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及缓刑的工作处理

        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其中包括交通安全法);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一、《事业单位人员处分条例》尚未制定
         一、《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在这里,刑事处罚不区分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
         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对过失犯罪,如交通肇事罪判缓刑的,并不开除公职。
      辞退是其能力及其他方面不能满足公务员工作需要作出的处理决定。
第八十三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根据《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第(一)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判缓刑也是被认定为有刑事犯罪的行为,会被开除公职。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原来判决的刑罚,但也是刑罚的一种。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适用缓刑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而且是(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现行法律和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缓刑也会给予开除处分。
        交通肇事撞死人判缓刑开除公职么?法律有规定,情节轻微可保留公职,开除公职属于行政处罚,如需开除公职,司法机关可能向行政部门提出开除公职建议。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而事业单位人员处分条例目前国家还在制定过程中,现在事业单位人员2007年6月1日以后被判缓刑的,原则上参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即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开除处分,一般事业单位人员也应作开除处理。
    至于企业劳动者被判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单方解除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

二、交通肇事罪缓刑的公职
     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条件:在交通事故中负有主要责任;造成重伤或死亡的后果。所以,如果甲在这次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交警认定),就涉嫌犯罪。公务员因履行职务之外的原因犯罪,是否开除公职?现行的《公务员法》没有规定。
       在职公务员被判缓刑,是否应开除公职?2007年6月1日以前判缓刑刑的可以保留公职,07年6月1日之后判缓刑的一律要开除。 教师被判缓刑,会一定开除公职吗?别说这种公职了,就是个人的企业,国企等等之类的,只要是犯罪的,都会被开除的。当然,其他有什么个别特殊情况的,这要看实际的问题和相关的操作了!

        事业在编人员因交通肇事被判缓刑二年,被原单位解聘,期满后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如何计算?判刑前已缴的不作废,可以自己补缴相关保险。

三、醉驾的处罚
           2010年1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将酒后驾驶、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增设“危险驾驶罪”,该修正案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修正案中的二十二条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意味着醉驾者将面临“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刑期。被判刑后,醉驾者和飙车者都将成为罪犯。
    按照规定,凡国家公务员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其职务应自然撤销,并根据规定予以辞退;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如本人与单位已经签订聘用合同的,应予以解聘,如本人与单位尚未签订聘用合同的,则予以辞退。


