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握好孩子0~6岁的成长关键期

把握好孩子0~6岁的成长关键期
1.大人意见不一致时,如何教育孩子
2.家庭条件好,就要富养孩子吗?
3.正确处理孩子犯错
4,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
5.如何跟固执的孩子沟通
6.给孩子上认识社会不良现象的预备课
7.孩子“诚恳认错,屡教不改
8.孩子以前嘴可甜了,可是大了就不懂礼貌了
9.孩子做事总是三心二意
10.孩子过度膨胀
11.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开放式思维
12.学龄前的孩子要不要上各种知识兴趣班
13.如何培养孩子的数理逻辑智能
14.孩子总是坐不住


1.大人意见不一致时,如何教育孩子
作者:王金战等      
    大人意见不一致时,如何教育孩子
    情景再现
    案例一:我婆婆是个医生,所以非常注重卫生,在这方面总是给孩子提过多的要求,而我和丈夫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不用那么讲究。因为这些事情,我常和婆婆闹意见。
    案例二:我想给孩子吃些营养品,可丈夫说,他小时候就只吃饭,也长得聪明健康,因此不需要给孩子吃那些营养品。
    案例三:我的孩子很瘦弱,总是被别人欺负,不是被打就是玩具被抢,孩子的奶奶就跟孩子说要还手,要把玩具抢回来。我觉得这样非常不好,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总是跟他奶奶杠上。
    案例四:我是一个比较严格的人,希望孩子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吃饭、睡觉都是要按时的,不要打乱孩子的作息规律。但是孩子的爷爷却说,孩子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应该按照孩子的需求,她想干什么就让她干什么。
    关键点分析
    以上这些案例,其实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也就是这些小事,有可能导致家庭不和睦,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做父亲的想树立规矩,当他批评孩子时,母亲却站出来保护孩子。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本来还没有打算要哭的孩子一看有母亲保护他,往往就会放声大哭,任家长怎么劝也劝不住。这就是分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定要保持观点的一致性。如果爸爸是一套教育方法,妈妈是针锋相对的另一套教育方法,这样“1+1”的结果是等于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容易极端。家长应该对这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引起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瞬间,你看孩子,也就看到了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了你自己,并检验了你的人格。”家长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
    关键帮助
    其实,大部分时候,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谁对谁错,大家的目的都是想把孩子教育好。所以教育孩子不管听谁的,只要是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就是可行的。全家人必须树立一个共同的养育孩子的观念,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
 招数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对孩子都应有同样程度的爱,持趋于一致的教育态度。这种爱和态度会通过成人对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如果对孩子情感投射的幅度、强度不一致,会导致孩子亲近一些家庭成员,疏远或回避另一些家庭成员,严重的甚至还会产生敌对心理。
    招数二:如果父母不能自己带孩子,而是由老人带,那么夫妻双方首先要达成一致观念,再做通老人的工作;经常与老人沟通,大家互相配合,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
    招数三: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家庭成员首先要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严重性,再适当地引导他改正错误,而不是父亲这样说,母亲那样说。如果父母双方都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最后势必造成谁的话孩子都不听。父母也切记不可在孩子面前互相埋怨,如果确实有不同意见,可以背后再讨论。如果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犯错误和父母有关,甚至认为是父母造成的。
    招数四:在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多给孩子探索的机会。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想去尝试。所以家长应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多做一些准备,提供更多的材料和环境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比如孩子喜欢在墙上画画,如果家长越是阻止,孩子越会要去画。特别是家庭成员中一个支持孩子、一个制止孩子的情况下,孩子往往会更乐意接受支持方,在以后的行为中,都会把制止方的话当做耳边风。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先肯定孩子的画画得好,然后告诉孩子画在墙上的不好影响,再给孩子买来画纸和画笔,告诉孩子在正确的地方画画。
    名师看点
    1.血缘关系带来的亲情是任何关系都无法替代的,父母要尽量多地教养孩子,孩子不缺少爱才会健康成长。我们坚决反对小学期间让孩子上寄宿学校,长期脱离父母和家庭。从我们从事高中教育的经验来看,从小脱离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应该到中学再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另外,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有缺失的概率一般高于非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共同抚养、教育孩子。
    2.孩子需要有相对固定的人教养,才会有安全感,经常换带孩子的人,如到奶奶家住几个月,再到姥姥家住几个月,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3.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经历不同,教育的观点不能达成一致,到具体的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就容易产生分歧,这是每个家庭都有的问题。因此在家庭教育上要“求大同,存小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任。既然细节无法统一,大观念就要统一。
    4.如果家长什么事都争论,倒不如事先达成共识,坚持原则统一,少走弯路。比如孩子摔倒了到底扶不扶,出门多穿点衣服还是少穿点这样的问题,不要争吵,事先有一个大的原则,在具体事情上通过家长的智慧来操作,并且谁主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家庭教育就以谁的教育为主。


2.家庭条件好,就要富养孩子吗?

    .家庭条件好,就要富养孩子吗?
    情景再现
    亲子班下课后,下起了雨。大多数家长都是骑车带孩子回家,有一位妈妈没带雨衣,大声地责骂孩子:“就说要下雨吧?!我说开车来,你偏偏要坐自行车!人家没车没办法,你有车不坐一定要坐自行车。看,真下雨了吧?现在怎么办?咱俩都得淋雨了。”孩子也就2岁多,听到妈妈的责骂后大哭起来,冲着妈妈叫喊:“我就是要坐自行车!我就是不要坐小车!淋雨怎么了?淋雨更好玩!”
    这是孩子的性格有问题吗?还是妈妈的想法有问题呢?
    关键点分析
    生活条件好了,是不是就可以放弃传统美德呢?如果家长一味娇宠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在物质生活方面追求享受、毫无节制,长大后必然沾染许多坏毛病:浪费、爱慕虚荣、不思进取等。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是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只有人格健全的孩子,长大后才能靠自己赢得精彩的人生。
    这位妈妈很疼自己的孩子,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家里条件也不错,有私家车,对孩子更是呵护有加,明显有富养孩子的心理。孩子坐惯了小车,想找坐自行车的乐趣,这也许是小孩子的天性,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哪儿呢?这位家长明明知道天要下雨,却听了孩子的建议,选择骑自行车,说明孩子已经很任性了,而这种任性可能就是家长平时太过宠惯、富养所致。在已经养成任性毛病的孩子面前,家长的话已经不起什么作用,孩子这么小就逆反,家长已经开始吞咽自己酿出的苦酒了。
    富养,不是仅仅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也不是过度关注孩子,更不是骄纵孩子。有时可以尝试一次“低水平”生活,也是大有好处的。那位妈妈已经骑自行车来了,天已经下雨了,就不要责骂孩子了,母子一起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解决问题,共渡难关,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向困难低头的韧劲。

