处的位置。所以,了解其他国家不仅仅是为了“猎奇”,甚至不仅仅是出于“心怀天下”的世界主义情怀,也是为了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看理想X刘瑜》的专访,让我突然对“比较政治学”有了兴趣,遂开始读《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对我来说,比较政治学是新事物,原先我还有些畏难,生怕门槛高读不懂,但这本书确实是惊喜。

全书以非学术化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如我这般对政治、历史只知皮毛的人,丝毫不觉门槛所在,畏难情绪烟消云散,看得津津有味,我想这就是刘瑜老师——讲述者——的魅力。



如果说原本我对世界形势、各个国家的认知是五颜六色的绳子们缠绕在一起的乱象,通过这次阅读,有些被贴上解释着所以然的便利贴,有的绳子被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的还未能脱离那团乱麻但被抽出其中一端,完成触类旁通的使命。

这些绳子是伸长的触角,扩张着我大脑的认知版图,同时让我在乱象中找到别样的平衡——努力寻找适合的比例去均衡认识中的偏见。

 
如果你是一个井底之蛙,那么你就永远无法获得那个反观自身的视角,甚至还可能因为这种狭隘而狂妄自大。
——刘瑜《可能性的艺术》
 



全书由五个板块组成,分别是全球视野、政治转型、国家建构、政治文化、政治经济。

第一个板块谈论的是宏观时代背景与全球化进程。接下来两个板块政治转型、国家建构则是政治比较的两个核心维度。而特定政治模式的出现与变迁有其孕育的土壤,这些与文化、经济息息相关,所以作者最后借助政治文化、政治经济两个板块进一步推进读者对比较政治学的理解。

全书读下来,我直观获得的感受有二——

一是无论如何波折,世界总归是变得越来越好了,正如哲学上那句俗套的话,事情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二是在作比较时,应注意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避免妖魔化任何一方。


世界总归是




越来越好


书中提到,人类天生更关注现实而非历史,我们更惯于用理想而非过去来衡量当下。

不公平随处可见,而面对现实,我们每个人的理想自然是消灭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与不正义。认为自己理应获得“更好的”,提出更高的诉求。

拿这本书提到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举例,纪录片展现了中国老板在美国与在中国开办工厂的不同境况。

美国工人们期望工会介入,想争取更好的权益,不论是办公时间、环境、抑或待遇。镜头切回中方,我们的工人在较差的环境下领着较低的薪水工作更长的时间,却依旧温顺谦卑。

如此“比较”之下,我开始替纪录片中的中国劳工们愤懑不平,内心希望他们也硬气起来,提高维权意识,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而不是着咸鱼白菜的生活却要为老板卖命。

作者提到这部纪录片,主要是展现中美的文化差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中国是美德,而在美国被视为侵犯劳工权利。这是另外一种比较,我想这种文化基导致我们对不同事物拥有不同的忍耐上下限。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当中国劳工与历史上的中国劳工相比较,美国劳工与历史上的美国劳工相比,实际上我们各自的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毕竟就在几十年前,大多数人的温饱还是问题。

不过并不是说以历史作为坐标,让我们得到安慰、知足常乐,就停止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之前看《事实》这本书(作者: [瑞典] 汉斯·罗斯林 / [瑞典] 欧拉·罗斯林 / [瑞典] 安娜·罗斯林·罗朗德),里面做过几个调查问卷,让人们回答贫困人口占比、人类平均寿命是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过去的20年间,极度贫困的人口比例几乎减半了,但是在我们的在线问卷调查中,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只有少于10%的人能够给出这个正确答案。

中国的极度贫困人口数几乎降到了零。在印度,极度贫困的人口比例从1981年的60%降到了2012年的22%。在拉丁美洲,极度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84年的14%降低到了2012年的4%。


——《事实》

不管是《事实》这本书展现的客观数据,还是《可能性的艺术》中的案例比较,无不突破我对世界悲观的偏见。《事实》里讲到,改变世界的根本性进步都是以很缓慢、很分散、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方式发生的,这些无声无息发生着的人类的进步,成就了人类的奇迹。

看着别人的劳工拥有更好的,我自然也希望我们拥有同样好的。只是总以理想去衡量当下,会陷入愤怒与悲观,会忽略促使向好转变的做法是什么,会无视渐进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失去耐心转头采取激进的手段进而变得盲目。

 
很多时候,耐心比勇气更难达至,节制比热情更需要技艺。
——刘瑜《可能性的艺术》
 


俯瞰视角从当下抽离,看待历史至今这条时间轴,可以发现我们正处于渐变的过程中,全世界都在往和平的方向聚拢,只是有快有慢,世界正在一步一步变好了

这让我意识到,单纯只以理想去看当下,不满总有许多。加入历史等其他多维度去看待事物,能使自己变得更开阔,思维更明朗。



比较的




注意事项



以我这几年作为网民的经历看,争论陷入死结与不愉快的除了“二进制”“单一论”(即非此即彼)以外,常常还包括“踩一捧一”以及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

这些都不难理解,我就不展开了。不过有时的确知易行难,为了捍卫自己的立场,人会讨论着讨论着让情绪占了上风,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利用辩论技巧,打压甚至是妖魔化对方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倒是更能体会罗翔老师在《法治的细节》中提到的“人不需要被教导,人只需要被提醒。”亦似苏格拉底所言,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地认同;对于你不懂的东西,你不可能真正地认同。

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作者非常喜欢的俾斯麦的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作者认为,比较政治学中的“比较”,是一种研究的视野,把当下的一切政治看作可能性的一种,我们就能获得广阔的视野。“哪怕你只研究一个国家,也往往是在用一把隐藏的尺子来进行分析判断,而这个尺子本身就是比较分析的结果。”

书的内容能引起共鸣,是由于我心底里原本就认同它的说法。但人不需要被提醒,还需要一直被提醒(包括自我提醒),比较之中要注意,别刚从一个错误的逻辑中抽离,又掉进另外一个逻辑陷阱当中。


更多阅读


107 | 优雅的辩论:关于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

“老来无事常相见”
「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解读 晓书童
政治|ChatGPT读:刘瑜《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
历史社会科学的冷淡与冷静
可能性的艺术
读书笔记之《可能的艺术--比较政治学》
《政治的常识》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