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清徐梵宇寺塔林(唐至清·二十余座)
年代:唐宋元明清历代;形制特点:单檐石塔;现状:现存二十余座,详情待考
 梵宇寺塔林一角;图为新浪博友·太原骑游乐摄


      

   梵宇寺塔林,也称龙林山塔林,或称塔陵,位于太原市清徐县碾底乡碾底村,坐落在龙林山马鬣寺(梵宇寺)遗址西。

  此塔林为龙林山名胜古迹,现存元代高僧修建的资公塔以及安葬众僧的灵塔等约二十多座。灵塔是佛教高僧圆寂之后祭礼之地,也称塔陵,在梵宇寺西侧300米处,现存灵塔20余处,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

   龙林山梵宇寺的塔林,均为石雕灵塔,高一米多。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灵塔腐蚀风化,有的倒塌,有的面目全非。据当地老乡说,这里的灵塔,唐宋元明的都有,但因风化,有的灵塔字迹难以辨认,有的只见花纹图案,不见文字,能辨认出字体的有三座:

  一座是宋代灵塔,建于北宋太平天国九年,即公元984年,是谁的灵塔,看不清了,只见经文;

  一座是金代灵塔,建于金代承安二年或大安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197年或1210年,因为安前的个别字迹看不清了。有《监寺莲公予修塔铭》,莲公法号法莲,是清徐人,八岁出家,六十多岁逝世,去世后,他的弟子为他建了灵塔;

  再一座是元代资建(一作志)公塔,建于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享年七十三岁。圆寂后得宣色舍利百余粒。他的弟子普讚,普诚等为他建了灵塔,还为他建了资公塔,以示怀念之情。详见:清徐梵宇寺资公塔(元)

     图片资料:除属名外,均为新浪博友·太原骑游乐



梵宇寺塔林图片资料

塔林一角;塔友国保


  

元代建的蒙古包式的资公塔(殿)

   
保存尚好的两座石塔,从形制上判断,当为金代石塔

 

方形实心石塔,这种类型的塔一般在唐宋较常见



 

 


  

    二、附录资料

  龙林山梵宇寺天会碑是迄今清徐县现存的古碑之一,石碑落款:“时大汉天会十年岁次丙寅八月癸巳朔二十五日丁巳记”。天会十年即公元966年,距今已有1050年了。当时,中国已是北宋建国七年,皇帝是赵匡胤,年号是乾德四年,是赵的第二个年号。但我们清徐地区当时还是在北汉统治之下,帝王是刘钧,国都在太原,当局称北京,地址在今晋源区的古城营一带。

  龙林山:在北汉天会碑(966)、元代资公和尚灵塔碑(1295)、梵宇寺乾隆碑(1776)中均称龙林山。在清乾隆举人秦为龙的《马鬣记》中称马鬣山。在清光绪《清源乡志》中又改称马名山了。

  梵宇寺:在天会石碑、乾隆石碑中称梵宇寺。天会碑中写“猎”,乾隆碑中写“略”,秦为龙文中却写“鬣”。资公和尚灵塔碑和清顺治《清源县志》中则称净真寺,《清源乡志》中又称范宇寺。

  天会碑是梵宇寺僧人在天会十年,为修建寺院而撰刻的一通石碑,立在梵宇寺内。清乾隆石碑中说“寺有归碑”,就是指这块碑。1942年,马鬣寺因故折毁后,这块石碑就丢失了。1994年夏,当时县文管所所长万青云同志在林草中找到遗失60多年的天会碑。碑为青石料,高115厘米,宽62厘米,厚13厘米,前后均有文字。碑前上额书“北京龙林山梵宇寺记”9个大字,下面是碑文,楷书,间有行草书,竖写,无标点,无段落,24行,每行40字,共955字。背面也有文字,也是楷书,比前面文字大而深,比较好识别,16行,每行25字,共505字,落款年份是“时天会七祀(年)八月二十五日立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标题
长安街上消失了的北京双塔
北京昌平:银山塔林风景区游记
北京贤良寺塔院
银山塔林,五座金代大塔汇聚一堂,全国恐怕只有你。
中國古塔大全(六)【北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