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太谷地区排场的丧礼要使用二龙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主家人缘好,人气旺。

    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意思是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家人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然后是持丧棒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到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晋东南沁县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 人停锹不停”。家人则要呼喊死者“ 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八)祭奠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祭奠,表示请死者同家人再次共同吃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到新坟添土、奠纸,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穿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还要蒸空心的面供。供毕埋于墓前。“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古礼人死后,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满三周年烧纸祭奠,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二、山西丧葬仪礼的文化内涵

山西各地丧葬礼仪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迥异形式的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文化内涵。

(一)重视丧葬之礼远远超过其他民族。《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丧礼在古代的诸多礼仪当中占有极为突出的位置,什么样的人行什么等级的礼,历代朝廷都有非常严格、细密、甚至繁杂的规定,违礼悖俗,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会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所以,为死人举行的丧礼实际上是为了活人。人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它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活着的人同样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生与死同样璀璨绚烂而又庄重严肃。在一定程度上,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共食共餐,奏乐唱戏的特征,体现了家属、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状态的意义,也代表了生者的面子、体面与孝心。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

(二)灵魂不灭的观念。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的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三)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坦然的。死亡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死只是人生旅途的转换,死事如生事。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所以当老人到了五六十岁身体尚好的时候,子女们和老人自己就开始坦然地为老人准备死后所需要的东西了。儿子要请匠人做棺材,有些地方称之为“做活”,有的则叫“全木头”,女儿与媳妇则要为老人做死后所需要的衣服,俗称“纳老衣”、“寿衣”。衣服做好后一般由老人自己保管。为生者准备死后用的棺材和衣服,不是催促老人快死,而是希图老人延年益寿,这不仅是一种达观,也是一种幽默。所以,人们把棺材不叫“终材”而称“寿材”,衣服则称“寿衣”。在死亡前便做好一切安葬的准备,这个人是被视为非常幸福的。

(四)丧事当成喜事办。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山西民间一般以为,人生七十古来稀“人活六十已够本”,这个年龄已儿孙满堂,不算枉活一世。凡是60岁以后老死或病终的,一般来说都算是寿终正寝了,丧礼都视为喜丧,第四代孙既戴白又挂红。所以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但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确是越热闹越好。丧事喜办的突出表现就是热闹的出殡仪式,出殡如同演戏,丧家把灵枢用绮绣装饰起来,吹鼓手乐声阵阵,有的还请戏班子在列队前面边走边演戏,后面则是孝子队伍,嚎陶大哭,围观看热闹的人熙熙攘攘,对于这种习俗清人曾作诗咏道:“妙选笙歌耀旗帜,忍借亲丧作儿戏。灵辆峨峨游市廛,伺晨发引哺未至。”

(五)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

(六)丧葬仪礼中的许多禁忌,体现了对生者的维护。与怀念混杂着的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许多迷信荒诞的成份,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如吊丧改为追悼会,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当然这大部分限于城市中的公职人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以安徽霍山县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例
探寻江南宗亲家那边传统丧葬习俗
★河南殡葬礼仪观察:洛阳多彩的丧葬礼仪文化|洛阳追悼会流程
丧葬礼仪
??老乡今日说|沁源民间丧葬风俗
丧葬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