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话里不都是骗人的:《夜莺与玫瑰》背后的故事


在地铁上,找本轻松的书来读——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由林徽因翻译。正看得投入,手机突然推送了一条新闻:“美国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位”。当时都惊呆了,有种穿越感,回到林徽因年轻时翻译王尔德作品的那个时代。点进去细读,才知道是宾大迟到近百年的追授学位。

林徽因在1923年翻译了这篇童话,当时她只有19岁。那时,林家和梁家已经有了联姻的意向。这一年,梁思成和弟弟对稀罕玩意摩托车极有兴趣,不幸在一次骑行中遭遇车祸,导致腿部受伤住院。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经常去探望他。她一直很喜欢王尔德的童话,为了安慰梁思成,她提议两人一起翻译一些童话故事来学习英语。于是,主题为“比生命更可贵的是爱情”的《夜莺与玫瑰》成为了首选。

后来,林徽因以“尺棰”为笔名,在《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发表了这篇翻译作品。次年,她和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深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那是1924年,而今年的追授庆典,正是为了纪念林徽因入学宾大一百周年。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夜莺与玫瑰》收录了包括《幸福王子》、《少年王》在内的7篇故事,译者署名为林徽因。市面上有多个版本的林徽因译作,但据学者研究,可能只有《夜莺与玫瑰》一篇确为她所译。作为普通读者,我们难以追溯真相,但读来的感觉,确实只有《夜莺与玫瑰》这篇流露出林徽因的诗意与才华,文字流畅而唯美。或许是因为林徽因所代表的那份“人间四月天”的美、暖、与希望,我对她的文字情有独钟,即使有众多名家的译作,我依然偏爱她所译的这一版。

林徽因的翻译之所以出色,不仅因为她的才女气息和优美的文字,还因为她出色的英语能力。她自幼就读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为学习英语打下基础。16岁随父亲游历欧洲,父亲为她请英文家教,入读英国学校。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担任翻译。

尽管林徽因翻译之前,《夜莺与玫瑰》已有中文译本,名字分别为《莺与蔷薇》和《莺儿与玫瑰》,但林徽因的译名被后来的译者广泛采用。她翻译的此篇,让美国学者费正清都对她的英语水平称赞不已。

《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并不复杂。夜莺为了帮助一位青年学生追求爱情,不惜牺牲性命换取一朵红玫瑰。然而,学生心仪的教授的女儿根本看不上贫寒的学生文人,学生愤怒之下无情地将花扔向街心,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红玫瑰被车轮碾压。

夜莺坚持唯美,相信爱情,渴望并追求纯真的爱。而现实中,作者王尔德正如夜莺一样,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爱”。夜莺坚信爱情比生命更宝贵,但这样故事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诗人,他本人也是才华横溢,顺利进入牛津大学深造。无论是在牛津的学习生活,还是在伦敦的文人圈子,王尔德都如鱼得水。他的前半生似乎一帆风顺:出身好,聪明过人,文坛之路虽有波折,但很快便名声大噪。他曾为妻子和儿子写下童话,读给儿子听时甚至感动落泪,本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

然而,王尔德的人生后来发生了巨大转变。因为与同性伴侣同居,他被告上法庭并被判入狱,这场官司让他的名声一落千丈,晚年生活凄凉。尽管知道伴侣波西虚荣且缺乏正确的金钱观,最终导致他破产和入狱,王尔德仍然深陷其中。他最初的同性伴侣罗斯对他也是一片痴情,两人最终合葬。王尔德是别人的夜莺,也有人成为他爱情中的夜莺。

王尔德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最终和夜莺期待的浪漫爱情一样,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而是充满了苦涩和遗憾。

而林徽因的一生中,也有一位男性对她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也如夜莺般守护爱情,痴爱一生,这个人并非徐志摩,而是哲学家金岳霖。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慕是深沉的,他守护在她身边,心中充满爱意,却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据他的学生回忆,他的书桌上总是摆放着林徽因的照片。

林徽因去世后,当梁思成再娶时,金岳霖独自一人前往她的墓地,带着深深的哀痛,怀念他心中的最爱。金岳霖始终记得林徽因的生日,即使在她去世多年后,他还会邀请老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饭,别人以为他有什么好事发生,结果他宣布当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金岳霖一生未娶,林徽因始终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

王尔德说:“童话不是为儿童而写,是为十八到八十岁之间孩童般的人所写。”此次再读这些童话,年岁已增长,也了解了作者与译者的人生故事,对童话的理解自然也有了不同。

与安徒生童话中常见的“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美好结局不同,王尔德的童话面向成年人,故事中蕴含着某种悲伤。例如,自私自利之人利用朋友的忠诚,最终导致忠诚的朋友失去生命;快乐王子和小燕子对世界充满同情与悲悯,他们为拯救世人而奉献自己,却未得到理解,王子的铅心破碎,小燕子也死去;还有骄傲的火箭,自视甚高,最终因受潮而未能一飞冲天,无人问津……

而《夜莺与玫瑰》除了讲爱情之外,也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真挚的情感不敌金钱的力量,真诚在物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在19世纪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迅猛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对财富的追逐也变得愈发狂热。物质欲望泛滥,金钱至上的观念开始在社会中蔓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开始被金钱、地位和权力所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下,《夜莺与玫瑰》通过夜莺对爱情的无私追求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光良的歌曲《童话》中唱出一种现实与幻想的落差:“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我不可能是你的王子”。然而,王尔德的童话作品却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它们并非总是以幸福快乐作为结局。

这些为成年人而写的童话也充满对人生和社会议题的思考。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人从这些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也将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多样性和深度,使得王尔德的童话作品成为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夜莺与玫瑰》
徐志摩与林徽因和王尔德的梗
《夜莺与玫瑰:王尔德童话全集》
你是我的眼:读《夜莺与玫瑰》
《夜莺与玫瑰》:始终贯穿着超脱的唯美艺术主义
含泪的童话——读《夜莺与玫瑰》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