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25课 风温 气分证治(2)

25   风温 气分证治(2

 

    同学们,咱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次课,咱们讲了热入气分的两个证候类型,一个是热邪壅肺,另一个类型是痰热结胸。

3)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宣白承气汤证)

下边咱们接着讲第三个类型,这个类型啊,是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它是肺与大肠同病。腑是指大肠腑,大肠里边有燥屎热结。它的临床表现是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者黄滑,脉搏右寸实大。

病因

这个证候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肺热。先有肺热灼液成痰,肺热它可以煎熬津液,把津液凝聚成痰。由于痰热壅滞在肺,就阻塞了气机,肺失宣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腑气也就不降。大肠啊气机就不通,大便就不容易下去了,再加上里边有热,燥热消耗肠液。大肠的津液不足,就形成了燥屎,而且是越消耗越燥,越燥热越没有出路。上焦的肺有痰热阻滞,下焦的大肠,(因为《温病条辨》中是放在中焦,那就中焦吧),中焦的大肠有燥结,痰热和燥结都阻滞气机,气越不通,痰和燥结越去不掉,越去不掉越热,越化燥。所以这么反复啊,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用攻下法行不行呢?用攻下法不行,你比如说,我用大承气汤,不行,“下之不通”,下不去,因为它肺气不通,肺气闭塞,这肺气要不降,大肠的气就不通,所以必须肺与大肠同治。

这个证候比较简单,潮热,是日晡潮热,就是午后申时,35点热势最高,这是阳明热盛的特点。另有大便秘结。至于有没有腹满痛拒按?可能有,但也不至于太严重。痰涎雍滞,这就说明肺里边有痰,因为痰阻气机,肺失宣降,它就气逆而喘,喘促不宁,呼吸急促,喘息。因为有痰,所以是黄腻苔或者是黄滑苔,而不是黄燥苔。如果没有痰,那就是黄燥苔。因为它里边有痰,痰是浊邪,所以它苔黄厚腻,或者是黄滑。脉搏为什么右手的寸实大?右寸候肺,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呀,按照一般的习惯,肺和大肠的病变都反映在右手的寸脉上,所以它右手的寸脉比其它五个部位的脉要大,很明显,这是肺与大肠的实证。

治疗呢,因为痰热阻在肺,就用宣肺化痰的方法,通过化痰来宣肺。因为大肠有热结,就泄热通下,攻下热结。这是肺与大肠同治。

代表方剂是《温病条辨》的宣白承气汤,因为肺在五行里属白,宣白,就是宣肺。承气,是指津气相承,这个气包括津液啊。由于大肠的燥结堵塞了气机,津液和气都不通。津气不通,上下不通,所以津气上下不相承。通过攻下的方法使它气机通畅,津液也就恢复了正常的运行,所以这就叫承气,也就是使三焦气机通畅,津气相承,所以叫承气汤。

大家看这个方剂。它的组成是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这个方剂的药物不多,但是它组成很严密,这个是从《伤寒论》的攻下法发展来的呀,《伤寒论》有三个承气汤,这个地方改变成宣白承气汤,这个《伤寒论》里边没有啊,但是它还有承气汤的作用,所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的“中焦篇”,有几个承气汤是发展了《伤寒论》的下法的,在下法上有很大的发展。他这里边用生石膏和杏仁粉“宣肺气之痹”,因为痰热阻肺,肺气痹,痹,就是“闭”这个意思,闭塞不通,堵住了。用石膏清泻肺热,杏仁降气。石膏是辛寒的,它既能泄热又能解肌透热,使热邪从里面清又向外透,杏仁使肺气向下降,它们两个共同作用是宣通肺气之痹,宣通肺气,清肺热。用生大黄“逐胃肠之结”,燥屎不是结在胃肠吗?胃家实吗?用大黄来逐胃肠之结,这个“结”是指燥结、燥屎内结。瓜蒌皮作为佐药,它化痰,化热痰哪。但是这里边要看一看,这个方剂,吴鞠通用瓜蒌皮是一钱五分,这个量太小,给它加上十倍吧,一两半、一两都可以,因为瓜蒌皮这个药啊,非常地平和,覃瓜蒌嘛,它对正气没有损伤,化痰、清热。可以用30克、40克,都没有问题。他用的是瓜蒌皮,当然他重在宣肺化痰。但是这个病人又有大便燥结,用全瓜蒌可以不可以?用全瓜蒌也可呀,连皮带仁一起用,它既能够宣肺化痰,又能够润肠通便,帮助大黄通便。实际上这里边的杏仁粉也润肠通便,杏仁也是润肠药,它也有润肠作用。这个瓜蒌皮大家临床可以考虑,他这个量是太小了。另外生石膏用五钱,那要根据具体情况了,如果肺热很重,,生石膏五钱也不多,八钱、一两,也就是25克,30克,都可以。

