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高德:矛盾对立统一在《道德经》中的体现


43'11''

腾讯视频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这么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这个太极图或者把自然界、宇宙、社会、人生的一个普遍规律概括出来了。用现代的哲学语言讲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我们过去在《道德经》里面用阴和阳,所以第四章里面有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世万物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我们一提到矛盾,尤其现在年轻人都怕矛盾,回避矛盾,实际上如果我们读了《道德经》,矛盾后面还有一个词,矛盾既是对立的它也是统一的。统一就表示双方它是互相依存的,互相联系的,互相作用的,互相补充的,互相转化的。

我们讲高下相倾,就是讲矛盾之间是可以互相补充的。音声相和,讲矛盾可以相互作用的。前后相随,是讲矛盾互相联系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讲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我们读了《道德经》,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不怕遇到矛盾,因为矛盾是两面的,有它对立的一面又有它统一的一面。愚者害怕对立,智者善于统一。时间关系我们重点讲矛盾的转化方面。

这个转化方面它包括三个内容、三个方面。第一是由正面向反面转化,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都是讲自然之理。《道德经》我们怎么读,前面讲两方面的自然之理,下面一定要落实到人生的层面。给人生有怎样的启迪呢?初读《道德经》我们有一个经验,《道德经》全篇一定是由天道推及人道,人道要效仿天道。我们先举一个例子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天道。接下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怎么读,我们一定要紧扣主题。通过和大家分享,告诉我们整个《道德经》有一个普遍规律:我们伟大的老子由天道推及人道,要人道效仿天道。整个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读的方法。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时候,他引用的《道德经》的最后两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你不好理解,你就看“利而不害”是什么意思,它是相通的。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它是自然的现象。这是一个杯子,现在有主人给我倒水,给我倒水是好事,倒啊倒啊,无止境地倒一定怎么样?满则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自然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那么落实到人生层面就是经文的第三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积累财富这是必要的,我们人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事物。钱,过去是去换取的,不能不需要。大家劳动也是为了争取财富,财富是用来滋生的。但《道德经》告诉我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就是从前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推理来的,即由天道推及人道。前面我们不是讲,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的智慧吗?这里我们发现,拥有财富的人最后的结果是事与愿违,我们下面接下来讲。

第二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揣”是个多音字,是锤的意思,“锐”即又尖又细。我们打造一把宝剑,打造得又尖又细,大家看到这样的宝剑没有?没有,如果打造这样的宝剑,那么碰到硬的事物就折断了,宝剑都是带有韧性的。我们削铅笔也是一样的,如果削的又尖又细,那么稍一用劲,它就折断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人生有启迪,就是教导我们人生不可锋芒毕露。那么第四句就是对这一句的遥相呼应。“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显赫的地位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因此而骄横,结果是“自遗其咎”。咎,灾难,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

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多少拥有财富的人、多少地位显赫的人,最后要么锒铛入狱,要么连性命都丢失了。读了这一章,我们就获得了如何平安生存的智慧。最后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整个这一章(第九章)最关键的,如果把《道德经》当做诗的话,这一句就是诗眼;如果把这一章比喻成一条龙的话,这一句就是龙的眼珠。最后就是推出来“功成”,这里“遂”也是指成功的意思,我们把事情做成功了就要身退。这里“身退”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谦虚,一个是实实在在地离开,急流勇退,靠我们的智慧,靠当时的情况决定。举个例子:当年的范蠡,道教已经把他当财神供奉了。今后大家到青城山去,青城山门外有一座殿堂叫“建福宫”,建福宫进去的第一座殿堂供奉的就是范蠡,作为财神来供奉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功成、名遂、身退,最后去经商,又发了财,然后又把所有财散尽,因为范蠡知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我们人做事,功成之后一定要身退。他的同仁文仲则不然,范蠡引用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自然之理,告诉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不听,最后怎么样呢?还是越王勾践看在当年的情面上赐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残自刎。这就是平安生存的智慧。再往后面推,我们汉代的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三杰里张良保存了性命。大家今后到汉中去有座庙叫“张良庙”。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后,就去求神仙去了,那是像范蠡一样实实在在的身退,结果保全了性命。其他两位皆不得善终。

这里我只举了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防止由正面向反面转化的情况。用老北京话说“防止由好事变成坏事”。因为任何事情,就像这个太极图是周而复始、周行不殆的,它是运动变化着的。那么我们人既然要防止由正面向反面转化,我们在处事方面,道教有一个词叫“守中”,白云观后面有三个字“致中和”,“致中和”这个词儒家也提倡,道家也提倡。道家讲你要守中不向两个方向去发展。