关键帮助
    招数一:不要随意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诉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很多愿望在家长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在物质方面,必须买的物品,当然不能含糊,但有些东西并不是孩子急需的,甚至算奢侈品,家长就不能纵容孩子。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助长他的欲望不断膨胀。要让孩子明白,钱再多也不能乱花,要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当孩子提出一个愿望时,家长可以跟他一起分析这个愿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急需,如果不是,就要打消念头,或者推迟实现。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提出要求之前会仔细考虑。孩子在快下雨时还提出坐自行车,这个要求是不太合理的,家长当时就应该打消他的念头,可以等天气好时再体验自行车的乐趣,就不会出现后来妈妈的恼羞成怒和一通责骂。
    招数二:培养孩子勤俭的美德。即使家里再有钱,也要注意节约,能用的东西尽量用,能省的钱就不瞎浪费。家长在家中拾掇东西时,可以变废为宝、旧物新用,做这种“革新”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一旁观看,一边干活一边跟孩子说:“这些东西改一改都还可以用,变废为宝是一件有意义和神奇的事情,对吧?”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做小帮手,拿拿工具、扶扶物品等,让他们体会其中的过程和乐趣。
    招数三:与孩子一起体验“吃苦”的感觉。生活水平高了,就容易丧失吃苦的精神。因此,偶尔找一些“吃苦”的事情与孩子一起体验一下,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比如上面这个案例,既然天下雨了,家长没开车,只有自行车,这时妈妈一味责骂孩子,只会引起孩子自责或撒泼。与其这样,还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体验在雨中骑车的苦与乐。其他孩子都能忍受雨天,为什么他就不能忍受呢?体验一次后,不用家长多说孩子自己也会明白,原来开车与骑车是有很大不同的,便会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同时也知道了其他人的生活状况,会理解与体谅别人,一举多得。
   

3.正确处理孩子犯错
    正确处理孩子犯错
    情景再现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儿子詹姆斯小时候,有天和姨妈家两个表兄弟一起在家里玩。当他们跑到厨房时,詹姆斯不小心撞到餐桌上,一只精美的高脚玻璃酒杯“砰”的一声落在地上,摔碎了。罗斯福夫人和玛丽姨妈听到声音后忙赶过来,问是谁打碎的。姨妈的两个孩子齐声说:“不是我!”小詹姆斯迟疑了一下,也跟着喊:“不是我!”罗斯福虽已猜到真相,但他并没有当众揭穿儿子。玛丽姨妈一家走了之后,他也没有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他希望儿子能自己说出真相,认识到错误。
    这种“沉默的惩罚”,使小詹姆斯受尽了折磨。但是罗斯福依然沉默着,并不时通过妻子暗示儿子,撒谎的人是连父母都不会信任他的。终于有一天,詹姆斯默默地来到父亲面前,眼泪汪汪地向他承认自己的过错,并用乞求的口气说:“爸爸,我知道自己错了,您会原谅我吗?您还会爱我吗?”罗斯福终于笑了,高兴地说:“亲爱的孩子,我就等着这一刻呢!知道自己错了,勇敢地面对它,以后才不会再犯。爸爸怎么会不原谅你呢?詹姆斯,爸爸还会和以前一样爱你。”
    关键点分析
    实践证明,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在家长正面引导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惩罚就会显示出它特有的威力和效果。但是惩罚也是一种艺术,既要约束孩子,又不能伤害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个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家长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潜力和优点,帮助孩子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使孩子的品行和学识都得到提高,这样的惩罚才是有效的。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之前,先要了解惩罚的原则,知道自己要抱有什么样的心态来惩罚孩子。
    关键帮助
    不论孩子做错什么事情,也不论孩子年龄有多小,家长在惩罚前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次受罚的原因。虽然我们不提倡体罚孩子,但是很多家长在气极了的情况下会打打孩子的小手、小屁股。当然这个方法家长尽量不要用,如果用了,一定要跟孩子说明白为什么惩罚他,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错在哪里,他是不会改正的,还会再犯,这样的惩罚就没有效果。\
我们曾经对一些家长进行过一个“惩罚孩子的方法”小调查,整理了一下家长所用的招数,大概分为三种:
    招数一:冷处理。这个方法主要是指淡化孩子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骂脏话,他可能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能引起家长很大的反应,他会觉得很好玩,也达到了吸引家长注意力的目的,家长越不让他说他越说;而如果家长不在意他,他反而觉得没有意思,就不说了。
    招数二:禁止孩子的一些权利和要求,取消一些已经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和要求。比如孩子上午犯了错,家长本来答应孩子下午去儿童游乐场,那么可以不去,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去。这里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问题上,一定不可以心软,不能到了下午看到孩子不高兴或者乞求可怜的样子,就又忍不住带孩子去了。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还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情没有关系,反正讨好一下,爸爸妈妈就会原谅的。
    招数三:暂时隔离。这是比较极端的一个方法,特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比如,大家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如果有个小朋友总是捣乱,那么可以让他先待在旁边看大家玩一次,然后告诉孩子,是不是觉得这样玩,大家都非常开心呢。这样,孩子才会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如果把他单独放在一个地方,孩子是感觉不到的,这样对他的惩罚是无效的,反而会引起孩子心里的恐慌,觉得大人不要他了。
    名师看点
    教育孩子有时也需要批评的方式。孩子做错了,家长要指出,但不要过度批评,方式也要是孩子能接受的。批评不应该是家长排遣怒气的方式,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脱口而出;批评要冷静,对孩子的伤害最大的往往来自于最亲最近的人父母和老师,这些人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以“治病救人”为目的。
    培养出一个好孩子,可能需要付出很多;毁掉一个孩子,一句话、一件事就能做到。
    “自古雄才多磨难”,一个人要有超乎常人的成就,必然以超乎常人的磨难为前提。不犯错的孩子长不大,不经历磨难的人不会成功。人在成长中一定会犯错或走弯路,处理得当就成了成功的条件。不怕孩子犯错,怕的是家长处理不当,加深问题和错误,反而引起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的失败。真正的教育敢于正视问题。家长处理好了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阶梯,处理不好就是孩子走向毁灭的开始。

