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城市建设与都市农业——以长沙都市农业发展为例
 
都市农业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逐渐形成的一种产业形态,一个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社会、学术界和各市政当局的广泛关注。目前,都市农业建设正在从一种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普遍现象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热点。
1、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
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的积极探索上都日益趋于成熟,生产发展实践中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产业发展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都市农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有所差别,都市农业发展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各自的特点,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都市农业是伴随城市现代化建设逐渐发展形成的新产业形态。
1.1国内外都市农业实践
都市农业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初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周边及其间隙地带。各国在都市农业发展时,有的注重观赏农业、有的重点发展农业休闲、有的侧重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等,但都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美国都市农业发展概况。美国都市农业被简称为都市区域内的农业,每年的农产品价值已占全国农产品总值的1/3以上。都市农业发展最成功的形式是“耕种社区”或“市民农园”。通过强化农场与社区互助,加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联系,生产者可及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丰富区域农产品和食品品种的供给,还为许多土著、特色和小宗农作物的存续提供了机会,丰富了区域食物供给,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参与市民农园建设的城市居民,与农园的生产、经营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也为农园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收到了产销双方共赢的社会效果。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概况。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三大都市圈内。日本人多地少,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不少面积不大,零散和片状分布的农用地。日本都市农业以蔬菜、时鲜水果、花卉为主,生产技术和设施较为先进。都市农业生产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蔬菜和花卉生产的80%采用了现代园艺技术栽培。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农业项目和场所。
荷兰都市农业发展概况。荷兰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稀缺,如日照时数少,人均耕地少等。可荷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凭借农业生产发展高技术化、生产工厂化,走出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依托城市发展,创造了农业发展的神话。首都阿姆斯特丹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荷兰凭借其外贸资源优势,将都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重点生产面向全球的高品质花卉和蔬菜产品。阿姆斯特丹与邻近的卫星城市共兴建现代化温室12万亩,其中生产花卉8万亩,蔬菜4万亩。年产鲜切花70亿支,盆花5亿盆,鲜花产值二十世纪末约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额的60%。
新加坡都市农业发展概况。新加坡城市建设有“花园式大都市”的特点。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稀缺,国内农产品生产不能自给,加上现代化城市建设用地带来的耕地大幅度减少,新加坡高度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在极有限的耕地上投入高技术生产如花卉、时鲜蔬菜、鸡蛋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主要有国家投资的农业生物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和海水养殖场等形式。
德国都市农业发展概况。德国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森林的保护,号称“森林城市”,城市农产品供应,主要靠邻近的荷兰、法国进口。德国认为,农产品可以从国外进口,森林及自然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习习相关,一旦受到污染或破坏,遭受的损害是短时无法恢复的。所以,用农林业改善城市及郊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思路,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1】
我国台湾省都市农业发展概况。我国台湾地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计划,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现代城市化建设,特别是城市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形式多。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假日花市等多种形式。用地和生产、建设的规模大;广布全岛。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历程。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着两个重大挑战:高速城市化和不断增长的贫困同时发生。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城镇发展过程中,备受“贫困现象的城市化”(urban-ization of poverty)困扰。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随着城市的发展涌入城镇,而城镇不可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的低收入人群,从事都市农业就成为他们最好的、有时甚至是惟一的选择。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状况较好。城镇中从事都市农业经营的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非洲,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事都市农业就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10%--25%,到九十年代这一比重上升到70%。亚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事都市农业的人口比重曾达到了60%。
