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鬻子》全文

     鬻熊 鬻熊(鬻音玉),姓芈(音米),名熊,又称为熊蚤,芈蚤。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作老师。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作老师。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都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但《鬻子》说九十岁才见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算起他的年龄应该超过一百一二十岁才对。所以前面说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说不长寿。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鬻熊被熊姓誉为始祖。

              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鬻熊被熊姓誉为始祖。鬻熊被熊氏家族尊为始祖。名言:“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谓之道,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

 

 

     鬻熊(Yù Xióng):本名熊蚤,又称鬻熊子、鬻子(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起子书之始),楚国的先祖,楚国开国君主熊绎之曾祖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

     商朝末年,鬻熊协助周文王起兵灭商,并成为周文王的老师和火师。周成王时,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

     楚是各国里面相对偏向母性的,芈姓当然是母姓,而且""的国名就是为了纪念女性(出土的楚简《楚居》如是说),楚先鬻熊,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道家崇尚母性多元,以柔克刚,阴阳调和,损有余,补不足,协调均衡,是人类硕果仅存的母系社会思想遗留。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和火师()

    周成王姬诵时,追封功臣后裔,他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建立楚国。

    鬻熊著有《鬻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小说家类有《鬻子说》十九篇"。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今传《鬻子》仅二卷。

      鬻熊宗教大巫为杰出大酋的鬻熊,还通晓法术,是一位有声望的宗教大巫。

      其先辈原为芈[mǐ] 姓,芈国后裔。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丹江水域),从此立为国家。楚人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为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徵》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今属新郑)。华邑在新郑,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国均在新郑"。楚王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华阳,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在上古文字中,""""这两个字的写法十分相像。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楚人与汉水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一带荆蛮、濮、苗蛮等原始民族杂居,东周以后这些民族逐步被楚人征服。

      楚人的主体是芈姓季连部落,楚王族、公族以芈姓季连部落后裔为主,其中又以鬻熊家族为核心。当地的荆蛮居民一部分成为楚人的组成部分,但多是庶族。

     鬻熊杰出政治家

     鬻熊要求执政者委任贤吏、改恶从善、赏罚严明的政治主张,说明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

鬻子的政治主张,首先是要遵行"",在行""的前提下,君臣遇合,互相信赖,共同完成大业。他说:"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君子遵道而行,能不能被君主接受,这要看君主是贤明还是昏庸。所以,他又说:"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这说明,只有君明臣贤,二者相遇合,""才能得到推行应用。因此,贤臣的作用能否发挥,要视君主是否贤明而定。什么是""?鬻子说:"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令,就是""。这在商末周初的奴隶制社会,提出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治思想,无疑是进步的。这一思想,被五百多年后的孔子继续和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仁政的基石。 (摘自《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作者:丁有国 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史)                                           



                        《鬻子》全文


鬻子卷上

1.1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政曰: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能必见信。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恶恶者行善,而道谕矣。

1.2 大道(文王问第八)政曰:昔者文王问于鬻子,敢问人有大忘乎?对曰:「有。」文王曰:「敢问大忘奈何。」鬻子曰:「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其行如此,是谓之大忘。」

1.3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昔之帝王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力生于神,而功最于吏,福归于君。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故其道首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1.4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

1.5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故曰:民者,贤、不肖之杖也;贤、不肖皆具焉。故贤人得焉,不肖人休焉,杖能侧焉,忠信饰焉。民者、积愚也,虽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兴焉。士民与之,明上举之;士民(若)〔苦〕之,明上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民者、吏之程也,察吏于民然后随。政曰:民者、至卑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故万人之吏撰卿相矣。卿相者、诸侯之丞也,故封侯之土秩出焉。卿相者、侯之本也。
2 鬻子卷下

2.1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政曰:昔者鲁周公曰:吾闻之于政也,知善不行者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

2.2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而不肖见于行,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于言,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

2.3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昔者帝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二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常之。昔者帝喾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2.4 禹政(...第六)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堪,得轻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2.5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誧、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二十七世,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

2.6 上禹(...第六)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以得四海之士。为铭于簨,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此之谓五声。是以禹尝据一馈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饱食,曰:「吾犹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是以四海之士皆至。是以禹当朝,廷间也可以罗爵。