4,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
    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
    情景再现
    啾啾和妈妈一起在花园里散步。见到许多美丽的花,还有飞舞的蝴蝶,啾啾可高兴了。玩着玩着,妈妈发现啾啾好长一段时间看着天空一动不动,就走过去就问啾啾:“宝贝,你在看什么呢?”啾啾看了一下妈妈,小声说:“嘘,我在听蝴蝶唱歌。”妈妈顿时哈哈大笑:“傻孩子,蝴蝶怎么会唱歌呢?”啾啾马上涨红了脸,不高兴地说:“你都没有仔细听,怎么知道蝴蝶不会唱歌呢?”
    关键点分析
    家长一定要明白一点,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想要孩子亲近自己,一定要花时间了解孩子的世界,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在同一件事情上,孩子的想法会不会跟大人一样。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怎么看待问题,才能跟孩子有共同话题。案例中啾啾说的事情不符合常理,但是她所接触的童话故事也好,动画片也好,里面的小动物不是都会说话和唱歌吗?所以,啾啾妈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不但让孩子很生气,也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以后就不会愿意和妈妈交流了。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也都希望孩子快乐,但是事实却难如人愿。
    关键帮助
    了解如何跟孩子沟通,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1.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家长就要记住:你和孩子的对话一定是“朋友式”的。这样才会平等,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居高临下和孩子讲话,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2.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在做涉及孩子的家庭决定的时候,听取孩子的意见。比如孩子的卧室要添置一个家具,家长要跟孩子说明白为什么,询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这样,孩子才会有被尊重的满足感。
    3.面对孩子提出的幼稚问题,或者不符合逻辑常理的事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慢慢引导。比如案例中啾啾的妈妈,应该和孩子一起仔细听蝴蝶“唱歌”,然后问孩子:“蝴蝶唱的是什么歌啊?”这样,孩子会非常开心地跟妈妈交流,他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培养。
 如果家长想和孩子做朋友,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必须做到在他想讲话时你是听众,想玩时你是玩伴,有问题时你是解决人,骄傲时你是冷却水,生气时你是灭火器,沮丧时你是打气筒。等孩子长大就会发现,你确实是他最好的朋友。
    名师看点
    现在很多孩子都有一种心态“你要是想让我听你的,你得是我的朋友”。孩子很小不懂事的时候对家长是一种依赖,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想让家长成为自己朋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所以有些失败的家长并不是当家长当得不够格,而是没有放下当家长的架子,没有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
    1.和孩子交朋友,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家长趾高气扬、居高临下、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提出的要求。再比如中学生都喜欢漂亮鞋子,是因为学校要求穿校服,能体现出孩子个性的就是鞋子了。这样家长就会减少对孩子的指责,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再比如中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家长不能一味斥责,要理解孩子。
    2.蹲下来与孩子讲话。比如孩子在超市中哭闹,家长把孩子抱起来就好了,就是因为孩子的视线里都是大人的腿,他会感到压抑,把他抱起来,他就会和所有人在平视的状态,就会有安全感了。这就提示家长,要想和孩子很好地交流,就不要拿家长的架子,家长越没架子,孩子越听话。家长是天生的,越是强调这个关系,反而打破了家长的权威。
    3.家长适当地示弱,让孩子有一些成就感。如一些小知识家长装作不知道,而孩子知道,他就会有成就感。我有个学生性格有些问题,后来我就了解到,他的家长什么问题都要说服孩子,即便孩子正确,家长也会说:“小孩懂什么呀!”总想让孩子感觉家长是智慧的家长,其实效果恰恰相反。


5.如何跟固执的孩子沟通

    如何跟固执的孩子沟通
    情景再现
    3岁的点点性格非常固执,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家长如何威逼利诱都没有办法改变。比如:家里有人按门铃,点点都要亲自开。如果别人帮他开了,他就气得大哭不止,还不让人家进屋,一定要别人再按一次门铃,他再开一次才罢休。家里买了饮水机,每次不管谁要喝水,点点都要去帮着倒。妈妈怕孩子太小烫着,不让他倒水,点点又会哭闹不停。这样的事情让家人很苦恼,这么小就这么倔强,以后怎么办啊?
    关键点分析
    孩子固执只是表面现象,成长是一个过程,孩子出现状况总有一定的原因。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动机,抱着理解的态度,不和孩子硬碰硬,巧妙地用其他办法调和,结果会不一样。
    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人若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麻木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
    让我们先找找原因,了解一下孩子固执背后的心理秘密。
    1.有的孩子很小就有固执的性格成分,是因为遗传因素,而大部分是跟早期家庭教育不当有关。造成孩子性格固执普遍有三种原因:
    家长惯出来的。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予的关怀和爱护太多,孩子有什么要求,无论正确与否都一律满足。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错误认识,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就会大哭大闹。这个时候家长妥协,就助长了孩子的固执。
    家长打骂出来的。有些家长非常严格,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只要孩子稍微有点过失就打骂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逆反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要反抗,形成固执的脾气。
    家长暗示出来的。孩子有时候耍些小性子、发个脾气很正常,却被家长认为“犯倔,任性”,人前人后讲孩子怎么不听话,给孩子贴标签,久而久之,孩子接受暗示,真正变得固执了。
    2.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孩子2岁以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意识越来越强,喜欢说“不”、“我就要”。这表明孩子已经进入“执拗敏感期”,这不能说是坏脾气。他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要依靠你:穿衣服、吃饭、到外面去玩都要听从你的安排。他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愿望,以为(当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只是无意识地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不需要再求助于人。而且,他希望别人也能知道这一点,但往往很多想法和行为会与成人的主张产生冲突。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有限,无法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时候,他会非常委屈、失望,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够,只会用哭闹来表示反抗。
 关键帮助
    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如果处理不当,一味顺从或压制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招数一:对于孩子的固执不要一味压制。一个什么都要自己做主、不肯妥协的孩子,其实长大之后更容易成为具有独立性格、自信和坚强的人。如果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让他屈服,一味压制,他的反抗可能就会越强烈,而且容易造成孩子任性、纠缠不休、固执等人格特征。如果孩子的执拗是合理的,比如他坚决不让你给他穿鞋,你就让他自己穿好了。先让他自己做一回主,当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时候,会重新回来找你帮忙的。当然,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有一点富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如果孩子的固执不合理,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态度,装作若无其事,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
    招数二:对于孩子的固执要巧妙诱导,灵活处置。家长要分清哪些事允许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为了避免出现危险,应该如何巧妙诱导孩子不做。比如上面点点的案例,家长就应该巧妙地使得双方达成共识。但是,如果他想自己穿裤子,或者非要穿红毛衣而不想穿绿毛衣,你就没有必要和他较劲。给他一定的自由,满足他想独立的愿望,可以让你免遭这个“小暴君”的折磨。你既要理解孩子,又要给他一些规矩。
    招数三:对于孩子固执带来的后果不要讽刺,要帮助。在孩子无法自己穿好衣服而又回来求你帮忙的时候,不要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你自己穿不上的!”而要说:“穿不上没关系,妈妈很乐意帮助你。”让他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接受一下别人的帮助并不是什么坏事。学习本身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这一点,今后怎么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呢!
    名师看点
    固执和执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执著是优点,不要当成固执来指责,否则就阻碍了孩子成才。因此,不要错判孩子,独立愿望强烈是一种优点,家长不要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如果孩子确实是固执,就要从小修订,但是家长要注意采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慢慢引导。


