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莓根腐病田间症状形态辨别图

一)草莓红叶病

病害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草莓红叶病的病原菌不清楚。针对这一现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宁志怨博士联合阜阳市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早熟优质草莓新品种与双减增效关键技术的示范和应用”项目中,以及在合肥市草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支持下,开展了联合技术攻关。

药剂:

咪鲜胺、嘧菌酯、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平均EC50值在0.006~0.803μg/mL之间;百菌清毒力较低,而代森锰锌对新拟盘多毛孢N.clavispora几乎没有抑制作用A

甜查理草莓红叶病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

摘要 [目的]筛选出对草莓红叶病防治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的药剂。[方法]在离体条件下,测定9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草莓红叶病原菌丝体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抑制作用效果明显的药剂在草莓育苗期和生长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在室内筛选出2种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分别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上述药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制率分别为95.8%和82.5%。在育苗期和生长期的田间药效测定均表明,施药后叶片上的病斑不扩展并保持原有的状态,同时草莓开始长出新叶并逐渐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其中在育苗期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防效分别达90.16%和82.0%,而在生长期间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死棵率的防效分别为61.89%和60.18%。[结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草莓;红叶病;杀菌剂;防效 

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真菌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草莓炭疽菌侵染所致。

初始1-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加重,则全株枯死。

病斑呈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稍凹陷,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二) 尖孢 镰刀菌

太原市温室黄瓜枯萎病病菌分离、鉴定及室内药剂生物测定研究

药剂防效

福星,世高,福美双抑制力80%.,多菌灵70%,

三)终极腐霉菌Pythium ultimum---软腐。

先侵染须根,呈水渍状,后根部均感病,地上部分先从外围叶片向内部叶片发展,2-3天后叶片褪绿呈暗绿色并萎蔫。随着病菌进一步侵染根部,地上部分全部萎蔫下垂,根部变黑,茎基红褐色。直至全株枯死。

致病前后金钗石斛叶片显微结构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正常的叶肉细胞细胞壁较厚,排列规则,叶绿体分布于细胞的周边(图 1A),而发病的叶肉细胞壁变薄,细胞完整性受到破坏,叶绿体分散、零乱(图 1B,C)。终极腐霉病原菌在金钗石斛叶片内大量存在,菌丝生长旺盛,直径可达 11 μm,菌丝体内充满泡囊(图 1C 黑色箭头所示),且具有流动性,这与终极腐霉有关的形态描述相一致。大量的卵孢子和孢子囊分布在叶肉细胞间或内部,卵孢子壁厚 2 ~ 3 μm(图 1B)。

终极腐霉高密度分布是宿主植物发病的基础,同时说明这种土传植物病害病原菌终极腐霉首先必须在基质中侵入根部组织进而侵染其他组织导致植株的发病和死亡,这为我们提供了终极腐霉侵染植株直观的显微依据

金钗石斛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后,终极腐霉菌丝大量在茎表面穿行(图 3B 白色箭头)、纵横交错,使该部位的结构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茎表面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孔洞;金钗石斛茎表面的终极腐霉菌丝产生分支(图 3B 黑色*)后,通过机械穿透作用进入组织内部(图 3B 白色*),后又穿行暴露于茎表面(图 3B 黑色**);终极腐霉菌丝出现不规则膨大,形成附着胞,并牢牢地黏附在茎表面(图 3B 黑色箭头),并将继续侵染植株的深部组织。

图 4B 显示许多终极腐霉菌丝末端膨大,纵横排列,形成类似吸盘的特殊结构(图 4B黑色箭头),牢固地附着于叶背面,从多个角度和部位黏附、侵染叶背面。图 4C 显示大量病原菌菌丝从气孔处争相侵入寄主体内。图 4D 显示终极腐霉菌丝在气孔处发生断裂后,可见许多泡囊结构,这是终极腐霉的典型特征之一。

疫霉菌 Phytophthora fragariae

培养菌落表面白色,底面暗红色,

草莓疫霉病病原菌鉴定

四)立枯丝核菌

氟啶胺、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戊唑醇、咯菌腈、氟硅唑对2种丝核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063 9~2.485 7 μg/mL,抑霉唑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为9.966 8~11.236 8 μg/mL。同一种杀菌剂对不同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噻呋酰胺、戊唑醇、氟硅唑、咯菌腈和抑霉唑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双核丝核菌。

显微镜下观察,立枯丝核菌菌丝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菌丝是多核的,具有近似直角的分枝,在分枝处轻微溢缩,且在分枝附近有一个横隔。

(显微镜下的立枯丝核菌菌丝,直角分支,分支处有稍微的缢缩,分支附近有横膈膜,图片来自赵占周老师)

在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以后,尤其是遇到不合适的环境条件时,会变粗形成菌核。菌核呈褐色至黑褐色。

立枯丝核菌属于土壤习居菌,一旦落脚在某块地里,就会长期住存下来,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很多年,有时候也可以以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随着病残体过冬

当病害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往往会在病斑表面出现灰色、灰白色或灰绿色霉状物,这是它们的菌丝体,在病害发展的后期会出现菌核,这就意味着此时的寄主水稻对它们来说能够汲取的营养不多了,或者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利于它们生存了!