发展中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城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丰富居民食物的新鲜度和多样性、有效保护土著农作物资源,又可以保证现代都市人口的食品安全等等;都市农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市政当局面临的就业人口压力。都市农业发展对就业人口的素质要求及经济、社会等门槛相对较低,为很多合适的就业人群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就业人群的劳动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矛盾。都市农业的发展,如循环农业技术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改善城市社会治安状况、优化人居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等。【2】
我国内陆都市农业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城郊农业。最早在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率先发展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这些城市,充分利用与市郊接壤的有利空间地理优势和城市人口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机会,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型都市农业,走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目前,深圳、广州、福州、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苏州、无锡、常州等都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实践和研究。【2】
1.2国内外都市农业的理论探索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都市农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突出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都市农业带、荷兰、以色列等以高技术运用,高度集约化的都市农业。该类都市农业发展,一般通过大量科技成果的应用,强化了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弱化了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可能在消纳环境污染物等方面的能动作用。第二类重点强调自然生态功能。如德国、英国主张的森林等。该类型都市农业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要求市政当局用制定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等管理措施,约束和规范都市农业的发展。第三类兼顾了生态和经济功能。以日本为代表,这种都市农业发展,强调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居民的生活需求,运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作物培管措施,把农产品生产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在为城镇居民提供舒心农产品的同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缕绿色的场景或街道绿化等社会公共服务产品。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工业化城市建设与人们对生产、生活及其环境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界开始反思、重新认识和重视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同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民众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闲暇行为,必然对城市建设提出更多的文化、教育和休闲等需求。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消费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也是现代化都市可持续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建设,还可以调节现代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较高,建设者有条件采用各种先进技术,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采用最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发展都市农业等,如日本的部分农场,已经有机器人下田耕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色列就实现了大部分果蔬生产的水肥精准补给。总体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一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市政当局的政策支持、规范化管理和周到、具体的服务,是保证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如德国、意大利许多城市的市政府对市民农园建设和维护就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市政当局对市民农园的日常管理、种植和养殖项目的选择、经营,产品处置和服务等都不过问,但总体上有加强对市民农园的经营面积、租赁时限、产品销售和规划等的管理和一些具体要求,从宏观上引导和规范都市农业发展服从特色城市建设的需要。
日本各城市市政当局,都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和保护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对第一次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提供无息贷款、资助他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等。以色列给都市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支持更优惠,经有关程序认可的农业项目,市政当局全额提供3年的贷款,用户不支付贷款利息,到期只要还贷款本金的70%,经营得好还有土地、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奖励性优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发展,都从本国国情出发,紧密结合各自城市经济、城市生态、文化风俗、城市农业自然资源组合等实际,根据市民的生活需求组织生产,产品生产有针对性,所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产品主要有鲜花、牛肉、牛奶、水果和时效性强的新鲜蔬菜等。
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发展,由于没有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和支持,与传统农区的农业生产区别不大,生产过程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的活劳动投入,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产品生产主要针对当地市场,经营规模不大,很难实现一定的规模效益。
发展中国家的市政当局面临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棘手问题很多,都市农业很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的甚至认为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的文明生活方式是对立的。市政当局普遍缺乏对都市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规范。所以,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的发展,更多的要克服来自内部的认识和资金,政策和技术等多方面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土地经营的政策性限制。如尼日利亚北部城市Kano,目前都市农业用地有20%不合法。土地资源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限制性要素,经营规模直接关系到经营者的经营效益和再生产投入。限制太多,致使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发展规模一般都偏小,其产品多用于居民的自产自销。【2】
