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姓与匈奴(鬼方)、白族的关系考证
姓氏研究

  【导语】:董姓来源是否有从匈奴或者南方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一些姓氏研究者,从古籍中寻找董姓的出现,然后牵强附会,把董姓来源作为也有从匈奴及白族改姓而来,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与史料不符。董姓真正来源是董姓部落,在帝喾分化祝融八姓后分布在山西、山东等地,主要以山西为主要聚居地。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网络文献记载:“汉匈奴董金吾、宋吐番董毡;南方山越、北方氐、羌等,西南夷首董暠(gao)、大理白族董姓;近代满族董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均有改姓董的。”;“清代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镇土司为董姓,……青海土族思董氏,汉姓为董”等。谢钧祥:《中华姓氏大辞典》他们的融入,为董姓族群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族属。

  我经过考证,认为是不符合史实的。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注〉《索隐》曰:匈奴别名也。至于陶唐,有山戎、猃狁、薰鬻之狄。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汉)赵岐《孟子注疏·卷二上》:“魏曰突厥”。《春秋正义》:北平有无终县。释例土地名以北戎、山戎、无终三名为一。春秋时可考者,有邢北、燕、鼓、肥、黎阳、共鲜虞、赤狄、无终、山戎、潞十一国。秦并天下,置郡钜鹿,邯郸、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皆其地也。汉为广阳,信都、中山、广平。因此,北戎、山戎等为原为匈奴居住地。然“殷曰鬼方”,此鬼方是“鬼星宿”方位,与董姓的参星胡星居住地紧邻,必然与参胡星宿范围的董姓发生婚姻等各种关系。(宋)郑樵著、(明)陈宗校 《通志卷三十·氏族畧第六·同名异实第一》说:“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为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以姓为氏。”,古籍记载参星、胡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汉书·地理志》秦(雍州)对应井、鬼,晋(冀州)对应觜、参,赵对应昴;《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昴、毕,冀州。觜觿、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占曰:'毕、昴间,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昴为匈奴,参为赵,毕为边兵’。”。班固《地理志》:“魏地觜觿、参之分野,其界自高陵以东,至河东河内。是以河内为觜觿、参之分野矣”。《星经》曰:“益州魏地,毕觜参之分,河内、上党、云中是也”。《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魏地,觜觿、参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㶏疆、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许、傿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皆魏分也”。《新唐书·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地理三· 河东道》:“盖古冀州之域,汉河东、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代郡及钜鹿、常山、赵国、广平国之地。河中、绛、晋、慈、隰、石、太原、汾、忻、潞、泽、沁、辽为实沈分”。“实沈,参神”。(汉)班固《前汉书·卷九十四上》:“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三十一》:“其后魏徙大梁,则西河合于东井;秦拔宜阳,而上党入于舆鬼方”。则参宿部分区域划入“鬼方”。

从迁徙来看,《史记·殷本纪》曰:“夏桀为疟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娀(song)之墟。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鬷”,这三朡国是董姓,(晋)《春秋经传集解卷二十六》:“氏曰豢龙(豢龙,官名,官有世功则以官氏)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鬷,子工切)”,证明昆吾己姓分化的董父后裔,迁徙菏泽,夏朝成为三朡国,因支持夏桀,被商汤所灭。以致《国语·卷第十六·郑语》:“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董父后裔鬷夷部分董姓也随之迁徙,《今本竹书纪年.帝癸》记载:三十一年,“夏师败绩,桀出奔三嵕,商师征三嵕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南巢”;(汉)桓宽撰、(明)张之象注《盐铁论·卷一》:“《匈奴传》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这是从“放之南巢”至“避之北野”,才是真正“鬼方”之地,即“鬼星宿”区域,《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东井、舆鬼,雍州”。那么,董姓部分人员迁徙“鬼方”是有充分的条件。

一些人对“鬼方”具体在南方还是西北,莫衷一是。有以《竹书纪年》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认为与荆楚关系密切, 又有伪《竹书纪年》以“鬼方是南方之国”。我认为南方的认识,应该与“放之南巢”有关,但其后已经迁徙。

     从婚姻来看,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妺,谓之女渍。今据《世本》云: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生子六人,《大戴礼·帝系篇》作女隤,宋本《水经注》作女溃,是生六子。陆终是祝融部落首领,居住山西平陆而称呼“陆”,在“参星宿” ,与“鬼方”紧邻,婚姻也就顺理成章。