2.7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夫国者、卿相世贤者有之,有国无国智者治之,智者非一日之志,治者非一日之谋。治志治谋,在于帝王,然后民知所保而知所避。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凡万物皆有器。故欲有为不行其器者,虽欲有为不成。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2.8 汤政(汤治天下理第七)天地辟而万物生,万物生而人为政焉。无不能生而无杀也。唯天地之所以杀人不能生,人化而为善,兽化而为恶。人而不善者谓之兽,有天然后有地,有地然后有别,有别然后有义,有义然后有教,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有理然后有数。曰有冥、有旦、有昼、有夜。然后以为数。月一盈一亏,月合月离以数纪,四者皆陈以为数治。政者、卫也,始终之谓卫。

2.9 慎诛(鲁周公第六)昔者,鲁周公使康叔往守于殷,戒之曰:「与杀不辜,宁失有罪。无有无罪而见诛,无有有功而不赏。戒之!封!诛赏之慎焉。」 

                                                                    《鬻子》

 周. 鬻熊
 
 
                                   简介
 鬻熊(生卒年不详),姓芈(音米),名熊。是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作老师。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作老师。楚人以鬻熊为始祖。
 
                        提要
《鬻子》一卷,旧本题周鬻熊撰。《崇文总目》作十四篇,高似孙《子略》作十二篇,陈振孙《书录解题》称陆佃所校十五篇。此本题唐逢行珪注,凡十四篇,盖即《崇文总目》所著录也。考《汉书·艺文志》道家《鬻子说》二十二篇,又小说家《鬻子说》十九篇,是当时本有二书。《列子》引《鬻子》凡三条,皆黄、老清静之说,与今本不类。疑即道家二十二篇之文。今本所载与贾谊《新书》所引六条文格略同,疑即小说家之《鬻子》说也。杜预《左传注》,称鬻熊为祝融十二世孙。孔颖达疏谓不知出何书。《史记》载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受封於楚。《汉书》载魏相奏记霍光,称文王见鬻子,年九十馀。虽所说小异,然大约文、武时人。今其书乃有昔者鲁周公语,又有昔者鲁周公使康叔往守於殷语,而贾谊《新书》亦引其成王问答凡五条,时代殊不相及。刘勰《文心雕龙》云,鬻熊知道,文王谘询。遗文馀事,录为《鬻子》。
 
 
原序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师也。年九十见文王,王日:“老矣。”鬻子日:“使臣捕兽逐糜,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著书二十篇,名日《鬻子》。子者,男子之美称,贤不逮圣,不以为经用,题纪标子,因据刘氏。九流即道流也,遭秦暴乱,书记略尽。澎子虽不预焚烧,编秩由此残缺。依汉书艺文志,虽有六篇,今此本乃有十四篇,未详孰是。篇或错乱,文多遗阔。敷衍大道,锉撰明史,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虽卷轴不全,而其门可见。然邓林之技,荆山之玉,君子徐文,可得观矣。鬻子博怀道德,善谋政事,故使周文屈节,大圣咨询,情存帝王之道,辞多斥救之要,理发致通远,旨趣恢弘,实先达之奥言,为诸子之首唱。织组仁义,经纬家邦,垂劝诫之风,陈弘济之术,王者览之,可以理国。吏者遵之,可以从政.足使贤者励志,不肖者涤心。语日:“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恩无邪,言而不朽,可为龟镜。”鬻子论道,无邪之谓钦。幸以休务之隙,披阅子史,而书籍实繁,不能精备。至干此子,颇复留心。寻其立迹之端,探其阐教之旨,岂如寓言。迂恢驰术飞辩者矣。亦乃字重千金,辞高万风岁。聊为主解,略起指归。驰心于古之上,寄怀于千载之下。庶垂道见志。悬诸日月,将为君子,幸无忽焉。