1.3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
如何定义都市农业,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360百科给出的定义:“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3】我们理解有四层意思。一是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这是都市农业发展和目前研究的基础。二是联系。都市农业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建设和发展,是说它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存在和发展关系。三是范围。市区、城市郊区和城市经济圈范围,都有都市农业发展的空间。四是形式。都市农业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农业。这也是学术界在进一步讨论时,多集中在“农业旅游观光”上的重要原因。我们把这个定义看作是人们对都市农业的狭义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这个定义还有四个事实没有概括。一是都市农业的生产性质,我们目前讲都市农业之所以成为消费热点,可能还不是它的物质生产,而是它的劳动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环境和服务。现在大多数消费者体验都市农业主要是通过农家乐等具体休闲农业形式,选择到农家乐消费,主要是看中了农家乐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农家乐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对于久居大城市的人们而言,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带着泥土芬芳的自然生态环境。亲近大自然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的需求:纯净的山野、碧绿的土地、夹杂着一丝乡村气息的新鲜空气等自然生态环境对久居闹市民众的感召,促进了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再一个有吸引力的就是取自自然的农产品。亲眼所见,有的甚至是亲手种植、亲手采摘的劳动成果,在消费过程中的那种心理满足感是钞票买不了的。现在都市农业环境下的农家乐,新鲜的农产品是一大卖点,更大的买点是这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农村清新的空气、泥土的味道等非物质产品;是给老人提供了一次回归自然、给中年人提供了一次家庭团聚和交流、给小朋友提供了一次亲近自然与生物,感受家庭温情的机会。所以,都市农业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物质生产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非物质产品生产发展的过程。
相对于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讲,他们依恋乡村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乡村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的那种相互体贴、相互关怀,剪不断、理还乱,本乡本土一家亲的浓浓的人情味,一张张纯真的笑容,一句句质朴的话语,人与人之间的坦诚与直接毫无遮遮掩掩,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人文开放”的情怀。这种情怀远比当下大城市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自然、淳朴和实在。
二是都市农业生产的环境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首先,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看,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氧气人们一直在享受,确又好像被大家忽略。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在叶绿素的作用下通过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把日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同时向环境释放新鲜的氧气,所以,绿色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清新。其次,大城市建设中的经济正外部性是现代城市研究和建设的热点。这种实际产生较大的社会生态效益,而又不被社会认可的现象在经济学上称之为经济的正外部性,如大量的市政建设工程等。也正是因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累积的这些绿色,可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的品位。试想,若在湘江滨江路的路灯架上挂几盆重瓣秋海棠、金边吊兰,在黄兴路的窗缘下养一蔸迎春、菖蒲……那长沙的城建品位可能要上几个数量级。第三,都市农业发展对于现代城市建设,特别是缓解城市建筑几乎是钢筋混凝土文化的代名词、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显著等问题,带来一条可行的路径。清华推出的第四代住宅设计创意,就是具体体现。
三是都市农业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靓点。现在我们接触到的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研究作品的作者,原来或现在基本都有从事农业的背景;运用的基础知识基本都有农业或农业经济学的背景等。但是,关于都市农业的实践和发展仅有他们的努力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不全面。首先,从市政当局的角度看,都市农业应该根据城市的近、远期发展规划,从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农产品供给,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充分挖掘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潜力,来调整和部署城区、郊区和城市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空间布局。根据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水平,部署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节假日和平时的休闲、生活娱乐基地和场所。根据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部署和调整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资源,从城市区域内的山、水、路,生产、生活、商务等区的硬件建设和服务配套等方面体现城市建设品味。其次,是从旅行者的角度看,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布局,应该看城市能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消费产品及服务。都市农业生产的具体品种布局和品种搭配上,尽量贴近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体现城市建设者的匠心;在城建过程中尽量选用当地的土著品种,也是突出城市建设特色的重要原侧。第三,是从城市居民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具体的物质生产功能将会逐渐退出城区,城区将主要为企业总部办公和城市居民提供办公和生活发展空间。那么,生态宜居将会成为将来城市建设的主题。城区的写字楼、办公室、家庭,甚至到具体的房间设计、环保材料的选用、靓化植物的选择、布置和更替等将会成为一大新的职业。第四,是从国内外同类型的城市建设角度看,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技术和当地民族人文精神,特别是都市农业产品和消费习惯传承和累积的结果,其中取法自然是一个基本原则。一汪清泉、一株古树、一份小吃、一门记忆犹新的手艺等,足以让人们日久祢新,成为人们认识城市的一个个鲜活的侧面、了解城市的一个窗口。
