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督山伯爵
userphoto

2023.10.10 北京

关注

这几天读《元史》,读得我是头昏脑涨眼前黑。一天,有个朋友提起他在读《基督山伯爵》。我早就听说过这部“爽文之祖”,也曾看过简读本和话剧,琢磨着它很可以调剂读史的枯燥。于是,我就捧起了这本《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用逻辑讲了一个无巧不成书的故事。

埃德蒙占了别人的财路和情路,因而遭人嫉恨、被人诬陷,这很合逻辑。德·维尔福身为检察官,为了保全自己而对埃德蒙落井下石,这也很合逻辑。但是,埃德蒙的案子偏偏就落在了德·维尔福的手里:这不巧了吗,这不是。

卡德鲁斯见财起意,杀死了珠宝商。这是他干得出来的事儿。贝尔图乔出门寻找贝内代托,这也很符合他的性格。这桩命案偏偏被贝尔图乔撞见了:这不巧了吗,这不是

基督山伯爵帮万帕救下了佩皮诺,完全是意料之中。阿尔贝不知深浅,被万帕、佩皮诺绑架,这也不算意外。阿尔贝恰好在被绑架的头一天结识了基督山伯爵:这不巧了吗,这不是
↑ 小岳岳直呼内行 ↑

当然,这种奇巧波折,在给作者带来难题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无比的阅读体验。

埃德蒙见到了法利亚神甫之后,一度看到了立刻越狱的希望。可是法利亚神甫拒绝杀人,埃德蒙只好放弃这一计划。这样一来,两人只怕要在牢里相守到死了。你猜,最后埃德蒙是怎样越狱的?随着法利亚神甫旧疾发作一命呜呼,埃德蒙见机而作成功越狱了:这不巧了吗,这不是。

瓦伦蒂娜与马克西米利安相爱至深,可是她却被父母许婚给了弗朗兹。两人一度计划好了要私奔,可是私奔计划又被突发变故打断了。你猜这段三角恋是怎样被打破的?随着一桩封尘23年的往事被揭开,弗朗兹毅然决然地毁弃了婚约:这不巧了吗,这不是。

都说讲故事要有逻辑,否则就会变成荒诞不经的天方夜谭。可是,过于强调逻辑性又会丧失戏剧性:在这方面,推导数学公式可谓登峰造极了吧。把逻辑性和戏剧性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故事才会引人入胜。《基督山伯爵》做到了这一点。

岔开说一句,“讲故事要有逻辑”的下一句是“现实生活却不需要(逻辑)”。这句话的背后多少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然而,其实大多数看似偶然的现实事件背后,都有其内在逻辑。

往有逻辑的故事里塞巧合,从纯偶然的现实中找逻辑,真是……
↑ 比如这事儿,你说有多少偶然多少必然? ↑

话说回来。把巧合塞进逻辑里,可比把大象装进冰箱还难。巧合就像孙猴子一样,打石头里蹦出来就行。逻辑可不能这么一言不合就开干:就算没有三段式,起码也得有个因为所以吧?要把因为所以写清楚,又得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吧?把这些全都铺陈开来,不又是一条故事线么?



许许多多的故事线汇集起来,我们就有了一个情节丰富多彩、人物生动立体、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故事了。“世界观”宏大而饱满,这样的故事堪称“元宇宙”。

《基督山伯爵》做到了这一点。在这部小说里,前前出现了四十多个人物。除了德·维尔福先生那个无足轻重的堂弟之外,几乎没有一个是闲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主线剧情、主要人物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以德·维尔福前妻一家为例。德·圣梅朗侯爵、侯爵夫人以及蕾内侯爵小姐登场于1811年2月28日。这一天里,人物的命运轨迹呈现出了强烈的对比,人物的性格、背景交代得一清二楚。如果没有蕾内,故事效果一定会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即使到了后来,侯爵和侯爵夫人彻底沦为了工具人,他们也很好地完成了大仲马交代的任务:他俩不仅拉开了德·维尔福家庭悲剧的大幕,而且为整个故事的后续剧情埋下了多个伏笔。不仅是这一家人,书中几乎每一个次要人物都留下来像这样的伏笔,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基督山伯爵》是一部连载小说。小说在报纸上断断续续地连载一百三十六期,历时近一年半。一年半哪!谁能预见自己一年半以后会想什么、说什么啊?所以,虽然大仲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我还是很难相信这么多的伏笔都是他的预谋。难道他在第11章中写下盖尔斯内将军之死时,就已经想好了要在第75章中揭发凶手吗?难道他在第33章里写下《罗马强盗》的故事时,就已经想好了第115章的标题《路易吉·万帕的菜单》?

