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么多年设计费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1983年10月13日,应中日友好协会邀请,黑川纪章首次来到中国,并在建设部设计院作了题为“共生的建筑”的演讲。


演讲结束后,当被问及对北京的现代建筑有何看法时,黑川毫不避讳地说,中国还没有发展到现代建筑的阶段,因为中国现在使用的建筑材料,还表现不出这个内容。虽然在传统建筑和现代技术结合方面,中国建筑师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北京的四合院与模仿苏联的火柴盒式建筑混在一起,

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此前对于中国新建筑火柴盒化的批评就不绝于耳,甚至有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建设部副部长的戴念慈提出批评,希望建筑界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1985年2月3日,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繁荣建筑创作,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举办了一场座谈会,从不同方面讨论建筑设计如何创新,改变建筑造型火柴盒化的现状,提高建筑作品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与会专家学者和建筑师各抒己见。最终,戴念慈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创作、体制,以及

设计收费。


其实,对于设计院和设计费的改革,早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见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985年的繁荣建筑创作座谈会,从左至右为戴念慈、阎子祥、龚德顺。

1


1979年,政府开始逐步停止对设计院的财政拨款,并引导其改革,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

在这之前,建设项目是按照行政条块向所属设计院进行分派的。

比如,按条分,各大部委有其相应的设计院,比如建设部、铁道部、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等;按块分,各省市有自己的属地设计院,比如北京院、华东院等。

设计院作为事业单位,没有设计费,设计人员只有固定工资。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干多干少一个样,即俗称的

大锅饭。

结果只能是干的越多越吃亏,这极大地抑制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

城市建筑千篇一律,设计质量每况愈下,设计院半死不活,改革势在必行。那么问题来了,设计院究竟该收多少设计费?


1984年4月,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布了《工程设计收费标准》,文中确定民用建筑按照统一的工程概算比例收取设计费(1.5%),同时规定设计单位

不得提高收费标准,也不得压价竞争。

次年,建设部设计局局长的张钦楠在一次设计改革会议上,拍板了有关设计院利润分配的433方案,即40%交给国家,30%交给单位,

30%作为奖金发给个人。

短期看,设计院和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及收入情况得到了改善。但长期来看,这样的收费标准同样存在一个问题,设计费的多少是由建筑本身的造价成本决定的,而非设计品质的高低。

换言之,性质和规模相似的项目,无论设计质量,设计费都是一样的,并且维持在一个很低的费率。

长此以往,建筑设计的价值被磨平了差异,城市中出现大量快速、复制、山寨的平庸建筑。这是对设计费价格管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价格管制必然导致价值的耗散,但人们会选择那些能够最大程度挽回价格损失的其他方式,

使损失最小化。

对于设计院而言,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么就会压缩成本来弥补摊薄的利润,通常是减少人员投入、缩短设计时间,结果就是设计创意的庸俗化,以及设计质量的低劣化。

你非要按低价买设计,那你也只能得到低于正常价值的设计,甚至还不如。最后设计只能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

设计也就只值这些钱。

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同样会想尽办法把损失的价值通过其他方式赚回来。比如,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业余时间忙于炒更。

再比如,对设计任务挑肥拣瘦,复杂而设计费低的项目无人愿意做,大家都想做住宅,因为

画图容易,奖金多。

1985年,南宁设计改革会议,右三为张钦楠。

2


1992年,国家物价局和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发布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通知》,与“84标准”相比,“92标准”提出了民用建筑分级标准及调整系数。

调整系数使复杂项目的设计费有所提高,以鼓励技术进步和繁荣建筑创作。但设计费仍然保持着政府定价的低收费原则,并明确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未经批准,

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不得自行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

也是在那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此后,建筑界荡起滚滚春潮,建筑学扬起浩浩风帆。

1996年,深圳大学建筑系教师马清运开始协助库哈斯,参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对珠江三角洲的调查研究,成果于2001年结集出版,取了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

《大跃进》

书中,珠三角成为中国的一个缩影。这里奉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里的建筑被史无前例的实践、速度和数量的压力所左右,这里开启了中国建筑师的一个辉煌时代。

建筑的首要功能已不再是服务人的生活需求。建筑学不是关于建筑,而是关于商品,

建筑学成为制造利润的工具。

开发商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现金收买一套图纸,有时甚至只是表现图,然后快速地将地皮炒出去。中国建筑师在几天内就完成了一个房子的设计,其实是一宗房地产交易的设计。

中国建筑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承担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房屋建设量,却收取着最低廉的设计费。

库哈斯算了一笔账:中国的建筑师人数只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挣着只及美国十分之一的设计费,在只有美国设计十分之一的时间里,设计着比美国多五倍的工作量。这意味着,

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

期间,马清运成立的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一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设计机构,短短几年间建成项目上百万平方米,印证着库哈斯的上述评论。

马达思班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有赖于公司的加班文化,马清运就常在公开场合表示,

中国建筑师,没有理由不加班。

2002年3月,在“92标准”实行10年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再次颁布了新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不过设计费的比例由1984年的1.5%,提升至3%左右。

看似翻倍,但实际上设计费都会打折。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设计费稍高,约占到整个工程投资额的2%,不仅仍低于国家收费标准,更远低于国际同行业常规的5%~6%的比例水平。

而余下全国大部分建设项目设计收费水平更低,一般只能占到工程投资额的1%~1.5%,

甚至不足1%。

这是关于设计费的唯一国家规定,也是市场定价的基础依据。

左:马清运与库哈斯;右:《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2001)。

3

2015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最终将设计费完全交给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废除了设计费的价格管制。

其实,美国建筑师协会(AIA,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也曾公布过设计费标准,但在1970年代被司法部反垄断机构予以中止。

究其原因,正是价格管制对市场活力的约束,最终会影响整个设计市场的发展水平。

此后,美国建筑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众多大型跨国建筑设计公司。

反观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多年的行业不轨积重难返。放开设计费价格管制后更触发了惨无人道的低价竞争(当然这反映了设计的真实价值),无论是想先中标再做大概算,还是降低设计质量,都将建筑设计推向“劣币驱逐良币”的深渊。

对于是政府投资或国企主导的项目而言,由于失去了计费标准,导致审计无依据,因此事实上,

设计费仍旧沿用20年前的标准

而这也为项目垄断、围标控标、层层分包等行业陋习创造了寻租空间。

当下,在建筑行业充斥着加班盛行、提桶跑路的氛围中,建筑师确实该想想李佳琦提醒我们的:

这么多年设计费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左: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右: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2015。

系列「中国现代建筑往事」

国家建筑师

不是我不明白

请画一个看看

努维尔的一个P

这里应该有座山

共享空间是个筐

东楼昨夜又小风

没人比他更懂中国

香港教父们的北京

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

神秘主义与科技狠活的大和谐

还记得亮马河畔的黑川纪章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设计院的市场营销有前景吗?客户拓展难度大不大?
一位建筑学学生工作一年的体会 | 建筑空间
青年建筑师的培养与发展
土木吧丨结构优化那点事儿(三)-(工程设计的有序复杂性)
一个女建筑师的那些年、那些事儿(句句说到心坎,字字看到心酸)
建筑师个人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