     《论酒后驾驶导致劳动合同中止或解除的法律后果》
 
    一、目前严查酒后驾车的背景与意义
    眼下,一场严厉查处酒后驾车的专项行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根据公安部部署,自8月中旬起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各地结合本地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规律特点,集中警力加大对饭店、餐馆、酒吧、娱乐场所等重点路段的管控力度,在各主要路口设立执勤检查点,严查酒后驾驶违法行为。
    近年来,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所造成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例愈演愈烈,以今年上半年为例。为治此顽症而进行的专项行动,是法律尊严的呼唤,是生命权利的诉求,是财产安全的保障,是构建平安交通、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对于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由于酒后驾车被查处,被处以罚款、行政拘留,或者由于醉酒导致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而被刑事拘留,甚至处以刑罚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用人单位当然有权利中止甚至解除和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而对于什么样的情况可以选择中止劳动合同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本文拟对此种情况做一些实务探讨。
    二、酒后驾车人被行政拘留处罚,用人单位有权决定合同中止
    劳动合同中止是指在劳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出现法定或者约定的状况,致使没有劳动过程,但是劳动合同关系仍继续保持的状态。劳动合同中止履行的,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暂停履行(但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待到法定或约定的原因消除后,劳动合同仍继续履行。中止履行劳动合同期间,用人单位一般办理社会保险账户暂停结算(封存)手续。中止期间如若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合同中止的条件是指劳动者主观上无过错,因客观原因导致暂时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但仍有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条件和可能的情形,这是一般的情况。               
    劳动合同中止的特殊情形是指按照《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八条规定,即“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逮捕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可与其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员工酒后驾车而被查处,被处以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直接影响到员工能否工作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行政拘留对人身自由的限制,被处罚的人员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工作,给单位或公司造成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酒后驾车,甚至由于醉酒驾车酿成事故,影响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同样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例如“文明企业”参选的单位的员工因此被行政拘留,如果情节严重,构成刑事犯罪,“如果单位里出现群体性的、或者多发性的酒后驾车情况,可能会影响到该单位'文明单位’的评选。”某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具体出现多少起酒后驾车事件会影响评选,要根据整个单位的规模和情节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各公司平时应当在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开展的业余活动充分注意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强化,负担起教育员工的责任,从源头上防止酒后驾车现象发生。
    三、酒后驾驶造成严重后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对“酒驾”也会有约束。记者从本市一家国企了解到,如果员工受到刑事处罚,公司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这一条文在本市不少企业的劳动合同中都有标注,一些外资企业也有相关的条文。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治安拘留属于行政处罚法律责任,不属于刑事责任。但是如果企业经过法定的企业规章制度制订程序将“卖淫嫖娼、吸毒等违反《治安处理处罚法》的禁止行为列入企业规章制度,并定为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就有权依据本条第二项的规定同样对酒后驾车人肇事等严重后果的规定于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里,对违反者予以处罚,行使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力。
    另外,如果是政府机关人员酒后驾驶的,根据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其中包括交通安全法);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对于这些处分,可以直接由公务员所在单位作出,贯彻执行公务员考核、职务任免与升降、奖惩、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对于公务员酒后驾车的,不仅会受到治安处罚,还会面临单位内部的处分。
    符合劳动合同中止的具体条件。根据《安徽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中止履行: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
  (三)因不可抗力致使劳动合同暂时无法履行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中止履行的情形消失,仍具备履行条件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符合上述情形的,就具备了劳动合同中止的条件。从实践来看,劳动者因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约定义务的,劳动合同可以中止或者部分中止履行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获逮捕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可与其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暂时停止履行劳动合同期间,用人单位不承担劳动合同规定的相应义务。劳动者经证明被错误限制人身自由的,暂时停止履行劳动合同期间的劳动者的损失,可由其依据《国家赔偿法》要求有关部门赔偿。如果劳动者被判犯罪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的,被收容审查但并未定罪,这是劳动合同中止的特殊情形。我国实行无罪推定的原则,任何人没有被法院定罪之前都是被认为是无罪的。只有员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对这类情况,单位只能等到在审理结束后,根据具体的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针对员工违法、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公司根据企业内部做出的《员工守则》:“对犯……过失者,第一次书面警告后,第二次再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做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不仅要受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调整,而且还要共同遵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包括《员工守则》);如果这种规章制度不违背劳动法律法规的义务性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那么,它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员工守则》是企业规章制度的一部分,是对职工行为准则的规范,也是对企业处理职工时的程序规定。因为目前法律法规对职工的违纪行为,不可能一一列举,劳动合同中一般也不具体规定何种行为为违纪行为,以及违纪行为达到何种程度,企业有权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所以,企业的《员工守则》或规章制度可以就对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这一空白,进行补充规定。从而在对职工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时,适用《员工守则》或规章制度的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                
    四、对酒驾立法完善的建议
    近期由于酒后驾驶导致的事故频发,各地都在严查“酒驾”,目前来看,我国酒后驾车的处罚相对较轻,一般有罚款、暂扣驾驶证、拘留。不少法律界人士希望通过修改刑法,加大对酒后驾车肇事的处罚力度。本市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则呼吁,不能因为出了事才重罚,要让司机对“酒驾”敬而远之。
    目前酒后驾车处罚过轻,从惩治力度上不能够引起开车人对于开车不能喝酒的重视,尤其在中国社会这样一个讲究人情往来的社会,以及传统之于法治信仰的缺失感,造成中国社会自上而下,对安全责任不同程度的罔视,酒后驾驶、酒醉驾驶导致交通肇事,甚至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屡禁不止。由于现在对于一般的'酒驾’,仅仅是拘留15天,很难起到警示作用。应该一旦发现醉酒驾车,便终生禁驾,提高禁止酒驾的威慑力。同时建议将“酒驾”和诚信系统挂钩。很多酒后驾车的司机都是苦于应酬,要从这个源头上控制,可以考虑使驾驶者的责任和公司责任共担。并对酒后驾车违规者建档,提高违规者的社会成本,在现阶段仍然是必要的。
    中国既是一个汽车消费大国,也是一个酒水消费大国,酒后驾车、酒醉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后果常常是非常惨烈的。因此,通过立法对于酒后驾车、醉酒驾车予以严厉打击,严格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势在必行,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以立法禁止酒后驾车行为,任重而道远。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及解读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严肃行政机关纪律,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为,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给予处分。

