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查证董安并对宗谱董狐、董仲舒世系的分析

查证董安并对宗谱董狐、董仲舒世系的分析

广西     贺州   董全吉(网名:荷香月暖)

 

 

说及董安,不得不先说《元和姓纂》和《韩非子》。《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洪迈《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盖有由也。然於唐人世系则详且核矣,书至宋,已颇散佚;《韩非子》又称《韩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韩非的论著,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

春秋末期,董安于到晋阳治理,先向长者蹇(读简)老请教为政之法。蹇老说:“一忠、二信、三敢。忠于主,信于令,敢于得罪人。”董安于说:“有此三条,满够我用一生了。

http://www.ffk.cn/?thread-18-1.html

春秋中期以后 ,晋国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代替了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 ,形成了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之间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相互之间不断争夺兼并。在这场角逐中 ,赵简子 (名赵鞅 )励精图治 ,进行改革 ,重用董安于、尹铎等人,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地带据险筑城,因在晋水之阳,取名晋阳,为晋阳建城之始。作为可靠的后方根据地。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为防御匈奴,选派韩王信坐镇北方,改太原郡为韩国,设都城在晋阳。

《太原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浅论董安于、尹铎对晋阳城的贡献》董安于和尹铎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 ,史籍中记载较少。在片言只语中 ,我们了解到董安于 ,也称董阏于 ,晋国人 ,出生于史官世家。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TYDX200304001.htm

董安于最早记载于《国语。卷第十五》:7下邑之役,董安于多〔一〕。趙簡子賞之,辭〔二〕,固賞之,對曰:「方臣之少也,進秉筆,贊為名命,稱於前世,立義於諸侯〔三〕,而主弗志〔四〕。及臣之壯也,耆其股肱以從司馬〔五〕,苛慝不產。及臣之長也,端委;《春秋左传。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十三年》: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邯郸。邯郸午,荀寅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而相与睦。故不与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孟,曰:“先备诸?”赵孟曰:“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为后可也。”安于曰:“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请以我说。”赵孟不可。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

《韩非子。观行》:“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http://jieyangmiyuan.uueasy.com/read-htm-tid-5748.html

以致形成汉代常见的典故董安佩弦、西门佩韦,也就是典故“佩韦佩弦”。,人们往往把董安于说成是董安;就是现代,如《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诗.小雅.斯干》曰:“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足见当时镐京附近终南山(今秦岭)北坡一带,有不少竹林的分布。春秋时期董安修建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南)时,就使用了当地所产的大批竹材。”,因此,我在《董氏渊源与古代董氏名人》的补充中,当时也把这作为董安的证据来源之一(标注资料来源)。而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一首《董安员外之信州铅山簿》:古岸绿蒲老,春帆逆水轻。烹鲜聊以芼,泝险复兼程。可用兹时乐,无将远道惊。曾为江上客,因赠北行人。”,写的是先秦的董安还是宋朝的董安,我就不再继续考证了,假如是先秦的董安,也是董安于了。

    至此,有关汉代以来说先秦时期的董安,其实是董安于的简称。假如后人说:先秦时期有董安于和董安这两个人,应该是错误的。把自汉代以来人们常说董安,而记载于宗谱作为董氏先祖,当然是错误。

    为此,我专门对流行的董狐与董仲舒的宗谱记载,做推演验证。

一、董狐与董安的世系探讨

1、《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一文:“从断谱残系中可理出如下概要:董狐五世孙董安于,又名阙于。为赵简子鞅家臣,理晋阳宫。公元前517年任石邑(石家庄)郡守,公元前497年任赵国太史。晋定公十五年筑太原城。董安于之子董景仲为赵简子无恤臣,于公元前457年迁徙邯郸……董仲舒八子董安。董安,《元和姓纂》有记载:董仲舒少子董安。其裔孙繇 - () - 昭七代孙德林(北齐匡城令及居匡城).匡城是河南的长垣县,时属魏国.查年表,北齐相当于550 - 577年。http://jxlalk.com/888/d17/2011-06-11/1115.html。世系基本概括为:

1、董狐→董明(长子)→董宜、董像----(董像生)董捷、董持----董良→董京→董费→89→董圣→ 董宁、董康、董泰→1213→董安于→董景仲 

2、董狐→2(次子)→(39)→董昭→董欣→董士通→董顺()→董仲舒→董安→繇→董昭→(1822)→董德林(注:董良之次子董京生七世董费徙圃山)

2、《董子先祖及董子后裔的迁播》一文为 综合董氏族谱记载而成。整理为: 

3、董狐→董明→董宜、董像----董捷、董持-----董真----董良、董京-----董费-----董榆----董儒----董安------董详、董瑞----董顽、董士通----董顺→董仲舒

3、依照《董姓来源》的跟帖:董狐另一支十代裔孙董儒三子分迁长安关中五里亭及开封城东小羊村,至西汉汉高祖刘邦时为十二代董安(庆元),因董氏‘族富而庶贵且显’被朝庭统一安排迁居广川董家里(今河北枣强东,今属景县,为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董仲舒就生于广川,董仲舒为迁入广川第四代。后来董仲舒的儿子董安及其曾孙带领族人自广川长途拔徙数十年,终上董志源,把董氏后裔一路散在陇西临洮一带,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强,为民作主,京师震栗。董卓为董仲舒九代孙。http://q.sohu.com/forum/7/topic/50982302),按照这一宗谱进行如下整理:

4董狐------29---董儒---11---董安(庆元)---13—14---董仲舒---1618---董宣。

  这就出现董安是董狐的15世裔孙、10世裔孙、12世裔孙的不同版本,先把作为董仲舒的儿子董安(依据《元和姓纂》记载)的忽略去掉,则出现在董仲舒前的为:董狐的1012世裔孙。那这个应该是取自先秦的董安于,不是常误说的董安。则董仲舒分别为董安于54世裔孙。

    假设董安公元前497年为晋阳建城之始为40岁,出生于公元前537年。到董仲舒生卒(原记载为:前179年-前104年;现研究为:(公元前196---107)。则出生分别相距358年、341年。假设每一世代间隔25年,则分别为:14.3213.64;若每一世代间隔26年,则分别为:13.7613.11,也就是董仲舒应该是董安于1415世裔孙。所以,上面几个宗谱仍需要继续考证。

二、董仲舒后裔宗谱探讨分析:

依据《董子先祖及董子后裔的迁播》 综合董氏族谱记载:

http://www.he.xinhuanet.com/zhuanti/2009gk/2009-11/24/content_18321556.htm

1、董仲舒→董简(仲舒第五子)→光国、光宗----董英(光国生)----5→董宣→董承---8---9---10----董和→董允

2、董仲舒→董彰(仲舒第八子)→董恭、董谦→(董恭生)董严然、董思、董贤(前22—1年)、董宽信、董仪、董伟---5---6---董元桢(董严然曾孙)→董君雅→董擢、董卓、董昊-----董璜→董昭→董胄

  根据史料:

1)、董仲舒:生卒(原记载为:前179年-前104年;现研究为:(公元前196---107

2)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东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公元前5公元57年)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杀人后藏匿在湖阳公主家,董宣乘公主外出的机会将这个仆人正法。 董宣,在洛任职五年,死于任所,年74岁。假设董宣死于公元62年,则出生于公元前12年。

3)、董承:(?─200)。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献帝18, ,任命外戚董承为车骑将军,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授意董承联络汉室大臣诸侯,联合铲除曹操.可他最终却未动而败,,如此机密之事竟然被曹操获悉,以至于”除曹”尚未开始,与谋者董承、吴子兰、种辑等人就在次年被灭三族。.假设董承在公元200年为55岁,则推算为按公元145年出生。

4)、董和:诸葛亮《隆中对》的发生起始自凡三往,乃见等精练文字。207年冬至208年春,入蜀后,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自此董和又为官二十余年。分析:假设董和227年去世,估计为60岁,则推算为186年生。

5)、董允(?-246),董和之子,蜀汉侍中守尚书令。字休昭,董和之子。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舍人,徙洗马。刘禅继位,迁董允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北代前上疏刘禅,劝其宫中之事向董允等咨询,不久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宿卫亲兵。延熙六年(243)加辅国将军,七年任侍中守尚书令,九年去世。假设 与其父董和出生相距26年,推算生于 公元212年,则为34岁去世。  

6)董贤(前22—1年)

7)、董昭:生卒:152 23281岁),字公仁,原仕袁绍,多有功劳,因受谗言而离开,成为张杨的谋士,后随张杨迎接汉献帝,被拜为议郎。谥曰"定侯"

7)、董卓:(?-192522),自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政权以来,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就相当强大。东汉末期,由于中央政权衰弱,农民起义不断,地方豪强便趁机兼并土地,东汉政府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强来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抗,董卓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抚的对象。自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开始,羌人就不断发动反叛,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持续时间也很长久。深知董卓底细的陇西地方官吏便极力向朝廷推荐董卓,给董卓创造了一个发展的良机。(公元167年),董卓担任羽林郎。分析:从公元167年董卓担任羽林郎到去世192年相距25年,与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相距84年。假设董卓死亡时为55岁,则其出生推算为公元137年出生。

8)、《后汉纪校注. 第二十九》记载两代董昭----董胄;《三国志》记载董和---董允;

按照上面的史料和假设:董仲舒生于新研究为公元前196年;董贤公元前22年生;董宣公元前12年出生;董卓公元137年出生;董承公元145年出生;董昭生于152年;董和为186年生;董允生于 公元212年。则董仲舒、董贤、董宣、董卓、董承、董昭、董和、董允与董仲舒出生时间分别相距为(单位:年)0174208333341348382408;假定每25年或26年为一世代间隔时间,则世系代数分别为:18914151516171891414141617.。也就是董贤辈分大董宣一代,董卓、董承、董昭基本在一代或董卓与董承、董昭相距一代;董和与董昭基本相距12代。

对照上面宗谱本身的排列的世代数:136107121112.。而按照一4),董宣为董仲舒的5世裔孙。对比相差太悬殊,基本推断出:该几个宗谱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201351223:35荷香月暖QQ3531599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姓著名郡望:济阴郡
董炎星整理
“汉室再乱于贾诩,终于董昭”,这两个人物对汉末历史有何作用
东北董姓族谱
曹操迎立汉帝,为何会放弃东汉都城洛阳,而定都并不出名的许县?
汉献帝刘协传(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