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五章的开头两句。

这两句往往会被人所误解,尤其是在各种网络文学或地摊文学中,它常常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无情的意思,被理解为是,天地没有仁义,践踏万物,所以人应该自私自利。

其实不然,那么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自然应该要根据原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否则就是断章取义,意思是不全的。

全章内容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其次我们要弄明白刍狗是什么意思。

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用草扎成狗的模样,古人用这个祭祀,求雨的时候用,如果不祭祀了,就丢弃掉,用在这里,就是“无心而不相关”的意思。

这两句话实际是说说: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 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不仁,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天地无为,对待万物,顺其自然,这样万物反而能够生生不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过来看,“多言数穷”,政令太多,不厌其烦,反而会违背自然规律,带来事物的衰败和灭亡。“不如守中”,安静的呆着吧,人家自有人家的规律,切莫越俎代庖,更不要牝鸡司晨,多管闲事。

天地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所以也就无所谓仁与不仁。其实我们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确实如此。羚羊被老虎吃掉,老虎被猎人打掉,猎人也免不了生老病死,最后尘归尘土归土,天地何曾爱过谁,何曾恨过谁?

下雨的时候,植物需要雨水滋润,在外行走的人却讨厌这雨淋湿了全身。

艳阳高照,有人觉得天晴了,心里舒服,有的植物却要被晒干。

在天地运行之时,无有对错,无关利弊,该来什么就会来什么。这就是道。但再深入,其实一切所来即同业或别业而已。

刍狗还有一个含义:

万事万物都有新陈代谢,要与时俱进

社会制度是新陈更替的,不适合的旧制度就要像刍狗一样及时抛弃。孔丘追求的那套周礼奴隶制制度是陈旧腐朽有害的。天地不搞仁义礼智信,腐朽的有害的一律淘汰,新生的有用的得到祭祀前的刍狗待遇,得以迅速发展,等到它们腐朽落后的时候,天地毫无偏私的将他们淘汰。

作为取法天地的圣人也是这样,先进的与时俱进的百姓和制度他就采纳提倡,腐朽的落后的人和制度他就抛弃,绝不搞什么礼教仁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兴是道,衰也是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五章
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WOR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