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南旧事》:林海音的童年时光与北平记忆

1
端午的仪式感

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清闲的午后,随手从书架上取下林海音《城南旧事》重读。巧的是,书中也有写到端午。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这样的手作在端午节前便做好,或自留,或送人。

如今,过端午早已没了这些传统的仪式感。对我而言,粽子也是不爱吃的,若非读到此段,我几乎已忘记今天正是端午。作者笔下的端午记忆,让我在这个节日找到一丝怀旧的仪式感。

2
单纯的眼光

《城南旧事》的开篇写道,阳光透过家里的大玻璃窗,洒满了房间,唤醒了英子的清晨。她睁开眼,看到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光束中飞舞,随着宋妈手中的鸡毛掸子挥动,尘埃更加活跃,呛得英子咳嗽起来。这一幕为小说设定了基调。

每个人的命运就如宇宙中漂浮的尘埃,微妙而无常,加之历史的变故,无数尘埃卷入其中,即使在温暖的阳光下,也难以呼吸。每一粒尘埃都在寻找落脚的方向,正如每个人都在找寻人生的出路。

当时的英子,还只是个纯真的孩子,她眼中的世界尚未被成人的标签所影响:“你们常常说,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我分也不分不清。”她用一颗单纯的心感受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3
思念与找寻

英子在故事的发展中,也只到小学毕业,始终是个孩子,但又感觉这个孩子为周遭的人操碎了心,比如她为了家庭的和谐,刻意地将兰姨娘与德先叔牵线,最终促成了他们的结合与离开。同时,故事中“找寻”的主题不断浮现,英子也一次次在帮忙找寻。

秀贞,一个因失去所爱而疯掉的女人,一直想要找到她被家人遗弃的女儿;妞儿,一个被养父母虐待的孩子,同样渴望找到亲生父母。英子无意中发现了她们的母女关系,并帮助她们相认。相认之后,她们一起离去,试图去找妞儿的父亲。

宋妈,家里的奶妈,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已死,女儿也被丈夫卖掉后,让英子跟着她到哈德门寻女。半个月来,她找遍北京的车马行,却丝毫没有女儿的消息。

我一直在想,这些发生在动荡的年代的寻亲故事,是否也反映了林海音本人的寻找?她在创作这样的故事时,不正是在寻找她记忆中的北平,那个她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地方,以及寻找她深深怀念的童年。林海音在谈及北平时,总是用“她”来代指,在离开后,一直想找回“她”吧!从她的文字中,就能读出这些思念。

林海音念及北平:“我漫写北平,是因为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格子稿纸上,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她又怀念童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4
一次次离别

《骊歌》在小说的故事中,不止一次出现,串联起英子童年生活的点滴。还在小学一年级时,她唱着这首欢送毕业同学的离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那时的英子,尚不解歌词深意,却已在歌声中感受到了想哭的冲动。“我不喜欢离别”,这不仅是英子的心声,也映照出作者林海音对离别的无奈与感伤。

在这些故事里,离别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每一次故事的落幕,都伴随着英子与身边人的告别。写到最后,英子迎来自己的小学毕业典礼,她唱了五年的《骊歌》,如今,轮到同学们为她和其他毕业生唱起这首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在这首歌声中,所有的毕业生都哭了,英子也不例外。这一次的离别,对英子来说,是与同学和老师的再见,也意味着她将面对与父亲的永别。

而现实中,自1922年,林海音随父母迁至北平,离开时已是1948年下半年,她与这座城市的告别也是充满了不舍。“我们在南苑机场上飞机,飞机在北平城绕过,最后的一瞥是协和医院的琉璃瓦屋顶。”

5
成长为大人

英子的成长中所经历的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人跟她说“长大了,要像个大人。”还是孩子的英子感慨:“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兰姨娘嘱咐她:“大姑娘了,好好念书,不要再招你妈生气了。”宋妈告诉她:“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为了供弟弟读书而偷窃的那个人与她约定:“长大了,我们看海去。”而父亲叮嘱她要去闯练:“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英子的内心对成长既充满渴望,又带有恐惧。她的心声透露出复杂情绪:“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英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个严父,“不许迟到,不许坐洋车上学”,这些都塑造了她的性格。同时,在写冬季的骆驼队时,她也提到老师的教导:“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这也给了英子启示。

