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论温病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温病本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微观辨证的不断引入,为温病的诊断与治疗开拓了新途径。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温病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皆有血瘀现象存在。从而揭示了“血瘀是温病重要病理变化”的事实。基于这一理论,活血化瘀法在温病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已取得可喜成果。然而,毋容忽视,在临床治疗各种温病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滥用活血化瘀的倾向,以致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临床疗效。因此,正确运用活血化瘀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在学习中略有心得,现择其要简述于下。

  1 析病因 须重清泄热毒

  温病存在血瘀现象,是临床使用活血化瘀法的病理基础。然而,温病“血瘀”的产生,又与内伤杂病有着本质的区别。众所周知,温邪是温病发生发展的主因,温病病程中之所以出现“血瘀”病理改变,皆因温热邪毒作崇使然。温为阳邪,其致瘀致变的特性前人早有论述。《金匮》曾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医林改错积块论》曰:“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圣济总录》亦说:“毒热内郁,则变为瘀血”。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热与瘀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具有高度显著意义。这些论述和研究,均说明温邪亢盛是导致血瘀的重要原因。所以,温病治疗中运用活血化瘀法,首先应当在重视清泄热毒的前提下使用,这就是所谓病因治疗。温病治疗学历来强调病因治疗,认为祛除病因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从温病的全过程来看,尽管温邪具有由弱而盛、由盛至衰的基本规律,但在邪热与瘀滞这一对矛盾中,邪热是因、瘀滞是果的病理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温病“血瘀”,又常常以热瘀并存的状态出现。因此,即使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瘀血征象,如斑诊密布、出血、舌暗有瘀斑等,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仍应注重清泄热毒。通过清热泄邪、祛除病因,可使活血化瘀之品更好的发挥作用。承然,一旦出现血瘀现象,“瘀血”又会成为热邪的附丽而加重热势,使原有的因果关系趋于复杂化。但是,只要抓住温热邪毒是诸多病理变化的起始之因这一关键,就能为活血化瘀法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2 辨病机 尤当随证而治

  温邪致瘀的途径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其中牵涉到的病理因素众多。如邪热亢盛壅阻气机,气凝则血亦凝;热毒烁津血脉涩滞,血行不畅而成瘀;邪热燔灼煎灼其血,血液粘稠致瘀;热毒炽盛络脉受损,血溢脉外成瘀等等,有时甚至诸多因素相互交织而形成瘀血。所以,温病出现血瘀现象时,并不仅仅见有“瘀血”征象,必然同时伴有所滞、津伤、络损等病机变化。此外尤须注意的是,温病过程中瘀血的产生,除了因热致瘀的基本病理之外,素有宿瘀内留的情况亦不少见。这类患者因原罹他病,瘀滞产生的原由既可因气机阻滞、脉络损伤形成,又可因气虚不足以推血而致,加之感受温邪后启动了新的致瘀病机,故瘀滞之象尤为显著,而且病变常虚实夹杂。所以,在使用活血化瘀法时,正确辨证、详析病机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应当在清热化瘀的原则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机特点灵活选用治法。若气滞症状明显者,可配合理气行瘀之品,常用者如枳壳、郁金、青陈皮、香附等;若阴液损伤严重者,滋养阴液又所在必用,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知母、石斛等;若血络损伤伴有出血者,宜加用止血化瘀之味,其中以犀角、生地、槐花、茜草、大黄、生藕节等最为常用;若体弱而兼有气虚者,又当酌情伍以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益气化瘀。再者,由于温病发生后传变迅速、变化多端,故而在血瘀这一病理改变的同时,往往可见有其它病理因素兼挟,除了前已述及者,较常见的还有挟痰滞、兼腑实、伴动风等等。此时亦应认真分析,采取综合化瘀之法。即挟有痰滞者,可配伍陈皮、郁金、竹茹、竹沥等化痰消滞之品;兼有阳明腑实者,可选用攻下化瘀法,如以大黄、芒硝、番泻叶等攻下积滞荡涤肠实之类的药物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伴有动风者,应首先辨明动风的原因,如属热盛动风,宜加用凉肝息风的羚羊角、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如属阴虚动风,宜选滋阴息风的炙甘草、干地黄、阿胶、龟板、牡蛎、鳖甲等。

