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弢

尚政(662)第二

文王问太公望,曰:“君务果,何如而政?何如而倾?”

太公望曰(0816):“器满则倾,志满则覆,罢天之度。

臣有三劝(658),务农事,不失农时,与民并耕而食。

君有六怀,一曰王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治为常,三曰士以修身为常,四曰(2250)民以教为常,五曰将以战为常,六曰卒以练为常。

取诚信,三劝乃亲,六怀皆得,何人不服?三劝不亲,游(659)农在身。六怀无常,游农(660)亦在身。三劝皆亲,六怀有常,天下皆安,和乃立王。故(661)神农并耕,天下大安。”

文王曰:“何如有天下?”

太公望曰:“天之为天,远矣;地之为地,久矣。万物在其间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

夫使世俗皆能顺其有,是乃若溟涬鸿濛之时为王,故莫之能有。七十六圣发起,其趣使世俗皆能顺其有。所系天下而有之,岂一日哉!”

盈虚第三

文王问太公望,曰:“于乎(751)!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乱一治,其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有之乎?”

太公望曰:“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望曰:“昔帝尧,上世之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望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弗服,绵绣文绮弗衣,奇怪珍异弗视,玩好之器弗宝,淫佚之乐弗听。宫垣室屋不崇,桷椽柱楹不藻饰,茅茨之盖不剪齐。黼衣絓履不敝尽,不更为也。滋味不重糁,不食也。温饭暖羹不酸馁,不易也。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不以私曲之。故留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无予为。

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毋亲毋故,吏贞而平者上之,不(2330)贞而失平者下之。

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者,表其闾,君自至其家。君唯有善有(2328)恶,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

其自奉也,甚薄;其役赋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视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矣。”

国务第四

文王问太公望,曰:“为国之务果,何也?”

太公望曰(1138):“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望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望曰:“民不失其所务,则利之也。农不失其时业,则成之也。省刑罚则生之,薄賦敛则与之,俭台游宫室则乐之,吏清不苟扰则喜之。

民失其所务,是谓害之。农失其时,是谓(2338)败之。无罪而罚,是谓杀之。重赋(1060)敛,是谓夺之。多治台游宫室之观,而不(1177)已者,其民疲,是谓苦之。吏浊而(1049)苛扰,是谓怒之。

故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文王曰:“善哉!”

治国第五

文王问于(753)太公望,曰:“贤君治国,如何?”

太公望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苟。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匿,下无阴害。不供宫室以费财,不多游观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也。”

文王曰:“政不平,如何?”

太公望曰:“政不平,民不令,其令不行(1167),乃失其国(2483)。”

文王曰:“善哉!”

上贤第六

文王问太公望,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望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望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殿台池,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作业作势,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连朋党,比周为权,以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

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伤庶人之业矣。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

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扬美掩恶,进退为巧,王者谨勿与谋;

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食,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谨勿近;

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高行论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谨勿宠;

五曰谗佞苛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苟以贪得,尊爵重禄,不图大事,待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谨勿使;

六曰为雕文刻镂,伎巧华饰,以伤农事,王者无得使;

七曰伎咒诅蛊,作道鬼神,不验之物,不祥讹言,欺诈良人,王者必禁之。

故民不尽其力,非吾民;士不诚信而巧伪,非吾士;臣不忠谏,非吾臣;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简练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令百姓富乐,非吾宰相也。行其权,守其德,不以荡人心。故王人之(2256)道,如龙之首,高居而运望,徐视而审听,神其形而散其精,若天之高而不可极,若渊之深而不可测。

故可怒而不怒,臣反为虐。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于乎!不与人游,何求之望?何时之,须远之,永敬受命矣。”

举贤第七

文王问太公望,曰:“举贤而国危亡者,何也?”

太公(0301)望曰:“凡治国,主务举贤。故昔者汤之治(2478)国,举用伊尹也。人主不可以不用贤,不用贤则君臣乱矣。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1834)。”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君好用以善而已,故不得(0786)其真贤之实。”

文王曰:“君好用以善,何如?”

