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寻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与洛克的中国印记


1
香格里拉一词

Shangri-La,一词源自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绘一个群山之中美丽而梦幻的秘境。在英语中,它象征着遥远而迷人之地;法语中,它意味着人间仙境;西班牙语中,它代表着天堂;而在汉语里,香格里拉被诠释为世外桃源。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位于藏汉边界,那里有祥和神秘的蓝月山谷、金字塔形状高耸入云的卡拉卡尔雪山,以及庄严的喇嘛庙宇……它是一个汇集了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以及纯净空气的地方,它代表了美丽、明朗、安宁、闲适、悠远、满足、宁静与和谐——所有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2
香格里拉的原型

香格里拉的原型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多年来,多个地方,包括巴尔蒂斯坦、拉达克,尼泊尔的木斯塘,中国四川的稻城亚丁,西藏的林芝,以及云南的丽江和中甸等,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在云南玉龙县的正觉寺,陈列着一块丽江出土的清朝光绪年间的古石碑,上面刻有“香各里雄古”的字样。“雄古”在纳西语中意为“生长香柏的地方”,汉语中则译为“香各(格)”。纳西语中,“香各里”是地名,“拉”是肯定语气助词,意味着“是,是的”。民国时期的丽江地图也将雄古标为“香各里”。

1997年,云南省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市)宣称自己是香格里拉的所在地。那里的人文景观、地理风貌以及中甸藏语中“香格里拉”的准确发音——意为“心中的日月”,都与小说中的描述惊人相似。2001年,中甸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改县为市。

稻城亚丁,实际上是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的简称。香格里拉镇与香格里拉市相连,两地均富含金矿,自然景观也与书中描写相似。事实上,詹姆斯·希尔顿本人未曾到过中国,他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却是根据中国川藏滇地区的介绍资料虚构的。

3
希尔顿的创作背景及影响

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正处于一战后的萧条和二战前夕的动荡之中,社会充满了沮丧、恐慌和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渴望寻找一个能够保存文明、保障生命的理想之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希尔顿创作了《消失的地平线》,塑造了一个名为香格里拉的乌托邦。

希尔顿的创作灵感部分来自于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探险经历,以及他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照片。洛克的记述中,描绘一个神秘而理想化的地方,那里有着奇异的生物和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这激发了希尔顿创作以香格里拉为背景的故事。希尔顿巧妙地将洛克的探险经历和香格里拉的描述融入小说创作。

《消失的地平线》的出版,不仅成功打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国度,也激发了西方读者对神秘东方的浓厚兴趣。美国旅行作家、战地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真实报道了抗战时期的延安,并写下了引起中外轰动的《北行漫记》。他曾为了寻找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多次深入西藏,考察当地的宗教活动和民俗风情,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并著有《穿越西藏禁地》一书。福尔曼还在塔尔寺拜见了九世班禅,在拉卜楞寺拜见了第五世嘉木样活佛,并因他的藏地考察经历,担任了电影《消失的地平线》的顾问。这部电影于1937年在美国上映,进一步扩大了香格里拉这一概念的影响力。

4
洛克的中国印记与影响

1925年春,美国植物学者、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站在四川边境,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通往青海,另一条通往甘南。根据洛克日记记载,他选择了后者,一条穿越卓尼、迭部西藏的路线。这条路线不仅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也令人惊叹,洛克曾赞叹:“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

如今,这条路被命名为洛克之路,成为甘南自驾旅游的经典路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公里”。起点位于卓尼扎古录镇,终点是扎尕那,沿途可以欣赏到嶙峋的石山、广袤的草原和蜿蜒的河流等自然美景。

早期,这条线路开车自驾具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因为路面多为非铺装,坑洼不平,雨雪天气下,路面状况更差,且存在落石和滑坡的风险。再加上一路基本无信号,一旦遇到问题,救援难以及时到达。

近年来,洛克之路的路况已有显著改善,非铺装路面仅剩一小段,大部分已修好。路上还建有多个观景平台,使得自驾游更为便捷,一路上风景多样且怡人。今年两天三穿洛克之路,过足了看风景的瘾。

洛克的另一条经典路线是从丽江出发,经过木里、亚丁,最终到达稻城,对当地的植物和人文进行了深入考察。这条路线也吸引了众多自驾游爱好者。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洛克也有交集,他们在中国游历时相识,洛克记录斯诺为“我的朋友”。洛克在这趟探险到达稻城亚丁时,斯诺也在在滇越铁路的火车上,前往云南大理。斯诺受洛克的影响,想要进一步了解中国,这也促使他多年后穿越层层防线,到达延安,对毛泽东进行直接采访,并出版了记录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形象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5
故事梗概

这部小说通过四位西方旅客的视角,展示隐藏在山谷中的香格里拉。英国领事康维、副领事马林森、美国人伯纳德和传教士布林克洛小姐,在南亚次大陆巴司库市的一次暴乱中,乘坐的飞机被劫持,最终因故障降落在雪原上。在飞行员临终前指引下,他们得知附近有一座喇嘛庙。

在蓝月山谷,他们遇到了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张姓汉族老人。老人带领他们穿越峡谷与峭壁,最终抵达那座喇嘛庙。香格里拉以这个庙为核心,居住着数千名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这里信仰和习俗多样,但居民们团结友爱,生活幸福。此地居民们遵循“适度”的美德,使得这里成为一个健康长寿、友好和善、宽容大度的理想社会。

6
留下还是离开的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和观察,他们感受到香格里拉的和谐与美好,四个人对去留的抉择却不同。康维被这里的宁静吸引,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布林克洛小姐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希望在此传教;伯纳德则对金矿念念不忘,且此地是他逃离外界的最佳躲藏处;而马林森则坚持要离开。

最终,马林森找到离开的机会,要求康维一起离开。他们历经艰难,穿越无人区,不幸的是,马林森途中病逝,康维也失去了记忆。伯纳德和布林克洛小姐选择留在了香格里拉。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藏族女孩茨姆的故事。2011年,日本导演竹内亮在拍摄纪录片时,在纳帕海偶遇了17岁的茨姆。家境窘迫的她,为了生计,抱着小羊羔与游客合影赚取微薄的收入。当时,摄制组问她,如果有个机会可以去她向往的上海看看,她要不要去。一开始家人极力反对,几经波折,她得以前往。这位生活在所有人向往的香格里拉美景中的藏族女孩,面对城市的繁华,连连感慨太美了。十年后,导演再次拍片来到这里,寻找茨姆,她已经从一个害羞的少女成长为一位干练的民宿老板。

茨姆有些像小说里一直生活在山谷里的罗珍。不过罗珍的离开是有代价的,明知离开香格里拉意味着失去年轻的容貌,但她仍然这样选择。她依然渴望未知,对爱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

7
我想说的话

其实,读这本小说,幻想这座乌托邦时,最让我感到矛盾的是,这个世外桃源和谐存在的前提是他们有金矿。这就像一个人过得很自在,别人都很羡慕,但实际上他是因为中了彩票。

这样的情节设计,让我产生了怀疑,合上书后也有一种失落感,反而少了向往。让我惊喜的倒是因这本小说去了解了洛克的故事,以及与两个著名记者的连接。这些真实的历史背景,比小说中的乌托邦更让我着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洛克线徒步攻略 世界级穿越路线,从菜驴到老驴的转变
蓝月山谷,最美的香格里拉(洛克线穿越之一)
稻城亚丁 美得惊世骇俗的地方
蓝色星球上的一片净土
破解旅游界的世纪难题,香格里拉到底在哪儿?
《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不是迪庆和亚丁,而是逐渐消亡的世界和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