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前用玉与殓葬玉并茂的秦汉魏晋南北朝玉文化

(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589年)

秦是我国封建集权制的统一国家,秦王赢政先后灭关东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至公元前207年子婴降于汉,国祚仅14年。从零星出土的玉器来看,在战国精细做工基础上玉工艺继续前进,现实主义因素突出了,但尚未见成熟之杰作。

秦   玉剑璏

长6.3厘米 宽 3.1 厘米 高1.4 厘米

1957 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塘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玉色灰白,局部有黄色浸蚀和粘附的铁锈。俯视呈长方形,璏面有阴刻线一周,内饰以勾连谷纹。侧视上部呈拱形,下部一端有长方形穿孔。

秦  玉瑗

直径 7.9厘米 孔径4.7 厘米 厚0.4 厘米

河北省易县高陌乡高陌村 39 号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呈浅黄褐色,边缘局部有浸蚀的白斑。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卧蚕纹,内外有阴刻弦纹各一周。

春秋晚期 玉剑璏

长4.4 厘米 宽2厘米 厚2 厘米 

1988 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玉料呈青白色,半透明。长方形。一侧平滑,另一侧有突棱,中空,有带弧度的长方形孔。器表饰卧蚕纹,周边琢有周线。这件玉器实际上就是剑鞘上的带扣,俗称∶'昭文带'。

西汉前期   玉'皇后之玺'印

高2厘米 宽2.8厘米

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玉白色,为新疆和田玉。正方形,上凸雕螭虎钮,四侧阴刻勾连云纹,印文为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

此印出土在汉高祖和吕后的长陵附近,可能是吕后的玉玺,是迄今所知汉代帝后玉玺仅有的一件出土遗物。

西汉前期 玉鞢形佩

长11.6厘米 宽2.9厘米 厚0.25 厘米 

1983 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玉黄绿色。器形扁平修长,两面雕刻,上部透雕变形双凤纹;下部为椭圆心形,中有一大圆孔,一面稍凹下,一面呈龟背形。两面均阴刻卷云纹。此器与常见的鞢形佩造型不同,应为单件佩饰。

西汉   玉舞人

长 4.66 厘米 宽2.57厘米

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藏

玉翠绿色。舞姿优美。扁平片状,双面透雕成舞人形象。舞人身着长袖衣,作翘袖折腰之舞蹈,以阴线刻出脸部及衣服细部装饰。上下各有一小孔。

刘邦建汉之后,遵循“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休养生息,至文景时期(公元前179年一公元前141年)天下太平,国富民强。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玉文化上仍然遵从儒家。至东汉,许慎释玉时指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武帝开疆扩土,保护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东汉虽维持西汉的传统政策,但国力未能彻底恢复,土地高度集中,豪强掠夺,民不聊生,饥民便揭竿而起,发生了黄巾起义,汉代统治终被摧毁。

四百年的两汉时期,人民使用铁器制造了各种工具、武器,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丰厚、坚实的物质基础,亦为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继续进步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此期的玉文化同样也是蒸蒸日上的,表现在朝廷、贵族、宫宦、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齐全、数量庞大、工艺精湛、艺术高超。高足杯、角形杯、卮、羽觞、盒、飞熊水滴等器具华贵典雅、高尚脱俗。鹰、熊、马、猴、辟邪、坐人、仙人等艺术品无不栩栩如生、活龙活现,标志着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胜利。玉具剑由首、格、璏、珌四件组合而成。出土于南越王、中山靖王墓葬的玉具剑饰完整无缺,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它的原貌,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其刻画精确利落、刚劲娴熟的高妙技巧。其螭虎翻腾奔跃,穿绕于祥云之中,有着气吞山河的豪迈形象。其造型、神韵的原模均来自现实的虎、豹,而在其形象中又充满着神秘气氛,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出玉雕。玉佩也是此期玉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如镂空的玉龙纹环、玉龙螭纹环、課形佩(亦称鸡心形佩)都是汉代玉佩的新组件。镂空双龙饰卧蚕纹璧、镂空双螭饰谷纹璧、宜子孙铭谷纹璧以及镂空神话座屏都是前所未见的新型玉器,做工精巧异常,可能都是墓主人生前保存的重器。