太公望曰:“君好听世俗之所誉言,言者以非贤为贤,以非智为智,以非忠(1013)为忠,以非信为信。以誉为功,以(2297)毁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党者是其群至,比周不习贤也(2238)。蔽而忠臣死于无罪,其邪臣以(2283)誉为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望曰:“将相分职,而君各以官名举人。案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名,名得其实,则举贤之道也。”

文王曰:“善哉!”

利人第八

文王问太公望,曰:“愿闻治国之所贵?”

太公望曰:“贵法令。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道通则人利大,利大则君德彰矣。世乱则吏犯法令而为,善其人重私而轻公,不敦朴而诈伪。是以法令利民之(2318)成俗。”

文王曰:“法令而为,善之必行,大利人奈何?”

太公望曰:“法令通行而(2316)民俗利,民俗利而利天下。是法令之必行也,必行者民利(0862)。”

文王曰:“法令贵犯令而为,善者者何?”

太公望曰:“其萌生于君。君不法天,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随世俗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变,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沉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

文王曰:“为国而能更法令者不(2506)失信,奈何?”

太公望曰:“彰矣(1118)。”

文王曰:“戒哉!”

趋合第九

文王问太公望,曰:“举贤天下以为法,不能以为治者,何也?”

太公望曰:“夫人皆有其性,趋舍不同,喜怒不等。故有旧之是,有(2233)夺或赏。不贵胥余,大宫室,旧以复多(0793)。”

文王曰:“何谓人性?”

太公望曰:“人(2398)性有仁、有忠、有信、有义、有贪、有狼戾。

仁者,好与而不好夺,好赏而不好罚,好生而不好杀。忠者,不嫉不妬。信者,不欺,少恶而多善,众公而少私。义者,喜新爱故。贪者,好得好夺,不好利人而好败。狼戾者,喜刑喜杀。

故人君之趋舍,合于仁者,万人安乐,君世世有国。合于忠者,贤士臣(0763)吏不为奸,而万民殷富。合于信者,君臣搭而令远者来。合(0818)于义者,吏治而民不比。合于贪者,民(0838)人流亡,国必更王。合于狼戾者,则杀不治,君失其天下,祸及子孙。故存亡,比君之治国也(2284)。”

文王曰:“戒哉!”

礼仪第十

文王问太公望,曰:“咸以礼仪为国。而不能(2374)大利其民者,何也?”

太公望曰:“礼者(0997),明长幼,别贵贱,所以象德正也。仪者,所以辅正治也。故未足以大利其民者也(0988)。”

文王曰:“为国不用礼仪,可(2494)乎?”

太公望曰:“不可失。礼仪者,治国之粉泽也,非所以(0847)定天下而强国富人也。君无以别贤能,故以礼仪明之。”

文王曰:“礼仪为国者,何如?”

太公望曰:“以礼仪为国者,则也。人臣有能守职、尊其君者,进之;不能,退之。是以其群臣万民不出于礼,为上犯难。世俗皆以此为名高,其恭谦谦,辞爵禄,让官位,以礼仪之为国也(2202)。”

文王曰:“谨闻命矣。”

大失第十一

文王问太公望,曰:“愿闻为国之大失?”

太公望曰:“为国之大失者,作而不法法,国君不悟,是为大失。”

文王曰:“愿闻不法法,国君不悟?”

太公望曰:“不法令不行,不法主威伤,不法邪不亡,不法祸日起,不(0767)法刑妄行,不法赏无功,不法国且乱,不法民多变(0814),不法水旱至,不法(0787)万民疾。君不悟,则兵革起。兵革起,则失天下也。”

文王曰:“戒哉!”

救乱第十二

文王问太公望,曰:“主弱臣强,而百官并乱,万人离散,救之奈何?”

太公望曰:“是蔽而内拥也。若是者,当急通其拥蔽。”

文王曰:“何为拥蔽?”

太公望曰:“奸臣在内,贼臣在外,上隔下塞,社稷恐危。国有大事,其发无日。”

文王曰:“救之奈何?”

太公望曰:“无止贤,无下迁。”

文王曰:“何如?”

太公望曰:“无贤无迁。”

文王曰:“何如?”

太公望曰:“止贤,则奸臣比周趋势而争位。下迁,则奸臣朋党而事争孰政。忠者不用,欺者有政。”

文王曰:“欺者有政,奈何(760)?”

