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慈溪快船江史话[古桥文化]上江五桥

慈溪快船江史话[古桥文化]上江五桥  

2012-07-25 08:05:12|  分类: 慈北往事 |字号 订阅

 

上江五桥

三北地区,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旱时能蓄水灌溉,雨时能泄水排涝,同时又便利航运。晚清诸生范观濂有诗曰:“统河支港迄西东,水利周身血脉通,舟楫往来行客便,石桥处处架玲珑”。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河道及桥梁现状。旧时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而上快船江应是慈北的第一条快速航线,故有“快船”之称。自河头古埠至鸣鹤杜湖西闸,全程长约10.6公里,宽16米,流经任佳溪、东埠头、洪魏、宓家埭等地,一路梁桥卧波,拱桥若虹,尽显江南水乡风韵。从河头古埠至鸣鹤东入口,沿岸古桥著名者有五,分别是东埠头洞桥、竹山桥、聚龙桥、典渡桥、护隆桥。

☆洞  桥

东埠头南面有徐白岭、长溪岭、俞坊岭、竹山岭四条古道交汇,原是通往宁波、余姚的要冲,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慈北第一个贸易商埠。东埠头之名始于何时志书无载,据说原是海边山货集散通往南北的大埠头,因当时山北一带有两埠头,该埠头在东,故名。从地下屡次发现的夏商周文化遗址和大量的春秋战国墓葬来看,二千多年前,茂山北麓还是一片海洋之际,原始的“物物交易”已在这里开始,埠头的雏形也慢慢形成了。

沧海桑田,东埠头曾经的繁华随着海岸线的北移而慢慢沉寂,但留给今人的商周古迹、春秋墓群、宋代集市、明代抗倭遗迹还是处处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埠头街心的茂山高不过十丈,风光旖旎,明代沈潜曾多次在此观海,光绪《慈溪县志》中就载有他的诗篇:

                   “海外蓬莱弃一巅,登临瞬息即神仙。

千家烟火分新夏,万里波涛浸漏天。

此会竟堪留故事,再游末心尽相联。

莫嫌座处林无竹,乱叠荒苔石上眠。”

十余年前,在沈潜留恋的茂山,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有一个商周村落遗址。其间,又发现西周、春秋战国的大量墓葬,一下子发掘出西周的原始青瓷10件,西周印文硬陶罐2件,春秋原始瓷盅式碗5件,另有商周时期夹砂红陶鼎足2件,六朝铁刀1件等。

东埠头在宋代已形成集市,沿河的老街至今尚在。据天启《慈溪县志》记载:“曾称东埠市,又名东墟埠”。后以“墟”不吉利而改为“安”,乃有东安之名。清时以街河为界,西部属鸣鹤乡,后为五磊乡,解放后为东安乡;东部属镇海县灵绪乡,解放后称灵湖乡。1954年9月划入慈溪县,并入东安乡。后又称五洞闸公社十五大队,东安管理区、东安公社,1983年9月复称东安乡,1992年5月,合并掌起镇。

茂山之旁有徽州楼,有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先生的老宅韩家大屋。原来还有茂山庙、文昌阁、杜洲祠、将坛阁与将坛庙等古建筑,将坛阁相传为明代戚继光抗倭时所建,曾在此点将。可惜,如此众多的文物在文革中悉数遭毁。

洞桥位于东埠头村北路口,杜湖之水一般经洞桥折向东北至松浦闸出海,是快船江的一个起止点,也是旧时慈镇两县的分界点,这在乾隆《镇海县志》中就有记载。范观濂有诗“鹭鸶堰与洞桥门,慈镇分河闸庆恩”。庆恩桥是一座闸桥,洞桥也是一座闸桥,不仅仅便于行走,而且还是古代用来蓄水、排水,解决两县用水矛盾的重要水利设施。就名称而言,桥与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无论是造型还是功能,虽全部建在水上,但桥通水而闸阻水,毫无共同之处,而桥闸正是将这两种不同功能的建筑溶于一体,既便于行走又可排洪蓄水,构造虽简单,却殊途妙用,充分体现了先人的聪明才智。

洞桥建于何时不详,为较朴素简洁的单孔石梁桥,长约15米,跨径4.4米,宽约4.4米,两则栏板分别书有洞桥桥名,南北两头各设三四档台阶。洞桥是一座闸上桥,桥体建于闸之上。其构造是当初建桥时,预先在桥迎水一侧的两个桥墩上,预留好升降闸板的槽口,闸板直接作用于桥孔的前部,不仅闸板用于阻水,而且桥体本身亦可充当闸坝的功能,闸工能站在桥上控制闸板的起落。

