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届九省联考语文试题
userphoto

2024.01.21 安徽

关注

芦苇课件公众号

202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

B. 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

C. 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

D. 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

B.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

C. 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

D. 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   

A.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B.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

C. 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

D. 《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

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

农耕

A. 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 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 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 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5. 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C    

3. B 4. D    

5. ①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这里的“后者”指游牧型畜牧业,原文“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可见选项中“早于”说法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错,同时“导致”强加因果。原文“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明确说西辽河流域属于游牧地带,看不出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也看不出这是大兴安岭导致的。

B.“游牧业……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错,原文“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见游牧业并非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应该是欧亚草原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D.“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并未谈到游牧者换取粮食时更看重什么。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是: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可见材料一认为游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的畜牧业分离出来的。

A.说的是畜牧业的生活方式;

B.表明此处既有原始农业也有畜牧业,能够体现畜牧业从原始农业逐渐分离出来。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C.表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D.表明此处既适宜耕种,也适宜放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D.“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文化Ⅱ存续期内气温偏冷,而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公元前1000年以内,材料二“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可见此时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完成,因此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应该是农牧兼有,选项所说“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说法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 3500 3000 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可见气候波动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②材料一“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进而影响到生产类型,可见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③材料一“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为了适应迁徙的生活,人们必须驯化动物,发明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以便迁徙;材料二“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可见,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因此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 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 “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 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 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 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8. 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9. 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9. 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文中对于金属板的数量问题,曾明的同事和负责人或事开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没有给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和刘主任的话被曾明打断后刘主任的反应,可知刘主任对曾明更加体贴关心,鼓励他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

C.“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现了刘主任面临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与主题。另外,小说通过这一问题,意在表达人们应理解关注残疾人心理问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错误。平实、质朴、简洁的语言符合“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的身份特征,体现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构思技巧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需要从前文有关刘主任言谈举止的描写中筛选他也是盲人的细节。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停顿一下”表现了刘主任猜测到曾明是盲人,然后又通过问方式而不是“看”来确认。

“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在回答第一次的问题时,是用的摇头这一肢体语言,刘主任“看”不到,所以又问了一遍。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是盲人,他失明后没做过梦,然而刘主任也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

“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两人讨论“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一问题是,刘主任发出“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的感慨。

“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人的脚步声,是通过听觉来判断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和艺术效果的能力。

小说围绕曾明展开,展现了曾明和老陶的冲突和两次找刘主任过程中的心里变化。从“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疑惑,到“失明的时间不很长”的不适应,最后“突然感觉自己内心一片明亮”而释然,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小说中,曾明去找刘主任,刘主任不解决曾明的问题,却反问了“失明的时间不长?”“做梦吗?”“先天的盲人更痛苦,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等问题,而且总是用“热乎乎的手”牵着曾明,从曾明的角度讲述刘主任奇怪的行为和言语,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

小说结尾“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揭开了刘主任也是盲人的事实,使小说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请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请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按《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督兵ABCD至阴山E遇其斥候F千余G皆俘H以随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 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

C. 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 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厥首领颉利在战争中败给了李靖,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希望能率领整个国家归附唐朝,唐王朝派遣唐俭等人为使者,对突厥进行抚慰。

B. 李靖认为,使者到达后,突厥人一定以为危机已解除,如果此时能抓住机会出兵袭击,一定可以像当年韩信破齐一样,一举击溃敌军。

C. 颉利见到唐俭等人十分高兴,完全没有料到唐军会发动进攻,李靖趁其不备,指挥大军杀到,突厥大败,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

D. 世人传言李靖以唐俭作为死间,一举打败了突厥,唐太宗就此向李靖求证,李靖表示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传言不实。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

2)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14. 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0. CEG    

11. A 12. D    

13. 1)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实际上心怀犹豫,李靖揣摩透了他的心思。

2)周公为了维护大义尚且杀了亲兄弟,更何况一个使臣呢?这是明显没有疑问的!    