太公望曰:“救之,在得贤。贤患,贤而不用。患贤而不用,无问求贤矣。”

别贤第十三

文王问太公望,曰:“别贤奈何?”

太公望曰:“试可乃已。二人变争,则知其曲直。二人论议,则知其道德。二人举重,则知其有力。二人忿斗,则知其勇怯。二人俱行,则知其先后。二人治官,则知其贪廉。以此而论人,别贤不肖之道已。”

文王曰:“善哉!”

动应第十四

文王问太公望,曰:“人主动作举事,善恶有祸殃之应、鬼神之福,无乎?”

太公望曰:“有之。人主动作举事,恶则天应之以刑,善则地应之以德。逆则人备之以力,顺则人修之以职。

故人主好重赋敛、大宫室、多台游,则人多温病,霜露肃杀五谷,丝麻不成。人主好田猎罼弋,不避时禁,则岁多大风,禾谷无滋。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寒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五谷不就(0111)。人主好武事革兵,则日月薄蚀,太白失行。故人主动作举事,善则天应之,访德地应之。恶则人备之以力。如音应其声也,如影之象其刑也(2207)。”

文王曰:“善。戒哉!”

守国第十五

文王问太公望,曰:“守国奈何?”

太公望曰:“资!将告君天地之经、四时之所生、仁圣之道、民机(670)之请。”

文王斋七日,北面再拜,曰:“敢问天地之经、四时之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请?”

太公望曰:“夫天生四时,地(671)生万材,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生;夏道长,万物成;秋道实,万物盈;冬道藏(672),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反其所终始,莫知其所在。

圣人配之以为天地(673)经纪,故天下治则仁圣藏,天下乱则仁圣和之,至道然。故仁圣之在天(674)地间也,其宝固大矣。故因其恒,常示之其所明(675)。

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应和曰:发之阴,会之阳(676)。为之先唱,天下祸之。极及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谋。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守土(669)第十六

文王问太公望,曰:“守土奈何?”

太公(663)望曰:“无疏于亲,无怠于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附兵,而人食之。

日中必卫(664),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卫,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665)。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若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为仁不以与,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既得之,无借人。借人利器,不仁为,而不终其世(666)。”

文王曰:“何谓仁?”

太公望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667),分其亲则殆,是谓仁之纪。方冬甚寒,不能凌冻。方夏甚暑,不能冣功。贤民群居,国有大凶数(669)而备之,必阖汝怀。无使人夺之威、熄其明,因顺其常。顺则仁之以德,逆则㧉之以德力。敬之勿疑,国家和服。”

六守第十七

文王问太公望,曰:“君国王民者,其所以失之何?”

太公望曰:“不慎所予也。君有三器六守,臣有(648)羽翼(0241)。”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望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奈何?”

太公望曰:“富之观其毋犯也,贵(649)之观其毋骄也,博之观其毋转也,使之观其毋隐也,危之观其毋恐也,事之观(650)其毋穷。富之不犯者仁,贵之不骄者义,博之而不转者忠,使之不隐者信,危之不恐者勇,事之而不穷者谋。

富勿使贵,贵勿使富。忠者毋远君,信者毋远(651)官,勇者毋远武,谋者毋远事。君慎择此六者,以为君用。无以三器作人,作人则君将以失其威(652)。”

文王曰:“敢问三葆?”

太公望曰:“大农,大工,大商,是三葆。农壹其乡则谷足,工壹其乡(653)则器足,商壹其乡则用足。三葆有处,民乃(654)不虑,无乱其施。

臣毋富于君,都毋大(655)于国。羽翼之臣,所(0555)处之安,比为腹心之臣,王不事而不(0209)有忧,是谓九交。

六守安君能长,三葆定则君(656)安。九交昌则君无殃,九交亲则君(657)无忧。”

文王曰:“善!”

大礼第十八

文王问太公望,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望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而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左右前后,四旁上下,营城之安在?”