第五十八章告诉我们圣人是怎么做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四句话都是自然之理。这个(桌子)是方形的,但是现在它对我们的手并没有损伤,就是因为制造商在这里有一点点改动。自然之理用于人生就是我们人要正直,但处事也要圆融不要伤害他人。道教讲“内方外圆”。这个(桌子)本质上也是内方外圆的。什么叫“廉而不刽”?这一面和这一面它一定有交接的地方,廉是廉洁、公私分明。这上面是上面,侧面是侧面,背面是背面,分的清清楚楚。但在它交接的地方,它一定有个缓冲带。这就告诉我们你为人廉洁、公私分明是对的,但同时你也不要损害公家的利益,也不要损害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什么现在搞廉政建设,都是有出处的。廉,我们也要廉,“廉而不刽”但我们要把握一个度,既要铁面无私,同时也不要伤害个人正当的利益。“直而不肆”,举个例子,我们遇到一个坏人的时候,我们进行正当的自卫防范,你去还击的时候,如果你的手这样的话一定是很糟糕的,一定是处于这个样子。我虽然要直,这么打不着他,但也不至于怎么样?就是“直而不肆”。这句话告诉我们,你为人耿直但也不要放肆。“光而不耀”,我们看到这个上面有光,它给我们照明,但它并不耀眼,因为它达到一个比较和的状态。那么用于人时,人要具有才能,这是光,不要炫耀。大家发现我们处事四个方面都要达到一个中和的状态,不然的话就是从正面向反面转化,方是好事,把握的不好就向反面转化;廉是好事,你把握的不好也要伤人。下面是同理的。

第二,由“反面”向正面转化。这里的反面上面都打上了引号,看样子不是真正的反,是一种表象。我们引用《道德经》二十二章的前三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曲,委屈。现在人受不得委屈;枉,也经不起冤枉,这三方面都是指一种自然现象。我们举一个例子,放在我这个(杯子)上面的纸片,这是直的,现在我把它弯曲了,它受到损害没有?没有。如果我拿一支笔要它弯曲,结果它就折断了,这里的“曲”就告诉我们它是一种柔弱。《道德经》里面讲柔弱,它就有一种韧性、生命力,正因为它柔弱、它具有韧性所以它保全了。一支钢笔只要它一曲就折断了。进一个门高个子想要进来就要弯腰,你说不弯,不低下你高贵的头,那不行的,结果会头破血流。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我们现在接触的教育,“曲则全”,包括我们引用的委曲求全,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解读都解读偏了。我们形成了惯例,认为现在的人说的是正确的,古人说的不正确。搞反了,恰好是古人说的正确,我们进行了曲解。“枉则直”,大家看到自然界里的蚯蚓,蚯蚓要想前行,它先是把身躯拱起来,枉和曲也是一个意思“弯曲”,然后再向前面伸直。这个“枉”有什么不好,你如果不“枉”的话就不会前行。“洼则盈”,下雨时、地面坑坑洼洼时,一定会承载雨水,这是一个自然的道理,用于我们人时就是要谦虚。各位,谦虚是很重要的,我们又要讲到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就是因为我们从《道德经》里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的智慧,获得如何达到理想人生的智慧。一个谦虚的人,就会有很多人和他走在一起,一个骄傲的人他最后一定是众叛亲离。一个骄傲的人前面讲了“富贵而骄”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谦虚的人,就是平安生存。从生命角度,他能平安生存;从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角度讲,可以得到众人的帮助,因为做事情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是要靠众人成全的。所以“洼则盈”,谦虚很重要。我们可以用周易六十四卦里的一卦来论证,即谦卦。六十四卦,连乾卦坤卦定乾坤的两卦都是有凶有吉,整个六十四卦里面,唯一只有吉的就只有谦卦。所以谦虚使人进步,谦虚使人平安生存,谦虚使人有吉无凶。我一直强调从平安生存的角度讲,年轻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也不尽心来读,认为这部经典对他没有帮助。只有考虑到平安生存、和自己的生命连在一起时才引起重视,只有考虑和自己人生价值连在一起时才引起重视,再去读《道德经》就不一样了。由反面向正面转化的还有一些事情我们都不愿意做,“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世界上的人都自我表现,只要有人群的地方,或多或少都会有自我表现的现象。仿佛这个社会就是名、利、宠、辱,人们要为了得到这些而自我表现。你让他不自我表现他做不到,实际上不自我表现看样子是“不好”的,实际上它是好的。你不自现反倒更加突出你。“不自是”,往往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喜欢自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说的话自己做的事有道理。如果我们不自是,其实它也是可以转化的,你不自是反倒能彰显。“不自伐”,自伐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自己做了一点事,认为自己如何有才干如何有功,就算我们有功德,如果我们像道那样不居功的话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我们不自伐,老子告诉我们:你不自伐,你的功劳反而被人铭记。“不自矜”,自矜就是自尊自大。为什么要自尊自大?自尊自大的目的就是得到人们的尊重。“不自矜,故长”,这里一定要读zhang,许多地方包括很多国学大师都读成chang,解释成长久平安也没有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不自矜的目的是什么,他是要得到尊重的。自矜者不长,不自矜,故长。你不自尊自大人们反倒尊重你。《道德经》要怎么读,还要借助工具书。现在找一本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行不行,不行!唯独这个字我找到了1994年出的《中华字海》。因为我从意思上知道,一个人自矜的目的是为了想得到别人的拥戴。它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与自高自大的含义是相反的?是要达到目的?不然他自尊自大干什么,他要做首长做首领要得到尊重?有些版本直接翻译成首长那就太狭隘了,一个老太太退休了她也自矜,你能说她也想做首长吗,不是,她是要得到人家的尊重。《道德经》怎么读?我们也要找到合适的工具书,《中华字海》收集了八万多字我考察了这个字,它其中有一个含义:读长(zhang),尊,尊敬的意思。这个我们就解释通了,自矜者他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敬,不然的话不会自尊自大的。道就告诉我们,要不自矜,你不自尊自大反倒受到人们的尊敬。这就是由反面向正面转化。

