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承祚|说篆
userphoto

2024.02.08 新加坡

关注
商承祚,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1902年1月28日生于广东广州,1991年5月12月逝于中山大学。祖籍辽宁铁岭。世居广州,落籍番禺。出身书香仕宦之家,1921年赴天津拜罗振玉为师,学习甲骨文、金文。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未毕业就被南京东南大学聘为讲师,专讲甲骨文。1927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讲授甲骨文字及钟鼎文字研究、古器铭释等。30年代初回京,先后在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33年赴南京任金陵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赴重庆,任重庆盐务总局、贵州盐务总局分局帮办秘书,同时兼任齐鲁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教授。1948年秋天回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政协委员,广东省民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文管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语文学会会长。著有《殷墟文字类编》、《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图录》、《长沙古物闻见记》、《石刻篆文论》、《商承祚篆隶册》等。
书之类别凡五,曰篆、隶、楷、行、草,此五者,人人能习之,而未能人人精好也。以其难易言之,楷最难而篆较易,盖艺术之道,入手易则成功难,入手难其成功易,楷书童而习之,以至终老,自古及今,独绝一时,能有几人,优劣人能辨,以其普遍而入手易也。篆书之时代远,而接触之机希,故人以为难。其实难于入门,若途径斯启,则其易有出乎初习时畏蕙心理之外。予八岁即喜篆书,只知其诘屈美观,而又深畏其诘屈之神秘而何以诘屈也。稍长,楷法之余,游于篆字,举凡圈引皆不得其法,习之数月,几欲掷笔,以老辈中无可承教者,即所得亦皆揣拟泛论,不能指导培植以破其疑,然后感于其难非习之难,而得师之难也。民国九年,受业于上虞罗师叔言(振玉),其甲骨金文小篆誉盛一时,每见磨墨盈盘,即趋侍引纸,窥其用笔之方,而聆其书法之论。至用笔轻重缓急,跳脱顺逆,变化毫厘之间,而超乎笔墨之外,意会神通,非能口授。归而揣摩,积其日久,闲有一得,会于心而应于手。今将二十余年来所学、所知、所见、所悟之经验,笔之于篇,庶使初习不至入于枉途,其中论断,全凭记忆所得。历代篆人书法一则,本学术立场,化除畦径,主持平之推论,但求心安,恐仍有不惬于读者。仁智之见,是非之间,取择焉可耳。
篆础
登高必自卑,筑垣坚其基,习甲骨金文先小篆,其理一也。未闻舍卑下而可跻巅顶,基未坚而墙不倾圮,不由小篆以溯其源,而能得甲骨金文之法度者。近人初学篆,非曰甲骨,即曰钟鼎石鼓,好高骛远,其志可嘉,见解实误,试思吾侪生三千年后,文字变化至若干形体,犹之距大河,舍舟楫之徐徐,而欲超跃彼岸,岂可能乎?是小篆为甲骨金文之津梁也。古文纵横跌荡,形虽错综,实具法则,其初未尝不由平正而申变化,若舍平正而即错综,未敢以为得也。
篆帖