  逢行珪序
 
                      進鬻子表
臣行珪言,臣闻:结绳以往,书疏蔑然。文字之初,教义斯起。记言之史设,褒贬之迹聿兴,书事之官置,劝戒之门由启。于是,国版稠迭谟训昭彰唱讃之道,以弘阐扬之理,兹畅徳业弥缛英华。日新雕琢性情,振其徽烈,逮乎周文传圣。鬻子称贤,意合道同,实申师傅。鬻子降已大启心期,明宣布政之方,广立辅成之筞足,使万机留想,一代咸休。稽古有宗,发明耳目,寻其著述之旨,探其斥救之辞,莫不原道心,以裁章研神理而启沃弥纶。彝训经纬区中不徒讃说:微言务于遗翰而已。鬻熊为诸子之首,文王则圣徳之宗。熊既文王之师,书乃政教之体。虽篇轴残缺,提举犹备纪纲。譬彼盘盂,发扬有愈。臣家传儒,素积习忠良,覩明主奉师之踪,覧贤者尽义之道,循环征究,妙极机神,敢率至愚,为之注解。研覃析理以叙私情,剪截浮辞用申狂瞽。伏惟陛下,则天垂训,越极宣风,稽太上之至和,兴帝王之炯诫。股肱谅直,献替无疑,大举贤良,宁济区宇。四海革面,八表宅心,务本修文,垂拱无事。臣以草莱卑贱,识度庸浅,荷尧沐舜,击壤讴歌,周施政教之端,属听太平之咏,志存缀辑以述矢言。简牍难周,辞意斯拙。谨以缮冩,奉献阙庭。庶日月昭明,布余晖于漏隙。时雨咸泊洒余润于纎枯。望报尘露之资,岂议沉舟之楫。天威咫尺,神魄震惊。谨上表以闻,伏听慈旨。谨言。永徽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华州郑县尉臣逄行珪上。
 
下文中【】内为后人插注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於良吏也。賢者舉之,不賢者不預。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傳行者。乙次於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為法教可稱也。】

  君子不與人种畡t已矣。

  【言君子修於内、理於外,端其形、正其影,體真徳之安守冲妙之機,言出以成教。方质卤貫榉▌t,茍於政而不預,豈安為之哉,所以止也。】

  若與人种瑒t非道無由也。

  【君子不與人謩t已矣,若與人郑瑒沾娲蟮蓝灾灰赃`道飾非,不以茍命求王。由,用也。】

  故君子之郑鼙赜玫溃

  【君子終日言之而不離體要,朱墩事而咸由於道。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見受,

  【心恳曥秱危涣粢曥墩妗P心耀於名,不能察於實。夫庸主必惑於校M能受於道教哉。故君子之道,不必見納也。】

  能必忠,

  【盡心論道而必竭忠盡道,言不邪譎也。】

  而不能必入。

  【盡忠論道,聖君必納,庸主所難。故有道之君,上下親愛,忠讜進用,智術無隠。以石投水,何齟齬哉。而不明之主,君臣疏忌,小人侍側,端正棄遺,諂佞是親,忠信不用。掩目而視,豈不惑歟,必忠言之不入也。】

  能必信,

  【言君子不茍合,不妄言,正色端辭,澄清真實,必存之於信也。】

  而不能必見信。

  【信言不美,而合於道。庸主惑於行埃M信用君子之言乎?言不以見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

  【言君子但為善,將以攻惡,善不自是,惡不非人,施之於行,不顯之於言説。】

  故非非者行是。

  【言是非於人是所同也,非於人者,人亦非之君子。将非於人,終不以非非人自行。是道以論彼之非。】

  惡惡者行善,

  【善惡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務善以攻惡,不以惡惡於人,所以彰惡於行善道也。】

  而道論人。

  【质卤刂遥鲅员匦牛猩埔怨海@是而明非,不茍求所以知而道徳自明也。】
 
 
 
 
                                 大道文王問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極,髙而無際,深不可測。綿六合、横四維,不可以言象盡。不可以指示説應。無間之迹,終政教之端。包萬物之形,彰三光之外。為而不有,行而不見,有道之王動而同之。妙用無窮,故謂之大。文王因用無窮,故謂之大師。聞道可為永則,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問於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雖臨馭億兆而不獨專,從師問道以求政術之門。】

  “敢問人有大忘乎?”

