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论语》(20)

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成长轨迹

孔子与当时的诸子百家没有区别,都是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纳,到处碰壁。但他的可贵之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之所以成为至圣先师,就在于把自己平凡的一生过得不平凡。

孔子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不断提升

“吾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不是立志学习,而是有了人生的志向,根据人生的志向而有选择地学习。孔子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质的提高源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学习得来的。他小时候就好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设礼容。”当别的小孩在玩耍的时候,他在玩中学习礼。“学”什么?在古代,八岁学小学,小学主要学进退应付、礼仪规范,十五岁学大学,主要是穷理,明白人生的道理。孔子之学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修养,学圣贤之道

“三十而立”。甲骨文的“立”字象一人两脚分开直立于地,说明真正的“立”是什么?就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站立于天地之间,这样的境界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才能达到。通过十五年的学习,孔子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不仅成家立业了,而且学有所得,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有了根基,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不疑惑,就是对人生有了觉悟,完全明了了。孔子说,“智者不惑”,只有智者才不迷惑。到了四十岁,为什么不迷惑?此时有了自己的主张,能够明辨是非,不会被假象遮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孟子·告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将放逸外骛的善心收敛回来,在物欲横流的五欲六尘中不受污染,永远保持清净。只有保持了清净心,才能使自己不被纷扰的世事所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时虽然有了自己的主张,不迷惑,因而爱憎分明,锋芒毕露,也许会为是与非而辩论,而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知道人世间的事不是单靠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只得到的,还有天命在。命运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生的大问题,命运是在必然性中的不可控的诸多的偶然性造成的,因不可预知而令人慌恐不安,但它又是存在的。孔子五十岁从政,不到三年,被排挤出走鲁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被采纳,才知道不是自己“不可为而为之”就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到处碰壁之后,明白做事成功与否是需要机遇的,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天命的问题,因而乐天知命。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 《论语·尧曰》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于是顺应天命,安心教育学生,不再与人生叫劲,一切都顺应人生。正是由于天命的存在,又不随人愿,要认清现实,不要做无谓的抗争,浪费时间、精力。常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在世还是要尽人事,要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一些切合实际的事情,量力而行,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至于成不成,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就听天由命吧。

“六十而耳顺”。耳朵是一个最重要的器官,眼失明了,就看不到外界了,但是,只要耳不失聪,依然能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一个人最大的烦恼是从耳朵中进来的,听了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议论就会心生烦恼。五十岁能够顺其自然,到了六十岁,不再固执己见,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但能听进去了,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别人的毁誉,听到好听的话,不会得意洋洋,听了难听的话也会心生愤恨,还能从正反两个方面都会有所得,就是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是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做到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思想更加成熟完善,心骛八极,可以说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完全忽略了社会的习俗,率性而为,生活自在,但是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丝毫不超越社会的规矩,知道自由是有边界的,法无规定可以自由地行动,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不会触犯规则、冒犯他人,已经进入了思想的自由王国。从心所欲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达到。

孔子为我们讲述了他一生的成长过程,启示我们后学者,人生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是坚持学习,正如《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只要天天坚持学习,就会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09年8月13日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论语》读后感2000字
【复活论语】为政篇(4)孔子一生治学有三个境界
易经的奥秘(8)卦有何用
【读论语】八佾篇第四章 自由的境界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祥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