  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有规定的,依照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的规定执行;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应当受到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做了规定,但是未对处分幅度做规定的,适用本条例第三章与其最相类似的条款有关处分幅度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补充规定本条例第三章未作规定的应当给予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相应的处分幅度。除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外,国务院其他部门制定处分规章,应当与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联合制定。

  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决定外,行政机关不得以其他形式设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事项。

  第三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处分。

  第四条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处分的种类和适用

  第六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

  (一)警告;

  (二)记过;

  (三)记大过;

  (四)降级;

  (五)撤职;

  (六)开除。

  第七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为:

  (一)警告,6个月;

  (二)记过,12个月;

  (三)记大过,18个月;

  (四)降级、撤职,24个月。

  第八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第九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得再担任公务员职务。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应当解除处分。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第十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同时有两种以上需要给予处分的行为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处分。应当给予的处分种类不同的,执行其中最重的处分;应当给予撤职以下多个相同种类处分的,执行该处分,并在一个处分期以上、多个处分期之和以下,决定处分期。

  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受到新的处分的,其处分期为原处分期尚未执行的期限与新处分期限之和。

  处分期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2人以上共同违法违纪,需要给予处分的,根据各自应当承担的纪律责任,分别给予处分。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分:

  (一)在2人以上的共同违法违纪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二)隐匿、伪造、销毁证据的;

  (三)串供或者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

  (四)包庇同案人员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处分:

  (一)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的;

  (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

  (三)检举他人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的。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并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应当减轻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有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本条例第三章规定的处分幅度以内从重或者从轻给予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有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应当在本条例第三章规定的处分幅度以外,减轻一个处分的档次给予处分。应当给予警告处分,又有减轻处分的情形的,免予处分。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经人民法院、监察机关、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机关依法认定有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违纪行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 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章 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第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

  (二)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的;

  (三)违反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以暴力、威胁、贿赂、欺骗等手段,破坏选举的;

  (五)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六)非法出境,或者违反规定滞留境外不归的;

  (七)未经批准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

  (八)其他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

  有前款第(六)项规定行为的,给予开除处分;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或者第(三)项规定的行为,属于不明真相被裹挟参加,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分。

  第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

  (二)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的;

  (三)拒不执行机关的交流决定的;

  (四)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或者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决定的;

  (五)违反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离任、辞职或者被辞退时,拒不办理公务交接手续或者拒不接受审计的;

  (七)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造成不良影响的;

  (八)其他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可以避免的爆炸、火灾、传染病传播流行、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或者群体性事件发生的;

  (二)发生重大事故、灾害、事件或者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不按规定报告、处理的;

  (三)对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社会保险、征地补偿等专项款物疏于管理,致使款物被贪污、挪用,或者毁损、灭失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在行政许可工作中违反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设定或者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违法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法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行政委托的;

  (五)对需要政府、政府部门决定的招标投标、征收征用、城市房屋拆迁、拍卖等事项违反规定办理的。

  第二十二条 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三条 有贪污、索贿、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挪用公款、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四条 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殴打、体罚、非法拘禁等方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

  (二)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扣压、销毁举报信件,或者向被举报人透露举报情况的;

  (三)违反规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摊派或者收取财物的;

  (四)妨碍执行公务或者违反规定干预执行公务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泄露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七条 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八条 严重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

  (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包养情人的;

  (四)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三十条 参与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组织迷信活动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一条 吸食、注射毒品或者组织、支持、参与卖淫、嫖娼、色情淫乱活动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三十二条 参与赌博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为赌博活动提供场所或者其他便利条件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在工作时间赌博的,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屡教不改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挪用公款赌博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利用赌博索贿、受贿或者行贿的,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给予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四章 处分的权限

  第三十四条 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以下统称处分决定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决定。

  第三十五条 对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的国务院组成人员给予处分,由国务院决定。其中,拟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由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或者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免职建议。罢免或者免职前,国务院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第三十六条 对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给予处分,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

  拟给予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先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其中,拟给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也可以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撤销职务的建议。拟给予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先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罢免或者撤销职务前,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遇有特殊紧急情况,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也可以对其作出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同时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通报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七条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人员给予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其中,拟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免职建议。免去职务前,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第三十八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任免机关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被调查的公务员在违法违纪案件立案调查期间,不得交流、出境、辞去公职或者办理退休手续。

  第五章 处分的程序

  第三十九条 任免机关对涉嫌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调查、处理,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经任免机关负责人同意,由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调查;

