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律人才培养亟须关注三大现实问题(2)

法律人才培养亟须关注三大现实问题

2013-06-19 09:3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3人参与

  法科学生被不厌其烦地灌输成为职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却较少系统接受过职业道德培训,而这些人从业后将掌握事关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权益的裁判权,或者代理人们的各种法律事务。我国已经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这些立法都对法律职业道德有所规定,但法律教育实践中,有关这些立法的课程不是作为选修课开设,就是干脆阙如。现有法律教育体制中,只有法律硕士的培养计划将“法律职业与伦理”作为必修课,不过难以想象通过两个学分三十二个学时的课程如何向学生传达法律职业道德的真谛。

  法律职业道德代表着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意在防止法律人走向法的反面。随着新时期公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势必提出更高要求,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此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因此,应该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核心内容纳入新时期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全程性的法律职业道德培训体系。

  人文素养不能缺位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法律的制定和运行需要依靠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配合,这也决定了只有具备深厚人文素质的法科学生才能成为一流的法律人才。

  目前我国法律教育过于专注于专业知识,可能会切断法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联系,这不利于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一个法官或者律师如果忘记了法律条文的内容,他可以很容易进行查找,但是与案件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知识,却不可能救急性地从法律教科书中查到,而这些因素往往关涉到法律问题的合理解决。

  已故法律教育专家曾宪义曾指出,“法律教育不仅以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而且要培养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法律人才。”这显然对法律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全面提升法律人才的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必须适时推动法律教育模式的转型,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唯如此,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高层次法律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法律的相当部分是西方国家的舶来品,如果法律职业者欠缺必要的人文素质,那他们就难以推动这些外来法律与我国社会现实之间的融和沟通,造成我国法律不接地气的现象,加剧法学单一、孤立的趋势,最终影响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大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成为新时期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实现法律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更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法学学科的健康与繁荣。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李巍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济全球化必将对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提出更新要求
爱我,你怕了吗?
法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法官职业道德培养的目的与途径
良好职业素养需从源头抓起
试论法学专业的前途及发展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