立枯丝核菌就喜欢温暖和高湿环境,但更喜欢生长势弱,抗性差的水稻秧苗,也更喜欢田间氮大而郁闭的水稻,因此,在10~30℃范围内,它随时会攻击土壤内或接近地表的水稻各生育器官,但它最喜欢25℃左右的温度,湿度在85%以上的环境。它和镰刀菌相比较,尽管都是寄生在生长势差的秧苗或在不利于水稻秧苗生长的环境下它们就开始侵染,但立枯丝核菌会在稍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侵染,在我们寒地水稻秧苗上,似乎是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根部病害比镰刀菌类病害发病稍早一些

5-35度

菌丝初无色,后白色-褐色-黑褐色变化。半个月左右黑褐色硬化。有菌核。

菌丝直角分枝,

北京房山区草莓根腐病

丝核菌。Rhizocrronia so-lanisp

田间症状观察:长势衰弱,地下侧根褐色长班并伴有腐烂,病健交界明显,剖开根茎,中心赤褐色,严重是木质部颜色渐深。部分叶片发黄,逐渐呈紫红色并萎蔫。

地下部根系发育不良,根系短而少,绝大部分或全部根系呈黑褐色至黑色,在仅有的少数未完全腐烂的根系上可见黑褐色病斑

(图1-A )。危害严重时,小根的皮层腐烂,破碎脱落,叶片干枯,植株死亡。剖开根茎,内部变色不明显

均可分离出接种的丝核菌。从而确定接种的菌株为北京市昌平区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菌

接种4d 后草莓叶片向叶背卷曲,8d 后有伤处理的植株叶缘干枯,无伤处理的植株叶片无此现象。20d 后从土中拔出植株,可见根系全部变黑腐烂,皮层有破碎,脱落,未完全变黑的根上有褐色病斑(图2),接种的根部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有伤接种的植株较无伤接种的症状表现早且重

尖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fragariae)引起的枯萎病

白-肉粉红--青莲色

5-35度,20-30温度高生长快,超30度减慢。

低于0度高于30度菌丝不能生长。

发病初期叶片发黄,老叶呈紫红色萎蔫,逐渐向上扩展,至全株死亡。

发病植株须根减少,变细,干枯。表皮与木质层部分分离。镜检根系先从根尖和中部变成褐色或黑褐色腐烂,横切根茎,中心赤褐色

安徽长丰草莓根腐病,尖孢镰刀菌

田间病害症状:

地上部分叶片下垂,

轻微变黑腐烂,地下部分须根少且细,表皮形褐包病斑

草莓连作障碍抗、感品种根系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成分分析

由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fragariae)引起的枯萎病是草莓连作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该病的发生与草莓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密切相关。

'红颜’根系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的促进作用及具有自毒作用的化感物质含量较高可能是感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

  • 链格孢菌

根系水渍黑斑,病健交错,凸凹不平,感病7天地上部分表现营养不良,10天由叶缘向中间失绿,然后枯萎。根部渐变黑,15天扩大整段根。根部可见黑色霉层。病健交界明显,维管束变褐色,后期须根变黑腐烂,表皮和木质层分离。

  • 门柱隔孢属杜拉柱隔孢

草莓蛇眼病又称草莓白斑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柱隔孢属杜拉柱隔孢侵染导致,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大多发生在老叶上,叶柄、果梗、浆果也可受害。染病初期,叶片表面形成深紫红色的小圆斑,后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中心为灰色,周围紫褐色,呈蛇眼状。危害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叶片枯死(但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直接影响植株生长和芽的形成。


草莓褐斑病




草莓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树疱霉菌属侵染所引致。草莓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上产生紫红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后,中间呈灰褐色或白色,边缘褐色,外围呈紫红色或棕红色,病健交界明显叶部分的病斑常呈“V”字形扩展,有时呈“U”形病斑,造成叶片组织枯死,病斑多互相愈合,致使全片变褐枯黄。后期病斑上可生不规则轮状排列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



  1. 草莓褐斑病(Gnomonia fructicola Fall)又称轮纹病,也叫叶枯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是设施栽培条件下草莓的常见病害,有时相当严重,多发于草莓开花结果期及果实采后期的叶片及叶柄部,花萼、果梗亦可染病。

一、发病症状

草莓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受害叶片最初出现红褐色的小点或褐紫色圆斑,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斑,直径2~4毫米,病斑中部褪变为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最外缘为紫红色,斑面有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健部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上出现褐色小点,多呈不规则的轮状排列,几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可使大片叶子死亡。叶柄或果柄发病后,病斑呈黑褐色,微凹陷,脆而易折。

病原菌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暗拟茎点霉属真菌侵染引起或树疱霉菌属所致。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感病叶组织内或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进行初侵染。翌年6~7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和空气传播。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多发病于草莓开花结果期及果实采后期的叶片及叶柄部。草莓褐斑病发病适宜条件为温度25,湿度80%,在此条件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5.53%和36.67%。

  • 细菌叶斑病

危害症状:初侵染时在叶的被面表现出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病斑。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为一体,渐变氮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形成透明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通常多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发病适温25-30℃,该病菌主要在田间通过灌水、雨天及虫口咬伤或农事操作造成伤口或叶缘气孔侵入致病并传播蔓延。病菌先侵害少数薄壁细胞,后进入维束管向上、向下扩展。

皖北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原致病性及杀菌剂毒力测定

王玉民 陈奇强 朱红梅

【摘要】:为探究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菌类型及筛选防治草莓红中柱根腐病适用药物,对皖北草莓种植区红中柱根腐病进行了调查、取样,并在室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杀菌剂平板生物量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草莓根腐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皖北草莓红中柱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及尖孢镰刀菌两种类型,58%雷多米尔EC50值为464.05,抑菌率最高;其次为95%溴菌清、50%异菌脲和80%乙磷铝;72.2%霜霉威EC50值为5715.58,抑菌率最差,EC50值大小为72.2%霜霉威﹥80%乙磷铝﹥50%异菌脲﹥95%溴菌清﹥58%雷多米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莓病害识别与防治
专家:就是这些病让咱的草莓都烂了!
注意!草莓定植后,这两种病最容易要它的命
兰花品种简介
死棵又烂果?啥病这要命!
番茄死棵很头疼?根腐病、茎基腐病、青枯病、髓部坏死要分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