这个方剂来自于《温病条辨》,是在“中焦篇”第十七条,“中焦篇”第十七条有五个方剂,是讲攻下法的,他怎么说呢?他说:“阳明温病,”阳明是在胃、肠了。“下之不通,其证有五,”请大家注意,阳明病腑实证已经用了攻下法,但是大便还不通,为什么用了承气汤攻下大便仍然不通呢?他列举了五种情况,那就是说,这个病人大便不通,(不光是)是大肠有燥结,还有其它的问题,你没有解决其它的问题,大便就下不来,比如说这个证候,他说:“……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这和咱们前面列的一样啊,“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是由于痰热阻在肺,燥屎阻在肠,所以肺气不能降,就上逆而喘,因为他上边有痰热,你光通下,它下得去吗?肺气不宣,腑气不降啊。所以,必须要宣肺,加石膏、杏仁开肺气之痹,宣肺气之痹,使肺气宣通了,提壶揭盖,大肠就通了。所以这个方剂呀,它是开肺气而利大肠。吴鞠通说:“此脏腑合治法也”,这叫脏腑合治。为什么叫脏腑合治呢?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它们是相表里的一对脏腑。这个方剂针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两个脏腑,所以叫“脏腑合治法也”。“中焦篇”的第十七条,下之不通有五证,咱们先讲这第一个啊,咱们将陆续地再给大家介绍。他是不是发展了《伤寒论》的下法?《伤寒论》就是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或者是甘草,三个承气汤,完全都是纯攻下。这儿因为肺的气分有痰热,大肠的气分有燥结,你光攻下,肺气不宣,它下不来,所以他(吴鞠通)发展了下法,上边宣肺,下边通肠。这发展得非常好。

大概是1985年,山西长治市,它是晋东南地区所在地呀,他们学会呀办了一个温病讲习班,参加的呢,都是当地卫校的老师和当地各医院的医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啊,有一个大夫,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他说:“刘老师啊,你讲温病的时候,好好讲讲宣白承气汤,好好分析分析。”

我说:“宣白承气汤在温病里边也是个普通的方剂,没有什么太特殊的地方,为什么要好好地讲它?”

他说:“这个方剂太好了,我们医院哪,收了一个肺炎的病人,喘,昏迷,用各种抗生素加输液十来天哪,始终是昏迷不醒,高烧不退,喘,喘得厉害。西医呢,就请中医会诊,我说,我看这个病也没有什么特殊,怎么会什么抗生素也没效,用什么方好呢?我发现他肚子特别硬,一问,他从住院以来就没有大便,可我就想起宣白承气汤了,不妨一试,就用了宣白承气汤。吃了一副以后,大便就下来了,大便一下来,病人就清醒了,热就退了,两剂药,热就退到正常了,医院这些西医大夫都觉得挺吃惊,中医疗效这么好啊!?”

他说:“后来呀,又收了同样的一个病人,西医诊断叫‘阻塞性肺炎’,跟上次那个病人一样,还用这个方,还有效。”

当然哪,这个方剂呀,因为它上面宣肺化痰,下面通肠,肺与大肠同治,如果你燥结不去,肺里边痰热也去不掉,肺里边痰热去不掉,燥结也去不掉,它两是互相影响。所以吴鞠通说,“下之不通”,用下法不行,你单用清肺的方法也不行,你用麻杏石甘汤,大便不去也不行,因为大便也是热源之一呀,腑气不通热也不能降啊。所以这个方剂组织得好就在于此,在于脏腑合治,不过它的量小一些,再有化痰的力量不够,所以增加瓜蒌的量,甚至于还可以加竹沥,如果痰特别重,可以加竹沥30克,竹沥是水,不用煎,直接喝,清热化痰。

4)肺热发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证

第(4)个类型。气分证的第(4)个类型,肺热发疹。

它的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或者是发热不恶风寒,可以恶风寒也可以不恶风寒,皮下发出红疹,就是红色丘疹。兼有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