  3 分病程 权衡化瘀轻重

  在温病卫气管血的不同阶段,血瘀的程度有明显差异。一般而言,病程之初多为温邪侵袭肺卫,以卫气失宣为病变重心,大多无血瘀征象。某些伏气温病病起即见热毒亢盛,血瘀的病理过程虽然业已启动,但也仅仅可见部分微观症状的改变(如微循环流态异常、血粘度增加等)。因此,这时的治疗应以宣透清热为原则,尚无须使用活血化瘀药,即使那些已有血瘀倾向的病证,也只可稍佐一、二味药性平和的活血之品,如丹皮、赤芍、当归等,切不可无视病机滥投化瘀,以免引邪深入、反生他变。病程极期,温邪化火化毒、凝血动血,血瘀现象严重。此时,尽管血瘀的形成已对疾病的发展传变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但仍应在温病辨证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活血化瘀法,尤其应当分辩病邪在气、在营、在血的不同,根据血瘀程度上的差异,确定活血化瘀的轻重。若病位在气分,以邪热炽盛为主,治疗可用清气化瘀的方法,如清肺化痰活血、清热解毒活血、泄热攻下活血、滋阴清热活血等等;若病位在营分或血分,血脉瘀滞较之病在气分更为显著,因而在清泄营血分邪热的同时,活血化瘀的力度可酌情加重,如凉营通瘀法、凉血活血法等,热闭心包血络瘀阻者,可用开窍化瘀法。病程后期,常常表现为热退阴伤而瘀滞未消,特别是春温、暑温等易留有后遗症的疾病,后期多见余热缠绵、痰瘀阻络的病机变化,治疗应侧重于活血化瘀,兼以化痰养阴,或在原法基础上直接加大活血化瘀药的用量。但以上所述,只是依据温病病程来斟酌活血化瘀轻重的一般规律,若为素有宿瘀之人,则不可拘泥于此而遗误误病情。由于此类患者内有宿瘀,因而在病变之初就可以见到明显的血瘀现象,所以,此时应果断地配合运用化瘀之品,以达到及时散瘀祛邪、截断病机传变的目的。

  4 别药性 详察常效殊功

  由于温病血瘀多以“热瘀”的形式出现,而且在瘀滞严重时常伴见出血征象,所以,运用活血化瘀法应注意选择那些药性寒凉或微温、化瘀作用和缓的药物,如丹皮、丹参、赤芍、当归、大黄、桃仁、蒲黄、郁金、三七牛膝等,而药性偏温、作用峻猛的三棱、莪术之类一般不宜选用。此外,还应详细辨察药物的常用功效和特殊功效,从而拓宽温病治疗中活血化瘀的用药思路。这里说的所谓特殊功效,主要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通过药物的常用功效所能达到的化瘀作用。如清热解毒药清热泄邪祛除血瘀之因、养阴药滋养阴液濡润脉道,均能起到一定的活血作用。这已被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二是指某些非活血化瘀类药本身所具有的活血作用。数以千计的中药虽各有主治症候,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有人以古代文献为依据,对各类中药作了统计分析,兼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占了44.85%。但是,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于这些药物解表、清热、理气、补阴、助阳等主要作用,而忽视了它们本身的活血功效。如解表药麻黄,据《本经》载:可“破瘀坚积聚”;《本草纲目》认为:清热药黄连能“去心窍恶血”;《药品义化》云:连翘能条达血结气聚;《本经》曰:生地有“逐血痹”之功等等。承然,这些药物的活血作用往往较弱,其化瘀的功效主要是通过间接途径实现的,但在临床运用中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病程初期血瘀现象不甚明显时,巧妙使用这些药物能起到防微杜渐、提高疗效的作用。即便在血瘀改变已显著出现时,以该类药物与活血化瘀类药同用,也能获得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之效。

  总之,温病过程中的血瘀现象并非一个独立的证型,它的产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温病时,不可仅仅着眼于血瘀本身而纯投化瘀,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正确辨证、灵活施治。

  作者简介:龚婕宁,女,41岁。1983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后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中医理论和动物实验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已在各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写论著10多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周仲瑛)
曹洪欣:论SARS的证候因素
60周年刊庆特稿 | 周仲瑛《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
肝衰竭内毒素血症的中医辨治探析
活血化瘀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浅谈活血化瘀法治疗癓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