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并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具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历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使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知识结构,达到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 新经济政策。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本节主要讲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探索的一大成功所在。我把这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的重点,斯大林模式及其弊端学生不难理解,但怎样对他进行评价,是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以自学为主,辅以讲述法和课堂讨论。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目的。

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知识梳理,将各个环节相关的知识结构填写完整)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背景   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的时期,以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学生阅读列宁的引言,师分析)。因此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学生阅读课本,完成知识结构

新经济政策         年苏俄开始实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      ,促进国民积极的恢复和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记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苏联的成立

   年底,苏联建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          、和   ,后来苏联扩大到   个加盟共和国学生看课本完成知识结构后,再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了解各加盟共和国的位置,并记忆苏联的标志)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工业和农业集体化建设

 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

 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30年代初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宪法的制定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学生阅读小字,结合课本插图,了解五年计划的成就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实施)

(教师指导说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具有开创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回想中国历史所讲仿照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不难理解这部分内容。)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936年宪法

基础: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内容:宣布苏联是“      

影响: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             

让学生看书,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特点(10页小字),同时表现出它的弊端。

2.斯大林模式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评价:他在一定历史阶段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①优发展重工业 ,使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片面强调         ,造成了         

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    严重损害了    的利益,农民没有    ,农业生产      

     粗放,       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      

小组讨论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哪些地方体现了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曲折性?

2、斯大林模式的实施,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设立这一讨论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3名学生总结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这样一疑问的方式学生更能接受,从而总结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学生记忆】(58分钟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课堂达标为检查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完成课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A 十月革命后  B苏联建立后 C国内战争结束后 D 列宁逝世后

2.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

A 俄罗斯联邦     B乌克兰       C外高加索联邦    D爱沙尼亚

3.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立案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论断所体现得实(

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 斯大林式

4.苏联进行“一五”计划时的领导人是(

A  列宁    B  斯大林     C 布哈林    D 戈尔巴乔夫

5.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

A 农业    B 轻工业     C重工业    D 能源和交通运输业

6.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苏联的建立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1936通过的新宪法

7.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D.民主社会主业国家

8.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 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 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列宁说的“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什么政策?

 

2)、“新经济政策”何时开始实施?具体办法是什么?作用如何?

 

3)、苏俄经济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20世纪初俄国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

1)调整过程:
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
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④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2)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教版:九下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俄国十月革命 新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解体
为何苏联仅用了10年,就完成了欧洲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
列宁时期实行集体领导制,为什么到了斯大林时期成了家长式统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