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建乡村的七个脉 络
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土地改革在给农民分配土地的同时,也增强了农民对政权组织的认同,使农民第一次具体意识到这一政权是属于自己的。民国时期赋予农民以抽象的民权地位得以实现,并增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土地改革后,土地分散于亿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看来,这还只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推翻了旧社会的统治体系,还没有建构新政权的统治基础。于是,在土地改革完成不久马上开始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重要内容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实行集体化。政权组织建设与经济组织建设合为一体,并因此发展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如果说传统国家的阻隔国家权力集中和渗透的只是非正式和非组织形态的“胥吏”,那么,当下中国阻隔国家权力集中和渗透的则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于正式和组织化的基层官员。这是改革后乡村治理体制面临的新挑战。国家政权如何在乡村社会扎根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全文

村政的兴衰与重建
由于中国政治现代化不得不将欧洲国家分阶段完成的“国家政权建设”和“民族形成”毕其功于一役,在扩充国家财政汲取能力、政权合法化和机构官僚化几个方面出现了内在紧张和冲突,结果是绅治式的地方自治日益隐退…… [详细]
从革命到后革命: 一个村庄政治运动的历史轨迹
以夺取政权为标志的武装斗争的成功,在共产党人的辞典里就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政治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替代武装斗争,成为实践社会革命的一种方式。 [详细]
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

    在中国,农民社会是一个分散的而不是组织内分化的社会。要将一个“一盘散沙”的农民社会整合到国家体系中来,仅仅依靠外部性的政权机构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得以成功地进行乡土政治整合,得力于政党向乡村的延伸。通过政党对农民进行组织与动员,从而将一个传统的乡绅社会改造为一个现代政党领导和组织下的政治社会。

 

    政党下乡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组织农民。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不仅是将那些愿意为党工作的人吸收入党,更重要的是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去组织农民。由此改变传统农民的分散性和狭隘性。

 

    政党下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进行乡村动员。政党下乡不单纯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党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实现党的目标。

 

    对于现代中国建构中的乡村治理来说,政党整合发挥着政权整合所不能够发挥的作用。乡村社会在相当程度正是通过党组织而不是政权组织加以治理的。党组织成为乡村治理的权力主体。      阅读全文

洗脸:1946—1948年农村土改中的干部整改
干部整改体现的民主建政愿望、群众意志、反贪廉政诉求、阶级站队做法, 鲜明指示出中共建立一个新社会的理想和要求。其过程和结果, 既是中共非同一般的控制力的集中反映…… [详细]
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
借助群众力量进行整党,不仅可以实现对基层政治精英的有效监控,也有助于将乡村民众整合到党和国家的权力体系中来,因而对乡村治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
“宣传下乡”:中共对乡土社会的动员与整合

    中国共产党“宣传下乡”的目的是进行广泛的农村动员,将广大而分散的农民组织到自己的旗帜下。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宣传下乡”的重要功能是对分散的农民进行组织整合,将农民由一个自在的阶级上升为自为的阶级,从而使之成为具有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的革命阶级。

 

    “宣传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目的是将分散的广大农民组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宣传下乡”的过程也是植入和强化农民的政党意识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得以通过“宣传下乡”,改造千百年以来形成的乡土意识形态,并建构起新的意识形态,其突出特点是将宣传工作延伸到底层社会、延伸到人的灵魂深处,从而打通上层与基层、国家与乡土社会的精神通道,建立起一体中的相互联系的精神意识网络。这一特点体现在一系列宣传工作机制之中。

 

阅读全文

“阶级话语”对乡村社会的嵌入
为了成功地实现农民的整合及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土改后中共号召干部用地方方言动员农民,用农民能理解的话语作政治动员(如把“革命”解释为“改朝换代”等),斗地主过程中放任农民的过激行为…… [详细]
20世纪中国政治运动的特征与规律
纵观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史,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从1942年“延安整风”开始的一个接一个的轰轰烈烈、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而1966年开始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则无疑是其中的高潮,也是这一系列政治运动的终结…… [详细]
“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后,战争时期形成的动员体制承继下来并制度化,形成了下派工作队、行政体系建构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动员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行政机制得以全面迅速向乡土社会渗透。

 

    20世纪以来,“任务”一词愈来愈广泛和深入地进入到乡土社会,成为乡村治理中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之一。它表明国家行政机制通过各种指标活动达到影响和支配乡村社会的目的,并由此建构起农村人口的国家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国家得以迅速重新构造乡土社会,相当程度在于将命令-服从机制引入乡土社会领域,行政机制由行政组织内部扩张到乡土社会。

 

    乡村治理体制由公社制和村民自治制的转变正是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的必然产物。“行政下乡”也将具有新的形式与机制。

