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一起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专栏读者群上次共读书目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偏理论,不太好读。

所以,第三期我想找一本容易读的。本来是考虑读《掌控习惯》还是《习惯的力量》,但感觉还是偏理论。
想起周周在群里推荐过《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在微信读书上找到翻了一下,感觉不错,于是下单纸质书。

嗯,我们的大脑,理论和故事都需要。况且这不是普通的故事书,它是一本心理学故事书。

下面的截图来自当当网:

豆瓣读书评分9.0: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这本书讲述的是发生在心理诊室的故事。

首先是她作为心理咨询师,接待的四个来访者的故事:

  •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作者也来到了人生低谷。作为一个八岁男孩的单身母亲,她遭遇了被分手,理由是男友突然想明白他不想再跟孩子生活在一起。

她几欲崩溃:孩子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啊!

朋友说"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成了另一位心理咨询师温德尔的来访者。

故事就在咨询和接受咨询中展开,交错向前。一方面,是几个来访者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她在温德尔帮助下对自己的救赎。

在回忆中,她的人生故事也慢慢展开。

我发现她的经历特别有意思。大学学语言专业,毕业后在好莱坞从事编剧工作,还参加过《老友记》、《急诊室的故事》等知名剧集的制作。

在参与《急诊室的故事》的制作过程中,因为经常要去医院现场,她发现自己对发生在医院里的真实故事更感兴趣。

28岁那年,她决定参加美国医学院的入学考试。也就是说,离开大学六年后,再次考大学,而且是文科转理科。

后来成功改变职业轨道,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

还有,独自带着八岁的儿子,我以为她离过婚,其实不是。哈哈

……

总之,就像是在读充满悬念的小说,欲罢不能。

好的故事会打动人。读好故事的意义,在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被触动,获得启发、思考和疗愈。然后,在某一刻,做出改变。

摘录几段触动我的原文:

在经历痛苦的最初阶段,人们总是倾向于抨击他人或自己,让怒火向外或向内转化。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建构生活,他们才能放手去改变。

我总是被各种故事吸引,不仅对其中发生的事感到好奇,更对个人叙述故事的不同方式感兴趣。

当人们来做心理治疗,我不仅要聆听他们的讲述,更要从中辨别他们是否知道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讲法。他们是认为只有自己的叙述才是故事的“唯一正解”,还是知道那只是故事的多个版本之一?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会选择保留或删减故事的内容,是否意识到他们讲故事的初衷也会影响到听者的立场?

是的,即使是同一件事,每个人也都拥有不同版本的故事。

这适用于编剧、写故事,适用于心理治疗,

同样,也适用于我们每一天平凡的日常。

回到作者的前言里说的话:

这本书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

答案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就像温德尔睿智的洞察:
也许让你悲伤的不仅仅是分手这件事,尽管分手确实会让人觉得崩溃。我在想,或许你悲伤的症结是比失恋更重大的一些事。

很多困惑,貌似是我们和别人之间的问题,最终可能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自身。

……

不可否认,在这个忙乱的时代,读完一本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重要的是读,是每天给自己留出一小段安静的阅读时光。

可以参考我为这本书制定的阅读时间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有困境都有出路,“找个人聊聊”就是改变的开始
叙事治疗理论和实践
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可以做什么
自我成长与咨询技能训练的起点(01)
心理学感悟1
【书评】找个人聊聊(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