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格罗皮乌斯史学史


书接前文,格罗皮乌斯于1969年在波士顿与世长辞,享年86岁。此后,更多有关他人生和作品的学术评价开始出现。

最早者来自德国建筑史学家沃尔夫冈·佩恩特,他主要关注格罗皮乌斯早期的德绍岁月,没有提及后来的职业生涯。

1971年,美国艺术史学家弗朗西斯科诺出版了《格罗皮乌斯和魏玛包豪斯的创造》,亦是这样的著作。

左:德国建筑史学家沃尔夫冈·佩恩特(Wolfgang Pehnt, 1931- );右: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艺术史教授弗朗西斯科诺(Marcel Franciscono)所著的《格罗皮乌斯和魏玛包豪斯的创造》(Walter Gropiu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Bauhaus in Weimar, 1971)。


同年,在TAC的文献资料,以及编辑的协助下,格罗皮乌斯的遗孀艾斯为其举办了一场回顾性展览,极力挽回他日渐消散的声誉。

展览的介绍由铁粉詹姆斯·马斯顿·费奇书写,内容来自他1960年为格罗皮乌斯创作的专著,文章并未谈及他后来的作品。

左:艾斯在柏林的格罗皮乌斯展上,1971;右:詹姆斯·马斯顿·费奇(James Marston Fitch, 1909-2000),美国历史保护运动的核心人物,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项目。


然而,建筑评论家赫克斯塔布尔却对展览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她认为,展览几乎没有提供新的东西,完全是奉承之举。

出于对大师的尊重,人们总是不加批判地敬畏其作品,这是不可取的,我们为“那些智力误判”付出的代价是可怕的。她总结道,

客观且深刻的重新评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著名建筑评论家赫克斯塔布尔(Ada Louise Huxtable, 1921-2013)


若干年后,当查尔斯·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语言》,以及《哈佛大学建筑评论》出版了专辑“超越现代建筑”之时,GSD仍然在五月进行着庆祝格罗皮乌斯生日的长期传统。

1983年,适逢格罗皮乌斯诞辰100周年,GSD举办了一系列展览、讲座、研讨会,以及大量怀旧的纪念活动。

左: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1939-2019)所著的《后现代建筑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1977);右:《哈佛大学建筑评论》(Harvard Architecture Review)出版的专辑“超越现代建筑”(Beyond the Modern Movement, 1980)

也是在这一年,一位格罗皮乌斯的信徒、已退休的哈佛大学名誉教授伊萨克出版了两卷本的大部头著作:

1292页的格罗皮乌斯官方传记。

其实在他去世之前,官方传记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格罗皮乌斯还亲自撰写了导言。

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基于格罗皮乌斯的私人信件和访谈,以及艾斯提供的信息和文件,包括她自己的私人日记。

伊萨克(Reginald Isaacs, 1911-1986)出版的有关格罗皮乌斯的著作

传记的基调是充满敬意的,只有简单的材料呈现,并没有相应的解释和评论。书中一个重要的爆料是

格罗皮乌斯不会画图。

这成为其创作弱点的证明,也解释了他为何如此看重团队合作。不止一位评论家指出,格罗皮乌斯的建筑作品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合作者。

格罗皮乌斯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历史上的成就毋庸置疑,没有任何人在推动现代建筑方面做得比他还多。但他作为建筑师的声誉,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无法与密斯和柯布西耶相提并论。

格罗皮乌斯与其说是建筑师,不如说是思想家和组织者。

对于格罗皮乌斯作为现代建筑之神幻灭的回应越来越多,德国建筑史学家温菲尔德·奈丁格亦是其中之一。

德国建筑史学家温菲尔德·奈丁格(Winfried Nerdinger, 1944- )及其有关格罗皮乌斯的著作

在包豪斯博物馆的作品目录中,奈丁格提到了泛美大厦项目所引起的争议,以及由意大利建筑史学家泽维所领导的抗议风暴。

泽维针对格罗皮乌斯目标明确的批评,严重损害了他的建筑声誉。泽维还曾指控CIAM被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和吉迪恩所支配,排斥在欧洲和美国兴起的代表人文主义的有机建筑。

左: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泽维(Bruno Zevi, 1918-2000)和赖特在威尼斯,1951;右:泽维1945年在都灵出版的《走向有机建筑:五十年来建筑思想的发展 》(Verso un’architettura organica. Saggio sullo sviluppo del pensiero architettonico negli ultimi cinquant’anni),1950年翻译成英文版《走向有机建筑》(Towards an Organic Architecture)。

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在1981年出版的《从包豪斯到现在》中,对格罗皮乌斯更是极尽讽刺之能事,将其描述为一个抛弃历史、从零开始的密教教主,以及一个入侵美国的野蛮人。

沃尔夫以社会大众视角的观察,很快成为曼哈顿建筑沙龙里最热门的话题。清华大学的关肇邺教授很快将其翻译成中文,于1984年出版。

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 1930-2018)及其所著的《从包豪斯到现在》(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 1981)