另外,林海音在《乡恋难移》这一辑中,也有写到她成长中的重要角色——母亲。小学毕业后,父亲离世,之后的日子都是靠着母亲。“南柳巷在我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我无父后的十年成长,无论是读书、就业还是结婚,都是从这里出发。我的努力、我的艰苦、我的快乐、我的忧伤……都在这里。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有一个和谐的家庭,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贤良、从不诉苦的母亲。”

6
四季北平

林海音的笔下,北平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尤其是跟台湾对比。北平的四季,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中。

她深情地写道:“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春天,中山公园里芍药与牡丹竞相开放,它们在春风中摇曳,却又显得脆弱。北平的春,是短暂的,它的美稍纵即逝。

夏日,太庙的松林成了避暑的好去处。黄昏时分,夏蝉的长鸣伴随着茶香,让人在静谧中感受时光的流转。暴雨过后,红墙绿瓦被洗涤后更显鲜亮,北海划船成了最惬意的享受。胡同里,黄昏时分,卖晚香玉的家庭妇女串胡同叫卖,买回去挂在卧室里满室生香的嗅觉记忆一直都在。

秋天,水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从枣的甘甜到葡萄的晶莹,秋海棠,石榴,每一种果实都是秋之果。西单牌楼的炒栗子香,宣武门的烤肉香,这些气味足以代表北平的秋天。郊游、赏红叶、听松涛,是秋天不可或缺的活动。带几片红叶夹在书中是她的习惯,如今生活在北京的我也一直喜欢这么做。

冬天,北平的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围炉夜话,品尝清脆的萝卜,喝着热茶,感受着窗外的寒气与屋内的温暖的对比。冬夜的胡同里,叫卖声此起彼伏,卖花生的、卖萝卜的、卖炸豆腐的,这些声音都是北平老乡熟悉的冬日记忆。

林海音自五岁起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平,在这里成长,感受北方的气息,成为一个地道的北方女孩。北平的春夏秋冬,是她记忆中的季节变幻,也是她童年游乐、玩具和生活的见证。


写在最后

在这本书中,林海音写城南旧事,也写乡情难移,其中不乏京味的记忆。对我而言,书中的两个细节,也勾起了我的个人故事。

首先是京白梨,林海音描述它“细而嫩,一点儿渣都没有”。我对它的初印象,来自一次秋天的京西古道徒步之旅。原本是为了追寻“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结果除了看到马致远故居外,也意外地遇到了京白梨。在村子里,我碰到很多卖梨的老太太,不免好奇,一番交谈后,才得知这是门头沟特产的“京白梨”,自明代起便是皇家贡品。对梨子的味道就不多做评价,但这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既感慨自己的孤陋寡闻,又为获得新知而欣喜。

另一个就是林海音提到的“心里美”萝卜,绿皮红瓤的,清脆可口,味道赛梨。虽然从小就被灌输“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观念,但我一直对萝卜并无太多喜爱,直到在北京的涮肉店,炝拌萝卜皮的美味让我十分惊艳。从那以后,这道菜成了我涮肉时的必点菜。

汪曾祺在其《萝卜》一文中也特别提到“心里美萝卜”,称其为北京特色。他回忆1948年冬天在北京街头听到的吆喝声:“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卖“萝卜赛梨”的,每个萝卜都是精心挑选,一刀切下,清脆作响。

写到这里,我已经忍不住要流口水了。如果你读到这里,正在为下一顿吃什么而犯愁,不妨就去吃林海音笔下的涮羊肉吧,别忘了点一份“心里美”萝卜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林海音《城南旧事》
周末悦读——《城南旧事》
记忆中的《城南旧事》— 记林海音先生
《城南旧事》点评本
城南旧事:小“英子”记忆中的老北京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