太公望曰:“主位。安徐正静,索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以待,须以定。”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望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望曰:“目贵其明,耳贵其聪,心贵其智。以天下目视者,无不见也。以天下耳听者,无不闻也。以天下心虑者,无不知也。并进辐辏,则明不蔽。”

赏罚第十九

文王问太公望,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存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望曰:“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其所闻见者,莫不阴化矣。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明传第二十

文王祖父寿百二十而没,王季寿百年而没,文王寿九十七而没。

文王寝疾五日,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于乎!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天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子发再拜受命。

太公望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要何?可得闻乎?”

太公望曰:“见善而迨,时至而勿疑,去非而勿处。故义与明是矣,而不能居。此四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屈而强,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故义胜欲则从,欲胜义则凶。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故恭胜怠者,则王;怠胜恭者,则亡。”

忠良第二十一

武王问太公望,曰:“桀纣之时,独无忠臣良士乎?”

太公望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为无有!”

武王曰:“为人臣而令其主残虐,为后世笑,可谓忠臣良士乎?”

太公望曰:“是谏者不必听,贤者不必用。”

武王曰:“谏不听是不忠,贤而不用是不贤也。”

太公望曰:“不然。谏有六不听,强谏有四必亡,贤者有七不用。”

武王曰:“愿闻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

太公望曰:“主好作宫室台池,谏者不听;主好田猎罼弋,谏者不听;主好忿怒,妄诛杀人,谏者不听;主好所爱,无功德而富贵者,谏者不听;主好财利,巧夺万民,谏者不听;主好珠玉、奇怪异物,谏者不听。是谓六不所。

四必亡,一曰强谏不可止,必亡;二曰强谏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强、正众邪,必亡;四曰以寡直强、正众曲,必亡。

七不用,一曰主弱亲强,贤者不用;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三曰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四曰法政阿宗族,贤者不用;五曰以欺为忠,贤者不用;六曰忠谏者死,贤者不用;七曰货财上流,贤者不用。”

拒谏第二十二

武王问太公望,曰:“天时水旱,五谷不熟,草木不蕃,万物不遂,是何以然?”

太公望曰:“此大禁,逆天机,动地枢也。人主塞大川名山水,凿穿山陵,则水旱不时、五谷不收,人民流亡。

桀之时人,瞿山之地水起。桀当十月凿穿山陵,通之于河,民有谏者死。冬凿地穿山,通之于河,是发天之阴,洩地之气。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以为妖言而煞之。岑山之民,相谓'是自其命也’。后三年,瞿山崩,及为大泽,水深九尺。

纣之时,亦有西土之邑。纣尝六月猎于西土,发民逐禽。民有谏者,曰:'六月天之后生,地之以务,长养之时也。六月逐禽,是逆天道,绝地德,而人行贼。天子失道,后必无福。’纣以为妖言而煞之。西土之人,相谓'自其命也’。后其年,天大暴风,飘牛马,发屋枖木,人飞扬数十里。

一人为无道,天加之以咎,残贼不当,必有大殃。”

二虏第二十三

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

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

一虏对曰:“是,非吾国之大妖卌七章。”

武王踧然而问卌七章之妖。对曰:“殷君喜射人以餧虎,喜剖人心,喜煞孕妇,喜煞人父、孤人(2358)之子。喜以信为欺,欺者为忠,忠谏者死,臾誢者赏,以君子为下,以小人为(2343)上。喜以佞辩为相,以女子为政,急令暴取,万民愁苦。喜田猎罼弋,走狗试马,出入不以时(2396),不避大风甚雨寒暑。喜治宫室台池,日(2447)夜无已,离宫七十三所,大宫(0972)百里,以欢为(2395)九市。喜为酒池肉林,糟丘回船,牛饮者三千人,而为辈坐起金鼓,无长幼之序、贵贱之礼,日夜久(0586)饮。喜占不予,而喜夺此妾为正。臣虏明(0304)上数事,皆卌七章之事。”

武王曰:“大哉!妖尚有乎?”

对曰:“其余可不胜数,臣虏言不能尽。”

武王避席再拜之。

兵道第二十四

武王问太公望,曰:“兵道何如?”

太公望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

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望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望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最后编辑于:2023-03-09 22:3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群書治要六韜
​第五篇
伯夷论
文韬·兵道
12、要尽一份对社会的责任
《吕氏春秋》卷15慎大览7贵因诗解1情至因顺武王因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