西汉后期   镂空蟠螭玉饰

长7 厘米 

1984 年安徽省怀远县皇姑坟汉墓出土

安徽省怀远县文物管理所藏

玉青灰色,含赭黄色斑。器呈椭圆形,碾琢镂空三螭。三螭扭屈蟠蜷于一块平墩之上,互相嬉咬,生动有趣。

汉   玉剑珌

长 5 厘米 高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玉青色。略呈梯形,采用浮雕、透雕技法,一面琢一浮雕螭龙,另一面琢一浮雕玉凤,凤首为透雕琢成,造型生动。地纹为阴线刻成的变形云纹。底部有一凹形圆洞,用以纳入剑鞘末端。

东汉   玉'宜子孙'谷纹璧

通长 30 厘米 璧径 20.7 厘米 厚 0.6厘米

1986年山东省青州市马家冢出土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

玉白色,有褐斑。上方透雕双龙钮,钮中央镌铭文'宜子孙'三字。璧的内区饰谷纹,外区饰蟠龙纹。线条刚劲有力,高钮碾琢精工,为玉器中难得的佳品。

东汉   玉刚卯

长2.25厘米 宽、厚各1厘米

1972年安徽省亳县(今毫州市)凤凰台1号汉墓出土

安徽省毫州市博物馆藏

玉白色。两件,刚卯、严卯各一件,大小、形制相同。呈长方体,四面有阴刻铭文。从铭文内容可以看出,是佩戴用的辟邪用玉。

六朝   玉琮

高 6.55厘米 宽6.8 厘米 孔径5.7 厘米 

1955 年江苏省南京市幕府山1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玉青白色,有褐斑。玉质晶莹,光滑细腻。矮正方柱体,内圆外方。两端有短射。琮体四面光素无纹,制作简朴。

三国(魏)  玉杯

高11.5厘米 口径 5.2 厘米 底径 4厘米

1956年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魏墓出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

玉白色,通体光亮。杯直口,平沿,深腹,圆足。制作精巧,杯壁厚薄均匀,是一件艺术性很高的玉雕工艺品。

汉代提倡孝道与厚葬,推动其殓葬用玉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例,其敛葬玉的组合如下:包括金镂玉衣、錾金铜镶玉枕、玉握(2件)、九窍塞(9件)、玉璧(24件)、玉环(1件)、玉圭(3件),共7种,41件。专门赶制的殓葬玉加工粗糙,在艺术上多不可取。唯有多出于东汉墓的玉蝉、玉豚,琢磨简洁,雕饰刚健,类似绘画上的“减笔”,古玩界称为“汉八刀”,有其独特的简犷的意趣。

汉代铭刻玉器出现了两个新品种,即玉玺(如西汉“皇后之玺”)和玉刚卯。前者是王权的体现,后者为谶纬之说的见证。三国至南北朝(220-589年)玉文化处于战乱或南北分裂的条件下,其发展受到了抑制。从零星出土的此期玉器可知,其玉器风格基本上是承袭汉代而略为简化,也可以说是简化了的汉代玉器,在玉器的社会功能上可能略有减弱。朝廷玉佩由于汉末丧乱,业已失传。“魏侍中王粲识旧佩,始复作之。”从出土玉佩来看,确实不同于两汉之佩,计有云头形片、蝙蝠展翅状、花苞状片、近梯形片、璜。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场穿越时空的通灵盛宴 (古玉图考收藏)
古代玉器精品(首博相册20)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品宋代仿古玉器,看宋代仿古特点
:::首都博物馆:::
鉴赏丨发现玉器之美:吴越楚时期的玉璧、玉珩、玉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