6.给孩子上认识社会不良现象的预备课
      
    给孩子上认识社会不良现象的预备课
    情景再现
    小雯跟妈妈坐班车去幼儿园的必经之路上,常有小偷明目张胆地活动,妈妈只能硬着头皮带小雯走过这个特殊地带。小雯很不解地问妈妈:“这些小偷多可恶啊,为什么警察不来管管他们啊?”妈妈对她解释说:“小偷太多,警察太忙,顾不过来,咱们自己注意安全,别让他们偷到就行了。”小雯不再追问,不知道她小小的心灵是不是已经接受这样的事实。
    在这条路上,小雯和妈妈还常常看见路边有行乞者,小雯觉得他们很可怜,有时就想帮帮他们,可是妈妈认为这些表面上的“行乞者”,其实大多有诈,如果向他们伸出援手,等于助长歪风,但是怎么跟孩子说呢?孩子能接受这样的丑恶吗?妈妈该不该把真实情况告诉女儿?
    关键点分析
    毋庸讳言,如今的社会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而这些现象早晚会进入孩子的视线,不经意时孩子的眼里就会揉进这些沙子,这不是家长想挡就能挡住的。孩子会问家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坏人坏事呢?电视里常演的正义的化身警察呢,他们怎么不管管这些坏人坏事?”孩子的问话很直接,家长往往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妈妈对小雯的解释和教导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小偷作案的时候,警察未必能及时出现和制止,我们必须学会保护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实际上,孩子早一点有这样的意识没什么不好,防范外来威胁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路边的行乞者真假难辨,如果确实需要帮助,那就应该伸出援手;如果明显是集团骗人行为,家长也可以直接对孩子说明真相,尽量提防上当。
    关键帮助
    招数一: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财产。最好的办法是带着孩子一起进行防范偷窃的演习,让孩子在模拟实战中成长,这比简单说教要来得直接,并且效果更好。小雯的妈妈常会背一个双肩背包,这个包很容易成为小偷锁定的目标。在小偷经常光顾的路上,妈妈可以照常背着这个包,让走在身边的孩子注意观察,一旦有人伸手碰包就马上告诉妈妈。还有种办法是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盯着身后的背包,一有情况马上告诉妈妈。孩子参与了这样的实战学习,不管后来有没有出现小偷,都体验了防范的过程,学会了怎样观察异常现象。
招数二:教会孩子保护自身安全。一定要告诉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在公共场合看到别人被偷,不能直接大声喊叫,以免惊动小偷后伤及人命。小偷大都是团伙行动,还可能带着凶器。要先保证自己及他人的安全,动脑筋想出良策,用机智取胜,才算妥当。
    招数三:教会孩子防范受骗上当。比如,乞讨这个“行业”真假难辨,有些人确实有困难,可以帮助他们,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及时、大方地伸出援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乞丐”是靠骗取路人的善良和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他们背后还可能有盘剥他们的头目。家长完全可以把这些情况跟孩子讲清楚,让孩子明白真相,总比一次次带着孩子上当强。最好的办法是,路过这样的地方时带着孩子快速离开,不让这些人有机会欺骗孩子。
    招数四:跟孩子沟通社会阴暗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切不可拿这些事吓唬孩子,如果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就得不偿失了。有些孩子非常胆小,家长要挑选合适的时机,最好不要选择晚间等孩子容易惊慌的时候讲这些事情,而且讲述的时候要尽量把语气放轻松,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吓着孩子。
    名师看点
    孩子在成长阶段,是非观念还不明确,家长要借机会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也要帮助孩子提高道德标准,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好事会是什么结果,做坏事会有什么后果。


7.孩子“诚恳认错,屡教不改
    孩子“诚恳认错,屡教不改”
    情景再现
    女儿今年6岁,到了懂事的年纪了,可总是趁大人不在家偷抹大人的化妆品,弄得脸上红一块紫一块。道理讲了无数遍了,这是大人的东西,小孩不能用,每次她都说“记住了”、“知道了”,可第二天又旧戏上演。刚准备骂她,她就又说以后不这样,然后过不了多久类似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能把东西锁上,这样治标不治本,也不是长久之计。孩子的根本问题在哪呢?
    关键点分析
    先来解读“诚恳认错,屡教不改”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反应。第一,孩子通常是“被认错”的。是家长认为她的行为是犯错,她被迫做出家长希望的认错行为,而有认错行为不等于她真觉得自己有错。从心理和认识程度而言,她压根就没意识到这是错,因为在她眼里她只是在探索、在认知、在学习,是很自然的过程,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才会不断再犯。
    第二,在不断的再犯中,家长所说的严重后果并未发生。寻根问底是孩子的共性也是特性,他必须通过不断地体验来证实家长的警告或忠告是否真有其事。比如:说擦大人的口红脸会变难看,会损坏孩子的皮肤,可当她不断尝试时,却始终没发现有成人说的情况出现,于是更激发了她的不断尝试的好奇心。
    在婴幼儿大脑发育关键期的进程中,2.5~6岁正处于社会规范关键期,而建立是非观念就是孩子表现出的敏感行为。他们喜欢自己去体验,通过不断的尝试“这样是对还是错呢?大人是什么反应?为什么?我再试试!”来建立和明确对生活规范、日常礼节的行为准则的。如果这时家长只是简单地用“对”和“错”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判断,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形成对错不分、不信任他人、阳奉阴违的性格。
    关键帮助
    家长需要静下心来细想:孩子真的错了吗?错在哪里呢?当家长用成人看待错误的标准限制孩子的行为时,就是禁锢孩子的思想。所以,家长要先调整好自己面对此类问题的心态:1.孩子的错是我认为的标准,或许孩子并未认识到什么是错误。2.当我把孩子的体验和尝试看成犯错时,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也无法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3.我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探索,而不是他的“错误”。
   当孩子不断重复地“犯错”时,是在给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1.孩子需要家长的关注(可能没有比通过制造出错误把大人吸引到身边更见效的办法了)。2.他想了解那个物体,正在对它进行探索。
    所以,请家长不要乱评论和瞎判断,而要去聆听孩子,用心去聆听他行为背后的心声,再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
    招数一:广播法。你一定知道广播员这个角色要做的事情和职责范围,把看到的和听到的用语言如实地播报出来。“哦!水杯倒了!”“啊,宝贝摔跤了!”
    招数二:不耻下问法。当孩子制造出混乱时,请不要瞎演绎、判断,请蹲下来去了解:“宝贝在做什么呢?想怎么做呢?”
    招数三:正向引导,正面鼓励。请用你的语言往正确的方向上指引孩子,并及时鼓励。“孩子,请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或递给我!”(大多数家长第一反应是:不要碰倒水杯!结果,恭喜你答对了!宝贝真的把水杯碰翻了!)
    要提醒大家的是:方法是参考资料,请根据各自家庭环境、孩子的个性差异来调整并灵活运用,不要往孩子身上硬套。
    名师看点
    孩子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开始,但是孩子改正错误,家长要给他机会。孩子只要有一点改变,家长就要给予鼓励,不能要求孩子有彻底的改变才鼓励。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改正错误一步到位,这是不符合孩子的成长特点的。