这个证候啊,它可以是卫和营同病,也可以是气和营同病,都可以。为什么讲义把它放在这个位置?放在气分证这儿?因为它不是纯粹的营分证,不是典型的营分证,热邪已经入营,但是它不重,它不是典型的营分证。

前边咱们讲斑和疹的鉴别的时候,谈过这个问题,发疹的原因,是由于风热袭表,手太阴肺卫分的风热邪气侵袭体表,同时又向里窜入营分,使卫营同病,由于卫分有邪,体表的气机不通畅,卫有邪阻,邪气阻碍在卫分。营分又有热邪,又逼迫着血液向外,体表充血呀。卫分有邪阻挡,营分有热邪的逼迫,把血液就挤在皮肤表面的血络之中,就瘀在血络里面,它就突起哪,就出小红疹。如果说卫分(证)进一步发展,它入气分,也可以发疹。就是不恶寒也可以发疹。为什么呢?因为气分有热,同样表气不通,热堵塞在气分,体表的气机也同样不通畅。那么体表气机不通,营分的热邪又向外逼迫,血液也照样瘀在血络里边,发疹。所以呀卫营同病、气营同病,都可以见发疹。有的病人恶寒,有的病人不恶寒。

因为表气不通,肺气不宣,所以肺气上逆,就出现咳嗽。肺气不宣,郁塞在胸,胸部就发闷,所以有咳嗽、胸闷。

因为热已入营,热邪盛,所以舌红,苔薄黄,这个时候舌还不至于绛,它没有到严重地损伤营阴的程度,还是红舌。

脉数,还不至于细。所以舌红苔薄黄,脉数,说明是热盛,伤阴并不严重。

这个治疗,要宣肺清热,或者叫宣肺透热,总而言之,要使热邪从表而来还从表而去,不管它是卫营同病还是气营同病,总归是体表的邪气向里走,那么我们就从里面把它退出去,透出去,所以要用透法,宣肺就是透。宣肺透邪,凉营透疹,凉营就是清营。

什么样能凉营呢?因为营是血中津液,所以凉血药就能凉营,不是另外有一类药啊,凉血药也叫凉营(药)。方剂是《温病条辨》的方,它的名字就这么叫啊,《温病条辨》就叫这个名字,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元参就是玄参。银翘散去豆豉,为什么?因为从这可以看出来豆豉用的是辛温的,因为它辛温,他用了两个辛温的药,一个荆芥穗、一个豆豉,去掉一个,因为它已经入营了,已经有疹了,所以不需要太温,减低它的温性,所以去掉豆豉。为什么荆芥穗不去啊?你如果两个都去掉,它就没有辛味了,透的力量就不够了,所以他去一个,不能两个都去。银翘散去掉豆豉,那么就保留了它辛凉轻解宣肺透邪的作用,不管是卫分或气分这个方剂都可以用,你说银翘散治不治气分证?它也同样治气分证,入肺嘛,入手太阴的卫分和气分,气分热它也同样能够向外透,但是因为它已经入营了,发疹了,银翘散只能透卫、透气,它不入营,所以加了入营的药,生地、丹皮、(大青叶)、元参,生地和元参这两个药都是寒凉药,生地甘寒,元参甘咸寒,它有咸味。这两个药既能够凉营,又能够滋阴,但是它不腻,滋而不腻。凉营就能够清营分的热,滋阴就能够养营阴,保护津液,防止伤津液。主要还是用它们来凉营。丹皮辛寒,丹皮是辛寒药,但是它是血分药,它不入卫分,在这儿用它最合适,用它来凉营凉血,同时能够透热,它透血中伏热。因为它是辛味,但是它不是温的,它是凉的,凉就能够清血热,辛味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它能够使血脉里的热邪向外透,有这么一个作用。为什么丹皮临床常用?道理就在这儿,它跟赤芍不一样,赤芍只能凉血、活血,不能透热。丹皮呢?既能凉血又能透热,同时还能活血。那疹不是血液瘀在皮肤的表面吗?一方面向外透邪,使气机通畅,使血液能够回流,另外你加点活血的药不是更促进它的流动吗?所以在这里边用丹皮,既能凉营又能活血,又能透热。