四是被动地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我们现在提出都市农业发展问题,是在近几年都市农业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各类都市农业发展形式如何统一部署、加强和规范管理等。这些都是以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根据具体城市发展需求,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城市土地及其它生物生长、发育基质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或设施培育、饲养,以获取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形式或部门。这个定义强调都市农业发展是根据具体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具体的都市农业发展应该有鲜明的城市特色,选择了农业生产所需的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和地方人文因素,为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产品和服务。我们把这个定义看作是对都市农业的广义理解。
根据这个定义,一个城市的都市农业建设空间布局有三大重点:一是在市区重点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绿色植物的社会生态效率,加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市区的路网绿化、城区山、水及地表水网建设,如各类湿地、公园建设等,城市商铺、办公场所及城市建设的可绿化屋顶、露台、阳台及室内用于装饰和室内空气调节的绿色植物、特色鱼类、宠物的养殖等。二是重点发挥城市郊区农产品生产及其新兴业态的休闲功能,提高城市郊区的经济效率,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重点种植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鲜活农产品生产、发展与乡村风土人情相适应的农业旅游观光等服务性产业。三是重点选择城市规划之外的适当区域,发挥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功能,提高城市现代生活资料的物流效率,加速现代化城市的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市政当局应根据城市人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发展,选择建立和不断完善保障城市生产、生活发展的其它基本、规模化农产品和生活物资的生产供应基地。
农业是伴随人类产生和发展的物质生产部门。现代农业逐步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它建立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基础之上。随着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人类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理性的干预能力,同时,农产品生产与贮运、加工、销售及消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馈,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之间的联系等,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发展。所有的一切,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现代社会重新认识和定位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功能提供了一个平台。
1.4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好,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要加强针对地方特色土著农产品生产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和应用。如在市区尽量扩大城市绿色植物种植范围,市区路网的绿化植物品种选择和搭配、屋顶花园、市民菜园、阳台和露台花园等的建设和维护;适度使用温室或其他技术密集型智能化技术系统,生产时鲜水果、花卉和蔬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节水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采用多种自然、生物资源替代技术。如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替代化学肥料、农药和畜禽抗生素等,从而使都市农业在为人们提供清新可口,便捷生活物资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科学的固碳途径和能力、吸纳和应用尽可能多的自然降水能力、特色城市建设的实践和管理能力,使现代城市建设步入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的基本建设千头万绪,大部分尚未将都市农业列入城市发展规划行列,有的可能还来不及考虑和部署都市农业发展。土地等基本生产经营资料可获取性受限;城市发展相关的规划、城市的道路、交通、通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急需配套;生产发展缺乏信贷和法律支持;有些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糟糕,人的生命财产都没基本的保障,生产的产品更容易遭受哄抢、盗窃等等。这些问题亟待从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上有大的进步。同时相关市政当局也可从认识,法律、法规,城市公共财政、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一些经济社会基础比较发达的城市建设,目前都遇到与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相类似的问题:如何通过都市农业建设项目,塑造城市建设鲜明个性,提升城市建设的品位等;方便城市居民生活用品的供应、保障城市的食品安全,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品牌。我国中西部大部分二、三线城市都在根据各自的条件加速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可以借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建设和以色列、荷兰等智能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有意识地规划和部署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特别是要利用日光和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生物和地表水资源比较珍稀的实际,充分利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特别是抓住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形成具有我国西部特色的都市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造福中西部城市居民和社会,打造我国的西部现代城市建设品牌。
2、长沙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
目前,长沙市无论从经济、社会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未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谋划,还是当今国内外诸多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科学技术成就的借鉴和积累、长沙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目标的确立、长沙市民的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长沙市已经具备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
2.1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近年,长沙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改革破除发展瓶颈、以创新释放发展动力、以实干厚植发展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1.1 经济质量提升