    既然,董姓鬷夷部分跟随“其子獯鬻、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至鬼方即匈奴地域,那么,以“汉匈奴董金吾、宋吐番董毡;南方山越、北方氐、羌等,西南夷首董暠(gao)、大理白族董姓;近代满族董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均有改姓董的。”是属于缺乏史料的推测。

    从民族迁徙看,《蛮书》记载:“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据(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南蛮下》:“自曲州、靖州西南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距龙和城,通谓之西爨白蛮;……西爨自云本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七世祖晋南宁太守,中国乱,遂王蛮中。”;到了唐朝初年,这些迁人的汉族移民融合于当地僰族之中,自然形成了爨氏统治区内“白蛮”成分为主的聚居点,即西爨白蛮。(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三十六》:“李京云南志云:白人者,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道,戎州旧县是也,今转为白人矣”;《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大酋俭弥于、鬼主董朴濒水为栅,以轻骑逆战。……凡数十姓,赵、杨、李、董为贵族,皆擅山川,不能相君长。有城郭、文字,颇知阴阳历数。”。这部分僰人,是指洱海周围地区,以杨、赵、李、董等姓为代表的“白蛮”。它们与西爨白蛮属同一民族。从来源看,最早源于山西河东迁徙。因此,以“西南夷首董暠(gao)、大理白族董姓”以“少数民族改为董姓”属于推测性的,与史不符。

    董姓参胡国的“参星宿”在中央,三小星曰“伐”星宿,紧靠董姓“参星宿”,在董姓“胡星”之东,“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后称呼“鲜卑”,“董佳氏”、“董鄂氏”等“被鲜卑、乌桓部虏”,迁徙地地名出现“董佳城”、“董鄂”、“乌喇”等称呼,那么,其以满族改姓之说,论证也是不充分的,故改姓一说事实不充分而难以成立。(网络文献记载:“董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明朝末年移居叶赫部董佳城(今在吉林省公主岭东南),后归顺努尔哈赤。(清)高宗弘历《钦定八旗通志· 卷五十六》:“董佳氏,凡五派:一出嘉木湖,一出嘉哈,一出董佳城,一出浑春,一出哈达”。约于16世纪初迁居于佟佳江(今浑江)中游栋鄂地区,自为一部,称为栋鄂部,并以栋鄂为姓。栋鄂本为地名,其范围相当于今桓仁境内大部分地区。《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八》:“董鄂氏(董鄂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世居董鄂地方)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六十》:“珠赫勒氏(珠赫勒为满洲一姓,此一姓世居乌喇地方),《通志》:“乌喇古燕州” 按《唐书》:“贞观二年,以其地为燕州,后废”。(清)高宗弘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四十八》:“绿水(即今鸭绿江,在吉林乌喇南源,出长白山西南流与朝鲜分界。至凤凰城东南入海,通典江即古马訾水也,高丽恃此为天险。)”;(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獠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董佳氏”等原属于汉族,东汉末期,被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鲜卑”古籍记载有:《晋书·天文志》:“故黄帝占参应七将,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鲜卑之国”;《博雅》:“紫宫参伐谓之大辰,参谓之实沈”;《晋书·天文志》:“参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鲜卑之国”;《史记三家注·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山戎(【索隐】服虔云:山戎盖今鲜卑。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又应奉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燕北有东胡、山戎。(【集解】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索隐】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吴)韦昭 注《国语·卷六》:“遂北伐山戎(山戎,今之鲜卑。以其病燕故伐之)”;(汉)桓宽《盐铁论·卷九》:“颜师古曰:天山即祁连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今鲜卑语尚然也”。)

  
 
 
 

【古籍参考】

《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於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

(北齊)顏之推撰《颜氏家训·卷首》:“何为分野,止系中国。昴为旄头,匈奴之次,西羌东越,彫题交阯,独弃之乎”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日月篇第三》:“悬象之大。列星之夥。何为分野,止系中国。昴为旄头,匈奴之次。西胡东夷,彫趾交趾,独弃之乎。”

《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毕曰罕车,为边兵,主弋猎。其大星旁小星为附耳。附耳摇动,有谗乱臣在侧。昴、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昴、毕,冀州。觜觿、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

《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昂、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锐,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昴、毕,冀州。觜觿、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占曰:'毕、昴间,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昴为匈奴,参为赵,毕为边兵’。”