  (二)任免机关有关部门经初步调查认为该公务员涉嫌违法违纪,需要进一步查证的,报任免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立案;

  (三)任免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对该公务员违法违纪事实做进一步调查,包括收集、查证有关证据材料,听取被调查的公务员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员、有关工作人员以及所在单位监察机构的意见,向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并形成书面调查材料,向任免机关负责人报告;

  (四)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的公务员本人,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并对其所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记录在案。被调查的公务员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采信;

  (五)经任免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作出对该公务员给予处分、免予处分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

  (六)任免机关应当将处分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受处分的公务员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

  (七)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应当将处分决定归入受处分的公务员本人档案,同时汇集有关材料形成该处分案件的工作档案。

  受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程序,参照前款第(五)项、第(六)项和第(七)项的规定办理。

  任免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及时将处分决定或者解除处分决定报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监察机关对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调查、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四十一条 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进行调查,应当由2名以上办案人员进行;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

  严禁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第四十二条 参与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被调查的公务员以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与被调查的公务员是近亲属关系的;

  (二)与被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被调查的公务员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第四十三条 处分决定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处分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其他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人员的回避,由处分决定机关负责人决定。

  处分决定机关或者处分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发现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可以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

  第四十四条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自批准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案情复杂或者遇有其他特殊情形的,办案期限可以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第四十五条 处分决定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被处分人员的姓名、职务、级别、工作单位等基本情况;

  (二)经查证的违法违纪事实;

  (三)处分的种类和依据;

  (四)不服处分决定的申诉途径和期限;

  (五)处分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解除处分决定除包括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五)项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原处分的种类和解除处分的依据,以及受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的表现情况。

  第四十六条 处分决定、解除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七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到开除处分后,有新工作单位的,其本人档案转由新工作单位管理;没有新工作单位的,其本人档案转由其户籍所在地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

  第六章 不服处分的申诉

  第四十八条 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处分的执行。

  行政机关公务员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而被加重处分。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理公务员复核、申诉的机关应当撤销处分决定,重新作出决定或者责令原处分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

  (一)处分所依据的违法违纪事实证据不足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三)作出处分决定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的。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理公务员复核、申诉的机关应当变更处分决定,或者责令原处分决定机关变更处分决定:

  (一)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务院决定错误的;

  (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情节认定有误的;

  (三)处分不当的。

  第五十一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决定被变更,需要调整该公务员的职务、级别或者工资档次的,应当按照规定予以调整;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应当恢复该公务员的级别、工资档次,按照原职务安排相应的职务,并在适当范围内为其恢复名誉。

  被撤销处分或者被减轻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工资福利受到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分;但是,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第五十三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违纪的财物,除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由处分决定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应当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属于国家财产以及不应当退还或者无法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上缴国库。

  第五十四条 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1988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2、《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何时生效?

  答: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3、《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的处分种类有哪些?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

  (一)警告;

  (二)记过;

  (三)记大过;

  (四)降级;

  (五)撤职;

  (六)开除。

  4、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是怎样设置的?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为:

  (一)警告,6个月;

  (二)记过,12个月;

  (三)记大过,18个月;

  (四)降级、撤职,24个月。

  5、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处分后还能再担任公务员职务吗?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得再担任公务员职务。

  6、行政机关公务员所受处分可以解除吗?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应当解除处分。

  7、行政机关公务员所受处分已经解除,是否应该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所受处分解除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8、行政机关公务员同时有两种以上需要给予处分的行为的该如何处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同时有两种以上需要给予处分的行为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处分。应当给予的处分种类不同的,执行其中最重的处分;应当给予撤职以下多个相同种类处分的,执行该处分,并在一个处分期以上、多个处分期之和以下,决定处分期。

  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受到新的处分的,其处分期为原处分期尚未执行的期限与新处分期限之和。

  处分期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

  9、《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从重处分是如何规定的?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分:

  (一)在2人以上的共同违法违纪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二)隐匿、伪造、销毁证据的;

  (三)串供或者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

  (四)包庇同案人员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10、《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从轻处分是如何规定的?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处分:

  (一)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的;

  (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

  (三)检举他人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的。

  11、《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减轻处分是如何规定的?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并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应当减轻处分。

  12、《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免予处分是如何规定的?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13、行政机关有违法违纪行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应该如何处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经人民法院、监察机关、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机关依法认定有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违纪行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14、行政机关公务员被判处刑罚的,应该受到什么行政处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15、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处分由什么机关决定?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以下统称处分决定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决定。