习篆固须指导,择帖临摹亦占同等重要,盖入手不正确,则流于曲径,终身不拔,皓首难通。许慎《说文解字》十四卷,部首五百四十部,为读《说文》之基础,了解文字之偏旁。《说文》刻本不胜计数,笔画讹误,结体疏劣者亦复不少,而以陈澧手写刻本为第一(澧,广东番禺人,字兰甫,精小学,善小篆,其《说文》刻于粤,一字一行本)。写部首为帖,结体准确茂美,则以吴大徵(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精金石和古文字学)、杨沂孙(江苏常熟人,字子 舆,号咏春,晚号濠叟,精篆书)二家为尚,吴参以金文笔法,方整浑厚,杨流畅圆润秀逸。市间所售,据墨本影印,下真迹一等。及得其诘屈之法,则为南唐徐铉所临秦峄山刻石(宋郑文宝刻于陕西西安,又一刻在山东邹县),秦本瘦而鲁本肥。琅邪刻石,气度融浑,惜多剥蚀,初学恐易流于滞拙,峄山虽逊,矩镬尚存,结体可窥,用笔堪寻,及至横平竖直,圆转应手,而后始可上及琅邪。盖峄山者,固其根本,稳其肘腕,而琅邪者,严其体态,培其气韵也。魏正始三体石经中之小篆为极好之字范,转折方整,接笔明晰,惟其垂直略尖,应改圆势,否则恐变本加厉,而易滋流弊矣。
篆法
篆书形长,写时摺格长以四五寸为宜,宽自度,字不宜过小,以免日后气势不能舒展。初写篆书,苦不知如何着笔,其实次序与楷书略同,如口先横而后左右(先左右而后横亦可),两面垂画不宜过曲。左右斜笔亦当如是,否则软弱。艸字中直当与左右笔齐,竹则反是。宀字前人以两笔出之,略觉难用,可分为四,先点,次横,继以左右(后点亦可)。而勹则宜两笔。
当先将两
写毕再及左右垂画。稗易对称及布白停匀。又字上笔原由一而下曲,亦可分为二,即垂弯后,将下小横画逆接之。
入手之初,结构易犯之病凡二:独体字上疏下促则痿痹,合体字左倾右拒则懈弛。纠正之方,紧上松下,左右相顾,匪惟挺拔,气复贯注。转处不可过圆,须加顿错,意到笔留,韵由是生。今所见之金文碑刻,笔画光圆,不露痕迹。盖一器之成,须经过四阶段:一、将字阴文正体刻于木上,是为范母。二、印于土质,则成阳识反文,是谓范。三、鼓铸时,将铜注范中,而成正体阴文。四、入范时,笔画容有未清晰,或鼓铸间为流质所侵蚀,器成后,必须用刀一一修治刮光。经四次之加工,只存字形,笔意尽失。碑刻由匠人勾勒上石,转折锋芒都为削去,光洁圆滑,已非本来面目。彝器经二三千年之沉埋,如遇上质咸潟,文字必有残勒,碑刻因风雨而剥蚀,影响尤大。吾人习其斑剥者非也,从其光润而无转折者亦非也,然则何居?曰当迫忆当日写时之着墨,接折之笔迹,则庶几乎。
执笔指宜凌空,则上下纵横无阻滞,前人所谓鹅掌法,即四指舒昂而不内拳,后人臆解,遂为所惑。康有为薄唇轻言,其《广艺舟双揖》,阅之徒乱心意,本人亦复言行相违,未尝能躬亲厉行。康为我的世伯,我曾于天津日租界旅馆不断见其执笔,故知之详。
起笔毋重,住笔毋尖,回环合抱,体态庄严。小篆之笔柔而劲,金文之笔劲而柔。劲而柔易,柔而劲难。知运乎此,则篆书之能事,可得其概。
各篆
小篆既具根柢,始可漫及他体。汉碑篆额或方整,或瘦劲,多荡逸可喜,惜一额为字无多,而势各殊,可择其笔意相近者临摹之。开母庙碑其字体方,用笔圆浑不易学。魏三体石经小篆可多临摹,以其近于琅邪诸石刻。吴天玺纪功碑,气势雄奇磅礴,魄力之大,莫可比拟,用笔方削,学之不成,易蹈偏颇。禅国山碑体态雍容,可三致意。汉祀三公山碑,犹存隶意,字体长短任意伸缩,只堪玩味。袁安、袁敞两碑,别字既多,气韵复薄,殆晋时所追刻。石鼓为秦刻石,迹近金文,熟于篆始能著笔。金文以周器字为最多。大盂鼎行笔方整,气度雄伟,犹存殷商遗矩。毛公鼎浑圆,有如楷书中之鲁公。散氏盘文多错范,笔画纠缭,非精于字学,未尝不写误。列国金文,如魏齐梁陈秦楚等,整齐柔和几近小篆,而茂美叹观止矣。秦公毁者,大篆之孙,小篆之祖,虽临千万遍,有利而无弊者也。木刻及石刻金文书籍,决不可据,尤以薛氏《钟鼎款识法帖》,讹误最多。甲骨为契刻,笔画如百炼钢,今以毛锥写之,实大不易。
读篆
