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朴初先生的书法

来源 | 中国书法报  颜晓军/文

赵朴初(1907—2000)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始终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他又是一位慈善家,长期参与社会救济、救灾工作。赵朴初还是享誉海内外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在诗、词、曲牌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书法作品俊朗神秀,久负盛名,墨迹遍布祖国名山大川、名寺古刹。基于此,特选用了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颜晓军的文章,同时配发赵朴初部分书法作品,以飨读者。

赵朴初先生的书法

(一)早年学书

赵朴初生于安徽省安庆太湖的一个书香世家。从他的天祖赵文楷开始,到高祖赵畇、曾祖赵继元、祖父赵曾重,四代皆为翰林。赵朴初7岁入塾就读至13 岁,6 年多的读书生活,加上父母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的书法启蒙训练也始于此时。对于自己的祖辈赵朴初非常景仰。1987 年访问冲绳县立博物馆时,他看到了赵文楷1800 年所书王维《红豆》诗。诗中的“多”字改为“休”字,赵朴初深以为意,作七律一首,认为“'多’字何如'休’字好,长留红豆永相思”。赵文楷仍有书法传世,是以帖学为根基,笔法精美,体势多变,风格雍容华美。虽然生逢碑学大盛的历史时期,但赵朴初自幼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书风的趣味与祖上非常一致。

赵朴初 行书 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轴

1919 年,赵朴初13 岁,离家前往上海,同关静之、关絅之姐弟一起生活。关素(1875—1962),字静之,湖北武汉人。与陈仲瑄结为义姐妹,赵朴初称呼关静之“大姨”,待之如母。赵朴初后来在宗教、慈善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与关氏姐弟的引导密切相关。1935 年,关静之60岁生日,29 岁的赵朴初书自作诗6 首庆贺。这是他罕见的早年存世作品。此作书于描银花果纹粉蜡笺上,字体出入褚遂良、赵孟頫之间,颇具隽秀典雅之气,又有李邕行楷书的宽博气象,可知赵朴初早年在唐人书法上下过很大功夫。这种温柔敦厚、四平八稳的特点既与赵朴初的性格品质有关,也是他审美取向的反映。

赵朴初  行书  蓝毗尼园等诗卷

赵朴初自幼打下了扎实的诗词功底。他特别喜欢晚清陈曾寿的诗词,陈曾寿工书画,气息清远超迈,多有元人格调,尤其善画松,逸笔草草而有文人气。其书则出入苏东坡、米襄阳之间。赵朴初在20 世纪30 年代曾向陈曾寿执弟子礼,请教诗词,同时学习书法。他86 岁高龄犹书陈曾寿的代表作《落花诗》,书法有苏、米二家风格,于工整中求变化,又从娴熟中求生拙。可知陈曾寿对其书风的影响贯穿一生。

(二)中年风韵

赵朴初的中年书法风格可以从《无尽意斋诗词稿册》得窥一斑。《无尽意斋诗词稿册》共4 册,分别录1950 年至1964 年所作诗、词、曲等作品。根据1961 年冬至1962 年册的封页题签上自署“一九六五年夏钞于香山枫林村”,可知应是赵朴初定期汇集之前的诗词作品并抄录成册。这4 册诗词稿跨度达15 年之久,而这15 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国际形势也变幻莫测。赵朴初的诗词创作发挥了现实主义的作用,对于当时的社会形势与重大事件皆写入诗歌,堪称“当代诗史”。赵朴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便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宗教人士,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由于工作需要,赵朴初定居北京,这段时间是他工作最为繁忙的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高产期。其中既有传统的诗词形式,也有现代诗创作。在抄录的过程中,赵朴初又先后对从前的诗词作品进行了推敲修改。因为是抄录诗稿,笔法非常轻松,又常见奇险多变。

到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朴初的书法风格基本定型,也被时人称为“赵体”。历史上的“赵体”是对赵孟頫书法的称呼。赵孟頫书法崇尚晋、唐人法度,其笔虽然平顺,但来去出入之处,皆有曲折停蓄。因此笔法中矩之外尤显精微,加上结体平稳匀称,便形成了雍容雅致的风格。古人评赵孟頫晚年书法“稍入李北海”,其书风的差别在于李邕跌宕劲健,而赵孟頫醇厚俊秀。赵朴初早年以唐人为师。他虽不专师赵孟頫,但形成的风格却与赵孟頫相似。从这几册前后抄录的《无尽意斋诗词稿册》可以看到赵朴初体会时事、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也可以观察到他中年书法风格的变化。

同期作品还有《某公三哭》。此作书写在高度仅为16 厘米的册页上,大的字最多1 厘米,小的字只有几毫米。整体是小行书,而笔笔入微,丝丝入扣。册页纸张系半生熟,偶有渗化氤氲,又多干笔出以飞白。笔力劲健、运笔果决,字字独立而又一气呵成,足见其腕力之强劲。

