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城市桥上刘氏始迁祖考

  桥上村位于诸城市以南20公里,是鲁东南马耳山地区古老村落之一,建村年代大约在明代中后期。刘氏大约于公元18世纪中叶(大清乾隆十五年前后)迁至该村,至今已逾260余年,生息繁衍十三代,成为该村一大姓氏,粗略估算目前总人口(不含迁往外地)约有300余人。由于历代从未修过族谱,加之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记载,以致家族源流及始迁祖究竟何人一直成谜。寻根问祖、弄清支系渊源,也就一直成为该村刘姓子孙的一大愿望。庆幸的是,借助互联网及现代通信技术进步,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近日终于实现了这一积年夙愿。

  现已确认,桥上刘氏属于两城刘氏老三支之第三支、理务关刘氏三支之第二支,始迁祖为两城刘氏九世元勋公(配氏高氏)。一同迁来的还有其长兄志学公(配氏贺氏)。此前供谱上供奉的行大、行二,即分别为志学、元勋二公。

  确认志学、元勋二公为桥上刘氏始迁祖有充分依据。

  1、桥上刘氏自古相传来自理务关。理务关是青岛胶南市的一个乡镇,乡镇驻地在理务关村,位于桥上正东偏南直线距离23公里。桥上刘姓和其他姓氏上年纪的人,都认为刘氏最早由理务关迁来,偶尔也有来自其他地方的猜测,但对来自理务关的传说却高度一致,并有传说祖上曾去理务关参加过修谱等活动,多年来也一直有族人提议去理务关寻根访祖,凡到过理务关的,也都留意进行寻访,只是缺乏线索、条件限制,一直没有结果。

  2、族人中有传说始迁祖名讳为刘元勋。桥上刘氏家族供谱记载的始迁祖为皇清显祖行大、皇清显祖行二,具体名讳不详。但家族中有人根据祖上传说一直明确认为其中一位先祖名讳为元勋。如桥上十世文彬公(字质亭)曾于1985年秋给次女兆美讲述家族渊源,明确说过先祖名讳刘元勋,迁来桥上后,为躲避官府追究,隐姓埋名就居于此,为桥上始迁祖。兆美素来擅长记忆,对当时父亲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忆犹新。如此巧合地描述一个人的名讳,除非描述的是基本历史事实,否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3、桥上始迁祖与两城族谱有关记载在时间上高度吻合。根据桥上刘氏代际繁衍情况,大致可以推算出桥上始迁祖行二的出生年代,不可能晚于1735年(乾隆元年)。而两城族谱的记载中有多位祖公下落不明或记载不清,但理务关支系中符合1735年之前这一条件的,只有志学公和元勋公(约1730)两位,且符合行大、行二(实际为行四)老兄弟俩的身份。而志学公和元勋公之前,理务关刘氏一世1人、二世3人、三世6人、四世17人中,各位祖公均有明确的后人记载,只有四世志学公和元勋公记载不明。而后世其他下落不明或记载不清的祖公都在1750年之后,时间上和逻辑上都不相符合。

  4、理务关目前有三个来源不同的刘氏家族,除本家族以外,另外两个刘氏家族门户较小,且均为清代后期以来迁入,可以完全排除桥上刘氏来自于理务关其他刘氏家族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志学、元勋二公为桥上刘氏始迁祖证据可靠,依据充分,无可置疑。根据两城族谱及历代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可以大致还原二公西迁桥上的历史过程。

  追根溯源,两城刘氏为明代莱州府掖县军户(进一步前溯疑问较多,暂不具备条件),居住掖县龙德乡吴家庄社(现莱州市西郊五个庄村附近)。大约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70),两城始迁祖刘可率子思忠随军务布防来到两城,并定居于此。两城刘氏从第三世起繁衍为三个支系(称为老三支),继绪公为老长支,继维公为老二支,继纲公为老三支。理务关及桥上支系为第三支继纲公之后。

  老三支三世继纲公生子四:、闰(金旁)、铪、。四世公生子三:三明、三得、三桂。五世三明公生子七:胤(去撇)、魁、范、超、辉、耀、景。大约康熙年代中期(公元1700),超公迁理务关,为理务关刘氏始迁祖。

  理务关刘氏采用两城刘氏统一世系。六世超公生三子:世仁、世祥、世白,为理务关三支。其中理务关二支七世世祥公生二子:本、椅;八世本公生五子:志学、开勋、志麟、元勋、成勋。约在乾隆中期稍早(公元1750左右),志学公和元勋公西迁桥上,是为桥上刘氏始迁祖。

  志学公、元勋公背井外迁的社会历史背景应该极为复杂。大清王朝经历顺、康、雍100多年休养生息,人口剧增,人多地少,社会生活资源紧缺,尤其乾隆十一年以后,诸城周边地区连续四年大旱、大涝、大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刘氏家族迁居理务关后也经历了50年家族人口的快速发展过程,到志学、元勋公一代家族男丁兄弟已达17人,可以想像生产生活资料都已处于紧缺状态,社会矛盾及其在家族内部的反映必然要求重新配置和拓展生存空间。更兼族谱记载志学公自幼失目,生存能力较弱,元勋公武庠生出身,能文兼武,有胆有识,奉兄西迁,另辟生路,既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也符合当时的家庭条件。

  志学、元勋二公西迁之后,早期立脚未稳,后来也一直面临代际延续问题,直到五代以后才出现人口繁衍状况的根本性转变。此时已经50多年过去了,期间音信渺茫,至乾隆51年(公元1786)两城三修谱时,双方已经完全失去联系,从此湮没至今。有赖大亮马村十五世启聚先生提供两城老谱详细资料,桥上十九世孙兆美关于始迁祖名讳的深刻记忆,以及众族人十几年的奔走求索、不懈努力,今日终于廓清了这一段家族历史,实乃万千之幸,家族幸甚,子孙幸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阳孝肃堂包氏宗亲会工作会议 修谱报告
全球汽车家族族谱图解
刘氏族谱
修家谱的目的和意义
刘氏广传公巨渊公房下、士远公支族谱、颁谱庆典讲话(谱名金鑫)
客家刘氏广传公原名讳刘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