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筑中的变色龙:覆土建筑
userphoto

2023.03.21 山西

关注

覆土建筑如同变色龙,它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形态融入环境。


覆土建筑不单是土壤覆盖着的建筑,也不单指地下建筑,而是指以土、石、木等作材料,与大自然密切联系着的建筑。

覆土建筑是一种生态建筑的形式,在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历史,比如中国的窑洞建筑、土耳其卡帕都西亚地区和goreme山谷都是穴居住宅主要的分布地区。他们不仅像会隐身的变色龙一样,会以神秘的形态消失在环境中,他们还因覆土的特点,在节能方面有着显著优势,是与自然关系紧密、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美丽又富有生命力的覆土建筑吧。



01
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
建筑事务所:素朴建筑工作室;曼可尚设计有限公司

案例特点 :「低能耗的可持续建筑。」



龙湖地产和奥润顺达集团联合在河北高碑店列车新城打造一个展示可持续技术和理念的景观公园,并计划在园内建造一个被动房展厅,作为向公众宣传和展示超低能耗技术,推广低能耗建造理念的一个平台。



展厅的选址在水塘杨树林的北侧,设计之初,便希望展厅能成为隐于环境的建筑

既然要做超低能耗的示范建筑,就需要获得最严苛的标准——德国被动房中心(PHI)的被动房认证。

项目秉持一贯的设计理念:整体思维是可持续设计的基本。被动房只是其中之一。

考虑到被动房对供暖能耗的限制和对保温的要求,结合“消隐于环境”的设计初衷,将建筑北侧压低到景观土坡里,与场地改造后的微地形连为一体,让北立面的消失,而南侧则利用全玻璃幕墙在冬季最大可能的搜集太阳的辐射热。

从建筑空间上,提供了室内展陈空间流线以外的一套户外景观空间体验,尤其借助中庭立体台阶,将室内外的空间流线串为一体,模糊了室内和室外,一层和二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界线。让建筑的北侧借景观消隐于场地,建筑的南侧借幕墙的镜面反光消隐于自然

最终本项目获得了德国被动房研究院PassiveHouseInstitute的设计和建成的认证,成为亚洲区第一个获得PHI被动房认证的展陈建筑。建筑团队努力以积极的方式,让被动房不再是抽象的数据指标,而是让人体验感知,具有识别度的建筑。



02
梅斯纳尔山博物馆
建筑事务所: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案例特点 :「嵌入山体的博物馆、因地制宜。」


该博物馆的地理位置惊世骇俗,位于海拔2275米的梅斯纳尔山之巅,临近南蒂罗尔最受欢迎的滑雪胜地,在群山簇拥中俯瞰齐勒河谷。

建筑师Zaha Hadid解释了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希望游客下到镶入山体中的博物馆,体验“洞穴”,然后到达山巅的另外一侧,在观光露台上享受山谷全景。


针对山谷中的美景,Zaha事务所的建筑师设置了三个不同方向的露台看向不一样的风景。


游客进入博物馆需要经过一系列楼梯,下降三个台面,穿过展览空间,方才到达底层观景层,观景层的露台向外挑出6米,为游客带来240度观景视野。


大多数博物馆的外观和内饰也都是用混凝土制成,为了和周围景观中的岩石和外部的山峰产生和谐的共鸣。


和山体岩石相比,博物馆玻璃纤维混凝土制成的外表皮色彩稍浅,同时内部的板材因为加入煤灰色彩稍深。


最终侵入山体的博物馆内因为覆土和半地下而保持着较为恒定的内温。宽大的窗户让自然光深入室内,并为游客带来叹为观止的风景。



03
消失的体育场”
建筑事务所:MAD马岩松

案例特点 :「全球最大覆土建筑群设计。」



“我们想构建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大地艺术空间,去和天地、和浙江的山水自然对话,给现代城市中每一个奔波的人提供一个可漫游之境。”——马岩松


2018年,MAD建筑事务所公布衢州体育公园设计。2021年,作为体育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可容纳三万人的“消失的体育场”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


MAD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和体育建筑属性如叠合,应把体育竞技和百姓生活的日常运动带到同一界面。场地是与自然相接、开放、共享、属于市民的城市公共空间,竞技场可通过建筑自身和建造技艺“消隐”于大地景观。

整体建成后,衢州体育公园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覆土建筑群


体育场立面被绿植所覆盖,成为景观本身。白色线条雕刻出新的曲线,其中一部分实际承载着人行步道功能。立面坡度恰好成为市民运动、攀爬、登高的新场所;缓坡处的草坪也可以是人们运动之余休憩的地方。


除看台及内场外,体育场其他功能空间均位于覆土景观地面之下。得益于表层覆盖的种植层,建筑室内空间的温度波动减小


同时,覆土也有利于建筑与海绵城市的景观一体化设计,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衢州体育公园地面之上是起伏的“山体”,交错相通的白色人行步道沿山体表面蜿蜒。人们行走其中,视线或开阔或狭窄,步移景异,在不经意间与环境互动对话。

“山顶”与“山脚”处的大型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空间内部,实现节能的同时加深了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



04
野界度假酒店
建筑事务所:墨璞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案例特点 :一个隐秘而轻松的度假地。」



野界度假酒店项目坐落于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的竹林山谷中,主要以覆土建筑为主。