2013年以来,长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自主创新33条”,实施“3635”人才计划等一系列鼓励创业、激励创新举措,在加速长沙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长沙综合实力跃居我国省会城市前列,成为湖南首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市。2016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23.70亿元,比上年增长9.4%。【4】
2.1.2 发展活力增强
2013年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440多项改革,实施20多项“国字号”试点。如对外开放政策持续深化,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2.5%、14.2%;同时还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中欧班列(长沙)常态化运营,中部(湖南)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运营,湘江新区与东部开放走廊“双轮驱动”显现强劲的动力。
2.1.3 人民生活幸福
2013年以来,长沙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占73%以上。新增就业60多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100%动态清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3万元和2.54万元,均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基础更加夯实。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先后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称号。连续9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2长沙城市建设发展的条件
近年来,长沙市按照“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部署城市建设重点,取得明显的效果。
2.2.1 城市魅力彰显
2013年以来,长沙统筹推进清洁城市、畅通城市、绿色城市、靓丽城市建设,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建成区由316平方公里拓展到364平方公里,主城区常住人口突破400万。黄花国际机场迈入“双跑道时代”,跻身全球百强。
京广、沪昆高铁在长沙“十字交汇”,地铁1、2号线及磁悬浮试验快线、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地铁3、4、5号线加快建设,6号线启动建设,长沙进入“地铁时代”“磁浮时代”“城际轨道时代”。“三年造绿大行动”完成绿化面积3.45万公顷,新建各类公园12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7%。湘江两岸、城市桥梁和重要干道靓化提质。铁腕治理环境污染,湘江、浏阳河流域治理持续加强,湘江城区段101个排污口实现全截污,湘江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空气优良率达73.8%,“长沙蓝”让城市更有颜值、更有气质。
2.2.2 农村面貌焕新
2013年以来,长沙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接和环境同治。启动南、北横线建设,基本实现乡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自然村100%通水泥路。浏阳金橘、大围山梨、沩山毛尖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10个镇入选国家重点镇,湘江古镇群等魅力彰显。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涌现彩陶源村、坪头村、天马新村等一批典型,形成“幸福屋场”“乐和乡村”等品牌,成为长沙靓丽的风景线。【5】
2.3长沙的消费发展
2016年,长沙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450.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旅游总收入1534.83亿元,增长13.6%。接待国内旅游者12328.50万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1482.01亿元,增长13.8%。接待入境旅游者121.50万人次,增长1.0%;入境旅游收入7.96亿美元,增长0.4%。
2016年,长沙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94元,比上年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建筑面积44.8平方米。2016年,长沙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48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1.4辆,计算机35.1台,移动电话机297.6台。农村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4】
此外,长沙都市农业发展还面临比以往更好的宏观环境。国家多部门最近出台关于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共享农庄、农村田间综合体建设等支持政策出台,无非就是看好近城农区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既有利于迅速提高农业就业者的收入,又可以满足城乡消费、特别适合家庭、小型、临时、个性化和自助型等新消费形态发展,特别是为长沙土著农产品、传统地方小吃、具有长沙地方特色的农业加工产品及加工技术、技术诀窍的传承和发展,发展地方经济等多方面效益的作用;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该是拉动城市消费内需的有效措施,长沙市2016年这方面的居民支出,就比上年增长近四十个百分点。
3、长沙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
要利用长沙独特的自然景致、人文历史条件,从城区、城郊和市外条件适合的地区等三个层面科学部署长沙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
3.1做足狭义都市农业文章
在近城农区,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利用国家大宗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历史机遇,突出抓好具有长沙地方特色的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和相应的加工产品的生产;利用近几年长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的优势,重点发展有长沙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态良好,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目前,来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的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客人,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走走看看,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的休闲、体验和度假活动渐成新宠。农村集聚了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城市近郊农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加上现在大家出行便利,是延展旅游业、发展乡村休闲的主要地区。伴随游客的需求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近几年也从“吃、玩、钓”等传统方式向科普、教育、养生等内容拓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多层次、多方位,结合森林、温泉、滑雪等资源,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旅游新业态。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每直接安排1个劳动力就业,就可带动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增加5个新的就业机会。如湖南省2016年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2万人,以此推算,间接带动120万农民就地就业。乡村旅游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提高收入的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农民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居住在乡村居民的幸福指数。【6】
