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牛眼看农资】谈谈白粉病(修改版)

白粉病是根据病害为害作物后的病害症状病征命名的病害。各种作物白粉病的病原菌的种类并不相同,但病症近似。大部分作物的白粉病属于低温病害,最适宜温度在15-25摄氏度之间。可为害叶片、花、果实和木质化程度不高的幼嫩枝条。多年生作物秋季侵染后不被重视,白粉病往往会在早春突然爆发。

低温环境大多处在春季作物苗期和花前,此时大多数作物处在需氮量较高的时期,这也致使白粉病菌对作物的高氮状态特别偏爱。因而在当今氮肥普遍严重超量使用的情况下白粉病不但发病严重,而且防治也更加困难。

目前市场上防治白粉病的有效治疗药剂主要有: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三唑酮、戊唑醇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醚菌酯等)。三类杀菌剂各有特色。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防治效果很好,但抗性产生太快。三唑类防效突出,但这类成分的抑制作用与春季作物生长旺盛的特性和需求相悖,说服农户难度大。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防效也不错,但显效慢,与白粉病爆发的特性相左。

加之,目前氮肥的超量使用给白粉病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不仅难以控制,而且很容易迅速恢复猖獗。所以,白粉病不仅在常发作物久治无果,而且在一些过去不常发作物上也愈演愈烈。

有的农资人会说,白粉病难防治,正好有机会加量使用而多卖农药。但是,如果选择三唑类杀菌剂防治白粉病时,应注意三唑类的抑制性问题。抑制性过强,不但因抑制生长而影响当年作物的正常生长,对于北方多年生果树,还会因对春梢的抑制过强而大幅度降低花芽分化数量,人为造成第二年的小年。如果因此产生药害纠纷,你可能要赔两年的产量损失哟。别说我没提醒过你!!!

混剂或者混配,是目前解决白粉病猖獗的安全方案。三唑类杀菌剂可能是混配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可选药剂。只要对它们的抑制性有适当的把握,它们还是不错的药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及乙嘧酚SC介绍-农药剂型科技-搜狐博客
农资业务员培训资料[4]
常见杀菌剂类别及其特点
葡萄病虫害防治方案(郑文华)[1]
防治小麦白粉病,醚菌酯和戊唑醇哪个效果好?用啥药防效高?
这个药被称为“万能杀菌剂”,能治100多种病害,预防治疗加铲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