  【尊師道故曰敢問,文王思存大道以終政事,心迹在於經逺,所以先問於大忘也。】

  對曰:“有。”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文王曰:“敢問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問,文王欲能終大忘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惡,而不改也。以倨渖砟藛势滠|。”

  【過則勿憚改,終日不為惡,惡去於身也。豈但墨面髠髮是為形食哉,故其蚩尤見誅,四凶就戮,夏癸絶祀,商辛覆宗,偕砗|,破家失國,其行如此是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謂之大忘。

  【終成所答之事。】
 
 
                        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為政以徳必貴,於道為化,國之福焉。當文王之時而通稱三王者,據近以及逺,明道以同也。周者,合也,備也。言五帝三王貴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無所不備也。】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貴道徳之帝王,稱昔者,以逺喻近為之勸也。】

  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聖明之稱者,皆委賢吏在顯職,故道化興而萬國寧,明聖不獨咭病!

  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

  【民惟邦本,得兴共=O仌r,必資兆庶。人効其力,以成其功也。】

  力生於神,

  【生者有國必先靈祐,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迹玄符,無不來会。成湯降神受夏大命,武王夢神遂大戡殷。夫冥邇蓛x,鼔動萬物,豈有使之然哉?莫不大化於自然玄應,而義用造之,非我理自相符,故曰力生於神者也。】

  而功最於吏,

  【王者發政施令而不自為,必屬賢能以任使之。故天下和平,人知所保,此賢吏善最之功也。】

  福歸於君。

  【俊徳在官,盡心竭力,人敦其道,俗順其教,上下相親,而徳交歸焉。國士平康,而為君之福者也。】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

  【五帝,謂黄帝、顓頊、髙辛、唐、虞也。】

  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晝代夜然。

  【日月呙鳎鞑凰秸眨仨氂娘@,始終不息,故昭昭然所不舍也。夫聖人與天地合徳,日月齊明,道大不淪,可以耑逺也。】

  故其道若首然,萬世為福萬世為教者,唯從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為萬代之始,後之不能加也。夫黄帝始垂衣裳、造書契、置史官,為舟楫以濟不通,服牛侎R,立棟宇重門。擊柝以待暴客,為杵臼以利萬姓,作弧矢以威天下,造律管興封禪,顓頊平九黎之亂。人神不雜,萬物有序。髙辛氏作鞉鞞鐘鼓莞席,帝堯茅茨不剪土階三尺,夏日葛衣,冬日鹿裘,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帝舜少而至孝,堯聞聰明而用之。舜乃舉禹為司空,以平水土。棄為后稷,以播百穀。卨為司徒,以教百姓。臯陶為士師,以理獄訟。垂為共工,以典凶鳌2孀麟抻菀杂菽荆臑橹茸谝缘淙Y,夔為樂正以和神人。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夏禹櫛風沐雨,冠履不顧。敷九土、佀妮d,鑿龍門、闢伊闕,道百川、建萬國,微禹之功,人皆魚矣。帝王之功,莫此為盛。故百代不易為福為教也。】

  君王欲縁五帝之道而不失,則可以長久。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無所為替,則可以長保宗廟社稷,以為人始也。】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執大象而天下往明道,不往則道不可暫離所也。】

  聖人在上,賢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

  【言聖王在上,化被蒼生,徳周萬物,雖百里而有一賢士,以聖道廣宣,賢迹不見其賢,雖多則若無有也。】

  王道衰微,暴亂在上,賢士千里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

  【王道衰微,暴虐亂政,人皆思徳,雖千里有一賢士,其若比肩,言賢人不可得也。】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
 
【帝王所以安國家行政教,其在良吏乎?言必博廣以取也。】

  政曰:民者,賢不肖之杖也。賢不肖皆具焉。

  【賢者,徳行之名。不肖者,頑嚚之謂。夫賢與不肖見於行,此二者同出於性而異名。皆杖於最靈各有定分矣。天下之廣,黎庶之校t與不肖自皆具焉。】

  故賢人得賢,不肖人休焉。

  【言賢者,不自求進而材為時須,王者必任賢人所以得也。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無所取,不登政事是以休廢也。】

  杖能側焉,

  【有過人之智,必矜其能,恃能矜智,必違道。輕躁所至危僻,故曰杖能側焉。】

  忠信飾焉,

  【懐盡忠之節,必修於道。脩身貴真履行務實由於正路,禮義仁信以文飾其身也。故曰忠信飾焉。】

  民者積愚也。

  【冥然無知,愚之謂也。】

  雖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

  【言明主推心於人以取良吏,而不獨任也。】

  士民與之,明上舉之。

  【得於行模旗墩事,上所以舉用之也。】

  士民苦之,明上去之。

  【如苦人者,賢愚之間,政既不與,所以斥去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後和。

  【人主總羣忠杂^兄饕蕴斤L聲察於下,言以求得失,取賢人以宣政化,推已取賢,唯聖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

  【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之於惺苏呷糁病!