大青叶,清热解毒。大青叶不入血分,它入气分,它是气分的清热解毒药,清气。

这个方剂,疹发的初起可以用。疹将发未发,疹要发了,但是还没有发出来,病人胸闷、咳嗽、体温很高、烦躁,憋在里边出不来,疹子有出的趋势,出了几个小疹点,但是出的还不多,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营分的热要向外发,还没有发出来,这时候用这个方,可以透。

已发。已经发出来了,还是用这个方透,透,就能够退疹。这个疹已经开始消退了,但是还没有退尽,用什么方?疹子自己开始消退了,逐渐地在减少,疹点少了,颜色也浅了,这时候怎么办?还是用这个方,透,促进这退。所以呀,将发未发,透之使发;已经发了,透之使它发得畅;逐渐地在消退,透之促退,促进它退下去。所以,治疹哪,大家要掌握自始至终抓住一个“透”字,因为邪气从表向里来,我让它还从里向外去,一直向外去,一直向外透。至于说芥穗去不去?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因为在大队的凉药里面,芥穗显不出它的温性来,它就是一个辛散透邪,所以可以不去,没有问题,因为吴鞠通已经把豆豉去掉了,你不用都去,都去它透的作用反而小了。

5)肺热下移大肠(肠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证

第(5)个类型啊,是肺气分的热邪下移大肠,导致肠热下利,不是痢疾啊,是下利,是泄泻。

它的临床表现。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特点是黄色、味很重,同时又是热的。因为大便很热,所以它就烫肛门,肛门就感觉到灼热,什么感觉呢?像烙铁烙了一样,烙肛。你怎么知道它热呢?肛门有灼热感,但是腹部不硬不痛,舌苔黄,脉数。

分析一下病机。这个证候的产生,是手太阴肺的气分热邪向下传递到大肠,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经脉相通,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互为表里,所以肺有热很容易向大肠转移,所以从上向下就转移到大肠,但是肺热并没有尽,所以它有咳嗽,到不至于喘,有咳。热转移到大肠之后,并没有使大肠形成燥屎,形成了什么了呢?出汗了,就是说啊,这个肺热没有向外蒸,没有从体表出汗,它移到肠子里边去了,逼迫着肠子出汗,使肠里边的水和粪便混在一块,那大便就稀哪,所以它下利。稀便,不成形,又黄,味儿又很重,又很热。这在《伤寒》里边叫协热下利,《伤寒论》里边叫协热利,温病也同样有这种情况。

肺热下移到大肠有两种情况:

一种呢,是肺热灼伤了津液,形成燥屎,大便特别干。

一种情况,是肺热逼迫大肠出汗。肺热向外蒸可以使体表出汗,大肠出汗你看不出来,实际上那个水和粪便混在一块下来了,是大肠的热逼迫着肠液下来,下泻。因为它是热邪导致的,所以便又热又黄。那当然,里热重,苔黄脉数。

这个病情并不复杂,它和阳明腑实证有什么区别?阳明腑实证是大便不通,这个大便通,而且还稀。阳明腑实里边有个热结旁流,热结旁流是指大肠里边有燥屎内结,七、八日不大便,下利稀水,但是从肛门里边下利的是稀水,这个稀水不夹杂粪便,是纯清水,是纯粹的稀水,气味恶臭,当然它有粪便的臭味,但是没有便,就是水。热结旁流和这个类型不一样,这个是稀便,那个是稀水;这个是黄色的,那个是混浊的水液。两种类型,从病机上说,都是肠热,一种是肠有热消耗了津液;一种是肠有热逼迫津液向下走,津液下渗,所以大便稀。

治疗呢。要清热止利。清哪儿的热?清肺与大肠的热。要用苦寒,苦寒清热止利。代表方剂是《伤寒论》的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用葛根升阳止利,利不是往下泻吗?用它来升提阳气,使阳气上升,气不下行,不就能止利吗,所以葛根是升阳止利的药。黄芩、黄连苦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他不大便稀吗?就用燥,不怕苦燥。黄芩入肺与大肠经也入胃经,清肺、清大肠;黄连入心和大肠经;在这儿用这两个药,都是来清大肠的热,同时用黄芩来兼清肺热;用甘草来调和诸药,因为这两个药是大苦大寒,为了防止它损伤正气,加点甘草,用甘草来缓解一下它的燥性。这个方剂呀,它既能治热利,也能治痢疾。