《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金、木合于东井。占曰:'为白衣之会。井,秦也’。其五年四月乙巳,水、火合于参。占曰:'’国不吉。参,梁也’。”

《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魏地,觜觿、参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㶏疆、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许、傿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皆魏分也。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鄁,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临殷民,谓之三监。故《书序》曰'武王崩,三监畔’,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迁邶、庸之民于洛邑,故邶、庸、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二十七》:“昴毕,冀州;觜觿参,益州(《括地志》云:汉武帝置十三州,改梁州为益州。广汉,广汉今益州咎县是也。分今河内、上党,云中,然按《星经》益州魏地,毕觜参之分。今河内、上党、云中,是未详也)。东井舆鬼,雍州”

(北齐)魏收《魏书·卷三十一》:“加安南将军平统万迁蒲坂镇,将时弘农、河内、上党三郡贼起。”

(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八十三》:“有是语晋新安公迁蒲坂镇,将时弘农、河内、上党三郡贼起”

(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四》:“毛氏曰:因时百蛮长是蛮服之百国也,追貊戎狄国。苏氏曰:锡之以追人貊人(郑氏曰:韩侯先祖居韩城为侯伯,其州界外接蛮服。《志》孔氏曰:北狄亦谓蛮夷,《史记·匈奴传》居于北蛮。而郑答赵商云:九貊即九也,又秋官貊,注:征北夷获是貊者,东夷之种而分居于北,故为韩侯所统。至汉初其种皆在东北于并州之北,无复貊种)”。 

(汉)赵岐《孟子注疏·卷二上》: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注:问与邻国交接之道。孟子对曰:有!注:欲为王陈古圣王之交也,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注:葛伯放而不祀,汤先助之祀。诗云:昆夷兑矣,惟其喙矣,谓文王也。是则圣人行仁政,能以大事小者也,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注:獯鬻北狄彊者,今匈奴也。大王去邠,避獯鬻。

(汉)赵岐《孟子注疏·卷二上》:“昆夷,丁音混。昆夷,犬戎别名,喙许秽切困也。大王音泰后大师大王皆放此獯鬻,丁云:上音熏下音育。夏曰:獯鬻;商曰:鬼方;周曰:猃狁;秦汉曰:匈奴;魏曰突厥。……赵注:引昆夷兑矣,惟其喙矣盖失之矣。注獯鬻至其国也。《正义》曰:案《匈奴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獯戎,居于北边;夏道衰公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走于岐山,后至六国遂为匈奴是也。”

(汉)桓宽撰、(明)张之象注《盐铁论·卷一》:“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音朔,频也)为暴于边鄙(《匈奴传》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晋灼云:殷时曰:獯鬻;周曰:猃狁;秦曰:匈奴。《匈奴传》又曰:元朔二年,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及略千馀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其明年,匈奴又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甚众)”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于岐下,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昌伐畎夷。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荒服不至。……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是时四夷宾服,称为中兴。……当是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獠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此卷或有本次平津侯后第五十二,今第五十者,先生旧本如此,刘伯庄音亦然,若言诸传而次四夷,则司马汲郑不合在后也)。《史记·一百十》: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左传》庄三十年,齐人伐山戎。杜预云:山戎、北戎、无终,三名也。《括地志》云:幽州渔阳县,本北戎、无终,三名也,《括地志》云:幽州渔阳县本北戎,无终子国)。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并五臣注《六臣注文选·卷第二十》:“周人之诗寔曰:采薇(微)北难猃(险)狁(允),西患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郑玄曰:昆夷西戎也。猃狁,善曰:《毛诗序》曰:采薇遣戍役也。文王西有昆夷。黄帝曰薰粥;唐舜曰蛮;夏殷曰鬼方;周曰匈奴;秦曰胡良,今匈奴也。晋灼曰:尧曰薰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旧说疏曰:狁之难,故作采薇之诗,以遣征役。曰: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

(宋)罗泌《路史·卷二十三》:“夏氏、夏后氏、差氏、禹氏(王孙孺《百家谱》兰陵萧道游娶禹氏女,而南唐将有禹万成。《风俗通》云:攴庶以为氏。史记又有斟氏、戈氏、有扈氏,非也,乃高阳后)。桀崩,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北野。随□转徙,号荤育,逮周日盛。曰猃狁(猃狁,匈奴。乐产引《括地图》云:桀放三年死,子獯鬻妻桀之众妾居北野,谓之匈奴,盖别号獯鬻,故服虔谓尧时为獯鬻。又史黄帝北逐獯鬻,非自后世也。《晋史》云淳维,禹后。又云:轩后畏其干纪则又不能别矣)”