  察吏於民,然後随。

  【人與之,主舉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随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

  【極卑下也。】

  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

  【聖主不違人以獨用也。】

  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

  【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徳行各有所愛,樂之多少殊别也。】

  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

  【人愛之多,則必堪為政事。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主之所拔,不可失賢也。】

  卿相者,諸侯之丞也。

  【卿相者,人主之杖,故為諸侯之丞也。】

  故封侯之土秩出焉。

  【賢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

  【政之興亡在於卿相,得賢者和輯,失賢者妬散,故為侯之職在卿相也。】
 
                       曲阜魯周公政甲第十四
 
【曲阜之地方七百里,少昊之墟,是魯周公所封之邑,以周公禆益政禮,故稱之以為篇耳。】

  政曰:昔者魯周公曰:吾聞之於政也,

  【稱周公之言,以明政者也。】

  知善不行者謂之狂,

  【善者,體道懐徳也。人主行善於上,百姓變善於下。堯之日比屋可封,知善道之為善而不行用者,是狂悖之人也。】

  知惡不改者謂之惑,

  【惡者,僖詥受|,人主為惡於上,則百姓為惡,而不悛者是昏惑之人也。】

  夫狂與惑者,聖王之戒也。

  【知善而不行,知惡而不改,必至狂惑者,此聖王之明戒也。】
 
                             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二
【夫開國崇基,必先於道,道既符合,無往不真。影響相同,自然合應,甲者先於乙也。】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

  【肖者,類也。言不類,不似也。自知賢不肖是為明也,不似之人豈自稱哉,言不知也。】

  而不肖見於行。

  【丹朱傲虐,無捨晝夜,頟頟肆惡,曽無休息。此則見於外不以隠微者也。】

  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

  【不肖者,豈自謂不肖哉。以賢者視之,不肖之迹見矣。雖以彼賢以自賢,人豈以為賢乎。】

  愚者不自謂愚,而愚見於言。

  【昧道不徳之人,豈自稱其愚蒙哉,而愚迹見於辭説也。】

  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

  【愚者豈自以為愚哉,以智視之,愚迹見矣。雖以彼智以自智,人豈以為智乎。】
 
                        數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言帝者,年數之始,以記其佐帝及升位之年數也。天下者豈可忘理哉,亦由積徳累業以有之也。言五帝之道相緣為政,故同稱之也。】

  昔者帝顓頊,

  【黄帝正妃曰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顓頊,為髙陽氏,在位七十八年。】

  年十五而佐黄帝,

  【軒轅氏,少昊次子。父曰帝鴻氏,母曰附寳。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野,感而孕,二十四月生,以土徳王,故曰黄帝。在位百年,顓頊自幼年以翼佐黄帝也。】

  二十而治天下。

  【升為天子也。】

  其治天下也,上緣黄帝之道而行之,

  【因修黄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

  學黄帝之道而常之。

  【比迹不及,所以效也,效其通道而常用之。】

  昔者帝嚳,

  【黄帝正妃生玄囂,玄囂之子生帝嚳,徳日新故曰髙辛,在位七十上賓。】

  年十五而佐帝,顓頊三十而治天下。

  【佐顓頊以理天下,三十而升為帝也。】

  其治天下也,上緣黄帝之道而明之。

  【言徳稍下,不能盡行黄帝之道,但明之而已矣。】

  學帝顓頊之道而行之。

  【政教所為效顓頊而行,其言不能常習之也。】
 
                                 禹政第六
 
【伯禹,夏后氏。言禹功錫玄圭,徳諧元始,仁賢立政,以致太平,可為法則,故以名篇矣。】

  禹之治天下也,

  【黄帝玄孫,祖顓頊,姓姒,名文命,字髙宻。在位九年,受禪成功曰禹,受舜禪以臨天下。】

  得臯陶,得杜子業,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堪,得輕子玉,

  【此以上七大夫之姓名也。】

  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言帝王獨治天下,雖則聖徳,皆俟賢佐以輔之,故得天下乂安也。】
 