8.孩子以前嘴可甜了,可是大了就不懂礼貌了

   孩子以前嘴可甜了,可是大了就不懂礼貌了
    情景再现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4岁,家里人带他出去,见到熟人让他打招呼问好,无论怎样教他引诱他都不出声,就连外公外婆都不叫,见到外人更是这样,不但不叫,还躲起来。这么不懂礼貌的孩子,应该怎样教导他呢?
    关键点分析
    1.家长没有刻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故孩子经验不足导致此现象的产生。
    2.家长在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上,没有为孩子积累愉快的情绪。社交不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这种本能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直接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不适,以至于一定要做出相应的行为。见人打不打招呼,身体都不会有什么难受,所以可以高兴就叫人,不高兴就不叫人。
    “见面打招呼”可以上升到礼仪教育的高度,但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论是熟人还是亲人,这些只是我们成人的衡量标准,在孩子的眼里每天跟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亲人,他还没有用血缘关系来界定谁亲谁疏的能力,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是需要勇气的。作为家长,在孩子还没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行为时,我们所要做的最有效的事情就是以身作则做孩子行为的榜样。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必须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并不断地循环才能获得:模仿尝试着做积累成经验。而即使看见家长的做法,孩子也不能把它立刻反映在自己的行为中,家长还需要耐心地等待,多给孩子一点学习的机会。不要忘了,孩子在用自己的眼睛时刻观察着这个世界。
    关键帮助
    首先,“见到熟人让孩子问好”是所有家长常犯的通病,因为这是命令,不是尊重。
    招数一:尊重与行动并施。做个合格的介绍人,先跟儿子介绍:“这是妈妈的朋友,他姓张,你可以叫他张叔叔!”再跟朋友介绍:“这是我儿子贝贝!”这种方法不能一次就见效,但一旦孩子感觉到被尊重,他就会要求自己像大人一样去交往,他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被认可。

 招数二:关注并把握孩子的细微变化,鼓励并指引其行动的方向。当孩子从叫人到愿意点头或微笑示好,或愿意握手、招手问好,这都是他在要求自己进步的表现,家长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孩子今天做得真好,还跟张叔叔打招呼了呢!下次要是叫张叔叔一声,他一定很开心呢!”
    招数三:少讲道理,多做示范。家长常常跟孩子讲要如何如何才有礼貌……可常常是自己没礼貌,不尊重人在先;有的甚至是言行不一,心口不一。所以,身教的影响比言传要大无数倍。
    名师看点
    家长首先要明确究竟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究竟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其实,从我的教育经验来看,越是活泼好动的孩子,越是有前途。
    家长要用超前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中国的家长总是晚一步去培养孩子。比如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家长还是以上幼儿园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家长应该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提前想好孩子青春期该怎么准备,这样就不会措手不及了,也不会误导孩子。为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会出现很多问题,就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还把他当做小学生。家长晚一步看孩子,往往给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让孩子学会面对失望、挫折和困难
    让孩子学会面对失望、挫折和困难
    情景再现
    3岁的丫丫是个聪明的小姑娘,2岁就会念许多古诗,唱很多儿歌,现在还会独自跳一段舞蹈。但是丫丫也有让妈妈爸爸非常头疼的地方,就是她非常爱生气,有一点不满意的,让她失望的,她就接受不了。有一次,丫丫和爸爸妈妈商量好了星期天去公园玩,谁知道星期天下了大雨。丫丫一看出去不了,急得大哭大叫,爸爸妈妈怎么哄也不行。还有一次,和妈妈在逛超市,丫丫看中一包她最喜欢吃的巧克力豆,准备买了吃,结果到结账的时候,妈妈发现钱包没有带,于是跟丫丫说下次再来买。但是丫丫一听就不乐意,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面对丫丫这一系列的事情,妈妈很是无奈,不知道怎么办好。
    关键点分析
    有能力面对失望的人,更容易快乐,所以孩子从小就要培养调节情绪的能力。我们先来了解孩子遭遇失望时常常有哪些反应。
    1.哭闹。这类孩子在面对失望的时候会放声大哭或者是躺在地上打滚耍赖,情绪非常激烈。案例中的丫丫就是属于这一类型。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先让孩子冷静,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无理取闹也得不到他想要的。
    2.生闷气。这类孩子在面对失望的时候,通常不会用大哭大闹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只会一个人在一旁生闷气。家长一定不要觉得孩子没有哭闹就不用理会,其实这类孩子更需要得到家人的正确引导,因为孩子的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得不到宣泄,更会影响积极快乐的心态成长。家长要帮助孩子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改变现状。
    3.不在乎。这类孩子对失望不太在乎,当他知道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就会立即要求换个其他项目。比如爸爸正准备和孩子出门去玩,单位临时有急事要去办。孩子开始很失望,但是马上就跑到奶奶面前说:“奶奶,我们一起玩积木吧。”这类孩子看上去挺好,但是在生活中受挫会给他正常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障碍,影响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关键帮助
    给家长一些建议,帮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失望。
    招数一:面对哭闹的孩子让他冷静。对于孩子来说,由于控制情绪能力差,在面对失望的时候,往往没有办法冷静,基本都是用哭和耍赖来抗议。所以对于案例中丫丫的妈妈,最好是先等着孩子冷静,让她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达方法不妥,转而寻求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家长及时表达同感:“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如果是我也会失望的。”让孩子知道你是理解她的。或者是带孩子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分散失望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找到合理的方法平复自己的心境。
    招数二:面对生闷气的孩子转移他的注意力。在孩子失望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他喜欢做的其他事情。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跟“生气”、“难过”、“失望”相关的词汇,让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学会用语言与家人交流,缓解失望情绪。
    名师看点
    孩子有不满就宣泄,是一种排遣方式,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发泄出来就轻松了,这种性格的孩子一般是外向型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当班主任时就喜欢跟我“闹”的学生,他有意见就提出来,就能解决;就怕闷着不说的学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非常容易出问题,很令人担心。
    孩子生闷气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中学后会表现为少言寡语、孤僻,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家长要重视,要引导孩子多交流。