长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要按照推进业态多样化、产业集聚化、主体多元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发展绿色化的要求,坚持以农民和相关经营主体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农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为基础的发展定位、以绿色和生态环保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要求,发挥各经营主体的创造性智慧,争取做出长沙的特色。
3.2做活广义都市农业特色
从广义的角度看,长沙都市农业在城区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山、水、路和城区各功能区的科学布局。长沙市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生态宜居。怎样才生态宜居,至少城市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城市钢筋混凝土的认识,大幅度提高绿色植物的种植面积和绿化效率。长沙现在以岳麓山、湘江、浏阳河为基础打造新性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创意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但要在保护土著品种,在土著品种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改良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形状,使其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
二是强化城市各功能区的有机衔接。这种衔接靠什么完成,就是绿色植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一个城市的道路绿化效果。要把每一条街道都作为一个不可复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绿化带的布置,绿化带中乔、灌、草的科学搭配等是一个城市建设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长沙城区道路主干绿化树种是樟树,因樟树叶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对大部分林下植物都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所以,长沙城区的道路绿化除樟树外,其它植物生长状态都不好。还有一个问题,是适合长沙气候的优良草种,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长沙的天气目前没有一个草种既能度夏又能越冬。
三是屋顶花园、菜园、凉台、露台及房间的绿化问题。钱学森先生最终的心愿就是想办法改变城市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现状,提高现代化城市的宜居性。这从理论上已经不是问题,但从实际操作层面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如屋顶的防渗材料和工艺、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等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工作支撑。如我们所选目标植物的热、光可塑性还没有人做过系统测定;植物根系,特别是新根的破坏力是我们估计不到的,这些前期工作的滞后,也给我们城区绿化带来不便。
3.3做优长沙宜居城市形象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经历着发达国家已经面临并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正面临粗放型城市扩充向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的转型,正积极地探索以优化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宜居城市建设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观念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目标质的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宜居城市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其中自然物质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三个部分;而社会人文环境由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部分构成。城市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尽可能自然的地形、地貌,如自然河流、湖泊等;城市公园的地上植被,应尽量采用土著乔、灌、草种等;城市人工环境主要是杰出的建筑物、精简的城市平面和尊从自然生态原理培育出富有魅力的景观相结合的街道,喷泉群等;城市设施环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等。【7】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绿色植物在城市的空间合理布局和科学培管,把城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长沙都市农业发展是打造长沙宜居城市形象重要手段。可以从规划和具体的工程实施两个方面提升城市建设的品位。规划是从整体城市建设的角度,通过多增加绿地、湿地面积和创造更多的绿色植物生存空间,来提升和强化长沙的生态宜居功能。具体的工程施工和施工技术条件,实际关系到规划的目的能不能实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规划可以给施工方预留更多的空间。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好多城市建设道路绿化植物品种趋同的问题非常严重。有一个号称油茶之乡的县城,进县城的主干道上没看到一株油茶树。这些方面的工作大家都在做,也在认真总结,更可贵的是大家在认真思考、探索。
就目前的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和基本建设项目的选择,大家一般都以宜居城市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为基准。现有的评价指标采用客观的指标居多,宜居,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应该是一个更重要的指标,现有的指标体系反应较少。还有,现有的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可以设计得更接地气,如城市热岛效应的客观数值,城市绿藻、地衣、苔藓的种类、分布和生存状况等。
4、长沙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长沙在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始重视从长沙整体发展的角度,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经营,先后在岳麓山、橘子洲、梅溪湖、洋湖、月湖、石燕湖、千龙湖、松雅湖、长沙森林植物园、靖港、铜官窑遗址和多家家庭农场多次举办了以赏花、参与农事、瓜果采摘、文化旅游等节庆活动,以节兴旅,使各区、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大幅度提高,旅游接待人次逐年增多,长沙都市农业旅游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拉动了相关区、县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4.1理性规划长沙城市建设