《杜预春秋注》曰:山戎,北狄。《通鉴注》曰:自汉北平、无终、白狼以北,皆大山重谷,诸戎居之春秋谓之山戎。《韦昭国语解》:无终,山戎之国。今为县在北平。《水经注》:蓝水出北山,东屈而南流径无终县,故城东故城无终子国也。

薰粥:又作獯鬻、荤粥、薰育。古族名。与猃狁同族之称,而熏育之名较早。居地在周王朝之西北,西起汧陇,东至山西太行山一带。

《博雅》:“紫宫参伐谓之大辰,参谓之实沈”。

《晋书·天文志》:“参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鲜卑之国”。

《观象玩占》:“伐三星,参中天之都尉也,主边城九译及鲜卑之国,主斩刈”。

《宋史·天文志》:“汉永元铜仪参八度,旧去极九十四度,景祐测验,参宿 ……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钟龙,金星也,亦曰主鈇钺秉斩,刈刑罚又为天狱,主杀伐。又为天尉,主边城。九译及鲜卑之国,七星为七将军。其中三星横列为衡,主平理。前二大星曰左右股,又谓之左右肩,为左右前将军。后二大星 ……枢云参伐事主斩艾”。

《宋史·天文志》:“狗国四星,在建星东南,主三韩、鲜卑、乌桓、猃狁、沃且之属”。

按《观象玩占》:“狗国四星在建星东,徼外之国,主三韩、鲜卑、乌桓、猃狁之属”。

   《晋书·天文志》:“参十星,一曰参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钺。主斩刈,又为天狱,主杀伐,又主权衡,所以平理也。又主边城为九译,故不欲其动也。参白兽之体其中,三星横列三将也。东北曰左肩,主左将。西北曰右肩,主右将,东南曰左足,主后将军,西南曰右足,主偏将军,故黄帝占参应七将,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鲜卑之国”。

《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狗国四星,在建星东南,主三韩、鲜卑、乌桓、猃狁、沃且之属。

《三国志·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鲜卑(《魏书》曰:鲜卑亦东胡之馀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城。常以季春大会,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

《三国志·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十五· 表第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黄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居北,十一世为鲜卑君长。”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礼乐十二》:“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

《史记三家注·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山戎(【索隐】服虔云:山戎盖今鲜卑。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又应奉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燕北有东胡、山戎。(【集解】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索隐】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案:续汉书曰: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馀类保乌桓山,以为号。俗随水草,居无常处 ……,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正义】颜师古云:呼衍,即今鲜卑姓呼延者也。兰姓今亦有之。)其后有须卜氏,(【集解】呼衍氏、须卜氏常与单于婚姻。须卜氏主狱讼。【索 ……褴,此字与韦昭音颇同,然林褴声相近,或以'林’为'褴’也。【正义】颜师古云:蹛者,绕林木而祭也。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祭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

《史记三家注·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东有胡,(【正义】赵东有瀛州之东北。营州之境即东胡、乌丸之地。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也。)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正义】林胡、楼烦即岚、胜之北也。岚、胜以南石州、离石、蔺等”

 《史记三家注·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山戎伐燕,(【集解】服虔曰: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何休曰:山戎者,戎中之别名也。)”

(唐)李延寿《北史卷·魏本纪第一》:“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二十五》:“山戎(服虔云:盖今鲜卑),……东胡(服虔云: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按《续汉书》曰: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馀类保乌桓山以为号,俗随水草居无常处,以父之名字为姓,父子男女悉髡头为轻便)注:鲜卑(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又应奉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 

(吴)韦昭 注《国语·卷六》:“遂北伐山戎(山戎,今之鲜卑。以其病燕故伐之)”

(汉)桓宽《盐铁论·卷九》:“颜师古曰:天山即祁连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今鲜卑语尚然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任崇岳:匈奴族源诸说评析
中华民族的世仇匈奴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史上最有趣匈奴史
征文武川赋
匈奴到底是不是夏朝遗民?为何司马迁说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
李焕青、张宇、李月新 | 匈奴名号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