第三个方面,矛盾双方的转化未有穷尽。五十八章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一句,谁知最终结果是祸是福呢?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其无尽也”,祸福也好、万事万物也好、一切相对的事物的转化也好,是没有穷尽的。它没有一个正常不变的状态。现在是中午十一点,它不可能永远是中午十一点,虽然是走的很慢,哪怕一秒一秒的走,它也是在变化的,所以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是没有穷尽的。你要知道了有穷尽,那么对我们的人生你就会受到很多启迪。有一天领导批评了你,你也不要沮丧,因为你经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事情做好,第二天领导就会表扬你。表扬你也不要得意忘形,你一得意忘形、把事情做糟了领导又要批评你。要知道我们在处事的时候,要处一个中和的状态求得平衡。“塞翁失马”这个典故要是用故事的情节讲起来的话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永远可以讲下去,但没有必要讲下去。《道德经》告诉我们“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物极必反,周而复始”,就像我们看到的昼夜的替换一样,像我们看到的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替换一样,是一样的。

道的第四个方面,就是讲它的第四个含义,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最高生活准则。简单说就是人道,我们已经讲过这个人道是圣人之道。用一棵树比作道的话,这就是主干上的枝叶。《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有八个字,“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具有哪些特性呢?那么我们就把道的这些特性体现在人的身上,这些特性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他也就成为我们人类所追寻的最高生活准则,这些特性我们下面要讲。就是道具有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德经》五千言它的归结点或者它的宗旨在于为我们人类提供所遵循的生活准则。《道德经》到了最后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最后一句话还是要回到圣人之道,回到人道上面的。

在整个《道德经》里面,作为圣人之道(我们下面以人道简要的讲),作为人道在《道德经》里面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因为它讲天道的目的是由天道推及人道,人道效法天道。我们高度的概括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治国之道,一个是治身之道,就是这么两个分野。治国之道里面,自然含有管理之道,治理国家的道理,同样可以用来去治理一个企业。治理一个国家离开不了用兵,那么《道德经》里面也有许多用兵之道。治理国家谁去治理?人去治理。那谁去做这个职务?你要看准人,即用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里面是这么讲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很多企业为什么不到几年就不兴旺了、衰退了,就是用人不当。要么是夫妻店,要么把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弄过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误,在这个里面是有的,读了《道德经》会释然的。

治身之道,包括修身、养生、处事等等,所以我们又回到第三章。第三章把治国和治身用12个字高度概括。治国也好,治身也好,它总的原则是什么?第三章里面是这么讲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各位,我从治国的角度来讲“虚其心”和“弱其志”,就讲我们治理一个国家,要使国民精神文明。“实其腹”、“强其骨”我们这个国家要保证所有的人有饭吃、有衣穿、身体健康、物质文明。各位就十二个字就把治国的最高的纲领告诉了你,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管后面再加上什么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也好,其实就是这两个文明里面,一定会合并起来。那么治身呢?也就这两个方面,道教治身的总原则叫性名双修,性就是指心性的修炼,最高准则就死“虚其心”、“弱其志”。什么叫“虚其心”:六根清静、一尘不染,使自己的心灵像太空那样明朗、虚宁。“弱其志”,损掉自己的欲望。这里的“志”指不好的志向。什么叫不好的志向?一个小孩说你将来做什么,他说:我当官。这种志向不切实际,我们要弱化他这些不切实际的贪欲和想法,这个是作为心性修炼的最高的准则。“实其腹”、“强其骨”是指修身,道教的内在修炼、太极拳强身健体都有的。

在解释圣人之治的时候,河上公注释:治国与治身同也。这就是我们读《道德经》,身国同治,治身和治国它是同一个道理。各位你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读好了,第三章的可以用来修身,“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也可以用来齐家,齐家就是使一家人心齐。要想使一家人心齐,家庭成员之间就不要张三有张三的想法,哥哥有哥哥的想法,弟弟有弟弟的念头,这不行,心不齐,是由于欲望太多,各有各的欲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高德:怎样读《道德经》
徐大椿注道德经:曲则全第二十二
天道之首是什么,人道之首是什么?
论人的“道”与“德”
品味天道,感悟人道【《道德经》悟杂之总结篇】
大道无为43:人道不争,天道补之。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