  16、《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对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的处分权限是怎样规定的?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对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给予处分,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

  拟给予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先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其中,拟给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也可以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撤销职务的建议。拟给予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先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罢免或者撤销职务前,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遇有特殊紧急情况,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也可以对其作出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同时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通报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7、《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人员的处分权限是怎样规定的?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人员给予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其中,拟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免职建议。免去职务前,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18、被立案调查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可以出境吗?还有什么其他限制吗?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任免机关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被调查的公务员在违法违纪案件立案调查期间,不得交流、出境、辞去公职或者办理退休手续。

  19、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有规定时限吗?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自批准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案情复杂或者遇有其他特殊情形的,办案期限可以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20、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到开除处分后,其本人档案如何管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到开除处分后,有新工作单位的,其本人档案转由新工作单位管理;没有新工作单位的,转由其户籍所在地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

  21、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应该如何处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分;但是,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22、如何处理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违纪的财物?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违纪的财物,除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由处分决定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应当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属于国家财产以及不应当退还或者无法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上缴国库。

  23、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应该受到什么处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负有领导责任的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24、公务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应该受到什么处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有贪污、索贿、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挪用公款、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25、行政机关公务员在企业中兼任职务的应该受到处分吗?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26、行政机关公务员包养情人应该受到什么处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有包养情人行为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27、行政机关公务员参与赌博的应该受到什么处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参与赌博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为赌博活动提供场所或者其他便利条件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在工作时间赌博的,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屡教不改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挪用公款赌博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利用赌博索贿、受贿或者行贿的,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给予处分。

  28、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的应该受到什么处分?