如果这部小说没有各种“新修版”,而是完全出于大仲马当时的构思,那我真的要说: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不是毛姆,而是大仲马。
↑ 大仲马表示你说得对!↑

虽然难以置信,但我还是倾向于认为这部小说没怎么大修过。如果大仲马认真修订过的话,有些显而易见的自相矛盾之处就不会留在故事中了。

例如,书中言明:法利亚神甫于1829年2月28日去世,埃德蒙于同一天越狱。此后的某天,埃德蒙找到了卡德鲁斯,并在第二天找到了当年的典狱长。典狱长声称法利亚神甫已经“死了,大约就在五六个月以前,是二月份吧”。由此可以推断:埃德蒙见到典狱长的时间大约是1829年7、8月左右。

但是,从后文贝尔图乔的回忆中,我们又可以明确得知:埃德蒙是在1829年6月3日上午找到卡德鲁斯的。两个时间明显有出入。
↑ 这就是那个“交叉小径的花园” ↑

还有,基督山伯爵与阿尔贝等人参加罗马嘉年华时,通告上明确写着嘉年华于2月22日开幕。然而,在嘉年华结束之后,基督山伯爵却指着日历说“今天是2月21日”。难道堂堂基督山伯爵会忘记撕日历?

也许大仲马也注意到了时间线上的矛盾之处。所以后半段故事就很少出现明确的日期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二天”、“此后的某一天”等模糊描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瑕疵:老莫雷尔先生的会计、小莫雷尔的妹夫埃马纽埃尔先生,刚出场时叫做“埃马纽埃尔·雷蒙”,可是若干章节后却变成了:“埃马纽埃尔·埃尔博”。不过,我不太确定这是原作还是译本的问题。



最后,来聊聊《基督山伯爵》那个绕不开的主题——复仇吧。

国家大剧院排演的话剧《基督山伯爵》中有一个精妙的设计:舞台上时刻都有两个男主角。一个是处心积虑把仇人们推向地狱的基督山伯爵;另一个是不断追问“为什么”、“值得吗”的埃德蒙。
↑ 埃德蒙望着基督山,基督山望着…… ↑

人们总是对痛苦的经历记忆犹新,而对快乐的事情过目即忘。据说这是一种生存策略,为的是防止自己两次撞上同一杆枪口。有时候,这些痛苦带来的情绪波动会逐渐平息,只留下经验教训为后事之师。有时候,这些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出口,只能在回忆里不断重现甚至不断增强,最后演变成挥之不去的噩梦,除了复仇别无它法。大概这就是“为什么”的答案——也是复仇文的“爽”点所在:多年酝酿发酵的情绪被一口气宣泄了出来。

其实对基督山伯爵来说,他的复仇似乎不是那么的“爽”。卡德鲁斯的结局有点太便宜他了;唐格拉尔甚至还揣着五万法郎逃之夭夭了。如果现在的网文作者这样安排仇敌们的结局,恐怕要被骂个狗血淋头吧。

但是大仲马写下这样的结局,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他用这样的安排,回答了“值得吗”的问题。

我相信,埃德蒙直到与阿尔贝决斗的前夜才开始思考“值得吗”的问题。就在这个夜晚,埃德蒙决定放弃复仇、放弃生命,因为这些在他挚爱的梅塞苔丝面前都不值一提。在恨与爱之间的抉择,让埃德蒙开始超越复仇的主题,重拾人性和人生的更多意义。
↑ 排演中的基督山伯爵与梅塞苔丝 ↑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向上”。也许正是梅塞苔丝的这一层重要意义,她才在国家大剧院的话剧中拥有如此多的戏份。其实在原著里,除非是为了阿尔贝,否则她基本上是在躲着基督山伯爵的。我非常喜欢这个改编。如果一个人无法从痛苦中释怀,那么,除了他挚爱的人,还有谁能让他放下呢?

毕竟,能让人忘却痛苦的,除了死亡,大概就只有爱了。
↑ 老邓:伏地魔你不懂爱,老魔杖会掉下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五十六章 安德烈·卡瓦尔康蒂
基督山恩仇记
《基督山伯爵》:上帝给了人们有限的力量,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基督山伯爵》:欧洲小说史上最成功的阴谋家
《基督山伯爵》读书笔记
十年后再读《基督山伯爵》丨才发现它讲的不是复仇而是宽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