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北望花山董氏

转载文章:郑重建的《古镇情思》


     枞林史话

    望花山往北不到两里的范围内,有两个名叫枞林的小山丘,一个离望花山古镇半里之遥,名为董家枞林;一个离望花古镇二里许,名为胡家枞林。

    枞,是麻城人对松树的俗称。这两个枞林在1976年劈山造田学大寨的时候被削平了,成了两个百亩平畈,且有两个很革命的新名称,北边的叫“批资畈”,南边的叫“批修畈”。

    记得当年将董家枞林劈成“批修畈”之前,我和伙伴们曾多次到山岗上去放牛。有一次,来自周边三个大队五个生产队的几十个放牛伢聚在一起,决定举行一场斗牛大赛。平时,哪个大队、哪个湾里有几条什么模样的牛,我们放牛娃都是心中有数的。这天,望花山鲁家北头最厉害的一头公牛,是刚从外地买回的“触人佬”,两支竹笋角,一身栗色的毛,油光光的,两只前蹄显得很高,很粗壮,腰杆下凹,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不停地左右甩动。一旦走动起来,那牛头一昂,肩胛就耸成了一座驼峰,胯下一对硕大的卵蛋,显示出盛年雄性的威风。望花山一带的冲田,泥脚都很深,架上轭头的牛一旦不奋蹄前行,那笨重的牛身就会陷到泥巴贴着牛肚皮。而“触人佬”耕田,却象一只离弦的箭,不是年青力壮、手脚麻利的小伙子,根本驾驭不了它。

    那天,“触人佬”威风八面,先是几个脑撞就掀翻了邻村董家岗的“花毛太岁”;接着只用两个回合就打败了胡家堰湾的“大头勇肩”。然后,吴家台子湾的“叉角霸王”、破楼子湾的“团头胡猫”都一一败下阵去。最后,只剩下我们半边街湾的“三百八”了。这是一条浑身漆亮的黑牯牛,从外地买回时,生产队花了三百八十元人民币,合现在的市值起码是三四千元。“三百八”的牙口刚“齐齿”(意思是指牛进入了成年期,牙齿全部长齐了),雄性特征非常强劲,一旦与其它公牛相遇,只需将脑袋一低,鼻孔一呼,对方就会望风披靡。

    眼下,两强相遇了。“触人佬”先是在一处高田岸上猛力造角,“三百八”则用两只前蹄不停地扒土,身后立马尘土飞扬。双方对峙了片刻,只见“触人佬”乘着性子,斜刺里向“三百八”当腰撞来。几乎是同时,“三百八”作了个90°的扭身,长着一双卷角的脑袋迅速地迎了上去。

    “砰”地一声闷响,两只勇猛的公牛开始了它们的恶斗。只见四只牛眼都是血红血红的,仿佛要喷出火花来。八只牛腿抵在地面,象八只可以挪动的钢钉,荒凉的旷场上马上新添了许多零乱的蹄印。两只愤怒的公牛,始终将两颗硕大的牛头抵在一起,几乎是以此为圆心,就地玩起了车轮大战。它们一会儿从坡上斗到坡下,一会儿从东边战到西边,始终是势均力敌,不分胜负。我们这群放牛伢,都是第一次目睹这样刺激的场面,一个个看得眼都不眨,口里却都在为自己喜欢的公牛呐喊助威。

    正当我们看得入迷,两头公牛战斗正酣的时候,胡家堰的生产队长突然出现在山坡上。他不由分说地挥动锄柄,将两头公牛用力打开,然后吼道,你们这群小子好大胆,要是斗出了事,怕是哭都来不及了!还不快快散开,各人牵牛回家!

    当时,我们很恨胡队长,因为他扫了大伙的兴,并且没有分出胜负,不知谁是“牛王”,一直感到遗憾。现在回首往事,则深深理解了老队长爱护少年儿童的一番好心,同时也理解了一个老农对农家宝贝——耕牛的爱护。

    当年的董家枞林,曾居住过董氏家族,后来这里除了满山的松树之外,只有一座座散落的坟茔。董氏家族有数代先人就长眠在那里。

    望花山的董氏,原籍江西乐安,南宋时曾出过武状元董藻和文状元董德元,是当地的望族。元末明初,董氏有人往河南经商久未归家,其子奉母命去找父亲,历尽千辛万苦,始终没有找到。后来,此子流落麻城,并定居于万松岗(今城东七里岗附近),这即是董氏一世祖。