洞桥桥板由四块长条石组成,而西边一块桥板放在桥栏外,中间留有一尺左右缝隙,下面就是桥柱闸板漕口。据说旧时闸板都是松木所做,厚二、三寸,一块块叠置,用铁钩子安放。洞桥的闸板漕有二道,距离约一尺,待两道闸板都放下后,中间还要用泥土填实密封,做到滴水不漏。

洞桥旧属镇海,光绪《镇海县志》记载:“洞桥闸,五都慈镇分界,放灵绪湖水时闭闸”。当时,灵绪湖灌溉东至沈窖湖,南至东埠头洞桥头,西至鹭鸶堰、北至宣家堰的大片农田,因五都三图(今范市、杨家、东埠头一带)与慈溪交界,所以放湖水时先填塞鹭鸶堰,宣家堰与洞桥闸,不让水通过洞桥流向慈溪的上快船江,以利于本乡。解放后因县境调整,洞桥闸渐渐失去作用,后为便于通车,改造成了水泥平桥。

“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童兆良先生把东埠头作为慈溪的三关六码头之一,极有道理。洞桥记录了旧时水利建设的一段历史,更记录了东埠头的发展与变迁。乾隆《镇海县志》中载有明鄞人桂呈的题诗:“辣挞山头大港西,几家门径自成蹊,马蹄霜冷石桥滑,残月半墙鸡乱啼。”诗意幽远,耐人品味。

☆竹山桥

竹山桥位于洪魏村西北,横跨竹山江,竹山江亦是快船江其中一段。桥南有屏风山,是五磊山的余脉,秀长山体,高不及百米,修篁摇弋,绿荫蔽日,当地人将这座山又称竹山,故江以山名,桥以江名。清岑相登有竹山诗云:“江上孤亭泊短槎,翠微直上不嫌赊。泛萸且尽一时乐,簪菊那知二鬓华。红叶远迷樵子路,白云深护梵王家。归途几立斜阳下,且送飞鸿落远沙。”

    竹山岭自宋元明清以来,一直是慈北东西交通要道。岭南侧有屏山寺,据县志记载:明天启二年,僧人广学自天台至此结庐。清康熙年间,僧人普闻始建大殿及二廊僧寮。乾隆年间姚江邵晋涵匾其额日“屏山讲寺”,并题诗日:“山势如屏物拥华,萧萧筇竹万竿斜。一村半露樵人室,十亩深藏梵志家。路绕川原停野骑,岭分南北缀晴霞,更多牧笛疏林外,信口翻成翦翦花。”现大殿无存,还剩几间僧寮已成农舍。只有门前一条小溪,清泉还在淙淙流淌。岭上原尚有吉祥寺,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吉祥寺,县北三十五里竹山岭上,寺外有亭曰吉祥亭,国朝光绪三年修。”今吉祥寺已毁,已剩断墙残壁,掩映在竹林之中。吉祥亭虽已败破,尚可息足,该亭为砖木结构建筑,四架抬梁式,中脊南北向,西坡二檩,东坡一檩,呈不对称造型,南北墙开拱门。西侧墙嵌有同治八年(1869)竹山桥碑记,记录同治七年重修竹山桥捐资人名单及相关经过,东南墙基石还刻有“洪门陈氏助”字样。

竹山桥是梁式石桥,清嘉庆十三年重建,全长17米,宽1.8米,跨径3.7米,东西二桥栏,南北各七级台阶,桥孔东西两侧各有桥联。东联曰:“对桐井,傍竹山,此地有浮梁,便人来往;通伏龙,达鸣鹤,中流行舟楫,任尔东西。”西联曰:“水来三港,远归三浦以长流;石叠五寻,高映五磊而永峙。”此处是古代水陆交通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山川风貌已在桥联中充分描述。

    桥旁有官道大路,北通洋山戎厉柴裘,西可去宓家埭、鸣鹤场,西北接沈师桥、观海卫。沿竹山江西去罗家江北岸,有座普明禅寺。此处是戴家,又称戴家庵,建于明朝,大殿已在大跃进年代拆除,还剩西方殿,那里有佛法师塔墓一座,高僧字园朗,四川潼川府遂宁县人,在此当家,勤于佛事,暇时行医施药。据说武功十分了得。当时常有人占用寺院放农具,多次劝告不听,一日他手托稻桶,纵身大殿屋脊,端坐上面,农人见武功如此,谁敢再来占房屋场地?后遭人诬陷,他刀割生殖器以死证明清白,经救护疗养仍不吃不卧,于民国十八年八月五日未时坐化,生前言明死后三年不烂以明志。时用荷花缸封固之厝台三年,如瞌睡模样。民国二十二年八月,皈依弟子数百人送他下葬于寺侧塔墓。鸣鹤乡楼艮谨撰并书墓志铭一篇,后塑以金身,人称活佛。

