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15|奥本海默传:“现在我成了死神,诸界的毁灭者。”


自从看完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之后,我每天都有想要多点学习物理、数学、哲学等的冲劲,目前只希望这三分热度不要消逝得太快。但学习总归是个积累的过程,而了解奥本海默本人及奥本海默反映出的时代却有个捷径,亦即阅读《奥本海默传》。

电影中相当一部分的台词与这本书写的保持一致,可以看出电影尽量尊重历史事实,但这本书依旧能对电影中出现的某些历史作出修正、补充,也让我们更了解奥本海默。


 
在本书长达25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成千上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本书还参考了国会图书馆中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以及联邦调查局在超过25年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很少有公众人物受到过如此严密的监控。
 

《奥本海默传》参考的文献、史料记录数以万计,写作过程花费了作者将近25年,真实性与准确程度相当高。篇幅长达51万字(中文译本),获得了普利策奖,是名副其实的大作。

像寻常传记一般,这本书按时间线性,从奥本海默的父母说起,再接着描绘奥本海默的出生直到死去的整个生命历程。

但由于奥本海默人生丰富而宏大的经历,特别是奥本海默的“天才、伟大”(至少书的立场是如此)与我——一位普通读者——之间,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物理学科上的、时间与地位等均存在鸿沟,但与此同时这个伟大的天才又有“像活生生的人”一样的幼稚、矛盾与复杂等面向,这些都吸引着我一步步往下阅读。


(电影《奥本海默》)

***

奥本海默家境优越,从小的家庭教育氛围便重视独立探究、实验探索和自由思考,也不乏艺术人文的熏陶,家中收藏着毕加索、梵高的几幅画作便可见一斑。

无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氛围影响了他一生,使他对拥有独立思考和言论自由有着宗教般的信念。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始终坚持找到两者的平衡与结合点,这在奥本海默后期管理高等研究院时招募诗人、文学家、心理学家也有所体现。


(电影《奥本海默》)

但奥本海默并非天生伟大,或许就是所谓的天才与疯魔只在一线之隔。

他的青少年求学时期时可以说是相当糟糕与阴郁,不仅需要定期找精神科医生治疗,甚至被诊断患有早发性痴呆。他古怪、神经症、情绪时常失控,其中最恶劣的行径是他给导师的苹果下了毒(虽然关于“毒苹果”事件版本不一,真相不得而知),至少我们能够窥探到,在常人眼里,他的青少年时期有些分崩离析。

一年之后奥本海默来到哥廷根,当时的哥廷根大学被视作理论物理学的中心,奥本海默熬过了那段苦闷的时期后,似乎便将分崩离析的碎片全然拼凑了起来,又变成一幅崭新的画作,迎来了焕然一新的自己。

彼时可谓物理群星闪耀时,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同时奥本海默的身边还有一群了不起的科学家,几乎人均诺奖得主,这也让我想起我的高中时代,理化生竞赛班课堂上不绝于耳的伟人名字,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辅之以动画短片我也未能理解的世界……

 
……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提出了伟大的狭义相对论,尼尔斯·玻尔提出了氢原子结构模型,还有维尔纳·海森伯的矩阵力学,以及埃尔温·薛定谔的波动力学。随着1926年玻恩发表了关于概率解释和因果关系的论文,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时期也接近了尾声。1927年,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和玻尔的互补原理给这一时期画上了句点。奥本海默离开哥廷根时,后牛顿物理学时代的基础已经奠定。
 


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军方长官格罗夫斯找到奥本海默,并任命奥本海默负责原子弹计划。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奥本海默原本是不能负责这一工作的,但格罗夫斯确实无法找到比奥本海默更合适的人选,其中奥本海默那该死的个人魅力功不可没,原文说的是奥本海默那“自负的野心”打动了格罗夫斯。也正因此次任命,让奥本海默获得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

据闻原来原子弹研究计划称为“曼哈顿计划”,是由于一开始是打算在曼哈顿市中心暗中进行这项研究的,但现在我们知道后面军事当局听取了奥本海默的建议,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小镇——洛斯阿拉莫斯,作为研究基地。事实也证明这是明智也颇具远见的决定,战后乃至当今许多实验室研究依旧在效仿洛斯阿拉莫斯模式。