赵朴初  行书  无尽意斋诗词稿册(选页)

1960 年10 月至11 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赵朴初赴陕西、四川、江苏视察。在延安,他作《百字令·延安礼赞》,描绘了延河之畔,革命圣地宝塔山上古塔沧桑巍峨的景象。到了西安,赵朴初写了《骊山行》。表达了山河依旧,但是否极泰来、人民当家的喜悦。《由西安往成都车中》七绝诗,描绘了沿途栈道、天梯的壮观场景,而经过新时期的建设,“蜀道难”的历史感慨已成过去,可以展望美好的未来。到了成都,赵朴初作《沁园春·杜工部草堂》,描绘草堂优雅的景致。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赵朴初则说:“倘教此老生前,得见到今朝化雨天。果眼前突兀,万千广厦;平生快意,天下欢颜。”在历史的新时代,人民吃饱穿暖,站起来当家作主,彩笔描绘新诗篇。

赵朴初在峨眉山考察,对这座天下名山雄秀奇险、气象万千的景色倍加赞誉。在前往万年寺的途中,他诗兴大发,吟《忆江南》一首:“危磴上,步步入云峰。山色千重眉鬓绿,鸟声一路管弦同,真到画图中。”行至“峨眉第一胜景”——“双桥清音”,又吟一阕:“来寻处,不见抱琴僧。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拄杖仰停云。”由此而上,至海拨710 米的黑龙江栈道,又吟道:“疑无路,飞栈绝岩悬。上有青冥窥一线,下临白浪吼千川,屏息对奇观”。登至海拔1120 米的洪椿坪,面对“峨眉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奇观,再口占一首:“洪崖去,犹有树留坪。雨过千枝争滴翠,云飞群岭为摇青,仙境自多情。”最后,以一词作结:“天下秀,低首让峨眉。极处赵州登不到,我今亦复半山回,此意普贤知。”先后五首《忆江南》全部现场创作,赵朴初的诗思敏捷引来随行人员的一致喝彩。

赵朴初  行书  峨眉纪游词二首

赵朴初在这卷《行书骊山行等诗词》的款署中记为“1960 年10 月至11 月旅行中作”。因为是陆续写作的初稿,字的大小、位置相对随意,章法也没有经意安排,有的地方还有圈涂修改。很多横画、竖画、捺画都有延宕拉长的写法,使得体势更为飞动,也有黄庭坚书法“长枪大戟”式的风度。
196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 周年,赵朴初书《普天同庆·建国二十周年大庆献词》。词文内容激昂澎湃、豪情壮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献词书写于金色祥云纹红色粉蜡笺之上,更加突出了国庆祥和的喜悦气氛。这卷献词因为粉蜡笺的光洁细腻,笔毫牵丝毕现,笔画之间的提按起伏、衔接连带都非常自然,墨色也更显浓黑发亮、丰腴饱满。这时赵朴初的书法,间架结构已经多取欹侧姿态,抬高右肩以加强字势动态。这种源于苏轼书法的欹侧结体本有“左秀右枯”的问题,但是对向来四平八稳的赵朴初而言,却恰好是完美的补充。既吸收苏轼书法的磅礴之气,增加笔墨的腴润,又打破了原来结体的呆板,增添了飞动之势。同时,这篇献词一气呵成,章法疏密有间,高矮大小错落,又展现了米芾书法“风樯阵马”的气势,因而尤显笔致洒脱,神完气足,可称得上是他中年的精品力作。

赵朴初  行书  庆长春词卷

相似风格的作品还有1971 年赠送民主人士章士钊的《行书庆长春词》卷,写在大红洒金粉蜡笺上。这样的作品往往纸、笔、墨相得益彰,因而得心应手,延续着他成熟时期风格的精致典雅。另外,如1975 年书写的《行书秦少游词二首》卷、《行书诫惧箴》卷等,无一不体现了这种“赵体”风格。

(三)出神入化

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到80 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活动也日益频繁,赵朴初的思想越发成熟,对世事的沉浮变化看得更为透彻。赵朴初创作了不少反映世道人心的诗词,并且写成书法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他的书法日益出神入化,逐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在赵朴初眼里,周恩来总理是最敬爱的领导、长辈,也是良师、益友。赵朴初1946 年初识周恩来,1949 年后更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宗教工作。周恩来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他的影响最深。赵朴初曾作《感遇》《河满子·东山》,由衷地赞叹周恩来任劳任怨、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1976年1 月8 日,周恩来病逝,赵朴初恸哭不止,次日即写诗祭奠总理,表达了对总理的无尽哀思。1977 年1 月,赵朴初作《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此后多年,每逢周恩来的诞辰、忌日或相关活动,赵朴初都以诗书纪念。光《韵文集》就选入了20 多首悼念周总理的诗、词、曲。赵朴初在这个系列的册页作品中,虽是流畅的行书却端庄有力,流露出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他用略秃之笔书写,笔锋时有开张,造成的枯笔飞白愈显苍老沉厚。即便如此,也难掩他娴熟的笔法和缜密的巧思。而《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书写于生宣纸上,笔法随着情绪跳跃跌宕,墨色渗化深沉,章法错落连绵,表达了对周总理无尽的怀念。

