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常考重点抓紧掌握,必考

一)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代词,……的人) (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1.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师矣 (成为,做)2.而:人不知不愠 (转折连词,)温故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而不愠  (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新  (得到)4.乐:不亦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知者(以……为乐

六、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七、成语归类1. 温故知新  2.择善而从 3.三人行,必有我师   4.匹夫不可夺志5、三十而立

八、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咏雪》

(一)重点注释[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阅读探究】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答案】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答案】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答案】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迁移运用】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重点注释[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时年]当时的年龄。[戏]嬉戏,玩耍。[客]客人,指朋友。[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不]同“否”。

(三)文学常识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四)内容点击《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阅读探究】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答案】不讲信用,粗野无礼。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答案】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答案】[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答案】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答案】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迁移运用】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答案】[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答案】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答案】如“王戎识李”。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答案】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答案】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㈣ 司马光砸缸。
(三)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 只增笑耳(罢了)

②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动词作名词: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名词作动词: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动词作使动动词: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④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三、常识积累⑴作者常识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⑵文体常识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阅读探究】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2、理清情节【答案】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根据情节概括性格:【答案】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3.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E乃悟前狼【答案】ABC表现了屠夫的勇;DE表现了屠夫的智。4、 .本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答案】从人的方面看来:对待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狼的方面看来:害人害己,自食其果。5、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答案】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声名狼藉 :名声败坏到了极点。杯盘狼藉 :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狈为奸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6、本文的的主人公是狼还是屠户?【答案】是狼,因为1、是狼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狼占主导地位,屠户只是被动的。2、本文的写作主旨是通过对狼的分析总结出来的。7、本文的狼是反面角色,换个角度,你知道狼有哪些优点吗?【答案】1、⊙-合作: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西可是每个员工的家园,西可的事业是每一个西可人共同的事业。⊙-团结: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耐力: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执著: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地向往。⊙-拼搏: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和谐共生:为了生存,狼一直保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不参与无谓的纷争与冲突。西可对内倡导团结互助,对外强调协同合作、和谐共生。⊙-忠诚: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可以以命来报答
(四)诫子书

【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阅读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答案】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答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答案】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答案】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答案】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答案】(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五)穿井得一人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重点注释:1:溉汲:浇灌。溉,洗涤。及,从下往上打水。2:居:居住2:及:到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道,议论4: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6:使:劳动力      7:吾:我家8:于: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11: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就是向宋君报告。13:令:派        14: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阅读探究】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答案】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答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六)杞人忧天重点注释】①选自《列子·天瑞》。《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著,今存《列子》是 东晋张湛所辑,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杞(qǐ),即杞国,公 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②〔崩坠〕崩塌陷落。③〔身亡所寄〕自己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亡,即“无”,没有。下文 “亡”同。寄,依附。④〔废寝食〕睡不着吃不下。⑤〔因往晓之〕于是去劝导他。因,于是,就。晓之,使他明白。⑥〔积气〕积聚的气体。⑦〔耳〕罢了。⑧〔屈伸〕弯曲与伸展,这里指人的四肢活动。⑨〔行止〕行动,活动。⑩〔奈何〕为什么。(11)〔果〕果真。(12)〔星宿〕星星。(13)〔只使〕即使。(14)〔中(zhòng)伤〕击中受伤。(15)〔奈地坏何〕地陷落下去了怎么办?(16)〔积块〕堆积的土块。(17)〔充塞四虚〕充满了四处。四虚,四处,到处。(18)〔躇(chú)步跐(cǐ)蹈〕踩,踏。(19)〔舍然〕放心的样子。【阅读探究】1.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答案】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2.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或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探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储备】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8课《狼》(共51张PPT)
七上《狼》知识梳理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