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鼻息肉各家医案解析

鼻息肉,中西医同名,中医也称鼻痔,是指一侧或双侧鼻腔内有赘生物如鲜荔枝肉,堵塞鼻道,有碍鼻息。多见于成人。

鼻息肉的形成与变态反应体质,以及鼻腔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有关,特别是与慢性化脓性鼻窍炎、变态反应性鼻炎有关。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痰浊凝结于鼻内所致,其辨证多从痰湿或痰热认识,或兼气虚、血瘀。在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内外兼施,单纯中药外治亦可取效,但较缓慢。本节所录验案,均以内治为主,而单纯外治者则未予介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痰浊凝结,鼻窍不通(干祖望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54岁。鼻塞失嗅年余,涕多色白或灰浊,大便时溏,曾诊为鼻息肉,但不愿手术。查见两侧中鼻道均见新生物阻塞,呈色灰白。苔微腻,脉濡细。证属湿浊凝结。治当化湿通窍:藿香、佩兰、六一散、大腹皮、山楂各10g。外用白芷、法夏、陈皮、苍术、石榴皮各10g,水煎后熏鼻。连治30日而愈,查见鼻道通畅。(严道南等,《湖北中医杂志》19852:12-114

又案:李某,男,27岁。鼻塞两年,逐渐加重,嗅觉消失,鼻涕粘稠量多。查见两中鼻道有新生物堵塞,色灰半透明,苔薄腻,脉濡滑。证属痰浊凝滞,治当燥湿化痰:半夏、陈皮、枳壳、白芷、辛夷各6g,茯苓、莱菔子、车前子各10g,菖蒲3g。外用苍术、白芷、石榴皮各10g,煎水熏鼻。按上方治疗半月,诸症显减,鼻息肉明显减小。(严道南,《辽宁中医杂志》198411:4-5

2)妙法解析:前例,干老认为此例属湿浊凝结,治以化湿通窍。方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六一散利水湿;大腹皮理气除痰;山楂活血化瘀,除痰散结。外用药中白芷通利鼻窍;法夏、陈皮、苍术化痰散结;石榴皮酸涩收敛。四药合用熏鼻,具有除痰散结,消化息肉之效。

后例,干老认为属痰浊凝滞,治以燥湿化痰。方中半夏、茯苓、陈皮、枳壳、莱菔子健脾,理气除痰;白芷、辛夷通利鼻窍;车前子利湿化浊;菖蒲芳香化浊。外用苍术、白芷、石榴皮除痰散结,通利鼻窍。

干老治病,每多出神入化。对前后二例均属鼻腔息肉,看似很相似,但干老对其辨证与治法、用药均有不同。以学生猜度,前者或为涕多清稀,且大便时溏,故从湿浊认识;后者则涕粘稠,水湿之征不著,故从痰浊认识。湿浊当宣散、利导、温化,干老从芳香化浊为治;痰浊当破当散,以理气、活血、散结为治,干老从理气、除痰散结为治。是否如此,读者自可细细思量。

2.痰热蕴结,鼻窍不通

舒应德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59岁。4年前曾在某医院作左侧鼻息肉手术,8个月后右鼻孔又生息肉,渐大如碗豆,因伴鼻衄不能作手术而就诊。诊见右鼻孔中息肉暗红,鼻塞,头昏痛,口干苦,衄血淡红,小便黄,肢体时麻木,舌淡红,苔白,脉细滑。处以辛夷清肺饮加减:石膏30g,知母12g,黄芩、辛夷、栀子各10g,枇杷叶、甘草、升麻各6g,百合20g,麦冬15g,生地黄15g,白茅根30g,牛膝12g,每日1剂。外用硇砂散点鼻(硇砂3g,轻粉、雄黄各1g,冰片0.5g,临用时凉水调),日3次。5日后息肉减大半,衄止,肢仍麻。上方去生地黄、白茅根、牛膝,加桑枝15g,秦艽12g,鸡血藤30g3剂而愈。(舒应德等,《四川中医》199312:54