9.孩子做事总是三心二意
    孩子做事总是三心二意
    情景再现
    今天是嘟嘟的生日,很多亲戚朋友都送了玩具给嘟嘟,可把嘟嘟开心坏了。到了晚上,妈妈想陪嘟嘟一起玩玩具、读故事书。刚拿起第一本,读第一页,嘟嘟就举起了另一本让妈妈讲,妈妈刚讲了个开头,嘟嘟又开始摆弄小汽车了。到最后,每个玩具嘟嘟都没有玩超过一分钟。
    关键点分析
    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力,所以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散。同时,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跟他本身的兴趣有很大关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比较容易引起他的长时间注意。对于嘟嘟,由于玩具都是新的,凡是新鲜的东西,孩子都是非常喜欢的。他对每个东西都是那么新奇,没有区别,所以就不可能对固定的某样东西专注很久。其实成人在潜意识里也是这样,当买了两个好吃的东西,都是自己爱吃的,通常在内心也会挣扎,不知道先吃哪个。由于成人的控制能力强,所以很快会有一个选择。但是孩子的控制力是比较弱的,所以不容易控制。
    关于注意力,对于孩子以后成长、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注意力的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不一样的:0~2岁以无意注意为主,不能维持,很容易转移;3~4岁仍以无意注意为主,能短暂维持,但不超过10分钟;5~6岁的孩子通常注意力最多也就在25分钟之内。所以家长一定要明确,注意力不集中是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要把它当做孩子的一个坏习惯。只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引导就好了。
    关键帮助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父母需要营造适宜的环境,巧妙利用孩子的兴趣点。
    招数一:营造好的环境。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要尽量在安静简单的环境里面。不要有电视机的声音,或者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出现糖果等。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孩子在专心做一个事情的时候,不要去打搅他。
招数二: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是很好奇的,都对一些新奇、闪亮、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有很大兴趣。所以家长可以买一些可以发音、发光或可以拆装的玩具,训练孩子的注意力。特别是对0~3岁的孩子,采用这个方法是最理想、最有效的。
    招数三:将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孩子更加如此。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做家长要求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心不在焉的,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却非常有积极性。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这两点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想让孩子学习数学,那么就买一些里面有数学内容的动画片或故事书,在看动画片的同时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在有趣的动画片或者是故事里得到培养。
    招数四: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率。家长可以给孩子定一些规矩,让孩子养成按照规矩办事的习惯。比如吃饭的时候就要认真吃饭,不可以看电视,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当孩子吃饭跑来跑去的时候,就等待他安静下来的时候再吃下一口。如果孩子哭闹发脾气,就停止吃饭,坚持原则和规矩。这样也是对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培养。
    对于不同的年龄的孩子,培养注意力的方法也是有些区别的:
    0~2岁:前面我们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注意力只有几分钟。那么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看运动着的物体的特点,多带他观察运动的物体,比如晚上的霓虹灯、飘落的树叶……
    3~4岁:训练孩子的视觉注意力。让孩子看一幅图,问孩子:树在哪里啊?花在哪里啊?
    由于孩子注意的广度有所增大。可以拿几张不同的图片,放在桌子的四个角上,让孩子看一会收起,再说出图片的位置,锻炼注意的范围。
    5~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可集中在25分钟左右。家长可以把孩子常听的故事故意删去一部分情节,再说给他听。最后请他说出和以前有什么不同等。
    名师看点
    家长以为孩子三心二意,其实不一定是这样。成人总是以自己的观念来要求孩子,要求孩子一两个小时不动,违背了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天性。孩子还是弱势群体,没有是非观念,家长指责孩子三心二意,他还真以为自己是三心二意。
我到外地讲课,最愁家长带孩子来听,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有效注意力只有十几分钟,一个讲座要两个小时,孩子注意力一不集中,就会不断发声、吵闹,家长就会批评孩子,越批评孩子越闹,甚至哭,孩子一哭家长就捂着孩子的嘴,怕影响课堂。其实家长把孩子带到会场,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我会告诫家长这不能怨孩子,就不该把孩子带到会场,家长应该知道自己孩子年龄段的特点、专注点是什么,专注的时间有多长,恰当地判断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指责。按照家长的理念去改变孩子,有时候会把孩子改变得既不像小孩,又不像大人。有些小孩不阳光、不快乐,就是家长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成了小大人,就失去了孩子该有的可爱、天真。
    孩子喜欢的事情可能做两三个小时,不喜欢的可能一两分钟就不干了。所以家长要先培养孩子的情趣兴趣,激发他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以前,要先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如果家长在看电视,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置之不理,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应付,孩子自然也不会有兴趣。
    积极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孩子提问题是他认识世界的最佳时机。如果孩子问的问题家长置之不理,反倒问孩子自己认为孩子应该知道的问题,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家长要高度关注孩子的需求、提出的问题,逐渐培养孩子的兴趣。

10.孩子过度膨胀
    孩子过度膨胀
    情景再现
    有位妈妈说:“我儿子5岁,在语言方面很有天分。身边许多朋友都对我的孩子赞不绝口,孩子也常为此而洋洋得意。总有人来问我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我真有大家说的这么好吗?我到现在还纳闷呢!儿子在幼儿园很受老师喜欢,常常被表扬,得小红花是常事,但是他有时会对别的小朋友嗤之以鼻,有时甚至对老师都会言语不敬,我们知道后都替他脸红。他在我们的朋友面前也很有表现欲,有时对长辈也表示出不太尊敬,虽然朋友们表面上并不介意,还说这孩子很有才,很有个性,但是我们却觉得很尴尬。我们该怎样改善这种状况呢?”
    关键点分析
    案例中的孩子确实有超常能力,自信有益于开发他的智能潜力,也有助于他应对各种场合的不同情况,这是值得祝贺和称道的。但是,这个孩子已经表现出了自信心的不断膨胀,甚至有走向盲目自信的极端倾向,对今后入学后的成长不利,而且他已经对别人的自尊造成一定的伤害,家长为此感觉尴尬,这就要引起重视了。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家长过早为孩子树立起“比同龄孩子强”的自信,也许会给他造成自我认知的错觉。说到底,他今天的这些“成就”,只是家长辛苦培养所见到的暂时成效,并不能说明他真的就比同龄孩子强多少。进入小学、中学,一切又都重新开始,毕竟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是有距离的。短期内这个孩子可能显现出比其他同学更强的学习能力,但是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他可能因此沾沾自喜,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忽略,别人轻松掌握的东西他却并没真会;二是由于忽略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他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时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会打击他以前建立起来的自信,从而产生惶恐、焦虑的情绪,甚至比其他孩子更没有自信。所以,当别人夸孩子是“天才”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冷静,首先要想想自己的孩子比同龄孩子少点什么,而不要着急强化“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的信念,要好好想想:你的孩子在学“特异功能”的时候,其他孩子在做什么?是不是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阶段落下了什么?
    此外,由于这个孩子对自己太自信,别人都不在他眼里,所以言语之间有瞧不起他人的表露,对别人是一种伤害,长期下去,他也同样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社交上会发生障碍,这是值得注意的。

