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录片草堂杜甫解说词:山河为纪(2)

公元760年春的一个清晨,在刚刚建成不久的茅屋内,杜甫无声而坐。他马上要去进行一次酝酿多时的拜谒,去见一位神交已久的古人。

出茅屋向东,穿过竹林、溪畔、田间,踏着满阶青苔,在一片松柏林中,杜甫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这是诗人第一次走进武侯祠。葱翠的松柏枝头,黄鹂轻鸣,这是祠内仅有的声音。袅袅香火之中,杜甫仿佛穿越了时空,一代名相飘然而至,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神采扑面而来。

对于500多年前的诸葛亮,杜甫有着一种共通的情感,两人同样身怀报国之志,但都没能实现最终的政治理想。相比之下,诸葛亮毕竟还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却从来没有机会付诸实施。如今,他终于有机会向这位师长一诉衷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唐)杜甫

“杜甫对诸葛亮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他要做的就是贤相,能够辅佐皇帝,给人民带来这种恩惠、治国安邦的人物。但是很遗憾,诸葛亮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就是他内心当中的一种美好,他没有实现”——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诸葛亮是杜甫落笔最多的一个人物。在巴蜀期间,他频繁地拜蜀相、写蜀相、赞蜀相、念蜀相,创作了20首吟咏诸葛亮的诗篇。

当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两句话尚未出现,但古人提出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杜甫当然是熟知的。客居巴蜀,远离朝廷,没有机会立德、立功。但立言,用诗歌咏巴蜀的生活与风物,同时不忘忧国忧民,是杜甫留给后人的精神证物。

“刘老师,我们进入到工部祠内呢,在东侧有杜甫的石刻像,我们移步看一下。它出自清代宫廷兴庆宫南薰殿里面的版本,据说是唐代名臣画像里面临摹出来的。这个形象由于是宫廷版本,觉得至少有权威性,所以学者认为这是标准的杜像”——杨惠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员)

七年前,由国家话剧院原创,刘佩琦主演的一部话剧《杜甫》进入了创作阶段。为了寻找心目中杜甫的形象,演员刘佩琦会经常来到成都杜甫草堂。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杜甫形象,但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的人生经历,这些诗句是如何从杜甫生命经历中流淌开去的,这是我一直在探寻和思考的”——刘佩琦(著名影视演员)

眼前这座雕像是上世纪90年代雕刻家钱绍武为成都杜甫草堂创作的杜甫像。与大多数雕像采取坐姿或站姿不同,这座雕像让杜甫跪在了一叶扁舟之上,眼睛平视前方。

“钱绍武先生创作这个杜甫跪蹲像,这不用猜测,肯定是他(杜甫)那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他的影响,就是唯一的一个精神动机。这座杜甫跪蹲像跟这个草堂的场景,它是相得益彰,永远放在这里,成了一个永恒的作品”——朱成(雕刻家钱绍武之徒,国家一级美术师)

今天站在茅屋前,人们常常会想起杜甫一家人在风吹雨淋中度过的那个不眠之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刘佩琦演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舞台上的杜甫吟出了诗人响彻千古的旷世悲声,有幸的是,1200年后的中国已实现居者有其屋。站在“广厦千万间”之间,杜甫留下的梦想和夙愿都已在今天得以实现。

成都向东北100公里,绵阳三台县,唐朝时被称为梓州,这里有一座“蜀中第二草堂”,收藏着杜甫在蜀的另一段时光。

公元762年秋,杜甫好友、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离开成都回朝任职。杜甫一路相送,直到绵州。可就在杜甫准备回成都时候,却突发叛乱,杜甫被迫滞留于梓州,在这里一住就是一年零九个月。

公元763年,杜甫在梓州等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消息。安史之乱终于逐渐平息,杜甫欣喜若狂,脱口而出了生平第一“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青春作伴好还乡,落笔容易,落步却不那么简单。短时间内,中原依然没有杜甫的安身之处,客居巴蜀的日子还要延续。

除了梓州,杜甫在四川居住的七年多时间里还去往四川多地,留下了数十首诗篇。在青城山写下,“此为青城客,不tuò青城地”。在蜀中写下,“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在绵州写下“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在làng州写下,“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一路游历,一路创作,杜甫用诗句描绘出一幅多彩又多情的百里江川图。

“杜甫的诗全面描写了巴蜀的历史现状、人文、生态、自然、民风民俗,他在成都诗是如此,在梓州诗是如此,阆州诗也是如此”——祁和晖(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巴蜀之地的游历,让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也寄情山水。由此,后世称他的诗不仅是“诗史”,亦是“图经”。至今,杜甫留给巴山蜀水延绵不绝的精神证物,依然指引着人们去热爱、去想象、去追寻。