    到了明朝宣德年间,董氏有名应轸的书生参加湖广乡试,得中壬子(1433年)科解元,后授郑州荥阳教谕,迁福建提学佥事、广西参议,因平蛮有功,进封朝列大夫。同于董应轸不是进士及第而位列朝班,所以他在明代倍受推崇,被称为“麻城三老”之一,也被列为“四贤”之一,祀奉在乡贤祠里。

    董应轸后来从万松岗迁至白果镇。他生了八个儿子,四个中了举,三个成了进士。他的次子董绍有个儿子名董朴,于明成化甲辰(1485年)中进士,历任重庆、云南楚雄知府,升江西布政司参政,政绩卓然。董朴的文学造诣很高,在任很廉洁,所以诗风类似陶渊明、韦应物,时人称他“董五言”。据民间传说,唐太宗龟峰诗就系董朴假其名所作。

    董朴的儿子董仕毅,秉祖上遗风,于明正德庚午(1511年)中进士,授四川南充县令时,清廉似水,当地民谣唱道,“董青菜,土布衣,破伞瘦马民不欺。”后来,他从蓬州知府任上卸职时,行囊中除了衣物竟无多少钱财,而他在任上倡率捐资却救活了成千上万的饥民,并掩埋了几百位暴死路途的难民尸骨。他的仕绩因此被写入了省志。

    明嘉靖丁酉(1538年),董士毅的儿子董性乡试中举,授山阳县教谕。不久出任四川安岳县令,在任五年,“抚民以宽,驭吏以严,课诸生,除巨盗,断冤狱,民立碑以颂。”后升直隶易州知州,“至则兴利立边防,殚心竭力。”半年后,其父董士毅病故,董性以丁忧归乡,易州百姓奔走悲哭,不忍董大人离去。三年后,董性服阕补任四川合州知州,任内遇上荒年,他一心为民,把身体都操劳坏了。三年任满,再无宦意,因此告老还乡,居住在望花山董家岗。嘉靖三十八年(1560年),董性病卒,享年58岁,葬于董家枞林。他的亲家,麻城名士熊吉为他写了一篇传记,题为《董螺南(董性的别号)太守行状》。此传见载于熊吉所著的《柏举文集》。

    熊吉,字柏举,是麻城进士熊经之孙,举人熊夔之子,以岁贡为南陵训导,后升任璧山教谕,但没有赴任就告老归田了。归乡后,与毛凤起、刘承烈等人在麻城道峰书院、白云书院等处讲习朱程理学,寿至八十八岁。

    据有关史料记载,熊吉自嘉靖初年开始收集地域资料,“稽之国史,访之故老”,历时四十年,辑成《麻城志略》,开创了麻城修志的先河。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志略》毁于兵火,其《柏举文集》则幸存于《熊氏宗谱》而流传今世。

    董性之子董友凤是熊吉的女婿,家住望花山董家岗。隆庆元年,有人带信到南陵县说,董友凤“气息喘郁,面目赤黎”,熊吉颇懂医道,认为女婿犯的是肺疽病(肺气肿或肺肿瘤),于是写信告诫女婿“慎起居,节饮食”。第二年秋天,熊吉从南陵任上归乡,经过望花山时,女婿董友凤全家一齐前往迎接。当时熊吉看女婿脸色还好,精神也不错,所以感到很宽慰。谁料这年冬天,噩耗传来,女婿董友凤不幸病故,时年四十。

    年近八十的熊吉,回想起前不久女婿全家一百多口在望花山迎接自己的时候,过往行人无不称赞熊吉有福气,夸他是个全人。可眼下,正值壮年的女婿却先他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哀伤,于是,他便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祭婿赠御史董友凤》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值得告慰的是,董友凤的女婿刘冻,字汝宗,号仁村,出自麻城刘氏望族,他于嘉靖壬子(1552年)举于乡,癸丑岁(1553年)中进士,任过知县和郡守副职。

    董友凤的儿子董石考中嘉靖甲子(1564年)科乡试亚元(乡试第二名),次年中进士,授四川成都知县,升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陕西茶马,升浙江按察司佥事。

    生活在望花山的董氏家族,主要居住在董家岗,董家坂、鲁家咀、胡家凉亭等十几个湾村。当年,这个家族有一支子孙迁徙到了黄安(今红安)城关,这就是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的董老必武的这支董姓。因此,望花山董氏有理由感到荣幸。望花山这方故土同样也有理由为此引以为骄傲。

    董家岗湾前的乌石山可以为这段历史作证!植松于董家枞林的董氏先人亦当含笑于九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城董氏先祖应轸公事略
始祖董铭
董澜·十三洞桥
一代宗师董其昌本为邑人(文字整理: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印象泾县||中村董氏文脉长
泾县文史随笔:夏浒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