葛根芩连汤在临床上使用,这个下利咱们现在叫泄泻啊,这是泄泻,它能治热导致的泄泻,也能治痢疾,但是它是用于痢疾初起,因为葛根有透表作用、解表的作用,所以只用于痢疾初起,如果是痢疾,这个方也照用,但是我们这儿讲的不是痢疾。

这儿讲的是协热下利,大家就是要把这个证候和腑实证区别开来,你有一些人就想不通,为什么都是大肠的热,那个大便就那么干?这个就稀?为什么?不为什么,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热邪在肠子里边把津液就消耗了,而且还出大汗,津液都从体表跑了,所以肠子里边就非常干,就形成了燥屎。这种情况热邪它没从体表跑,他不出汗,没有大汗,热邪逼迫着大肠的水份往下流,它和粪便混在一块,下来不就是稀的了吗?这个地方不容易搞明白,都是肠热、肺热,为什么这儿就是稀便?那个叫津液外渗,出汗叫津液外渗。这个是津液下渗,这个是津液向下。总而言之,都是由热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造成的,消耗津液造成的。他泻也伤津哪。所以要清热止利。

6)肺胃热炽(白虎汤证)

第(6)个类型,是气分证的典型证候,气分证的代表,肺胃热炽。手太阴肺和足阳明胃,这两脏两经热邪炽盛,还不是一般的热。

它的临床表现。壮热、恶热、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搧,喘,鼻翼搧动,舌苔黄燥,脉浮洪,或者是滑数有力。

这个证候啊,在《伤寒论》里边属于阳明热证,有人叫阳明经证,就是足阳明胃热盛,里热向外发越,所以这种热呀,它不憋在里边,向外蒸腾,里热蒸腾。怎么知道它向外蒸腾呢?大汗出,通身大汗。

《伤寒论》叫阳明病,你这儿为什么说是肺、胃热盛?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第三个方,就是辛凉重剂白虎汤,在“上焦篇”。上焦篇第一个方是银翘散,辛凉平剂;第二个方是桑菊饮,辛凉轻剂;第三个方就是辛凉重剂白虎汤。他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放在太阴温病。上焦的太阴肯定是肺呀,是手太阴肺的温病。在“上焦篇”,他讲白虎汤的条文很多,到“中焦篇”,就是第一条,“中焦篇”开始,第一条,他写得非常好啊。“中焦篇”是胃、肠、脾这三个脏器嘛,他先讲温热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就是日晡所发潮热),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是手阳明的温病还是足阳明的温病?手、足阳明都是这个表现,这是共有症状,是共有的表现。底下他说:“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如果脉是浮洪,用白虎汤。“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通过脉象来区别。如果脉是浮洪的,那是无形热盛,用白虎汤,如果脉是沉实的,是有形热结,用大承气汤。

“中焦篇”第一条,阳明温病是讲的两个阳明,两个阳明共有症都是高热,白虎汤证也可以有大便闭,小便涩,但是它没有腹满痛拒按,它脉不沉实。这第一条讲得非常好,这个地方白虎汤交代完了以后,“中焦篇”就再不讲白虎汤了,那就是说,白虎汤它既能清肺热,又能清胃热。“上焦篇”它讲白虎汤的条文最多,到“中焦篇”就这么一条,他就告诉你呀,《伤寒论》里边用白虎汤治阳明病,实际上在温病里边用它来清肺热也非常好。为什么?吴鞠通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伤寒论》的发展,他把白虎汤的应用范围扩展了。根据什么?我是这么想啊,有这么几个根据,大家考虑考虑:第一,从生理结构上讲,肺和胃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起于哪?是不是起于肺?手太阴肺经它不起于肺,起于中焦,中焦是哪儿?是脾、胃啊,“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络大肠所以它根大肠相表里啊,“还循胃口”,下络大肠以后回来,到胃上口,“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再穿过膈膜,跟肺连上了。所以从经脉来说,手太阴肺经它是经过胃的,那么肺有热,传胃不传胃?胃有热,传肺不传肺?它们两个肯定要互相影响,因为它们有经脉相通啊,肺经有热肯定往胃经传,胃经有热也往肺经传,因为它们经脉相通。这是一个问题。

(系统图形演示3740

再一个(第二),肺开窍于鼻,胃开窍于口,鼻和口在外边来看是两个器官,进入口腔之后,都并到一块。邪气从口、鼻而入,可以入肺吧?可不可以入胃?外感的邪气从口、鼻而入,它既能入肺,又能入胃,哪条道它都可以走。所以肺和胃往往同时发病,肺热胃也热,胃热肺也热。这是从体表的器官来讲。

(第三),从体表的组织来讲。肺外合皮毛,胃主肌肉。皮和肉能分开吗?皮往下传不就是肉吗?皮连着肺,肌肉连着胃,它们能不(相互)影响吗?