 ☆聚龙桥

聚龙桥位于宓家埭最东端,跨快船江支流十亩田下河,石桥建于民国乙戌年,桥面三板两栏,有望柱,东西七级台阶,桥南岸上,旧有石碑坊一座,是清朝咸丰皇帝表彰宓氏三代寡妇抚孤成长的节孝牌坊,文革期间被毁。    

聚龙桥西,有典渡桥罗家村,村内有罗、钱、项、施、张、刘、戎、沈等九个姓氏共同组成,异姓氏族共同一堂,这在宗法社会里十分罕见的。九姓祠堂大门口原有一对青石擂鼓,可见古时候也很辉煌,现在还剩门头五架、石凳两条。

聚龙桥南,沿山岙口有小康王遭金兵追杀逃难时饮过水的御井,御井呈不规则形,深一尺许,依山岩为壁,泉水甘冽,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清宓丁荣有御井诗:“当年曾否驻行旌,石井于此以御名。水面沤翻珠错落,砌边象激玉踪琤。白云不散疑龙卧,红雨齐飞少马鸣。何日好将双耳洗,闲听此地静中声。”其旁旧还有建于南宋年间的充满神话传说的白马庙。

 ☆典渡桥

过聚龙桥不远,往西约一里,有座石桥,此即典渡桥。

典渡桥位于罗家江西端,横跨快船江,是一座三板两栏上下七级石阶的石桥,清咸丰三年重修,重修时为上应天区星宿,遂改为聚奎桥,故一面桥栏上刻“聚奎桥”三字。据说这里是个古渡口,过桥至山岙沿山岭石级通千年古刹五磊寺,经张、方、李、唐家通余姚二六市。桥东南岸上岙子里,清朝出过半个举人,名叫陈万生。据说,那年他参加浙江乡试,与一起乡试的另一秀才同分,并立第36名举人,故称半个举人。与桥北七三房宓莲君合称一个半举人。宓莲君,又名宓清翰,光绪辛卯科浙江乡试中第八十六名举人,有文魁匾一方悬挂在清节祠中。他是位闻名中医。民间还流传着举人老爷出门要带双鞋子的轶事:莲君先生坐轿子会客、出诊,他总爱搁着二郎腿,微闭双眼,随桥夫脚步晃动,优哉游哉。一路过来,老是要丢掉一只鞋子,需另换一双,于是每次出门必定带上一双新鞋子备用。

桥东南岸上有幢大屋,叫清节祠,座北朝南四合院结构,现存前后两进各七间,及东西厢各一排平房。前进平房、前廊明间的柱头、牛腿、月梁、蝴蝶木,随梁坊等部位,有人物、花卉等精美木雕,后进为二层楼房,明间为四步抬梁结构,前廊设卷棚、柱梁,建筑用料上乘。祠建于咸丰二年,七三房宓氏方太夫人三代守寡,亲历抚孤艰辛,联想到族中寡居妇人,遂与儿媳、孙媳共同商量,决定将二百亩田租作为族中读书人求学赶考之用,又将一百亩田租补助族中抚孤寡妇生活,后受朝庭褒奖,建清节祠,在大厅上方两旁象征八面玲珑的八扇簿子门上有清咸丰二年《清节祠记》一篇。以后废科举兴学校,称民强学校,后改为典渡桥小学,可惜如今已不存在。祠旁旧有节孝牌坊,也已无存,只有一块清节祠石刻禁示碑为桥北岸宓姓收藏。

七三房原为宓氏第十房,为图个吉利,把“十”拆成七三两个单数。过七三房大路向北沿直江连接下快船江至洞桥虞家,西通沈师桥、观海卫。民强学校是一处红色革命遗址。1943年9月,浙东区党委以王耀中为书记的三北地委曾在此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代表有200多人,吃饭在戴家庵,宿夜去沈师桥沈一民同志家。从罗家西去路上,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石桥,叫罗张桥,跨东新屋西直江。传说,这里出过新闻。清光绪年间,河金大败罗张桥。说的是宓家埭有个叫宓河金的人,重义气,好交友,后聚众闹事打家劫舍,惊动了官府。慈溪县(当时县衙在慈城)派官兵来剿捕,官兵过竹山桥而来,对阵罗张桥,河金不敌官兵,结果大败。有人把它编成戏文,据说曾在上海戏院演出过。