赵朴初  行书  香港回归和林则徐焚鸦片词轴

随着外交事业的发展,赵朴初开始频繁参与外事活动,对建立中、日、韩三国佛教界“黄金纽带”起到重要作用。1980 年开始的“奉迎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将中日友谊推向了新的高潮。1987 年8 月1 日至27 日,赵朴初应邀访日,参加比叡山为纪念传教大师开山1200 年举行的“天台山、五台山、比叡山联合法会”及《汉俳碑》揭幕式,又参加了在京都举行的“世界宗教首脑会议”。此外,还参观日本富山县黑部水库,访慈觉大师道场常乐寺、札幌文化古镇小樽市、冲绳县立博物馆等地。每到一处,皆有吟咏,汇成《访日杂诗》册。
1986 年9 月至10 月,赵朴初出访朝鲜。肃穆的革命胜地,壮美的自然景色,以及朝鲜人民的建设成就,都反映在赵朴初的诗句之中。同年11 月,赵朴初与班禅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出席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举办的“第十五届会议”。与来自亚、欧、美、澳诸大洲的各国佛教代表展开了友好交流。在大会上,中方代表承诺在佛祖诞生地蓝毗尼建立一座中国寺院,其后赵朴初将其定名为“中华寺”,1996 年中华寺奠基,1998 年10 月建成。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佛教界在海外建的第一所寺院,中华寺见证和代表了佛教在中尼两国友好关系上的重要作用。1986 年的这一出访行程,汇集成《行书朝鲜尼泊尔纪游诗》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以诗词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行程。诗词的字数精炼,意思完备,既可以记事,又能够抒情。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外交日记,记录了当时很多重要的事件。大量的书写,让书法成为赵朴初的日常课程,其诗歌、日记的文学形式,与书法艺术高度结合。境随心转,书由心发,其书法日益炉火纯青,逐步超越严谨的法度,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人书俱老

到20世纪90年代,赵朴初已经是耄耋老人。无论在宗教界、慈善界,还是和平外交、个人修为方面,他都达到了圆月中天的境界。或因国家大事所需,或是普通百姓所求,他都翰墨随缘,有求必应。这一时期他的书风已经颇有老态,或出于无心之心,或加以飞白苍劲,日臻人书俱老的意境。

赵朴初早已参透世间万物,无不经历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不到70岁就立下遗嘱,又于1990年6月19日再次书写。1996年1月,赵朴初年登90,却大病几殆,意识清醒后便口占一首五言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仍是思考着报恩。病情稍缓,他让家人将多年前写好的遗嘱找来,结果没有找到,只好在病房里补写。两份补写的遗嘱,其中一份未钤印,应是先书的;后一份对前书少数措辞略加修改,并有钤印,说明是他自己满意的完成稿。从他不讳死亡,谨慎书写遗嘱的做法,可知他圆融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故无有挂碍。虽然大病复苏,但是他的书法并无颓势,依然保持了儒雅隽秀的特点,飞白和抖动更增添了些许苍劲老辣。

赵朴初  行书  访法源寺忆前人看丁香诗轴

赵朴初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儒家是入世的思想,很多儒家美德在他身上得以体现。赵朴初不仅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还关心民间疾苦,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他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儒、释、道融合的大背景,能够以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慈悲来调适自我。因此,他不仅是佛教协会的领导,而且备受整个宗教界的景仰。正是有这样的综合修为,所以赵朴初能够圆融一切,看淡生死,以众生为怀。

1997年,赵朴初作《九十述怀》云:“九十犹期日日新,读书万卷欲通神。耳聋不畏迅雷震,言笑能教远客亲。曾助新军旗鼓振,力摧谬论海天清。千秋盲圣敦邦谊,往事差堪启后生。”全诗以儒家“日日新”“读书万卷”开宗明义,表明一生与时俱进、勤学不辍。之后,他回忆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一是抗战初期在上海战区的难民工作,将其优秀者送往皖南参加新四军;二是1961年在印度“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即席驳斥对中国的诽谤;三是倡议中日两国共同举办鉴真逝世1200周年纪念活动,促进中日邦交。此三件大事展现了赵朴初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勇敢抉择,彰显出其基于国家命运和世界和平大局的一种准确判断和智慧担当。此轴一笔连书多字,笔势连贯,墨色由湿到枯,变化自然。气息仍然秀润精致,虽是90高龄老人,笔底却生机勃勃。