关键帮助
    招数一: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维护,甚至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个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时,要明确表示肯定,当孩子带着自信去参加考试、参与活动、出入某种场合时,一定不要打击他,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招数二:让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家长可以注意观察跟孩子经常相处的小朋友,看看他们是不是在某个方面有优于自己孩子的地方,并把这种感觉跟自己孩子沟通,让他看到别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优点,有值得他钦佩和学习的地方,借机引导他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进而与小朋友们和平共处,相互敬爱。
    招数三: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比如,家长发现孩子自认为比较有把握的认知其实有不准确的地方,或者他认为很有把握的事情,其实未必真能做好,这时可以“较真”,找出确凿证据,让他看清自己的偏向和固执,从而使其明白:其实并没有什么“天才”,任何人掌握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且有可能还是不准确的,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才能真正成才。
    招数四:教育孩子尊敬师长。别人的才智学识是一回事,尊敬(尊重)是另一回事,不能因为长辈(甚至是同龄人)在某个方面知识或能力欠缺,他就可能不尊敬(尊重)他们。不妨让他自己体会一下被别人漠视、歧视、不尊重时的感觉,他就会改善自己的言行了。
    名师看点
    孩子有自信是很难得的亮点,有些家长怕孩子自信过了头,往往打击孩子的信心,这是错误的做法。有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达不到,就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影响了他的自信心,比如我的一些学生想考北大、清华,他们的家长觉得孩子考不上,就想一些理由来证明孩子不行,我认为这样的家长很糊涂。
    孩子做一半的时候,家长就说“你看你不行吧,你还说你行。”孩子受了挫折,就没成功,家长反倒用孩子的失败来证明自己的高明,这是完全错误的。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相信他一定能达到目标,如果孩子有一次没达到,要帮孩子寻找原因,告诉孩子虽然没达到目标,但是进步很大,在达到成功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磨难,这既能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还能让他愈挫愈勇。
    其实,孩子适当有点梦想是很好的。

11.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开放式思维
    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开放式思维
    情景再现
    场景一:我儿子5岁,喜欢听故事。每次给他读故事、讲故事,他都会问我:“后来呢?就这样了吗?会不会有别的结果?”所以一个故事总要讲无数遍,也会有无数的结局,有时是我编,有时是他自己编。可是我有点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原作的作用呢?我该不该坚持?
    场景二:我女儿5岁半,喜欢听《白雪公主》之类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时,她会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到了结尾处她会追问:“他们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有时还让我陪她表演(再现)故事的情节,特别是自己创作的结尾,更是很得意。她这么做正常吗?我该继续鼓励还是马上压制?
    关键点分析
    这两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思维活跃,不拘于定式,值得鼓励和支持。孩子与成人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成人习惯接受现成的事实或结局,而孩子则不然,他们希望知道更多的事实,希望能有更多样的结局,最好是符合他们心愿的事实或结局。这种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孩子对结局追根问底,不仅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很值得提倡的,只要有合理的成分,都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关键是家长如何正确引导,把孩子的思维和创新引向一个比较合理、科学的方向,而不是随意胡编乱造。更重要的是,幼儿在编故事时,很多综合能力也在同步发展,如逻辑推理能力、演讲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所以应该鼓励孩子改编故事的结局。
    关键帮助
    招数一:完全由孩子自己独立将故事进行拓展延伸,家长只是倾听并适当鼓励。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被家长打破和干扰。一个故事讲完了,孩子追问:“后来怎样了呢?”家长不要马上就接着说:“后来呀……”而要启发孩子:“你说呢?你觉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给我讲讲好吗?”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大胆接叙。
  招数二:跟孩子一起想象,推敲出最合理、最让人乐于接受的结局。这种做法,家长可以适当把握方向,以免孩子太得走偏。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一点你好像忽略了,比如……”提醒孩子改编的结局里有不合理或不可能的想象,鼓励他再完善。
    招数三:与孩子共同完成场景再现,边创作、边表演,激发孩子潜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种做法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绘声绘色,比单纯编故事效果更好。不过,家长得放下架子,全身心参与,孩子才会被带动起来,起到应有的效果。
    招数四:用绘画来给故事编结尾,可以更好地发挥孩子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些故事的结局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得清楚的,特别是涉及场景的想象,语言有时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家长可以建议孩子用画来表达,画可以涵盖好多内容,只要合情合理就行。
   