                                  湯政天下至紂第七
 
【言成湯放無道之桀,以統萬機而理天下,得賢大夫贊佐而致太平,至紂昏惑以失國,故終始書之以名篇。】

  湯之治天下也,

  【湯姓子,名履,字天乙,除虐去殘曰湯。征葛伯,放桀,順取天下以理也。】

  得慶輔、伊尹、湟里且、東門蝡、南門蜧、西門疪、北門側,

  【伊尹,有莘氏媵臣,以為相,東門等並姓名也。】

  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七大夫皆有賢行,斥救弼諧,故得天下咸乂也。】

  二十七世,

  【自湯至紂,父子兄弟相承二十七代也。】

  積歳五百七十六嵗至紂。

  【夏曰嵗,此除即位之年也。】
 
                                上禹政第六
【以五聲聽政,克勤于邦,可以為上也。】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聴。

  【九重幽深,下言難達所欲,百姓反斥救之事,故懸置五聲招之,以聽政也。】

  門懸鐘鼔鐸磬,

  【懸之於簨簴也。】

  而置鞀,

  【置於地也。】

  以得四海之士。

  【四海之士有進其言者,必造五聲以揮撃傳聞也。】

  為銘於簨簴,

  【懸樂器之具,刻銘於其上也。】

  曰:教寡人以道者撃鼓,

  【鼓以動物,故動合於道也。】

  教寡人以義者撃鐘,

  【鐘金聲也,以合於義,故教義者撃鐘也教。】

  寡人以事者振鐸,

  【鐸金鈴木舌也,所以事務有可行,為所欲言者以振鐸也。】

  語寡人以憂者撃磬,

  【憂者聲悲,磬聲消燥,而近於悲,故憂而撃磬也。】

  教寡人以獄訟者揮鞀,此之謂五聲。

  【獄訟之事,務於疾速,故揮鞀以陳之,此以上並銘於簨簴之大也。】

  是以禹嘗據一饋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飽食。

  【急於政事,無暇安於一食,所以示接士之急也。】

  曰:吾猶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

  【常行之處非所宜留也。】

  是以四海之士皆至。

  【事必得,道必合,上下應会,無不至也。】

  是以禹當朝廷間也,可以羅爵。

  【不暇飽食,聽政不疲,朝廷閒静,然後無事也。】
 
                           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五
 【夫君子将入其職,旭旭然如日初出,光昭昭然。人保其福,既去,暗暗然,人失其教,此得政典符合之謂也。】

  夫國者,卿相世賢者有之。

  【有國則有卿相,賢徳者卿相之具,人與之,王用之,不賢者豈能用之哉。】

  有國無國,智者治之。

  【夫有國者,豈自寧,豈自亂也,所以安者,智种σ病!

  智者非一日之志,

  【積功累業,行道不倦,以成其志。】

  治者非一日之郑

  【终咝乃家玻瑯鋸砸詾樯袑垼氐佬拚作教,以至掌街芍,非一日之所能致也。】

  治志治衷陟兜弁酰会崦裰#

  【夫君上有道,化行於下,逺近慕義,四境無虞。百姓淳和,盗倨料ⅲ嗜酥惨病!

  而知所避。

  【富貴貧賤不相犯,仁義禮智由其門,無違政教,下民為福,是知所避也。】

  發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

  【先之以博愛,陳之以徳義,先之以敬讓,道之以禮樂,不奪民時,不干民利,故得禍亂不作,為福之道,此之謂歟。】

  上下相親,謂之和。

  【至徳以教之,要道以治之,上下同心,是謂和矣。】

  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

  【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不勞於事,不苦煩苛。甘其食,安其居,樂其業,此豈外求之哉。上有行道之君,是所致者,可謂之大信矣。】

  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

  【兼愛萬物,慈惻外施,至若成湯征葛伯,放桀於南巢,夏禹之别導山川,置立州國,故得天下免於暴亂,百姓宅其所居,仁逺乎哉,斯仁至也。】

  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

  【此四者,帝王有天下之器,所以樂用也。茍有違之,而天下離叛,非其所有也。】

  凡萬物皆有器,

  【所用利之,是以為器,而違其用,豈得其器哉。】

  故欲有為不行其器者,雖欲有為不成。

  【惟名與器,不可假人,其所營為,必以其器用得其用也。故違之不行其器,於利逺矣,豈有成哉。】

  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言天下之大神器之重,非其王者難以處,王之器而未可以宰割。必行仁與信、和與道,然後可招懐萬姓,奄有四維。西伯以敬讓興邦,南陽以仁道得政,非其人也,豈妄成之哉。】
 