2)妙法解析:本例病机当属肺胃蕴热,痰浊凝结,兼热入血络致衄。方中石膏、知母、黄芩、栀子、甘草、升麻清肺胃郁热;枇杷叶肃肺,辛夷通利鼻窍,百合、麦冬、生地黄养阴清热;白茅根凉血止血,牛膝引血下行,以助降火止血。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宣肺通鼻,凉血止血之功。复诊方中,桑枝、秦艽、鸡血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以除肢体麻木。

李文学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24岁。长期鼻塞流涕,常有头昏头痛,经西医诊为鼻息肉。就诊时见鼻塞,头昏头痛,鼻腔有一赘生物,表面光滑,触之软而不痛,舌淡红,苔薄黄而腻,脉弦微滑。处以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各12g,甘草、竹茹、枳实、瓜壳、黄芩、川芎、桃仁各10g,白芷15g。上方15剂后鼻腔赘生物消失。(李文学,《四川中医》19896:48

2)妙法解析: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除痰散结;枳实、瓜壳理气,除痰散结;竹茹、黄芩清热;川芎、桃仁行气活血以助散结;白芷通利鼻窍。全方合用,共奏清热除痰,活血通窍之功。

李德芳验案

1)病历摘要:某男,34岁。患者第三次鼻息肉摘除术后,息肉复生,鼻孔内肉赘堵塞,嗅觉几乎消失,常张口呼吸,印堂穴周围胀痛,头痛头晕,口干咽燥。外鼻膨胀变形,鼻翼及上方扩大,鼻准弯曲。治以辛夷清肺汤加减:辛夷9g,黄芩9g,栀子9g,麦冬12g,百合12g,知母9g,石膏9g,升麻1.5g,甘草1.5g,山慈菇9g,桑白皮9g,羌活9g,防风9g,白芷9g,每天1剂,水煎服。外用:石砂3g,轻粉0.9g,雄黄0.9g,冰片1.5g,共研细末,点息肉上,日5-6次。1周后有肉赘从鼻孔脱出,小者如豆渣状,白色可研碎,大者为葡萄干状。续用药1周,又有赘肉脱出,即停药。4年半后又有复发,息肉较小,单纯予以外治:通草0.3g,细辛0.3g,蕤仁0.3g,皂荚0.3g,雄黄0.3g,藜芦1g,地胆1g,瓜蒂1g,竹茹1g,地榆1g,矾石1g,白矾1g。共捣筛,以细辛3g,白芷10g煎汤和之,敷息肉上。药后息肉脱落而愈。至今7-8年未再发。(李德芳,《天津中医》198944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胃郁热,痰浊凝结鼻窍。治以辛夷清肺汤加减。方中知母、石膏、黄芩、栀子、桑白皮、升麻清泻肺胃之热;麦冬、百合养阴清热;羌活、防风祛风胜湿以化湿浊;白芷、辛夷通利鼻窍;山慈菇除痰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清泻肺胃,除湿散结,通利鼻窍之功。外用药腐蚀赘肉,通利鼻窍。

3.气虚痰结,鼻窍不通

蔡福养验案

1)病历摘要:张某,女,60岁。患者半年前在某医院作过鼻息肉摘除术,术后鼻塞有所好转,但因年高多易感冒,总觉鼻塞不利,嗅觉失灵。形体消瘦,气短懒言,体倦乏力,面色不荣。脉虚弱。鼻粘膜淡白,下鼻甲大,右侧鼻道上方有一黄豆大新生息肉,左侧绿豆大根部较粗的新生息肉,其色淡白。证属肺脾气虚,运化失调,湿邪凝结鼻窍所致。治以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收缩息肉:黄芪30g,党参、白术、当归各10g,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各6g,苍耳子、白芷、辛夷各9g,细辛4g,每日1剂。外用细辛、白芷、辛夷、苦丁香各6g,僵蚕9g,冰片0.3g,研末塞鼻息肉处。上方连服16剂,息肉消失,再以补中益气丸服15天收功。(蔡福养,《陕西中医》19857:312-31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为脾虚,痰浊凝结鼻窍。治以益气健脾,散结利窍。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补中益气;苍耳子、白芷、辛夷化浊除涕,通利鼻窍;肺脾气虚者多寒湿,以细辛温经散寒,通利鼻窍。外治药中,细辛、白芷、辛夷、苦丁香温经散寒,通利鼻窍;僵蚕化痰散结;冰片芳香,通利鼻窍。