14. 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归顺,他作为使臣的价值并不大。②李靖认为在战争中为了铲除大患可以舍弃小义。③韩信破齐的成功案例,使李靖想趁唐俭出使,放松敌人戒心,趁机一举歼灭突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

“督兵疾进”是兼语句,“兵”是“督”的宾语,也是后面“疾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处断开;

“行至”是“到达”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阴山”是“行至”的宾语,可在E处断开;

“遇其斥候千余”是定语后置句,“千余”是“斥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G处断开。

“皆俘以随军”中的“以”相对于连词“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守卫、据守/保全。句意:颉利可汗率众退守铁山。/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

B.正确。使者/过路的人。句意:使者又在他们那里。/过路的人都停下脚步仔细听。

C.正确。句意:距颉利可汗牙帐仅七里。/群山连绵起伏,巍峨高耸, 陡峰林立,距离青天不满一尺。

D.正确。神色庄重/真正的颜色。句意:在朝堂上神色庄重。/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错误,“虽有善间,安可用乎”是说间谍对忠臣没有作用,“非仁义不能使间”是赞美使用间谍之策的主帅仁义兼备,没有信息称赞唐俭是忠臣,也没有信息表明唐俭适不适合做间谍,而且“用间最为下策”可知,李靖不主张用间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表面上;,拜见、朝拜;,实际上。

2使人,使者、使臣;,显明、显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可知,李靖想借这个机会,成就大功,小小使臣死不足惜。

由材料二“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可知,李靖认为唐俭安抚不能成功,不如牺牲唐俭,取得战争上的胜利。

由材料二“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保住唐俭性命,不符合李靖用兵之道。

参考翻译:

材料一: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明知敌人有可以战胜的道理,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唐朝时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守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令让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实际上心怀犹豫,李靖揣摩透了他的心思。此时,太宗下诏任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那里,敌人必定会安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出兵对它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说:“主上已经与突厥约定接受他们的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李靖的前锋部队冒着大雾前进,距颉利可汗牙帐仅七里的时候,突厥才发觉。突厥列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李靖派出军队猛攻,斩杀万余人,俘获突厥男女十多万,活捉颉利儿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逃走,后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并献给朝廷。在此形势下,唐军为朝廷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漠一带大片疆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问:“当年我派遣唐俭出使突厥,你却乘机袭击,大败突厥。人们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了死间,我直到今天对此仍抱有怀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李靖拜了两拜,回答说:“我与唐俭同在朝廷并肩事奉主上,料定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顺服、归附,所以我趁机派兵进攻它,这是因为为了铲除国家大患,也顾不得保全与唐俭的私人小义了。有人说我把唐俭作为死间,这不是我的本意。按《孙子兵法》所说,用间是最下策。我曾经在写的文章末尾这样论述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用间而获得成功的,也有用间而招致失败的。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起辅佐君主,在朝堂上神色庄重,公正坦直,忠心耿耿,能尽臣节,信实不欺,竭尽赤诚,这样即使有善于为间的人,又怎能发挥作用呢?像唐俭这样的事,乃是小义问题,陛下何必怀疑呢?”太宗说:“的确是这样!不是仁义兼备的人不能指使间谍,这岂是平庸小人所能做到的吗?周公为了维护大义尚且杀了亲兄弟,更何况一个使臣呢?这是明显没有疑问的!”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 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 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 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漂泊无依的感伤之情。②词的上阕描写了春风吹拂,青草尚未长满沙堤,夕阳余晖映照岸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③下阕写作者已满头白发,却仍在留恋美好的春光,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同时“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表现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错误。根据下片内容,作者用“霜鬓不堪春点检”来形容自己的年华已逝,他的鬓发已经不堪春天清点、检核,表示时光的流逝无法阻挡。他重新插上去年的花枝,文中并没有表明是为了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而是对逝去的美好年华的怀念。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通过浩荡的春风、点点的绿草、灿烂的云霞、粼粼的水光、如烟的垂柳等景色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湖上早春图,表现了湖上薄暮时分的静谧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万物重现生机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下片作者叹惜自己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华,不由得插上曾经戴过的花饰,借细节描写来抒情,表达对时光流转、生命流逝的感慨,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意为人生如同在江海中的梦境,不知何处才是安身的家园,何处才是真正的归宿。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漂泊不定、心无处安放的伤感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顿生遐思冥想,追问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回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3)在学习交流会上,杨书记引用古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遏制骄奢淫逸风气的道理。