                           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
     【天地設而萬物生,隂陽化而四時定,分則統理,為政之方,極於始終,可成法則也。】

  天地闢而萬物生,

  【乾,其静也專一,其動也正直。坤,其静也翕斂,其動也開闢。是以廣大而生萬物也。】

  萬物生而人為政焉。

  【政也者,所以正於天地也。言天地生萬物,不能相使,不能相制,須人以為政以正之,無其政也,則萬物不理也。】

  物不能生而無殺也,

  【言天地能生而不能無殺。】

  唯天地之所以殺,人不能生。

  【天之能生,唯天殺之可也。夫唯天殺之人,豈生之哉,是不能生之也。】

  人化而為善,

  【萬物之中人其為貴,化而為善,理亦天常也。】

  獸化而為惡,

  【禀氣以生,不有知識,非人之類,豈不惡哉。】

  人而不善者謂之獸。

  【人化而為善,是為天常,今為不善者,與彼飛虚渡實,亦何以異矣。】

  有天然後有地,

  【天在於上,地在於下,先天後地,理亦自然。】

  有地然後有别,

  【三才克定,萬物區别。】

  有别然後有義,

  【夫婦之義著,君臣之義彰也。】

  有義然後有教,

  【百官立政,教行父子,存家設教,所以效達於上也。】

  有教然後有道,

  【教迹既彰,約之以道,苛乖其道,物無以安。】

  有道然後有理,

  【事名各立,而理自存。】

  有理然後有數。

  【名理既彰,數統之矣。夫數以一終十,乃至千萬。九九之數,天之叨龋鄶抵x也。】

  日有冥有旦有晝有夜,然後以為數。

  【天有三百六十度,一日一度,三百六十日一周天,一日之中晝夜百刻以定之為數也。】

  月一盈一虧,月合月離以數紀。

  【一嵗之中有十二月,一月有盈有虧,日月或合於次,或離於次,終於一嵗。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迴於天,數将几終。此則日月星辰咝校潦月皆周匝於故處,紀猶会者也。】

  四者皆陳,以為數治。

  【春夏秋冬各統於一嵗之日月也,此以上為政之道當法則也。】

  政者衛也。

  【始終之謂衛,政者正也,所以正理天下以為之天,周衛始化之,終安之,無得之也。】
 
                           慎誅魯周公第六
   【刑法有倫,宜於時政,好生之徳,理適典章,故明聖之資,輔成周室,誡勸之道,所得稱言。國之大經在於賞罰,二者或替,将何訓焉。可為政先,故紀之為篇目矣。】

  昔者,

  【此昔者,往日之辭也。】

  魯周公使康叔往守於殷,

  【康叔,周公母弟也,衛三監之地,殷人數叛,故使賢以弟往也。】

  戒之曰:與殺不辜,寧失有罪,

  【人命所懸,理須詳正,夫刑或濫,其何則焉,故不可輕殺不辜,寧可失於有罪,此亦寛仁之道也。】

  無有無罪而見誅,

  【罰而不明,雖刑不禁,言罰必施於有罪也。】

  無有有功而不賞,

  【賞而不明,雖賞不勸,言賞必加於有功也。】

  戒之封,

  【重稱戒者,所以示於殷勤。封,康叔名也。】

  誅賞之,慎焉。

  【誅賞者,國之柄也,怒而加誅,未必當罪,喜而行賞,未必當功。賞僭則懼及於淫,誅濫則懼及於善,賞得其功,則賢人以勸,罰得其辜,則姦人以息,此不可不審慎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鬻子》周· 鬻熊
商史四十三(商帝辛(商纣王)二十二年、周文王四十三年、周受命二年【公元前1057年】)
孟子:萬章章句上
說苑 ​卷第一
卷 九 墨子闲诂
吕祖《道德经》释义 (德经64-72)【纯阳真人吕洞宾祖师释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