王永钦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男,47岁。诉鼻息肉已10余年,曾先后经西医手术切除7次,现又复发。症见鼻塞不通,左侧尤甚,语声重浊,呈闭塞性鼻音,咳吐白痰,稠浊量多,胸脘痞闷,气短乏力,易患感冒。查见外鼻变形如蛙状,鼻粘膜淡白,左侧鼻内息肉光滑色白而亮。状若膏脂,充塞鼻道,根基广泛,推之不动,触之柔软无痛。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证属肺脾气虚,鼻失温养,痰湿上泛,结滞鼻窍。治以腱脾益肺,化痰散结,芳香通窍。用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黄芪20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6g,党参20g,当归15g,川芎12g,僵蚕12g,制南星10g,茯苓30g,半夏12g,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2g,甘草6g。日1剂,外以苦丁香6g,细辛5g,辛夷5g,苍耳子5g,僵蚕9g,冰片0.5g,共研末吹息肉上。依上法治疗19天,息肉全消失,鼻粘膜转红润,除鼻外形无改善外,诸症皆愈。嘱服补中益气汤1月善后。(王永钦,《中医药学报》19845:61

2)妙法解析:本例病机为肺脾气虚,鼻失温养,痰湿上泛,结滞鼻窍。治以健脾益肺,化痰散结,芳香通窍。方中黄芪、白术、陈皮、升麻、党参、当归、甘草补中益气;僵蚕、制南星、茯苓、半夏、除痰散结;苍耳子、辛夷、白芷化浊除涕,通利鼻窍;川芎行气活血,以助散结。外治方中,苦丁香、细辛温肺散寒;辛夷、苍耳子化浊通窍;僵蚕除痰散;冰片芳香通窍。

三、按语

古代文献关于鼻息肉的资料较丰富。鼻息肉一名首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肺脉......微急,为肺寒热......若鼻息肉不通。此即鼻息肉一名之由来。此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鼻息肉作为病名。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7:载:雄黄散,治鼻痔。此后历代医家又将本病称为鼻痔。关于鼻息肉的局部症状,历代医家均认为有鼻息不通,或不闻香臭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6上载有治鼻中息肉梁起方;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37治鼻生息肉鼻梁起方,可能指鼻息肉引起的外鼻变形,类似于蛙鼻。赵佶《圣济总录》卷116最早对息肉的形态进行了描述,指出:风寒客于肺经,则鼻气不利,致津液壅遏,血气搏结,附著鼻间,生若赘疣,有害于息,故名息肉。·李梴《医学入门》卷4说:鼻痔,肺气热极,日久凝浊结成息肉,如枣滞塞鼻窍。陈实功《外科正宗》卷4又说:鼻内息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鼻孔,使气不得宣通。这些均是关于鼻息肉形态的描述。历代医家关于鼻息肉的病因病理论述颇多,按其时间先后,主要有六个方面。①肺经寒凝。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29认为: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齆,冷搏于血气,停滞鼻内,故变生息肉。这一观点在唐、宋时代论述尤多。②肺虚邪壅。唐·孙思邈《备急千要方》卷6上首先用羊肺散内服治疗鼻息肉,方由羊肺、白术、肉苁蓉补肺为主;其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6指出:羊肺散,治肺虚壅,鼻生息肉,不闻香臭。明代马莳以及清代张志聪注解《灵枢》中若鼻息肉不通一语时,均认为皆属肺气不足,风邪有余所致也。③六淫、七情壅结。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6指出:鼻为清道。或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逸,致清浊不分,随气壅塞,遂为……息肉,久而为齆,最早提出了本病与六淫、七情有关。明·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赞同此种观点,指出:鼻孔中息肉名曰鼻痔,皆由六气、七情所感而生……当戒酒节欲,除烦恼,戒忧愁,内服煎剂,外用点药,庶平复矣。但有关此种病因病理的论述在明、清时代的医藉中不多见。④食积热痰或阳明胃经湿热。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卷4指出:治鼻中息肉,胃中有食积,热痰流注,治本当消食积。·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亦说:鼻窒,是阳明湿热生息肉。明、清时代对鼻息肉因于食积痰热的论述颇多。⑤肺热邪壅或肺经湿热。明·徐春甫《古今医统》认为:至于生疮变生息肉,或窒塞,或流涕,皆是肺经之邪壅滞也。又说:肺脏热邪壅滞,上焦郁热,伏留不散,而成齆息之患矣。此后,很多医家论息肉,常认为属上焦郁热肺脏热邪所致。如《外科正宗》卷4说:鼻痔者,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祁坤《外科大成》卷3说:鼻痔……由肺经湿热内蒸,如朽木而生芝兰也。邹岳《外科真诠》亦说:鼻痔……由肺经风热湿邪凝滞而成。⑥燥火内燔,风寒外束。明·孙一奎《医旨绪余》认为:痔珠息肉之类,皆由积久,燥火内燔,风寒外束,隧道壅塞,气血升降被其妨碍,浇培弥厚,犹积土而成埠也。但后世很少有此类认识的论述。古代文献资料中关于鼻息肉的治疗主要有五种。一是导引,见《诸病源候论》摘《养生方·导引法》,后世论述较少。二是灸法。如《备急千要方》卷6上载: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又灸上星两旁相去各一百壮。后世医著亦有所论,穴位多选头面部。三是外治,主要是鼻内点药、吹药、敷药。自唐代起,历代医藉均多有所载。四是内服。五是摘除,其法始载于《外科正宗》,与现代鼻息肉摘除术的原理基本类似。综上所述,祖国医学对鼻息肉认识很早,对其临床特征有比较形象的描述;对其病因病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临床治疗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由于西医学的引进,也由于该病本身的特点,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如手术摘除来得快,因此,现代关于中医内治对鼻鼻息肉的报道有越来越少的趋势。