【答案】    ①. 江畔何人初见月    ②. 江月何年初照人    ③. 举先王之政    ④. 以兴利除弊    ⑤. 忧劳可以兴国    ⑥. 逸豫可以亡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畔”“弊”“逸豫”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     A      。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     B      ,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     C      ,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 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 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 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20.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18. 争奇斗艳  含苞待放  翩翩起舞    

19. C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前文“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及后文的“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可知,此处是强调各种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争相吸引人们的目光,故可填“争奇斗艳”。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

B.根据前文“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可知,此处描绘的是花朵不同时期的开放状态,顺序是盛开、初绽、未绽。“怒放”形容花儿开得繁盛,“初绽”形容花儿刚刚绽开花骨朵,此处应强调的是花朵将要开放,故可填“含苞待放”。含苞待放:指花朵将开未开的时候。

C.根据前文“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及后文“一只落于花上”可知,在空中的这只应是需要描述其飞舞的情形,故可填“翩翩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给”是介词,为。

A.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

B.介词,用于祈使句,加强祈使语气。

C. 介词,为。

D. 介词,表示某种遭遇;被。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能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美景。与①处“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衔接紧密。②③④是就《荷花鸳鸯图轴》展开,分别说的是画中荷花荷叶的形态、画面的生机与意趣及画家的修养。据此分析可知,填入①处最为恰当。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炙热的沙漠到冷峭的冰川,再到全球各地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在一些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    ①     

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有一些基本需求需要满足,包括水(或某些溶剂)、能量来源和基本的生物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如果    ②     ,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但这还不是全部!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往往会    ③     

比如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它们的身体天然就有神奇的保温功能。它们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使动脉内的血液保持略微温暖。当它们潜入寒冷的海水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这有助于身体保存更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甚至它们身上的羽毛也是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保护它们免受刺骨的寒风和冰冷海水的侵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21. 也有许多生物生活着 这些需求无法满足 发展出神奇的适应能力    

22. 示例:企鹅的身体天然能保温,是因为具有静脉缠绕在动脉上、潜入水中时心率会降低、羽毛重叠等特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语境假设“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依据前文“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可知,这样的地方仍然会有生命存在;句式上应用“也”与前面的“即使”搭配,可填:也有许多生物生活着

②前面句子中心意思是“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有一些基本需求需要满足”,此处为假设某种情况,根据后文的结果“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可推知是假设生物体的基本需求不能满足,可填:这些需求无法满足

③此处是生物“为了更有利于生长”会怎么做;分析结构可知,此句与下段联系紧密,根据下段企鹅的例子可知,它们为了适应寒冷进化出一些神奇的适应能力,这应该是所有生物为了生存都会用的方法,由此可填:发展出神奇的适应能力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信息,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分析第三段。第一句是总领句,说的是企鹅“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它们的身体天然就有神奇的保温功能”,后面三个句子都是具体说它们的“神奇功能”是什么,比如“静脉缠绕在动脉上”“潜入寒冷的海水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羽毛也是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

由此可得到因果关系的句子,注意字数的限制,尽量在不改变原因的基础上压缩。应该先说结果“鹅的身体天然能保温”,再说“是因为”,然后压缩以上三个表原因的句子为“静脉缠绕在动脉上”“潜入水中时心率会降低”“羽毛重叠”,再用“具有……特征”串联这三个表原因的句子,否则句子不通顺。

最后得到答案:①企鹅的身体天然能保温,②是因为具有静脉缠绕在动脉上、③潜入水中时心率会降低、④羽毛重叠等特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选定数学终不悔,强基有我铸华章

