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园林文化:书房

“余尝净一室,

置一几,

陈几种快意书,

放一本旧法帖;

古鼎焚香,

素麈挥尘,

意思小倦,

暂休竹榻。

饷时而起,

则啜苦茗,

信手写汉书几行,

随意观古画数幅。

心目间,

觉洒洒灵空,

面上俗尘,

当亦扑去三寸。”

——《小窗幽记》陈道儒

“无事且从闲处乐,

有书时向静中观。”

此为清代诗人、画家方薰的自题联,

并将其悬垂于静雅的书房之中。

有一方安静、文雅的书房,

是古代文人尤为关切之事。

书房,

在文人心中,

是一个修炼的道场。

有了书房,

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即以拥有一处读书、

藏书和墨诗作画之所而自足,

并美其名曰:书斋。

朝有林鸟,翻书惊宿露;

暮着月色,搁笔落花香。

《说文解字》中说:斋,洁也,

即书斋有高洁清雅之意。

古人觉得身入书房,

心神俱静、陶冶性灵,

如同斋戒一般。

书斋始于汉唐,

宋元普及,明清鼎盛。

书房无一定之规,

富者筑楼,贫者一席。

室雅无需大,花香不在多。

只要留得一处静谧,

可以倾心于此,

便足以。

在这样一个日渐喧嚣浮躁的时代,

当代人越来越向往古人

那番宁静淡泊的生活状态,

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

而文人生活里尤以书斋文化为甚。

文人书斋的雅味有三:

一为,书斋之贵,

在于养性明志,使人品格高尚;

二为,书斋之妙,

在于通天接地,使人心驰神游;

三为,书斋之静,

在于隔绝尘世,使人心宁神静。

宋时,

司马光的书斋叫“读书堂”,

陆游的书斋叫“老学庵”,

听起来又端正又土气,

一派做学问的严肃紧张。

张岱的“不二斋”,

李渔的“芥子园”,

袁枚的“小仓山房”,

活泼俏皮,

带着通达与享乐的意趣。

可见

一处书房,

在文人心中,

也不仅是一处

吟诗作赋、

潇洒闲游

之所。

书房,情趣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唐代诗人刘禹锡虽只有一间简陋的书房,

却在《陋室铭》中表明心境。

文人的书房,

是文人的心之所属、

心之所安、心之所在。

所以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书房的布置不在于奢华,

而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趣。

附庸者以物衬人,

陶情者玩物见心。

器物,

本以实用而生。

却在时光的岁月中,

浸入心境。

“净几明窗,

一轴画,

一囊琴,

一只鹤,

一瓯茶,

一炉香,

一部法帖;

小园幽径,

几丛花,

几群鸟,

几区亭,

几拳石,

几池水,

几片闲云。”

“白云在天,明月在地;

焚香煮茗,阅偈翻经;

俗念都捐,尘心顿尽。”

不仅是文人思想的栖息地,

更是一个舒张自如的精神世界。

静谧之地,

是文人的精神归宿,

书本在手,

焚香一炉,

兴起时饮酒,

意落处品茗;

可立可卧,可坐可吟。

神游天外,静修归真,

身处斗室,心念四方,

陶冶情操,岂不乐乎?

图片 | 张涛澄泥

编辑 | 云起文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房——中国人的精神栖息地!
【书 房】三水堂记 ■吴国宝
《一缕书香压百香,看中国古典书房》
书房养心
古人的书房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文人书房器具 | 虽有他乐,吾不易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