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蔡笔记】(17)清廷假立资政院,张继真打梁启超
庚子之变和《辛丑条约》让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威信扫地,举国上下一致要求以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专制。万般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答应开始预备立宪改革,但预备期长达九年,真实目的自然是以拖待变。

1905年,为了敷衍舆论,清政府安排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由于吴樾的刺杀行动,出国考察被迫推迟了几个月。考察团分成两条线路,一路考察日、英、法、比等国,另一路考察美、德、意、奥等国。

由于五大臣都没什么眼界和国际化视野,对宪政更是一无所知,随从的熊希龄提出,考察归考察,真正的考察报告请真正明白宪政的人帮忙代写。这个建议得到了五大臣的极力赞成,自己游山玩水,工作别人来做,岂不快哉?!自然,找人捉刀代笔的事情也就落在了熊希龄的头上。当时,国内懂得宪政的只有两个人:梁启超和杨度。梁启超是朝廷通缉的“维新祸首”,肯定不能找,熊希龄只能找杨度。

熊希龄,是湖南凤凰人,后来曾任民国总理。早期曾加入谭嗣同组织的南学会,鼓吹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勒令“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常德知府和湖南巡抚都很欣赏熊的才学,才再次被保举。

在法国巴黎考察期间,熊希龄还闹了一个“桃色”笑话。一天,熊希龄回到旅店房间,发现自己的床上居然睡着一个一丝不挂的金发美女。熊暗想,西方女性也太开放、太好客了啊!于是,小心翼翼上前推醒女郎,柔声说道:“小姐如何睡到下官的床上?若是被人家看到,如何是好啊……”女郎一睁眼,发现一个塌鼻子、小眼睛、黄皮肤、梳着一根小辫子的男人在眼前晃荡,吓得大叫起来!两人语言不同,争执起来,引得整栋楼的客人都来看热闹。最后才发现,是熊希龄走错了楼层,闹了大笑话。

杨度,湖南湘潭人,出身世家,年少有才,是后来袁世凯复辟的核心推手。他的叔叔杨瑞生曾任朝阳总兵,后来的北洋之龙王士珍曾做过杨总兵的马弁。杨曾参加清廷组织的经济特科考试,由光绪皇帝亲自殿试,钦点了第二名,第一名是另一位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广东才子梁士诒。发榜之前,慈禧照例要了解一下状元的身世,当时的军机大臣瞿鸿禨是个糊涂蛋,胡说梁士诒是梁启超的兄弟、孙文的同乡,还与康祖贻(康有为)同名,梁头康尾,绝不是什么好东西。慈禧一怒之下,将此次考试作废。杨度也被迫留学日本。

杨度喜欢交友,好谈天下大事,又慷慨好客,他在日本的住处也就成了“湖南会馆”和“留日学生俱乐部”。平时与杨交往比较多的都是一时之豪杰,如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警世钟》作者)、杨笃生(后来帮助吴樾制造炸弹)等。孙中山曾想拉杨度参加革命,但杨认为革命的破坏力太大,主张君主立宪,双方没有谈拢。但杨度却把自己的好友、主张革命的黄兴介绍给了孙中山。孙黄两大革命家的合作,居然是杨度牵的线。

熊希龄找到杨度的时候,杨度一口应承下来。转回身,杨又找了梁启超,最后提交到清廷的宪政考察报告,实际是梁启超和杨度两个人合作而成的。

由梁杨两大才子捉刀的《五大臣考察报告》交上去以后,慈禧勉强同意“预备立宪”,成立了宪政编查馆,由杨度做提调。袁世凯见风使舵,认为宪政改革势在必行,于是拼命拉拢杨度做了自己的谋士(袁被贬回家的时候,身边的谋士只有杨度和杨士琦)。

袁还推荐杨度在颐和园给满族亲贵讲课,普及宪政知识。不过,满清的官员实在是颟顸透顶。讲课的时候,福建才子郑孝胥居然宣称:立宪救国,不如借款救国。咱们把洋人的钱借光,我们富了,他们自然就穷了。中国也就强大起来了!满族贵族则认为搞宪政会削弱君主特权,给汉族大臣机会,一直强烈反对。

1909年,小皇帝溥仪即位。没有了慈禧的权威,立宪的事情,清廷再也拖不过去了。于是宣布在各省设立咨议局(相当于省议会),算是开始启动立宪事宜。当然,议长和议员不是选举产生的,都是任命的当地名流绅士。

1910年,清廷成立了中央咨询机构----资政院。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不断催请召开国会,幻想不必经过激烈的暴力革命,只要迫使清廷成立责任内阁,就能像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实现富国强兵。

在各方的压力下,清廷宣布立宪预备期缩短为五年,1913年(宣统五年)正式召开国会。在此之前(1911年),先成立责任内阁,以示决心。

不过,责任内阁的阁员名单一公布,舆论大哗:13名内阁阁员,满族大臣占了9名,掌握了军事、民政、财政等所有要害部门,4个汉大臣只是打酱油的,被分配了几个只能算是点缀的部门。

在国内推动立宪真真假假的同时,日本也成为立宪派与革命派互相对抗的舆论场。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日本,继续鼓吹君主立宪,誓死保卫赏识他们的光绪皇帝,成为保皇党,不愿接受孙中山等革命党邀请他们一起革命的建议。在保皇党看来,中国需要的是君主立宪的政治革命,而非革命党所倡导的以暴力“反清复明”式的民族革命。

凭着康梁的名气与国内立宪事业的表面推进,保皇党的声势也名震一时。与此同时,革命党人也越发看穿了清廷的真实想法,进而彻底失望,决心以暴力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

1905年,几个主要的革命党,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领导的华兴会,以及章太炎、陶成章、蔡元培、徐锡麟、秋瑾等倡导的光复会合并,成立同盟会,正式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口号。

大家推举中山先生为同盟会的总理,下设执事部(黄兴负责)、评议部(汪精卫负责)、司法部(邓家彦负责);各省也分设了负责人,比较著名的有直隶的张继、浙江的秋瑾、天津的廖仲恺、南洋的胡汉民等。

当时,为了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同盟会创办了《民报》,由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宋教仁、章太炎等主笔,与梁启超主笔的《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平心而论,梁启超的笔杆子确实厉害,以一当十,丝毫不落下风。大才子杨度也办了一个《新中国报》,以第三方的面目出现。

1909年,清廷终于宣布预备行宪,保皇党认为是自己的主张取得了胜利,特别组织了1000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不料,正当梁启超在台上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台下突然飞上一只鞋来,正打在梁大师的面颊上。与此同时,同盟会的张继带领一般人跳上台来,一顿老拳打得梁启超“落荒而逃”,换成宋教仁开始革命演讲了。

保皇党精心组织的一场庆祝活动,就这样被张继的一顿拳脚砸了场子,可见当时保皇党与革命党之间的斗争之激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议辛亥(7):立宪改良者成全了辛亥革命
翻手作云覆手雨的杨度
梁启超充当“枪手”
试谈清末年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 世界地图历史地理
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载沣两个举动加速大清的灭亡,即使他制定的《十九信条》更进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