赵朴初  行书  九十述怀诗轴

赵朴初生平书写了很多儒家、道家经典语录,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语出《论语·子路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样的座右铭,一直贯穿于他的工作中。赵朴初还抄写《庄子》的内容,如《养生主》。《养生主》为《庄子》内篇第三,谈养生之道,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其借“庖丁解牛”之典,以为养生在于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缘督以为经,则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1999年,赵朴初的《行书“老人何所好”诗二首》卷,书诗二首,其一表达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走向繁荣兴盛的喜乐之情和“虽老不倚老,竭力献尘沙”的心愿。其二通过线装书“轻软便携持”“杜诗与韩笔,随时得与俱”的特点,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诗意幽默风趣,体现出了他圆融通达的人生境界。时年93岁,而笔法生动严谨,毫无颓态,时有渗化,时露飞白,下笔无不生动活泼。


赵朴初的人生理念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和平的心境、宽广的胸怀、慈悲的心肠等。他的圆融境界,还体现在利乐有情的报恩思想上,他说:“报恩,缘于善,志当存高远,恩报总平常。”只要有利于国家、人民、文化,都是善;有碍于道德、气节、品格,都是恶。在北京书学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他都谈到报恩:“我们共沐数千年诗书画界前贤的文化法乳,方有今朝。最好的还报就是昭著前贤功德,墨香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学书作诗有成,要报师长恩、国家恩;挥毫能结善缘,要报朋友恩、人民恩;得文化熏陶、水土养育,要报故贤恩、天地恩。大家报恩扬善,中华百业振兴,更况书学呢。”1998年夏,中国发生特大洪灾,赵朴初首倡中国佛教协会举办大型“赈灾书画义卖周活动”,从8月8日开始,每天来参加活动的人络绎不绝。他带头献出精品,首日义卖18万元。启功、沈鹏等耆宿以及全国书画界艺术家均强烈支持。他还出面与无锡祥符寺住持无相法师商议,又募善款40万元,共计募捐100万元救灾。

赵朴初  行书  咏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诗轴

赵朴初以“滴水精神”教诲年轻人:“我们都是一滴水,只要尽力为之,滴水可以奔入江海,永不干涸。唯有身归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圆满……”直至90高寿,他尚在医院病房自制书法书签,用小楷精心书写“生有始终,缘分无尽”“门前流水尚能西”“慧烛长明,报恩不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赠送来访者。《行书“为文皆债”诗轴》作于1996年,此轴自注为“债”,无论自愿还是他求,都以还债之心去对,不问报酬,乃是报众生恩。甚至对求书者表示今生“还不尽”的歉意,只有将“赊欠”寄托“来生”。全诗通俗易懂而情感真挚,读之令人钦佩于他宏大无私的精神境界。

1999年,赵朴初书《行书寄友词一首》卷,此卷起首章“少病少恼”,表达了他的祈愿。晚年的赵朴初饱受疾病折磨,但是他从未焦虑颓唐,而弥显平静超脱,凭借自己的强大意志力多次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多年的风雨砥砺及深厚的佛学修养,为他晚年的诗词意境带来了升华。患有耳疾的赵朴初自喻“欣欣意若放生鱼”,全然不见为老病所困的悲苦,充满释家的清净圆融。书法用笔清健挺秀,意趣萧散,时年93岁,达到了返璞归真、淡泊清澈、天真烂漫的境界。

赵朴初最常写得是行书,其次为楷书,但是他的草书亦是一绝。其草书根植于古人,他平日勤于临帖,晚年通临唐代孙过庭《书谱》就有几十份流传下来。还有临颜真卿《争座位帖》,更是形神兼备。他创作的草书以《草书“无量寿”》轴与《草书“老实”》轴为代表。《草书“无量寿”》轴以中锋从容行笔,使转合度,章法布局冲和稳健,气息含蓄温润、无丝毫火气,已入平淡天真之意境。大草书“老实”二字笔法苍劲,用墨丰厚,小字行书则流畅工稳。

赵朴初  行书  自书遗嘱卷

2000年春节后,赵朴初在医院方桌上,应“中日书法交流展”写下行书“慈忍”二字。5月21日展览在陕西博物馆开幕,中、日两国书家在赵朴初的“慈忍”与启功先生的“半亩清风”行书条幅前照相留念。当晚,《新闻联播》播放了赵朴初病逝的消息,大家震惊而哀痛。他的“慈忍”成为绝笔,告别书法界,告别他奉献一生的人世间,沉重而深长。就如他遗嘱里写的那样:“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版权声明: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幅书法,大开眼界!07
赵朴初书法艺术展
中國極品書法(一)【43P】
文徵明《草书七绝诗轴》
清代帖学名家作品,有了王羲之笔势的传承,帖学源远流长
明末清初 宋曹的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