(第四),另外,从它们的生理功能上来讲,肺和胃在人体都是很特殊的脏器,很重要的脏器,肺朝百脉,它和血液的运行有关,主一身之气,和气的运行有关。那么朝百脉,和血液在全身的运行有关系;主一身之气,和气的运行有关系。通过什么形式(完成它的功能),通过宣发和肃降的形式。那么体内有了热,肺也照样宣发肃降啊,随着气的运行,它也照样向外散热呀,这是肺。再看看胃,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经气血之源,就是全身的气血都由胃消化水谷精微而产生啊,所以它是十二经气血之源,全身的大经小络里面的气血都是从胃批发来的,胃里边如果有热,它也散布到十二经,所以它们两个在生理功能上联系也很密切,肺胃有热都可以敷布到全身,所以它的表现是壮热、大汗,是不是里热向外蒸?它不憋住啊,它也不下利,就是往外蒸,像蒸馒头一样,笼屉里面蒸热气,带着汗液出来,所以他出的是热汗,汗出而热不解,就是因为肺有热,它向外宣发的都是热,胃有热,从它里边出来的气血都热,运行到全身也都是热的,到体表还是热。所以从肌肉、皮毛,你看吧,一摸就烫手。它们俩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肺热传胃,胃热传肺。比如说新感温病先从手太阴来,然后传到中焦阳明,顺传于胃,“湿邪上受,首先犯肺”,先是皮毛、口、鼻,然后就是肺经,然后是肺脏。开始呢是表,从卫分传气分,传到肺脏是气分,肺脏再往下传,顺传于胃么,到中焦么,导致胃的功能亢奋,还是气分。外感邪气从肺入胃。那么如果是伏气温病,邪气从里发,发于胃,它可不可以传肺呢?它也照样可以传肺呀。所以在临床上,这种高热究竟是在胃还是在肺?你分不出来,既有胃热又有肺热,所以咱们叫他肺胃热炽,在这点上啊,吴鞠通对《伤寒论》的发挥,发挥得非常好,他把阳明病扩展到太阴温病了。之所以出现壮热、高热,是因为正邪相争,这个阶段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激烈相争,所以高热。因为它邪不在表,而且里热很盛,所以他不恶寒反恶热,怕热,他体内的温度太高,外边越凉他越能散热,所以他喜欢凉。因为里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所以就大汗出。大汗伤津,所以口渴喜冷饮,热邪迫肺,肺气上逆,肺里边一团热气,它宣降的功能就失常了,气就上逆,气逆而喘,舌苔黄燥,有热伤津,所以黄而燥,脉浮洪或者滑数,都可以,总而言之,它是个实脉,是个有力脉。为什么浮洪?怎么解释?洪脉本身就是浮脉类,气血很盛,热鼓动着气血向外涌,他不是大汗出吗?气血向外涌越,脉搏就随之而浮越,为什么洪?洪脉如钩,正常的脉呀,滑脉略微有点弦(图示45:18),它是这种形式。洪脉不然,有钩,所以叫钩脉。这钩是怎么来的?热邪鼓动,气血涌盛,就像刮大风吹得水的波浪一样,哗,一个浪头,哗一个浪头,这浪头是不是这种形式?上去之后,到高峰打个旋儿,下来了,这种脉叫洪脉,在手下有打旋儿的感觉。洪脉如钩。因为热盛,气血不衰,所以气血涌越,浮越于外见浮象,脉搏洪大有力,或者是滑数,滑数也是实脉呀,都可以。

这个证候的特点大家要掌握:邪气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有力,病变部位在肺和胃两个脏腑。

咱们先休息一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五承气汤”析吴鞠通攻下理论的灵活变通
温病肺热证的治疗特色
重要发现:90年代医书中的“治春温病”处方
清燥救肺汤方释,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医门传薪 | 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麗東書院】关于肺胃生理相关性的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