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里有一座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桥——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石拱桥

作者:赵绍军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古桥,最出名的莫过于位于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赵州桥修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91—59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但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的石拱古桥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桥虽没有赵州桥出名,可是它的存在历史,最少要比赵州桥多出一千多年!这座桥,又被后人称作“张骞桥”或“敬德桥”。

一、博望石拱桥,春秋战国时代夏路古道上最悠久的一座桥

要了解博望古镇上的这座古石桥的历史,得从中国古代著名的“国道”——夏路说起。

“夏路”是怎样的一种道路呢?”夏路“的含义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我国从夏代开始,就有了通往四方九州的主干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道。这样的道路由于出现在夏代,故称”夏路“。

第二,夏路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从楚地宛城通过方城隘口自南向北通往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重要通路。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楚适诸夏,路出方城”、“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等记载。“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一语中的'左'字不是指夏路以东,而是指夏路以西,这体现出古人在方位观念上以左为东和以右为东并行的原则。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刘氏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其意为得也”。这就表明,楚国“备秦”的区域并不是在东方,而是在夏路以西的蓝田、武关附近秦楚两国之边界。

“楚适诸夏,路出方城”,说明当时楚国要想向北问鼎中原,一定要从方城北边隘口路过。这样,历史便在方城境内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从方城县北部的古缯关沿夏路向南,方城境内依次有龙泉镇、玉照堂、桥上庙、金银店、赵河街、灵龟铺、水饭店、博望驿、梅林铺等古驿站或古村落。在这一条夏路古道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楚国人为了交通的便利,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修造了不少石桥,例如水饭店桥、博望石拱桥、博望西吊桥、沈桥等等,其中博望石拱桥是夏路古道上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桥。这座石桥至今依然巍然屹立,而其它的石桥则被现代道路和大桥所覆盖,现在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踪影了。在博望镇这座大型的石桥上,青石铺就的路面中间4~5厘米深的车辙印痕清晰可见,这表明了这里古代来往车辆的繁忙,更体现出历史的悠久与沧桑。

二、博望石拱桥,西汉时期张骞封侯地的“张骞桥”

西汉时期,伟大的外交家张骞因出使西域凿通丝绸之路,后来又随卫青出征攻打匈奴时因熟悉地理熟知水草而立了大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张骞之所以被朝廷封侯于博望,一是因为博望地当夏路之要冲,南北交通之咽喉,在此建立封国,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二是因为博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交通便利,把此地作为张骞的封邑,可以充分表现出皇帝对功臣的奖赏之意。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今汉中市城固县人。为了联络西域各国,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共同抗击匈奴,张骞曾前后两次深入不毛之地,历尽千辛万苦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16年,前后长达13年时间,其中被困匈奴11年,他坚韧不拔,矢志不移,九死一生,最终完成使命,回到祖国。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6年,前后长达三年时间。由于张骞的努力,汉王朝与西域诸国建立了牢固的联盟关系,对于最终击败匈奴、巩固国家政权、捍卫国家和平、扩大中原文化在西域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世人誉为“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为博望侯”。张骞到封地博望就封后,看到博望城东白条河上夏路古道的古石桥因年久失修而几近坍塌,于是便亲自主持设计重新修建了这座桥,所以,后人将张骞主持修建的这座桥称为“张骞桥”。张骞桥的修建虽没有被载之于史书,当时也没有立下一通修桥的“功德碑”,但是当地百姓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大桥石柱、石拱等桥体上的汉代画像石刻印证了这座桥的确是汉代的遗存。

三、博望石拱桥,大唐帝国时代的敬德桥

当地人盛传这样一个传说:大唐帝国建立初期,曾经一度连降暴雨,博望古城下边的白条河连续半月洪水暴涨,古城内外一片汪洋。待洪水消退之后,人们发现这座历史古桥完全被洪水冲毁了。一时之间,我国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被阻断了,白条河两岸,住满了来往的商旅官差。

唐太宗李世民带着一行文臣武将到重灾区巡察灾情时经过了博望,于是就把名将敬德留了下来,敕令敬德负责重新修建博望桥。敬德谨遵皇帝嘱托,调集部分士兵和当地民众,并征召各地良工巧匠立即开始施工修桥。

敬德修建的这座三孔石拱桥,除了利用一部分原桥没有冲走的石材外,桥体和路面所用的石材,主要是用博望西边蒲山的石灰岩青石锻凿而成,而桥墩桥柱则是用西部丘陵地带所出的大块头花岗岩石材锻凿而成,建造桥墩的石头多呈石磙状。为了确保桥墩桥柱的坚固性,所用石材全部是这种石磙状的大型石块砌成。在施工时,先在几十里开外的石材现场把大型的花岗岩石头锻凿成石磙,然后套上木框用牛拉来,这样搬运起来就容易多了,这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座桥是由唐初开国名将敬德主持修建而成,人们为了纪念敬德的功勋,后来就称这座桥为“敬德桥”。

四、博望石拱桥,古老博望悠悠历史的见证人

博望,中原历史文化名镇,古老夏路上最大的古驿站,西汉英雄张骞和许氏家族的封侯地,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而博望三孔石拱桥和桥西不远处的汉代古柘,则是博望古城留存下来的寿命最长的两位历史老人。

博望石拱桥这位历史老人,记忆着夏商周时期夏路古道上辘辘的车队和嘚嘚的马蹄声,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从桥上走过的楚王国大军向北与诸侯争霸、多次问鼎中原的威势,见证了秦帝国60万大军经过此桥攻韩灭楚、扫平天下的雄风,见证了英雄张骞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和封侯博望的丰功伟绩,见证了西汉许氏子孙连续五代封侯博望、经营博望的荣耀,见证了汉光武帝刘秀率军通过此桥北上激战昆阳、进军河北的英武壮举,见证了先主刘备火烧博望、击败曹兵、奇袭夏侯惇的卓著战功,见证魏武帝曹操在桥西附近的梅林铺挥鞭一指、望梅止渴的超人智慧和在桥东灵龟铺割发代首的军纪严明,见证了历代官差商旅络绎不绝的匆忙景象,见证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大军在此驻军、发起宛东战役的激烈战况,见证了解放以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生活,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博望大地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博望古桥上下左右方圆数十里内到处都栽种着驰名天下的黄金梨。春天带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整个博望大地,像铺着一层厚厚的白雪一样,香飘四野,沁人心脾;秋天到来,黄橙橙的黄金梨果实累累,脆酥香甜,四面八方的客商拥到博望,进货车辆来往不断,供不应求。博望黄金梨早已成为金字招牌,远销海内外。博望石拱桥,正见证着新时代博望的繁荣、富强和幸福。

古老的博望石拱桥,虽已经历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但依然完好地矗立在博望古镇的白条河上,并将永远矗立在每一个博望人的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阳张骞后裔的对联
张骞的匈奴妻子后来怎么样了?生2子,今河南有3000多人是其后裔
张骞后裔在博望
方城博望:桥、祠、寺、树、井、锅盔……
社旗周边游‖ 张骞封侯地,三国古战场-访博望故城
说说方城县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