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镇味道|听说TA最能代表乌镇的形象?!

  乌镇所有的食物中,姑嫂饼的传说最符合小镇人居家过日子的常态,所以非常令人信服,以至于外人都觉得这食物传承有序,渊源深远,文化色彩盖过了它的本味。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食物也如此,幸而姑嫂饼并不如此。它其实是江南流行的点心——酥糖的变种,可就是多撒了这一把盐,成就了其油润麻香,入口酥松脆糯, 咸甜适中,不腻不寡,充满乡野滋味但绝不粗粝的那点特别。


  

  姑嫂饼在乌镇至少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了,民国《乌青镇志》卷二十的“土产篇”中有它的“传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


  酥糖是苏式糕点的代表作。乌镇与苏州府相邻,且水陆交通方便,万商云集,糕饼铺各种苏式糕点制作颇得其精。仅酥糖一类,就有白糖酥糖、猪油酥糖、玫瑰酥糖数种, 最具乌镇本地特色的当属重麻酥糖,即在配料中减少炒麦粉, 增加芝麻的比重,更增香润口感,这当是姑嫂饼的雏形。 


  姑嫂饼的传说在乌镇家喻户晓。旧时镇上有以店主命名的小茶食“方天顺”,虽比不上黄颐昶、吴聚盛、张聚丰等有名点心铺,但祖上传下来一手做酥糖的好手艺,也能安稳度日。跟传统手艺人家一样,“方天顺”这制作酥糖的祖传秘诀传媳不传女。亦不知传到第几代,这家出了个心高的姑娘。


  姑娘刚及笄尚未出嫁,平时也在店中帮忙打打下手。但到配方的关键时刻,平时疼她的父亲总是想法支开她,而嫂嫂却可以留下来参与整个制作流程。姑娘自是起了忌妒之心,几次与父母撒娇要学,父母却只是不应。


  某日,恰是嫂嫂一人配好料,忽然有事暂离。正在作坊外窥探的姑娘急步趋入,将一小缸盐倒入作料中,并搅拌均匀不令嫂嫂发觉。家里人果真一无所觉,小本经营本是现做现卖,顾客也图个新鲜,所以这缸作料制成的酥糖 当天就卖光了。

 

  

  第二天,许多回头客赶来指名要买这“椒盐酥糖”,店主人哪里晓得这里面的奥妙,自然是拿不出椒盐酥糖来 卖。晚上关起店门,家里人一碰头,姑娘麻利地承认了“做手脚”的事。 故事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方天顺”开发出了一款新口味酥糖,茶食店名声在乌镇一炮打响,而姑娘也得到了祖上不外传的酥糖配方,这传媳不传女的陋习就此而破。


  减一分甜、添一分咸,椒盐酥糖在酥糖传统味觉上的嬗变,满足了更多人的味蕾。后来镇上越来越多的糕点铺 跟风制作这一时髦点心,为示与酥糖的区别,采用小圆模粹子刻花压印制作,配方也逐渐改良。这款椒盐酥糖还起了意味深长的名字——姑嫂饼,一度作为乌镇著名的土特产行销沪苏杭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乌镇姑嫂饼停止制作销售。关于姑嫂饼的振兴,必须提到一个人。


  20世纪80年代初,桐乡市文化馆的民间文学作家徐春雷到乌镇采风,在国营乌镇食品厂搜集到了两个老工人谈起的这个传 说。徐春雷随即创作成娓娓动听的民间故事,发表在浙江《山海经》和上海《采风报》上。这故事又引起了一个有心人——时任乌镇食品厂厂长张荣奎的注意,他请来老师傅恢复了这款传统点心的生产,并试行销售。



  20世纪80年代初,一张印有木刻姑嫂两人图案的油纸包着8个姑嫂饼卷成筒状面世,要卖1角5分,价钱不便宜,胜在货真价实,炒麦粉和芝麻糅合成的滋味撩人, 使人不由自主地舍得掏腰包尝尝。

 

  好的姑嫂饼,麦粉芝麻炒得微焦,两者磨得极细,糖盐比例讲究,不能差之分毫,添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取之不散,放在舌上,一抿即化。想知道什么叫作入口即化,乌镇的姑嫂饼就是诠释这种极致口感的名点。除了乌镇,如今附近的小镇也制作这款姑嫂饼应市,然佳者寥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烧饼(私家秘制)的做法
江南水乡--乌镇
乌镇街头巷尾小吃全攻略(图)
每晚1典 | 乌镇姑嫂饼
豆沙松仁麻饼——自家制最传统的苏式糕点
川渝糕点流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