12.学龄前的孩子要不要上各种知识兴趣班
    学龄前的孩子要不要上各种知识兴趣班
    情景再现
    我家孩子3岁多,1岁半前都是由两边老人轮流帮着带。很多孩子比我家孩子小,却已经会很多东西了,可我的孩子却没那么厉害,既不会背诗,也不会数数,大概这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我很担心他以后上学会落后于别的孩子。我是不是应该现在教他认字和数数呢?总怕学晚了就落后于别人了,可是我又怕孩子太累了……纠结啊!
    关键点分析
    家长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错过早教时机是会有遗憾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理智地想一想,孩子的童年就那么几年,他们渴望尽情玩耍,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撒欢,家长怎么可以夺走他这种天赋的权利呢?家长要放平心态,孩子上不上兴趣班,要看其是不是真正需要,而不是为了与别的孩子攀比。孩子间的差异是存在的,有的孩子早期就表现出某方面的才能,这是正常的,你也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并在陪伴他成长的点滴中鼓励和支持他发展这些长处,而不是一味地拿他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孩子没了自信,前进起来就没了动力。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并非指3岁就能诵唐诗宋词,6岁就通晓多国语言……恰恰相反,精英教育不涉及任何知识灌输,而注重对孩子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精神层面的潜移默化训练。
    关键帮助
    招数一:让孩子将玩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很多亲子课堂并不传授知识,而是重视手工技能,这样的亲子课堂是完全可以让孩子多参加的,一方面可以让学龄前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外的陌生世界,开启他们的社会性,让他们学习社交,与别人一起玩,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索知识,自然而然地激发他的求知欲,这比什么都强。当然,孩子首先体会到的,还是在与小朋友合作时的乐趣,童年充满快乐和愉悦。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招数二:视情况决定孩子是否去上知识类的兴趣班,不要跟风。涉及具体知识点的各类英语、数学兴趣班,要看自己孩子的兴趣和智力发展情况,切不可一刀切,跟着社会风潮一哄而上。为什么国家教委要规定6岁的孩子可以入小学,不就是考虑那个年龄的孩子才真正具备接受知识的心智吗?如果家长违反孩子的生长规律,必将得不偿失,到时悔之晚矣。
    招数三:可以尝试教孩子背诗、数数,但不要强求。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超人的能力,那么可以顺其自然,让孩子去背、去数;如果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或者感到很困难,那就不要强逼,压力会让孩子止步不前,从此对这些知识敬而远之。那些内容在上小学前,是可以用来预习和演练的,但前提是方法要对,要让孩子感兴趣,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证明,好多孩子一时可以将唐诗倒背如流,但是很快也会遗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意思和妙处,强行记忆不可能长久。
    名师看点
    学龄前不是学知识的时候,是培养兴趣的时候,学龄前上兴趣班重于上知识班。如练舞蹈可在学龄前开始,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可以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始。并不是家长把孩子送到什么班,孩子就对什么感兴趣,而是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家长再送他去学习,而且也不是家长感兴趣,而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家长切忌因为自己的兴趣而抹杀孩子的兴趣。
    家长不要太过功利,要求孩子考级等,而是顺其自然,让孩子有兴趣学习即可。有了一定兴趣,等到一定年龄按照一个特长来培养是对的。兴趣不能太多,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否则会打击孩子的兴趣。当兴趣成为特长的时候,就成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13.如何培养孩子的数理逻辑智能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理逻辑智能
    情景再现
    上幼儿园大班的梅杰刚5岁,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就是对数字特别不敏感。从小就是教很久才能记住数字,到4岁的时候才真正能从1数到100。可是他们现在的数学作业都是单数相加,每次老师布置数学作业,妈妈的头比他的还大,一道数学题要做半天,手指脚趾都用上了。给他买了计算棒和一些有趣的数学教具都不管用,反正他好像一碰到数学就像脑子转不过来似的。妈妈也知道不能对孩子大声吼,可是教着教着就忍不住了,有时候也上手打。看着孩子惊恐的眼神,妈妈心里也很难受,可是又实在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能提高他这方面的能力。
    关键点分析
    其实早在出生后的4个月,婴儿就对数量有感知:能区分出多和少。对于婴幼儿而言,每种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得到了训练便使此能力成为技能,且事半功倍;而过了这个关键时期要掌握这种能力则会非常困难。通常是成人忽视了孩子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关键期,导致了孩子学数学困难。
    我们来认识一下0~6岁婴幼儿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规律:
    4个月,逐渐具备“客体永存”的初步意识,通过玩有线拉扯玩具,建立物体间初级的因果关系(一拉就动)。
    5个月,开始感知到物体数量多和少的不同,并做出不同的反应。
    6个月,确立了“客体永存性”,开始寻找失落的玩具或物体。
    7个月,能感知到物体的大小区别,并会在同物品中选择拿取大的那个。
    8~10个月,对拉线玩具的因果和逻辑关系进一步确立。
    11~12个月,懂得用手指表示“1”。
    1~1.5岁,能区分“1”和许多;能找出一样的物品(配对)、按自然数的顺序说数(1、2、3……)。
    1.5~2岁,会准确地运用量词;知道“1”和“许多”的不同;从能把一样的(同样、同色、同质地的)物体进行匹配,到能从物体不同的认知特点进行分类,如根据同颜色不同形态或形状、同形状不同颜色、同质地不同颜色等方式,对物体进行相同和不同类别的区分。
2.5~3岁,以物量物。“5”以内的点数,懂得物体的配对、分类、归类及物体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通过排列、排序找到并总结出事物的内在规律。
    关键帮助
    1.提高智能的原则:激发兴趣,发展优势智能原则。
    以激发兴趣为目标、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为提高原则,因为每个孩子均受其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优势智能组合,这些差异是应该被尊重的,优势智能组合是可以运用的。所以,开发数理逻辑智能的目标就是激发其学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以游戏的方式感受数字和数量的有趣与新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有效的引导,帮孩子建立起对数学的自信和能力,从而为其大脑创建牢固的智力快感单元(神经网络的优势兴奋)。
    兴趣源于好奇,强烈的好奇才会产生兴趣,兴趣更是所有学习的动力源泉,有兴趣作为基础的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模式。
    2.两个引导方法:
    招数一:把握生活中的契机,将游戏和智能开发巧妙结合。
    生活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学知识容易,学会运用知识才是大智慧。吃饭是每天的需要,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技能,而能在吃饭中发展孩子的各个领域就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啦。既能激发幼儿感受数词和量词的匹配兴趣,并开始学会合理运用量词;又能使幼儿的总结及归纳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如:饭后一起归纳吃过的食物。例:你早餐吃了些什么呢?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
    招数二:学会运用数学小游戏。将数学教育融入生活小游戏中,让孩子在生活小游戏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与数学游戏。这样,既能让孩子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又为孩子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领悟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如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分类、点数、比较、运算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名师看点
    幼儿园孩子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代表着智力的开发水平,孩子对数字不敏感就是智力开发没达到要求。

14.孩子总是坐不住
    孩子总是坐不住
    情景再现
    桑女士的孩子3岁,今年9月刚上幼儿园。几个老师都反映他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的时候爱做小动作,在班上比较典型。偶尔能集中一会儿精神,过一会儿又不知想什么了;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能比较长时间地玩一种玩具,总是玩一下这个又玩一下那个,这件事还没做完就做另外的一件事。说他吧,他还发脾气。他是不是有多动症啊,家长该怎么办好?
    关键点分析
    当孩子出现好动、无法快速地集中注意力的情况时,究其根源,家长才是真正的“主谋”,是最该被责备的对象。因为家长在孩子年幼时(0~3岁)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没有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他的大脑。所以,孩子的大脑没有建立高效、快速的运转机制,导致在信息的传递、整合和统筹时,大脑出现了偏差,才形成现在这样的状况。有时家长为了省事,让孩子看电视、看碟,看到孩子看电视能坐在那里半小时、一小时都不动时,一定还觉得他集中注意力不错吧,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真正能考量和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是静态的画面,而不是动态的画面电视。电视的画面是由镜头不停地切换组成的,那不需要有多高的注视能力,况且孩子用的书本和学习工具都是静止的、静态的。
    关键帮助
    1.捉迷藏。通常爱动的孩子,藏猫猫是藏不住的,基本上是还没等别人来找,他自己就跑出来了,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沉不住气”。其实,“沉不住气”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多数属于前庭觉失调。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就要这样来和孩子玩捉迷藏:由一位家长带着他一起藏起来,另一位家长来找,这样一起躲起来的家长就可以及时地用手指做“嘘”状指引孩子不出声,抱着他一起,这样孩子就不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跑出来,可以从躲藏30秒开始,逐渐加长时间。建议有耐心的家长用秒表卡个时间,做个记录。这样会更有意义,因为你可以运用三比法则对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
   2.听觉安静训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帮助孩子打通人和自然的沟通渠道,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丽风景,使他的欣赏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例如公园里、小区里的大树下等,用手指做“嘘”状,指引孩子不出声,一起来聆听大自然中有哪些声音。1分钟后大家一起来轻声地说出各自听到的声音,时间的把控可以从30秒~1分钟开始,逐渐加长聆听的声音。
    1.端乒乓球。先用羽毛球拍来端乒乓球,根据孩子自身水平的提高,适宜地加长时间和球的数量,到一定的水平,就换用乒乓球拍来端。家长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在与孩子竞技过程中,可有意识地让自己失误1~2次。
    2.拍皮球或排球。比比看谁拍的时间长。
    这些方法适用操作简单,最重要的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平常爱玩的玩具来为孩子设计“以动制静”的游戏。
                                   [[培养最受欢迎的孩子]]  节选


作者介绍王金战
  王金战中国科学院博士,全国优秀教师,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中的家长作用研究”课题组组长,美中英才教育联盟理事长。出版教育专著十余本,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步帮父母培养天才宝宝
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最重要的5件事
孩子多动自控力差?聪明的家长都这样做了.....
作为家长,最应该具备应对老师传递压力和焦虑的能力
学龄前学珠心算有没有必要
老教师直言:奥数无非就这30个题型,孩子吃透,不用报任何辅导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