写篆不读篆书,犹童蒙离乎影本而不知着墨。《说文》为识篆基本书籍,若能写若干通,则会意假借之意,形声离合之法,可以略得旨趣。金文专书尤夥颐,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吴式芬《捃古录金文》,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每器皆附有释文。字书中以容庚之增订《金文编》最为矜慎完备(商务印书馆印行)。甲骨文拓本有刘鹗《铁云藏龟》,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精华,《铁云藏龟之余》。而王国维《戬寿堂殷墟文字》,容庚《殷墟卜辞》,郭沫若《殷契粹编》,及予之《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皆附有考释。字书中有罗氏《殷墟书契考释》,王襄《殷契类纂》,予之《殷墟文字类编》,孙海波之《甲骨文编》,皆为必读之书,识字途径。我国对于一切艺术,首重气韵,读多见多以孕育,下笔自有千古,而不流于凡庸。秀韵柔弱,笔墨不辍,犹可挽强,庸俗粗犷,无法救药,苏轼谓“百病有药医,惟俗不可医”,至哉言乎。
工具
古笔短颖无长锋,长锋不可用。西北出土之汉居延笔可以参证。羊毫太软,紫毫过刚。羊八狼二则刚柔得乎中。锋不宜全开,全开则力难达,最多以八成为度。盖腕运手指,指达于管,管迫于锋,留其二使管与锋得其宜,旋转自如,而免失去控制。初写篆,起笔易露芒角,回锋则圆满,前人剪尖,万不可从。笔意存乎锋,而中锋之主,端赖是也。又有将帛卷如管,齐其末茹墨书之,虽成玉柱体,而笔笔无力,索然寡味,徒具刍形而已。
墨不宜宿,宿则滞笔,墨汁伤笔裹锋,弊多而利少。
初习篆,纸不可过滑,宣纸有生熟之分,平时两用,熟其性质,以免日后有所偏向。
砚池宜大,虽不必端歙,应择质坚细者用之。世人好以有文字汉砖作砚,凿体伤肤,残伤古物,予所不取,且陶质粗劣,发墨不细,注水易干,胶粘裹锋,难于回旋。谚谓善书不择笔墨砚,实为滥言,善事利器,古人岂欺我哉。闻东坡挥毫之先,磨墨盈盘,用时隔以沸汤,故墨厚有光,香气四溢,如汁粗劣,岂能若是。
各家
唐以前彝器出土少,金文风气未开,故无书之者。徐铉以善小篆称,厥后则李阳冰,结体多未安,跼促欠大方,乃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何其妄也。宋郭忠恕《汗简》三卷,征引古文凡七十一家,原书十九不传于世,文字奇谲,未尽可信,当为六国以降好奇之士所拟造,阁帖中篆文,同有此弊。宋小篆,间见于墓志盖,规矩制度,文字之法,荡然无存。明安国好篆文,尤酷嗜石鼓,聚毕生精力,罗致宋拓至十本,其小篆见所题石鼓甲本,凡数百言,未敢称善也。有清乾嘉之际,金石之风盛行,竞相搜集山川所出鼎彝古文,荆莽隐晦之摩崖碑刻,或成专书,或资临摹。邓完白精四体,绝群一时,而不及金文。钱坫小篆,好作阔臂长足之姿。朱为弼、张廷济辈,虽能金文,亦不过徒具参差状态,而未甄远古笔法。陈介棋所藏金石陶瓦,甲于侪僚,鉴别之精,前无古人,金文法则,可窥堂奥。胡澍、吴熙载、杨沂孙篆皆平当,莫友芝稳健大雅,赵之谦剑拔弩张。黄士陵金文小篆,气度雍穆,惜未能舒扬。王瓘横粗直细,阔肩长足,媚气扬溢,篆法荡然矣。吴大徵勖于篆学,金文用笔,略得其秘,惜接折不露痕迹,失之拘縻,丁佛言知其非,而未能尽脱羁绊。罗师振玉峭拔遒劲,渊雅安详,如天马行空、寒谷傲梅,启小篆用笔之方,握甲骨金文不传之钥。郑孝胥晚岁小篆,极见工力,行笔潇洒,流丽柔和,能窥骑省之堂奥。吴俊卿以善书石鼓闻,变合文平正之体而高耸其右,点画脱漏,行笔骜磔,石鼓云乎哉?后学振其名,奉为圭臬,流毒匪浅,曷胜浩叹。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为自然之梯阶。宁入正轨而平稳,不蹈歧途而险戏,与其博一时流俗之誉,曷若终身无愧于心,此予所以力主摹古而不临今,意在斯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书书法
潘良桢:吴昌硕书法艺术简说
书法讲座 | 篆书24品【14】
王福庵及其篆隶书法(图片为博主另加)
李刚田说石鼓文
先秦石鼓文与吴昌硕石鼓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