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堪忧的傩文化,将何去何从?

傩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值得后人加以保护和传承

但在保护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不利于傩文化的保护

保护现状
傩文化

傩文化作为民俗文化而存在,是对民族文化心理、思维、价值观念、审美追求的重要反映。

我国对傩文化的重视源于20世纪30-4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有研究院对傩舞开展一系列调查工作,使傩文化逐渐走进更多社会公众的视野中。

从80年代起,我国对傩文化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深化。

自1988年11月起,我国正式成立傩戏学研究会,掀起一股傩学研究热潮。

2001年5月份,昆曲艺术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我国专家学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觉醒较晚,所以对傩文化的保护起步也相对较晚。

存在问题

纵观傩文化保护现状

虽然有部分人员能够对傩文化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首先,政府在傩文化保护中未能充分发挥带领性作用

政府对社会公众行为的影响力较大但政府未能推出规定政策等难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傩文化的重视。
2

其次对傩文化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以傩面具、傩戏服饰为例破损较为严重无法修补,而市场流动的仿制品却失去傩文化原有的神秘韵味。

3

再次,缺乏专业的传承人才。                           有研究表明从事傩文化表演的人员大多在四五十岁左右而年轻人却如同凤毛麟角,不利于傩文化的传承。

由此看来

傩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周晓岩.简析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J]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2018

图: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非遗保护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行业数字化、跨界融合产业化发展
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国外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的启示
非遗“活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