复习古今文献资料,本病的基本病机乃肺脾失调,湿浊内生,久郁成痰,痰浊凝结,结成息肉。而痰浊之生。如肺脾气虚,寒湿内生,久郁成痰,凝结鼻窍;或肺脾胃等脏腑郁热或湿热,久郁成痰,凝结鼻窍。痰浊有形,阻滞气机,血液运行障碍,往往可进一步产生气血瘀滞病理。

本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主要有:

1、痰浊凝结,鼻窍不通:在鼻息肉基本症候(鼻窒塞,气息不利,鼻物增多)的基础上,以痰湿或痰浊病理为主要表现,无明显郁热与气虚之证。如舌质淡或淡红,苔见腻,脉或濡,息肉多呈灰白。治宜燥湿化痰,散结通窍。常用方如二陈汤加味。

2、痰热蕴结,鼻窍不通:在鼻息肉基本症候的基础上,以郁热证为主要表现特点,如口苦、口渴咽干,息肉暗红,舌质偏红,苔或黄,脉滑或小数等。治宜清热化痰,散结通窍。常用方如辛夷清肺饮(辛夷花、黄芩、栀子、麦冬、石膏、知母、枇杷叶、升麻、甘草)或温胆汤(陈皮、法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加减。

3气虚痰结,鼻窍不通:在鼻息肉基本症候的基础上,以气虚证为主要表现特点,如气短懒言,体倦乏力,面色不荣,脉虚弱,息肉呈灰白或暗红。治宜温肺健脾,除痰散结。常用方如温肺汤(升麻、黄芪、丁香、葛根、羌活、甘草、防风、麻黄、葱白)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4、由于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湿浊久郁成痰,故在治疗中,无论何证,宜特别注意选用除痰散结,化浊通窍之品。除痰散结如二陈汤、胆南星、枳壳、瓜蒌、僵蚕之类;化浊通窍如石菖蒲、苍术、白芷之类;干祖望老教授则善用石榴皮以酸涩收敛而散结。

5、由于久病入络,若见息肉暗红,或有舌质紫暗、瘀点等气血瘀滞之兼证时,宜注意选用活血化瘀之品。

6、本病在治疗中宜注意内治与外治配伍。外治方法一是使用中药收敛散结之剂,或手术摘除,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单纯的手术摘除并未解除病因,患者的体质状态并未得到适当调整与改善,因此,辨证论治对防止复发,仍是非常必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鼻息肉:辛夷清肺饮
鼻息肉
鼻息肉中医疗法
鼻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鼻息肉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法
鼻息肉的中医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