覆土建筑遇到的最大障碍在于地下水的侵蚀,项目通过特殊的水泥配方和地下架空等设计形式,基本完成了建筑自身的防水,在南方坡地实现了舒适的室内环境。


方案一开始设想的自然环境是一片未被扰动的荒野,人与自然在其中和谐共存。

通过覆土建筑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达到了全面恢复场地植被的既定目标,更让整个场地产生了更加连绵可探索的地形,更加可控的水文条件和更丰富的植物环境


建筑通过覆土部分平衡了原来过高的陡坎,同时形成了连绵的屋顶地形,创造了多层的景观体验。同时用多次叠水,将深谷处水流速度大大降低,消除了场地内的水土侵蚀并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水景。




05
丹麦西岸的“隐秘博物馆”
建筑事务所:BIG事务所
案例特点 :「通往历史的钥匙,温柔却坚定地表达对战争史的抗争。」


新的 TIRPITZ 博物馆将一座历史悠久的德国二战战壕改造成为一处开创性的文化综合体,设计团队用一个单独的结构整合了四间展厅,并低调地嵌入位于丹麦西部的 Blåvand 海岸保护区。


这是一处沙漠中的避难所,建筑温和却坚定地表达了对丹麦西海岸 Blåvand 地区战争史的抗争。


“新的TIRPITZ博物馆是作为丹麦西岸的门户空间而设计建造的,它是一处通往历史宝库的钥匙。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处谦逊的世界级场馆,用全新的视角和壮美的海岸景观惊艳世人。”


为了与二战所使用的沉重地堡形成对比,博物馆用一个交汇的十字刻入大地景观。

抵达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丘上的炮兵堡垒。慢慢靠近后,刻入大地的空间才逐渐展开,将游人带入通向博物馆综合体深处的下沉游廊。




06
荷兰 Biesbosch 博物馆岛
建筑事务所:Studio Marco Vermeulen; Studio Marco Vermeulen

案例特点 :「大地艺术的雕塑、绿色节能。」



由于老Biesbosch博物馆没有能力服务越来越多的游客,且博物馆本身也需要更新,Biesbosch博物馆开始改造。设计团队决定在原馆基础上,在其西南侧加盖一座1000平米的新建筑。


博物馆的新老建筑被周围的景观所环绕,屋顶也覆盖了各种花草,增加了大楼在该地区的生态价值,为其营造了可以称之为大地艺术的雕塑,同时也使自身在环境中凸显出来。

起伏的屋顶上建有一条险峻的小路,通向屋顶观景台。


新老建筑在设计时都将能耗减少到了最低。大面积的玻璃采用了最先进的隔热玻璃,而不必要使用百叶窗。西北侧的土方工程和绿色屋面同时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



07

西澳长城

建筑事务所:路易吉·罗塞利建筑事务所

案例特点 :「地方特色建筑、南半球最大的夯土墙建筑。」

夯土墙采用含铁丰富的砂质黏土混合附近河流中的碎石以及本地水源建成。而这些住宅则代表了澳洲西北部住宅新方式。此外沙丘上还有一个金属亭子,当太阳远去,人们可以到地表上的亭子中纳凉。

住宿的设计代表了澳大利亚西北部偏远建筑的新方法,从阳光烘烤的薄波纹金属庇护所转向自然冷却的建筑土层。



08
隐藏在希腊塞里夫斯山地间的石墙小屋
建筑事务所:Sinas Architects

案例特点 :「遵循传统与自然的建造方法。」


Sinas Architects在赛里福斯的住宅项目外部使用两片传统石墙“Xerolithies”构建出蜿蜒的空间,内部则采用另一种传统希腊民居的木制藤架(wooden pergola)结构。这种遵循传统和自然的方式将小屋融入于山腰的岩层

设计的重点是建造一个融合在自然环境中的房子


其所在的环境由陡峭的泥土和砾石斜坡组成,布满了散落的野生荆棘和美丽的岩层。


当地最重要的现有元素是短石挡土墙,当地称为“Xerolithies”,这是很久以前为耕作而建造的。每当人一想到希腊群岛及其本土建筑时,就会想到大量散落的白色容器。建筑要挑战这种形态成见,想象房子的主要外墙由“Xerolithies" 构成。


这些石墙从低处上升,发展一个高度足够的房子。


房子的前后外墙温和地靠近、继而远离彼此,相互独立,空间即在它们之间形成。


为了完全使其与“Xerolithies"相像,房子的屋顶上覆盖着模仿自然景观的泥土和植被。


这使得房子几乎看不见,尤其是从后方或远处。




结语

覆土建筑如同变色龙,它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形态融入环境,不论是公园、城市、陡崖或是已有的沟壑,不论是用新技术或是地方传统建筑手法,不论是营造纪念性空间或是提供冥想、休息、娱乐空间,它们总能巧妙地利用或顺应自然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覆土是他们的特点,更是他们的优势,他们是传统的节能建筑。它们低调、自然、原始、美丽又有活力,这个古老而又新型的建筑形式,至今仍让人着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案例分享|横塘洞公寓景观设计
【工装】在创意大国荷兰,居然是这么设计军事博物馆的!
世界十大建筑
苏州建筑地图——精选苏州项目合辑
设计│丹麦十个经典景观设计案例
陆家嘴中信九庐——黄浦江畔的景观豪宅 / ARQ建筑事务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