典渡桥南,杜湖东北隅,有石湫庙,庙界下所辖韩、宓、童、施、吴、陈、张七姓,相传主神虚空大帝,被小康王赵构敕封都总侯王。原庙在现址西去约里许,规较小,后迁此处。因有石形似鳅故名,后改鳅为湫,曰石湫。康熙三十四年火灾,里人宓富六施舍五磊山麓地重建庙宇,移神像其中,乾隆十三年宓宏陶重修,嘉庆二十三年宓廷昌等重建。现还存。石湫庙右,旧有君子祠,祀先贤宓不齐,康熙间宓氏族人所建,称宓氏老祠堂,或叫上祠堂。其左旁旧有小天竺,还有杜白祠,又称杜白殿,为道光年间李泰占建。祀杜白两湖竣筑功臣唐刺史任侗和余姚令张辟疆。

庙后岭东称梅山,山上有个石洞,叫“石公馆”,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慈镇县工委驻地,当年,中共地下党员阿二多次冒险上山,为坚持敌后工作而身栖高山石窟的革命同志送饭、送药,传递情报。“石公馆”现在是慈溪市文保单位。山脚上有条小河叫海尾巴漕,与西北的宓家埭(埭即堤)和卖盐路以及东埠头、小埠头和杜湖西岸的西埠头等地名,无不彰显着历经沧桑的先民们在唐堤宋涂的土地上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护隆桥

典渡桥往西,快船江经宓家埭门前江,江上有护隆桥。

护隆桥是快船江上较高的一座石桥,造型也很精美,是一座梁式古桥,现桥重修于光绪二年。桥南北走向,面长约6米,宽约3米,桥面由三块桥板组成,桥底还有两块桥石板支撑桥墩,桥高约5米,南北各九级石阶,两边桥栏粗厚,两外侧各书“护隆桥”三字,据说,桥额书法为三北之最,两边落款亦相同,“光绪壬辰岁,里人重修”。护隆桥可谓是最有古意的一条老石桥了,两边青藤围绕,放眼望去,护隆桥青藤红石映碧水,看远处蓝天白云照黛山,景色美不胜收。此时,古老的石桥更显得古朴、端庄、幽静、秀丽。

护隆桥位于宓家埭富七房东北,富七房也是宓氏一大分支,其所修之堂屋超过了别支的有些祠堂。护隆桥北有石板古道,称为买盐路,旧时直通淹浦,古窑浦等海边。因当时海边产盐,即通过水陆运输至鸣鹤盐场。桥南即为宓家埭。其南百米,旧有永成桥,现桥面已改成水泥桥,桥基还存,桥栏一块竖立于桥东北侧,半截入土,中间有古迹永成桥五字,两旁落款小字为:嘉庆十四年,宓如松重建。永成桥也称牌楼桥,是为桥东北岸上旧有节孝牌坊。此<<慈溪县志>>有载:护隆桥南,旧有节孝坊二座,分别是国朝嘉庆四年为宓国良妻王氏立,为宓元臣妻叶氏立。关于这节孝牌坊,还有一个传闻,说:光绪丁丑年夏,海滨有大风,永成桥旁一节孝牌坊巅之横栏,为风卷起,渐升渐高,向东北而逝。有自松江返者,谓是石落于松江南门外田间,上有刻字,故认而识之。亦甚奇之矣。

    高桥牌楼,可见宓氏之望族。宓家埭之名,源于宓氏始居。《慈溪宓氏家谱》云:“余家遡自羲皇之后,多因上世荒荡无征,恐令人疑止就周记有子贱公讳不齐,作一世祖,与书遡自唐虞同一意也。瓜瓞绵延久矣。迨五十四世孙乾三忠信公,为宋高宗御史中丞,建炎二年随驾至杭,自汴而择徙于剡溪焉。至六十二世孙万四银公,为宋理宗光绿大夫,于淳祐五年,复徙慈邑杜湖塘北田下,后子若孙,日益繁荣,我杜湖塘下离县居乡咸称宓家埭。有宓家桥、宓家漕,山南有车轮桥宓,沿海有淹浦宓,宓氏之传知为彰彰矣。”