长沙都市农业发展要走产业化的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须要抓好都市农业开发规划,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的都市农业开发规划,是都市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发展指南。建议由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发展与改革委牵头,成立由城建、财政、农委、园林、环保、旅游等部门组成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规划编制。
成立规划编制专家指导小组,根据长沙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高起点地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近中期重要建设项目的控制性建设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要做到短、中、长期统筹安排,有步骤分期合理开发建设,要贯彻积极推进又要量力而行,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建好一个。出台长沙市支持发展都市农业的专项政策。
4.2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区域生态经济的合理性和体系内部,特别是自然生态功能的良性循环,没有这个基础,都市农业就无从谈起。建议充分利用长沙生物学、城建等科研、教学单位多、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成立长沙都市农业研究中心,指导长沙都市农业建设。体系内要加强各组成成份之间的融合,以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其次在资源开发和消费形式的挖掘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来管理都市农业资源,兼顾后代人的利益,把都市农业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紧密结合,真正把都市农业消费建设成为一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消费形式。第三要开展适应长沙气候特点的品种选育,特别是光照、温度可塑性强的植物(重点是是草)新品种,适宜的植物种植、营养、造型,土著植物品种的利用新技术等研究。第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尽快提高城区绿色植物的种植质量。重点发展高品位的城市园林、道路绿化、家庭凉露台花园、菜园,屋顶花、菜园,立体绿化等。第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农业主体,把都市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和地方特色生物物种保护、城市老龄产业、城市适龄儿童教育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
4.3突出长沙都市农业发展特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都市农业,特别是农业旅游、休闲消费要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市质量技术监督、农林部门应尽早制定《长沙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标准》,使都市农业经营服务更趋于规范化。多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游,望山看水忆乡愁”等休闲体验活动。
根据长沙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鼓励各经营主体在都市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绿色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红色社会资源,尽量避免产品生产、建设风格、形式雷同、服务雷同的建设项目。村、镇、区(县)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都市农业景观。
4.4提高都市农业经营水平
1)、拓宽都市农业的休闲功能。突出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的休憩功能;为农民增加就业并提高收入水平的经济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优美洁净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为增进市民与农民接触,促进城乡融合的社会功能;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身心调理服务的保健功能等。
2)、把都市农业建设置于都市城建和旅游系统的整体建设规划之中。都市农业旅游是对都市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业的扩展,应该采取与旅游经营部门联营、联合开发等形式,合理设置都市农业旅游区。市直有关部门也要将都市农业旅游列为一类重点项目进行规划、扶持和建设。
3)、要有与长沙都市农业发展相配套的长远规划。都市农业旅游作为都市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按照城区、城郊区和市外农产品供应基地三个层次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生长点加以规划和建设。都市农业旅游自身设计和规划必须强调独创性开发,从而使都市农业旅游在开拓发展中更具特色、更趋完善。
4)、保持本色,凸现特色,增强魅力。市政府主管部门要督促行业协会定期培训各类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的主管和服务人员,强化市场意识,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服务技能,突出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靓化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都市农业的自然魅力。
4.5加速人才培养
都市农业的建设重点是要尽量强化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更多的是具有旅游景点建设的特点,因此要加紧人才培养,吸纳专业旅游人才加盟,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搞好市场营销,同时要加快服务设施的建设,在长沙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历练人才,提高人才服务的档次与水平。
4.6精准宣传促销。
长沙都市农业的对外整体促销,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客源市场、客源群策划实施相应的主题宣传,尤其要精心设计、包装、重点推广都市农业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客源市场、不同的客源群,以不同的主题产品进行宣传。要重视旅游市场的开拓,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长沙都市农业的知名度。还要通过各主流媒体,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都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鼓励各都市农业、电子信息经营主体,利用国家推行“互联网+”的机会,建立或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推广和经营自己的产品和文化。市政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制作、编写都市农业发展、消费指南、都市农业旅游交通线路图、重点景区景点宣传品和电子标识、标牌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五年,湖南将傍上“黑科技” 重点建设长株潭都市设施农业圈
都市中的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实践与探讨
都市农业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部首次出台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指导性意见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