 

阅读全文

村级组织的官僚化及其逻辑
村庄权威的衰变,使村干部对“村务”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转而积极充当乡镇的一条“腿”。乡镇权力的衰弱使乡镇不得不将村级组织官僚化,如此,既能增强自身的行政能力,又可分解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 [详细]
20世纪村政兴衰及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
政府的一厢情愿是村政建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若要成功地将乡村社会整合到政治体系中,就必须考虑到乡村社会的传统和现状;而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性质的对接与融合,是国家对乡村社会整合成熟的标志。 [详细]
“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

    中国共产党通过“政策下乡”,将政策输出到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对高度分散的乡土社会进行政策整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政党下乡的政策下乡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命运,使农民对政策的依存达成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而成为直接受政策所支配的“政策对象”,并由此进入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

 

    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的‘经’是好的,下面的和尚给念歪了”等。这说明,农村社会实际受两种政策的支配和规范,一是来自于中央的政策,一是来自于地方的政策,有时又称之为“土政策”。

 

阅读全文

“钟摆型”的国家:计划生育二十年
基层政府长期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的一个隐秘的因素在于,国家必须给基层政府让渡出一定的利益空间,让其在完成国家意图的同时,也能实现地方自身利益的追逐。在整个90年代,基层干部高度的计划生育工作热情的背后…… [详细]
“行政消解自治”:理解税改前后乡村治理性危机的一个视角
税费征缴时代“行政消解自治”的滞后效应是造成乡村基层组织“悬浮”以致乡村失治的历史诱因,而后税费时代刚性的国家政策和收权至县等改革则使“行政消解自治”呈现出新…… [详细]
“法律下乡”:乡土社会的双重法律制度整合

    大规模的“法律下乡”是伴随现代国家的“政权下乡”而展开的。如果按韦伯的划分,国家统治类型分为传统型和法理型。现代国家属于法理型统治,它的建构包括不可分离的两个取向:一是将国家机构及其权力一直延伸到国家主权范围的地域;二是国家机构按照统一的、体现主权者意志的法律进行治理,即依法而治。

 

    大规模的“法律下乡”对于乡土社会的制度整合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推动着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向乡土社会的全面渗透。 

 

    20世纪,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伴随“法律下乡”,国家法律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农村社会。而在“法律下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制度性冲突。导致传统中国的“国法不下乡”的重要原因是农村社会可以通过其内在的“民间法”调整其社会关系,一般不需要“国法”的外部性介入。

 

阅读全文

苏力:为什么“送法上门”?
今天的深入农村,目的似乎更多是改造或征服农村,权力运作的战略更多是自上而下,由城市渗透农村。毕竟,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因现代化而出现的乡土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详细]
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河南宋村法律实践的解读
在越来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乡村社会,国家法律已日益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迎法下乡”已有了现实需求。 [详细]
“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

    作者在研究“政权下乡”、“政党下乡”、“政策下乡”和“法律下乡”等一系列国家控制性或规制性渗透的过程中,发现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国家渗透方式,这就是通过“七站八所”等机构,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在服务中将国家力量渗透于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

 

    “服务下乡”是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一种新的方式。如果说“政权下乡”更主要的是国家借助政权强制力对乡土社会进行控制的话,那么,“服务下乡”则是国家通过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将国家权力延伸到乡土社会,是“政权下乡”的重要补充,并能够起到国家政权整合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国家设立“七站八所”,一方面前所未有地将公共服务传递到乡土社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公共服务将国家权力带入乡土社会,实现国家对乡土社会的进一步整合。可以说,“服务下乡”是非强制性但更有成效的“软性整合”。

 

阅读全文

贺雪峰: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
随着国家权力向基层的全面渗入,乡村自主政治空间逐步消失,乡村社会由分配责任与义务的政治向分配权利的政治转变,之前被乡村主导力量所压制的边缘力量崛起。在乡村去政治背景下,不受约束边缘力量的崛起…… [详细]
徐勇专栏
徐勇教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详细]

农村问题已是当代中国研究中的“显学”,回顾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权或执政党面对情况复杂的乡村,如何重新建立权威和领导机制等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诸多当下现实,并从现实出发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徐勇教授以七个“下乡”为脉络,详尽深入回溯了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过程。配合这些阐述,编辑推荐了与各论题相关的文章供读者参考。徐勇教授在大多文章的结束,都论及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可能会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站也将持续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绅士与乡村自治
荐读 | 杨嵘均: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互动关系
颜德如 |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层治理的探索:基于组织化的视角
探寻中国乡治发展脉络及其现实要求
乡村振兴,振兴的都是什么?看了这篇文章你就会懂了!
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