试问专业有几许?十几门类七百几。这么多的专业,我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乱花渐欲迷人眼,恁多专业如何选?更何况很多专业“今朝热,明日冷”,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变化,更让我不敢轻易押宝。但,常识告诉我,专业尽管多,但选自己喜欢且社会所需的才不负自我,不负时代,而我的所选便是数学及其相关专业。

数学是智慧的象征。有人说123”与“XYZ”,着实枯燥,研究数学的人整天弄一些神神叨叨的抽象概念,实在无趣。其实不然,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的确,数学使人聪明、精密。从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到18世纪末的高斯,从南北朝的祖冲之到现代的华罗庚、苏步青,哪一个不是绝顶聪明的人?哪一个没有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更让人着迷的还有那哥德巴赫猜想,它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催生出我们无穷的想象,让无数数学爱好者为之神魂颠倒!如此迷人,岂能不选?

不仅如此,数学还是纯粹的代表。简单直接的X轴与Y轴,每一步奋斗都给出明确的标示;优雅多变的圆锥曲线,每一个交汇都变幻无穷的可能;简洁从容的数学公式,每一个变化都演绎出纯粹的逻辑之美。而我恰恰喜欢做一个纯粹的人,更希望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选择数学专业,让数学的智慧涵养我的成长,让数学的纯粹使我不忘初心。

数学更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培根还说:“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作为思维的体操,数学是心灵最独特的创作。谍战片中,破译敌方密码,靠的是数学推理;移动通信中,从2G5G的升级换代,靠的是数学算法;金融战中,应对资本大鳄的进攻,靠的还是数学思维;更不用说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这些时下的高科技,因为计算机语言的母语还是数学。如今,为强化基础学科研究,各大高校的“强基计划”更是为每一个实现梦想、想投身强国的有志青年打开了一扇大门。

当然,所学专业不一定是职业生涯的“定海神针”,也不一定会是个人发展的“单向铁轨”,甚至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会相差甚远,但数学给我的思维能力,给我的纯粹态度,都将为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清代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而数学给我的才识与能力,将为个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尽管专业品类繁多,尽管专业冷温各异,但专业选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值民族崛起之好时代,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只有将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结合,将兴趣与梦想结合,才能插上兴趣与专业的翅膀,在时代的潮头追风赶月,铸精彩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简短,强调专业选择关系到个人发展,然后单刀直入地对学生进行发问,要求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深入思考。材料中的关键词为“专业”“个人发展”,而具体的写作要求则是:写出你选择的专业以及思考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在这里要注意,命题者绝不是要求学生只就“专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泛泛而谈,而是希望学生要有就事论事的写作思维,能够结合自己选择的专业来具体来谈,讲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讲明白这个专业对自己的意义所在。

因此这个作文题目强调了个人选择、人生规划、学生对个人成长发展的思考,亮点在于有“我”在场。写作时可以从自己对所选专业的认识、个人兴趣、个人特长、专业的重要性或者是自我价值与所选专业的关系等方面具体论述。比如,从个人兴趣角度,可以谈自己一直对古诗词、汉服等“国风”文化感兴趣,因此以后想报考古代文学专业,不仅仅满足自己的兴趣,更能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如,从个人价值实现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角度,可以思考新能源是代表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更有利于成就个人梦想和实现自我价值。最后,可总结、升华全文:专业选择不仅关系着个人发展,更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每一个青少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总的来说,如果文章能从自身出发,选好一个具体的角度谈自己的理想,发展的方向,思考专业选择对个人的重要意义,甚至能联系起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就是一篇佳作了。

立意:

1.择朝阳产业,应时代所需,给自己一个大平台。

2.选古文化相关专业,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奉献自身力量。

3.化兴趣为志趣,与国同梦共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贞观政要·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阅读训练
高考倒计时 | 每日一道高考题,助力高考得高分(34)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教师考试模拟题(教育学)之二
【一日一题】(1034)红军长征纪念地
【试题解析】2023年7月海淀区初一期末练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