宓氏至清末,家族更旺。商有大昌宓彰孝,以烟叶行雄居杭城。宓大昌烟店以经营旱烟而闻名,烟店旧址位于杭州清河坊,是一幢斑驳的三层老建筑,宓大昌烟店原名宓世昌烟庄,由宓家埭人宓宝成于清嘉庆年间在杭州开设。烟庄创立之初,规模不大,仅有一间店面、十几名员工,专门经营旱烟丝。清同治八年(1869),宓世昌烟庄更名为宓大昌烟店。宓宝成去世后,店铺由其子宓彰孝继承。宓彰孝对烟店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是择定江西广丰及浙江萧山、新昌等地作为烟叶收购基地。烟叶收进后,储藏三年再制成烟丝。宓大昌在杭州设有东、南、西、北4个烟叶栈房,按年轮换使用其中一栈的烟叶,其制烟分撕叶、刨硬片、配料、成捆、刨烟丝等5道工序。加工的烟丝分贡奇、白奇、元奇、呈奇4个等级。而且,即使烟叶收购价提高,成本增加,其旱烟的售价和质量也保持不变。其次是采用灵活的销售手段。宓彰孝自己或雇人每天带着宓大昌旱烟在航船的船舱内吸烟,同时也分送给邻座乘客试吸。时间一长,果然打开销路,宓大昌的生意越做越兴旺。在较小的乡镇,宓彰孝又请航船沿途停靠,派人上岸推销。就这样,各路码头的烟店纷纷委托航船进货,渐渐地各地乡镇都出现了经销宓大昌旱烟的店铺。在经营上,宓大昌还坚持以主动送货行销的方式代替单等顾客上门的旧例,对上门采购的来客,给予免费食宿,以招徕各地买主。清光绪年间,杭州的旱烟业竞争激烈。宓大昌不断扩大烟丝产量,工人也增加到400多人,成为从烟叶收购到加工、经销的大规模综合性工商企业。企业还自行组织产品打假,维护品牌,生意十分兴隆。当时,杭州名产“五杭”(即杭扇、杭剪、杭线、杭粉、杭烟)中“杭烟”的代表就是宓大昌旱烟。

宓彰孝发迹后,在家乡创义塾,设义冢,置义田,为乡做了很大贡献,由浙江巡抚廖谷呈状奏闻,曾获褒奖乐善好施匾额。并以巨资兴边,诰授奉政大夫,例授同知,分发江苏补用。宓彰孝在晚年时,尤为热心教育事业,光绪17年他与侄子起涛损资建造赊经堂(学校),仿宋范文正公义田法,损银3298两,置民田468亩,灶田386亩。此后,凡宓姓子弟免交学费,给笔墨纸砚,对品学兼优者,还介绍工作,并赠送出门行李及车船旅费。他还扶养族内孤寒无力培养之人。1935年,在纪念宓彰孝百岁诞辰时,浙江省长张人杰为学校题字一幅,上书“百年树人”。宓彰孝造福桑梓,为人称道。
    现宓彰孝大屋还存,大屋坐北朝南,前三进为七间二弄和东西夹屋组成,第四进则是中西合璧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做工考究;后天井二道腰墙花窗砖雕精致;整个院落甬道相连、进进相通,地面都是用清一色的红石板铺就,高大的四马山墙,围成口字型四合院。南面大门两旁一对高大旗杆,当地人称之为“大昌门头”。 1942 年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派谭启龙到三北主持浙东的敌后抗日工作,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并成立了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党委。现为全国文保单位。

禄有进士宓昞烺,《慈溪县志》有载:“昞烺字韶石,幼从同里陈同文学,同文恒器之,咸丰六年,第进士,官户部主事。父病,侍汤药衣不解带者数月,处丧哀毁,尽礼。十一年粤匪之难,方官京师,以母冯在籍,急归,及上海闻讣,仓皇奔赴,毁几灭性,见者为之泪下,庚申天津之役,京师戒严,军需孔亟昞烺奉职,不辞劳瘁,管部大学士周祖培,侍郎宝均甚倚重焉,尝曰,宓君可与共患难者也,同治六年,殁于京师,年五十九。”宓昞烺宅还存,人称进士门头,又称主事门头,有一棵100多年的大樟树,据说是宓昞烺建造进士门头时所栽,树南是一进七间二层的槐花书屋,从中可以看出宓氏文风之旺。而大昌家族,在宓彰孝的倡导下,也以寒窗为途,次子崇焕,一举科举成名,中光绪丁酉(1897)科之举人,而其长子崇焕也曾授二品顶戴赏花翎,直隶补用道,而宓彰孝曾祖如梓,曾授登仕郎,而祖父文煊,为国学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随拍之十六(广源闸龙王庙,元
宁波最古老的乡村,商周聚落时就有人类居住,如今是3A旅游村庄
董氏统宗分迁派解迷(五)
游埠十一埠
旧京览胜逛“二闸”--马天骥
《文咏荆州(56)》“引江济汉”渠首记游//施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