1991年出版的《格罗皮乌斯档案,1945-1969:协和建筑师事务所作品集》与伊萨克的传记一样,像是奉承之作。

本书记录了格罗皮乌斯漫长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可能也是最幸福的阶段。格罗皮乌斯扮演着他一直倡导的平等合作者,与其他建筑师和技术专家一起工作。

在序言中,TAC的合伙人约翰·哈克内斯写道,格罗皮乌斯的工作方法是提出一种基本的哲学观来进行设计,并与其他人一道,在一个给予和接受的基础上,为特定的项目开发提供特定的解决方案。他坚信通过建筑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

与他一起工作是多么值得。

左:《格罗皮乌斯档案》第二卷封面;右:《格罗皮乌斯档案,1945-1969:协和建筑师事务所作品集》(The Walter Gropius Archive, 1945-1969: The Work of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第四卷封面


1994年,约翰·彼得在《现代建筑口述史》中收录了一篇对格罗皮乌斯的访谈。

在谈及团队合作时,格罗皮乌斯还是一贯的说辞: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如此复杂,每个人都无法做到所有,只有创建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才能使设计过程有效。但他也承认道,

灵感通常源自个人。


对照两次访谈的时间,第二次是1964年,即泛美大厦建成开业那年,但这座建筑并未被提及。格罗皮乌斯没有主动解释,

彼得也不敢问。

约翰·彼得(John Peter)所著的《现代建筑口述史》(The Oral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1994)

《现代建筑口述史》扉页的建筑大师巨幅头像,唯独没有格罗皮乌斯


2002年,安东尼·埃罗弗森出版了《现代主义之争:哈佛大学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该书讲述了反映在哈佛大学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现代主义历史,关注GSD院系不断发生的变革,详细追溯了格罗皮乌斯时期(1937-1952)的发展历程。作者揭示出在欧洲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到来之前,

美国已经启动了自己的现代议程。

五年后,吉尔·皮尔曼出版的《创造美国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类似,但更关注格罗皮乌斯与哈德纳特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观点上的差异。

皮尔曼通过关注学院院长兼创始人哈德纳特,为现代建筑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缺失部分。这本书不仅是对GSD院史的研究,更是以二十世纪建筑史上一个决定性的时期,来重新审视美国现代主义的起源。

左:安东尼·埃罗弗森(Anthony Alofsin, 1949- )出版的《现代主义之争:哈佛大学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The Struggle for Modernism,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at Harvard, 2002);右:吉尔·皮尔曼(Jill Pearlman)出版的《创造美国现代主义:哈德纳特,格罗皮乌斯,以及哈佛大学的包豪斯遗产》(Inventing American modernism: Joseph Hudnut, Walter Gropius, and the Bauhaus legacy at Harvard, 2007)。

2004年,华盛顿大学建筑系教授梅雷迪斯·克劳森出版了《泛美大厦与现代主义梦想的破灭》,为格罗皮乌斯职业生涯最后一个,且最重要的巨型项目提供了详尽的个案研究。

梅雷迪斯·克劳森(Meredith Clausen, 1942- )出版的《泛美大厦与现代主义梦想的破灭》(The Pan Am building and the shattering of the modernist dream, 2004)


2013年,德国建筑史学家安德烈亚斯·沙茨克出版的《德国建筑师在英国:1933-1945流亡期间的规划与建筑》,以及次年由美国历史学家彼得普洛斯出版的《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纳粹德国的合作与生存》,填补了有关格罗皮乌斯在离开包豪斯,及流亡英国期间,即1928-1937年之间历史研究的空白。

左:安德烈亚斯·沙茨克(Andreas Schätzke)出版的《德国建筑师在英国:1933-1945流亡期间的规划与建筑》(Deutsche Architekten in Grossbritannien : Planen und Bauen im Exil 1933-1945, 2013);右:彼得普洛斯(Jonathan Petropoulos, 1961- )出版的《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纳粹德国的合作与生存》(Artists Under Hitler: Collaboration and Survival in Nazi Germany, 2014)。


2019年,在包豪斯成立100周年之际,英国作家麦卡锡出版了传记《格罗皮乌斯》,以编年体的方式悉数了格罗皮乌斯的一生,展现了他在政治上充满敌意的时代,所具有的远见卓识的哲学和勇气。

有趣的是,在讲述包豪斯魏玛时期的故事时,作者以他生活中重要的女人来分期,为叙述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女性视角。

英国作家菲奥娜·麦卡锡(Fiona MacCarthy, 1940-2020)出版的《格罗皮乌斯:创建包豪斯的人》(Gropius: The Man Who Built the Bauhaus, 2019),以及次年再版的《格罗皮乌斯:有远见的包豪斯创始人》(Walter Gropius: Visionary Founder of the Bauhaus, 2020)

2023年是格罗皮乌斯诞辰140周年,他的故事还在不断被书写。

格罗皮乌斯的苟且与远方,是他个人的生命传奇,也是每个建筑师不该遗忘的职业过往。

全文完。

特别感谢@纸方君为本系列绘制的封面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包豪斯对设计影响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简历
你所不了解的现代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传奇人生
设计思潮与流派-现代主义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073、包豪斯学校校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