原先奥本海默认为只需要6名科学家与些许工程技术人员便可以完成曼哈顿计划,而一年之后的洛斯阿拉莫斯至少有6000人生活在此。从中也可以看出这项任务的庞大与艰巨。

奥本海默忙碌于洛斯阿拉莫斯之中的身影,让我明白天才甚至清楚地认识到完成哪些事情需要人拥有怎样的性格、品质,奥本海默成为一名强大的领导者,推动着这个小镇运转,也曾出乎他身边许多人的意料之外。他总能一下子抓住本质,为了达成目标,他可以迅速使自身作出改变。在需要展示魅力的时候绝不吝啬发散自己的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崇拜他、喜欢他,似乎跟着他的指示走总不会出错,而有时他又是一个专横跋扈、不近人情的人。他是一个多重矛盾的究极结合体。

在两颗原子弹分别在广岛、长崎落下后,也标志着洛斯阿拉莫斯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成功”只在那一瞬,之后的余韵就像汽车尾气一样又长又臭,总会有人受到它的干扰。


(电影《奥本海默》)

第二个大事件落在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斯特劳斯与奥本海默之间。焦点正式从科学界转移到了政界。

斯特劳斯是一名极其记仇的人。在一次讨论能否出口用于实验目的的放射性同位素国会原子能联合委员会公开听证会中,斯特劳斯是唯一持不同意见的委员。而奥本海默出席了该次会议,并用他过人的口才在媒体们的灯光闪烁下大放异彩,同时嘲讽了斯特劳斯反对出口的理由。此后他们的矛盾又在一件一件事中逐渐升级。

1953年,斯特劳斯交给奥本海默一封指控信。信中声明,重新审查奥本海默的个人背景和他提出的政策建议后,他被认定为危及国家安全的“危险分子”。

斯特劳斯充分考量了奥本海默的公众影响力,于是设了一个局,在一个小房间内对奥本海默进行听证会。这场极其不公平且早有预谋与结论的听证会着实攻击到了奥本海默,让他锋芒不再、疲惫不堪。而多年后斯特劳斯遭到了反噬。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名斯特劳斯为商务部长时,他对奥本海默进行的听证会再次被提起,使得斯特劳斯没能成功就任。


(电影《奥本海默》)



即便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一个事件中人和人之间常常由于观念相左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不说明哪一条路是对或错的。但在读这样一本传记时,包括看电影《奥本海默》时,一切主题都围绕着这个人,我想无论是谁,一旦感受到这个人的魅力时,便会不知不觉地站在他那一边,希望他占上风、希望他一切都好。

这种奇妙的“主人公”魅力,我觉得恰恰就是奥本海默本人的魅力所在。

***

《奥本海默传》洋洋洒洒51万字,我每次都能在奥本海默成年后的选择中,联想到书前面的内容,就好像找到了这个选择对应的来源,这也是这本大作的厉害之处。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奥本海默我们了解到的远不止奥本海默这个人,我们更能感受到每个历史大事件中包含的多方博弈,何谓世事难两全,科学与政治、能力与责任、道德标准之间,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件事中扮演的角色、相同身份的人在同一件事中不同的立场、以及各个集团在此中的较量。

阅读《奥本海默传》的过程就是一场轻松又深入的讨论,可以让我们获益匪浅(引用自奥本海默写给恩里科·费米的信)。





“现在我成了死神,诸界的毁灭者。”
——印度教经文《薄伽梵歌》


1965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20周年之际,奥本海默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朗诵了《薄伽梵歌》里的这两句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奥本海默:大时代里的悲情人物
电影《奥本海默》关于真实故事的每一个细节
“原子弹之父”的辉煌与悲剧(上)(下)
他曾制造了原子弹,骨灰撒在加勒比海:奥本海默的33件小事
《奥本海默》非典型诺兰风格,知道这5个细节,你才能看懂电影
当他吟诵“我是死神,世界的毁灭者”时,人类首次掌握恒星级武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