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为未必带来好的结果,无为未必就没有成就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57章

在《道德经》第57章里,老子先从反面说明多为带来的不良后果,然后从正面说明无为而治的良好效果,阐述了他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时代。春秋时期,天下失“道”,群雄争霸,诸侯之间火拼猛烈,140多个诸侯国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了20多个。诸侯国内部权力更替频繁,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所有这些问题,老子认为,都是人们多为的结果,他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

01 多为未必带来好的结果

老子先从4个方面说明了多为的带来的严重问题:“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忌讳”是禁忌不敢冒犯的东西,是禁止性措施,条条框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贫困。

古代的忌讳多,稍不留神就犯了禁忌。

古代皇帝的名字不能用,《道德经》首句原是“道可道,非恒道”,因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为“道可道,非常道”;官员的名家就要避讳,就出现了“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衣食住行都有规定,不按规定都是僭越;还有许多不能做的忌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忌讳呢?有的统治者为了加强管理而设下各种条条框框,有的是民间流行的各种禁忌,在这里指的是前者。

一个社会忌讳越多,对人的辖制就多,人们失去了思想和言行的自由。有些话人们不能说,不敢畅所欲言;有些事不能做,人们缩手缩脚,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发展,生活便会慢慢地变更贫困起来。

贫困就容易产生是非,发生逆乱,历史上大大小小的起义都是生活不下去了人们才起来造反的。

  •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利器”,就是锐利之器,指武器之类的东西,用于互相攻击。人民拥有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发生混乱。

美国公民可以个人持枪,枪支管理混乱,枪支暴力事件不断涌现。根据美国枪支暴力统计网站数据,今年6月1日至12日,只有一天没有发生大规模枪击案,全美已发生564起枪击案,共造成652人死亡。最近,美国德州校园枪击案导致19名儿童死亡。枪支暴力事件频发,人们生活在不确定的危险和恐惧当中。

  •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奇物”,指稀奇古怪的东西,这里是指邪祟之事。人们的技巧心智越多,邪风怪事就越盛行。

人一有心机,就会勾心斗角。为官者以权谋私,经商的人为富不仁,骗子坑蒙拐骗。长此以往,国家便会生出混乱。

《道德经》里,老子一直强调要人们绝圣弃智,就是要人们遏制取巧之心,回到质朴的本真状态。

  •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滋”是更加。“彰”是明,指法令明确具体,条文太多,又很严苛。“盗贼”,指的是犯法的人。法令规定得越具体,犯法的人也就越多。

越觉得法令不够,越制定得严格、细致,束缚人们的自由,人动不动就会触犯刑律,犯不法的人当然会越来越多。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太多事。正是由于人们太多事,多忌讳、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才出现了“民弥贫”、“国家滋昏”、“奇物滋起”、“盗贼多有”等严重的问题,从反面论述了多为之害。

02 无为未必就没有成就

老子又从4个方面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好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老子所说的无为是和有为相对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其自然而为,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不妄为。“不知常,妄作,凶”,老子认为,不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按规律办事,一味地瞎折腾,就会出现凶险的结果。

二是不多为。凡事要适可而止,不可太过,做事不能画蛇添足地多为,多为就会出现上述所说的许多问题。

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为,“为无为,则无不治”,有为的前提是按照规律去为,只有这样才没有不能治理的;也要有所不为,对于不该做的事要不做,即使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也不能做。“无为而无不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不为”的效果就是由于“无为”。

为政者要用自然无为的大道治理国家,就是顺其自然,选择百姓乐意接受的方法。“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事情做成了,百姓认为就应该把这事情做成这样,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子认为,最好的为政者就是人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这就是最好的无为而治的状态。

  • “我好静而民自正。”“静”并不是说行动上安静,而是内心的清净,不浮躁、急躁、暴躁、狂躁,是一种非常从容的人生状态。心里为什么安静呢?因为心没被欲望驱使而产生躁动。

为政者要“行不言之教”,自己首先要端正,率先垂范,为百姓做一个好的表率,百姓受到他们的影响,自然而然也就正了,百姓当然走正道了。

  • “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事”,不等于不做事,而是不多事、不扰民。为政者不用政令和战争去瞎折腾,让老百姓安心从事生活,人们的生活自然就会富裕。

《道德经》第75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饥”,就是老百姓忍饥挨饿。他们为什么会挨饿?因为收税太多了,导致老百姓没有钱了,越来越贫穷,吃了上一顿没有下一顿。

西汉时间“文景之治”,就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盐和铁也可以随便经营,而只收一点点税。百姓发展生产,逐渐富裕起来了,带之而来的是国库里的钱也花不完,据说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 “我无欲而民自朴。”“无欲”,不是没有一点欲望,而是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为政者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老百姓便自然朴实淳厚。

朴实的反面是算计、计较、争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人有欲望,为自己争名夺利。

如果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为了得到更多而不择手段,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争斗。如果欲望少一些,淳朴一些,争斗就会少。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几乎没有人能把自己的欲望彻底清理干净,因而老子提出“少私寡欲”,就是要减少私心和欲望,要尽量压制它,放下自私的欲望,放下不必要的欲望,不要让欲望泛滥。

《道德经》第3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做到了减少欲望,走向安静,天下将会归正。

老子认为,为政者不多为,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其结果就会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正”,也就是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效果。

结束语

老子从4个方面指出“有为”之政所带来的社会混乱的严重后果,用来反证实行“无为”而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老子告诉我们,要正确把握有为与无为,懂得无为的重要性,就会不妄为,不乱为,不多为,就会避免多为带来的意想不到的麻烦,凡事要顺其自然,遵循规律而为,就会出现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理想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日课057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4条处世天机,只有8个字,一旦悟透,前途无量
《老子释微》——第五十七章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之心得
《道德经》杂谈:以朴用物
道德经详注第五十七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