  答:《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法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文字号】主席令10届第35号
【颁布时间】2005-4-27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www.tjc.gov.cn/displayf.asp?id=1068&b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5年4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四章 录 用 
第五章 考 核 
第六章 职务任免 
第七章 职务升降 
第八章 奖 励 
第九章 惩 戒 
第十章 培 训 
第十一章 交流与回避 
第十二章 工资福利保险 
第十三章 辞职辞退 
第十四章 退 休 
第十五章 申诉控告 
第十六章 职位聘任 
第十七章 法律责任 
第十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用本法。 
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第五条 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六条 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第七条 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第八条 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第九条 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 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各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 
第二章 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第十一条 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 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四)参加培训; 
(五)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六)提出申诉和控告; 
(七)申请辞职;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 
第十六条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第十七条 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本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 各机关依照确定的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设置本机关公务员的具体职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九条 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规定。 
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 
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第二十条 国家根据人民警察以及海关、驻外外交机构公务员的工作特点,设置与其职务相对应的衔级。 
第四章 录 用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前款规定录用公务员时,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 
第二十二条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录用,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必要时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授权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 
第二十三条 报考公务员,除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第二十四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 录用公务员,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二十六条 录用公务员,应当发布招考公告。招考公告应当载明招考的职位、名额、报考资格条件、报考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以及其他报考须知事项。 
招录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便利公民报考。 
第二十七条 招录机关根据报考资格条件对报考申请进行审查。报考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 
第二十八条 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分别设置。 
第二十九条 招录机关根据考试成绩确定考察人选,并对其进行报考资格复审、考察和体检。 
体检的项目和标准根据职位要求确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三十条 招录机关根据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并予以公示。 
公示期满,中央一级招录机关将拟录用人员名单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地方各级招录机关将拟录用人员名单报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 录用特殊职位的公务员,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简化程序或者采用其他测评办法。 
第三十二条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第五章 考 核 
第三十三条 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第三十四条 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第三十五条 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 
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三十七条 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第六章 职务任免 
第三十八条 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 
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第三十九条 选任制公务员在选举结果生效时即任当选职务;任期届满不再连任,或者任期内辞职、被罢免、被撤职的,其所任职务即终止。 
第四十条 委任制公务员遇有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职务发生变化、不再担任公务员职务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职务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任免其职务。 
第四十一条 公务员任职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四十二条 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第七章 职务升降 
第四十三条 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条件和资格。 
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按照规定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 
第四十四条 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二)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 
(三)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四)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公务员晋升非领导职务,参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四十五条 机关内设机构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可以在本机关或者本系统内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任职人选。 
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产生任职人选。 
确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任职人选,可以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 
第四十六条 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第四十七条 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第八章 奖 励 
第四十八条 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公务员集体的奖励适用于按照编制序列设置的机构或者为完成专项任务组成的工作集体。 
第四十九条 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一)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模范作用突出的; 
(三)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四)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 
(五)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六)防止或者消除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七)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 
(八)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九)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 
(十)有其他突出功绩的。 
第五十条 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第五十一条 给予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奖励,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或者审批。 
第五十二条 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奖励: 
(一)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 
(二)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 
(三)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第九章 惩 戒 
第五十三条 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二)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 
(三)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四)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五)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六)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七)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八)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 
(九)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十一)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十二)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 
(十三)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十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十六)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四条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十五条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五十六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五十七条 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公务员违纪的,应当由处分决定机关决定对公务员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公务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公务员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第五十八条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第五十九条 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机关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第十章 培 训 
第六十条 机关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国家建立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机构。机关根据需要也可以委托其他培训机构承担公务员培训任务。 
第六十一条 机关对新录用人员应当在试用期内进行初任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在任职前或者任职后一年内进行任职培训;对从事专项工作的公务员应当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对全体公务员应当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其中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对后备领导人员的培训。 
第六十二条 公务员的培训实行登记管理。 
公务员参加培训的时间由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本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的培训要求予以确定。 
公务员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第十一章 交流与回避 
第六十三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交流制度。 
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 
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第六十四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调任人选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和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不得有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调任机关应当根据上述规定,对调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第六十五条 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 
对省部级正职以下的领导成员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转任。 
对担任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有计划地在本机关内转任。 
第六十六条 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 
第六十七条 公务员应当服从机关的交流决定。 
公务员本人申请交流的,按照管理权限审批。 
第六十八条 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第六十九条 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条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二)涉及与本人有本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第七十一条 公务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公务员回避。其他人员可以向机关提供公务员需要回避的情况。 
机关根据公务员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 
第七十二条 法律对公务员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章 工资福利保险 
第七十三条 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 
国家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第七十四条 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 
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 
公务员工资应当按时足额发放。 
第七十五条 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 
第七十六条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 
第七十七条 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第七十八条 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 
第七十九条 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十三章 辞职辞退 
第八十条 公务员辞去公职,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审批,其中对领导成员辞去公职的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九十日内予以审批。 
第八十一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四)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第八十二条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变动依照法律规定需要辞去现任职务的,应当履行辞职手续。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可以自愿提出辞去领导职务。 
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第八十三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第八十四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第八十五条 辞退公务员,按照管理权限决定。辞退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辞退的公务员。 
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第八十六条 公务员辞职或者被辞退,离职前应当办理公务交接手续,必要时按照规定接受审计。 
第十四章 退 休 
第八十七条 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 
第八十八条 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一)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三)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第八十九条 公务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待遇,国家为其生活和健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鼓励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 
第十五章 申诉控告 
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第九十一条 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书后的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第九十二条 公务员申诉的受理机关审查认定人事处理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九十三条 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上级机关或者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第九十四条 公务员提出申诉、控告,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第十六章 职位聘任 
第九十五条 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前款所列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实行聘任制。 
第九十六条 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
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 
第九十七条 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书面的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者解除。 
聘任合同的签订、变更或者解除,应当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十八条 聘任合同应当具备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违约责任等条款。 
聘任合同期限为一年至五年。聘任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为一个月至六个月。 
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第九十九条 机关依据本法和聘任合同对所聘公务员进行管理。 
第一百条 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第十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零一条 对有下列违反本法规定情形的,由县级以上领导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的; 
(二)不按规定条件进行公务员奖惩、回避和办理退休的; 
(三)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以及考核、奖惩的; 
(四)违反国家规定,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的; 
(五)在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发生泄露试题、违反考场纪律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开、公正的; 
(六)不按规定受理和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 
(七)违反本法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一百零二条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有违反前款规定行为的,由其原所在机关的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该人员从业期间的违法所得,责令接收单位将该人员予以清退,并根据情节轻重,对接收单位处以被处罚人员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零三条 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一百零四条 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处分。 
第十八章 附 则 
第一百零五条 本法所称领导成员,是指机关的领导人员,不包括机关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第一百零六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 
第一百零七条 本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57年10月23日批准、国务院1957年10月26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后年度考核相关问题探析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适用解析
解除处分若干问题研析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全文)
22、《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题库(已答)
政纪处分及相关的规定(影响考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