公元764年初,严武再次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殊方又喜故人来”,杜甫随即返回成都,在严武手下担任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

“这个是杜甫品级最高的一个职务,“杜工部”得名就是因为这个职务。但那个时候杜甫已经是54岁了,而且疾病缠身,他非常不适应幕府严格的作息制度,加上他不愿意陷入幕府里面的人事纠葛,他也有诗写他的烦恼。所以半年之后他就辞官了,再次回到草堂”——刘明华(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世事难料,福祸无常。公元765年4月,严武突然病故,诗人在成都失去了最信赖的依靠,生活也再次出现了困难。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再次踏上了漂泊之路。

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节选《旅夜书怀》(唐)杜甫

夔州,是杜甫离开成都后最重要的一个落脚地。在夔州的日子里,杜甫融入了田园生活,将视野更为广泛地投向了底层人民,他用悲悯之笔刻画出无数小人物的苦难与不甘,歌颂普通人的高尚品性。“讵要方士湖,何假将军盖”,如此浓墨重笔,赞美的居然是他家的仆人信行。

“对普通人的关心,对普通人的欣赏,这个过去不太为人关注的这样的一群小人物入诗,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罕见的”——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

公元767年,年近花甲的杜甫在夔州登高。这时的杜甫垂暮苍老,耳聋齿落,疾病缠身。不知是滔滔江水引发了他的愁绪,还是身体的日渐衰弱让他心有不甘,诗人的万千思绪喷薄而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节选《登高》(唐)杜甫

“夔州诗是杜甫一生当中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次井喷,一个辉煌的阶段。今天去看那是可以当做盛唐诗或者唐诗的传世之作。唐诗比如选一,首选十首,一定会入选的。比如说《登高》,比如说《秋兴八首》,比如说《咏怀古迹五首》,那都是七言律诗的组诗,那是杜甫的开创,以前没有人在艺术上达到这种高度的”——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

奎州的冬季湿冷阴寒,这让出生于北方的杜甫很难适应。公元768年正月,杜甫带着家人启程告别了夔州。之后的两年里,他辗转于江陵、公安、潭州等多地,最后决心溯湘江北上,落叶归根。却不幸中途病逝于湘江船中,终年59岁。

“为什么杜甫以后,至今1000多年没有出现第二个杜甫?是因为还没有人像杜甫一样,从整个黄河流域走通,民情了解走通,长江流域走通。这样的人,行万里路,像杜甫这样行的不多”——祁和晖(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从草堂出发,逐渐进入暮年的杜甫辗转于巴山蜀水之间,开启了诗歌创作的一座又一座高峰,并最终走向顶峰。那些优美的诗句,传世的芳华,让那个时代、让杜甫早已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画像,无声却生动鲜活。

这条石板路联结着茅屋的柴门和工部祠,这些被踏出的凹陷,见证了千百年间无数文人墨客的拜谒之路。从中唐以来,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无不受杜甫“沾溉”。唐代文学家元稹盛赞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北宋大文豪黄庭坚对杜甫更是极为推崇,称“文章韩杜无遗恨”。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发出了“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的慨叹。近代诗人闻一多先生评价杜甫说,“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如果说英国有莎士比亚,那么中国就杜甫,杜甫的诗歌在韩国和日本等周边国家广为流传,对这些国家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李光镐(韩国驻成都总领事)

“我觉得(杜甫)对世界文坛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诗人,大概没有能和他媲美的人”——下定雅弘(日本杜甫学会会长,冈山大学教授)

“我有一个朋友还把杜甫的诗翻译成了法语,他告诉我只是为了更多人了解到杜甫。我觉得杜甫是备受(全世界)喜爱的诗人”——宇文所安(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南亚系教授)

“那么杜甫的诗歌今天为什么被这么多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再一次成为了一个文化的现象,这说明他的作品能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留给后世这样一种不竭的精神财富”——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

山河为纪,草堂存证,他的诗句写满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浪漫和仁爱、大气与善良,他的良知跨越了千年沧桑,交汇成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一位诗人成圣的缘由。

尽管当年杜甫亲手在浣花溪畔建成的草堂早已消失于历史的尘烟之中,但只要杜甫亲笔所写的1400余首诗歌还在,那方“草堂”就会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永远不会消失,让今天的我们心有所向,情有所归。

人划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老照片】-1万-1680- 老照片 1960年的成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
你们知道杜甫草堂吗,今天给大家分享杜甫草堂攻略
成都:杜甫草堂
岁月留痕——金秋十月游成都
左军|从庙堂到草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