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榜样人物】心怀百姓,情系农民——记农业科学家、我校杰出校友黄光正教授

黄光正教授简介

黄光正(1932—1988),广东省阳江海陵人,中共党员,我校1950届高中校友,1956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曾任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农学系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86年晋升为教授。他曾担任河南省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省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省种子学会理事,省作物学会理事,省小麦研究会理事,他是第四届河南省政协委员、第五届河南省政协常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河南科技学院的黄光正教授雕像

黄教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科技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师、新乡市特级劳动模范。1984年,黄教授作为河南省入选的五位专家之一,获国家人事部批准为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

黄教授是出色的农业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小麦育种研究,培育出数十个优良小麦品种,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突出贡献;他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农业专家。

黄教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现场

心怀百姓,情系三农,无私奉献

黄教授出生在南海之滨的海陵,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到豫北的农业院校工作。他常年面对水土、气候、饮食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关节、肠胃深受病痛之苦,但他将国家的需要,视为自己的追求,立志为河南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为此放弃调回南方和亲人团聚的机会。他带领学生下乡实习,了解到主粮小麦每年亩产仅有200斤左右,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他时刻牢记百姓之苦,在选择科研目标时,毅然挑选了难度较大的小麦作为研究对象。

冬小麦是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河南是小麦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6600万余亩,居全国首位。小麦秋种夏收、一年只有一次收成,因而决定了培育小麦新品种的周期很长,时间成本最大。相比之下,水稻、玉米、棉花等农作物,选育时则可以到热带地区海南加代繁殖,缩短育种周期。

黄教授坚持深入田间,坚持深入调查分析,提出符合生产实际的育种目标。他仔细观察详细记载小麦的长势,鉴定小麦的特征特性。发黄的旧草帽、自制的长竹竿、装有田间记录本的旧书包,是他田间劳作的标配;小纸牌、红线绳、曲别针,是他捕捉灵感的助手。严冬时节,大雪过后,试验田里必有黄教授的身影,为准确观察鉴定小麦品种的冻害情况,他不顾手部冻疮的痛苦,用手扒开覆盖麦苗的积雪;春夏之际,为全面掌握品种的生长状况,他只争朝夕,经常天不亮就来到田间,聆听小麦生长的声音,全然不顾露水打湿了裤子和鞋袜,更不惧怕偶尔对峙的野狼。

黄教授不仅培育良种,而且广泛传授种植技术。为了让良种切实发挥作用,他结合良种的推广,深入研究良种的栽培技术并指导生产,使良种结合良法,理论指导实践、科研结合生产;他对小麦全生育期的关键时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分蘖、成穗、幼穗分化及花粉母细胞的形成、灌浆规律等,从而提出控制产量因素的技术措施。他坚持每年利用节假日,义务下乡宣讲栽培技术,从耕前施肥到播种时间、从中耕到追肥浇水等等,在每个细节上指导实际生产,并送出数万册小麦品种栽培技术手册,使科学种田深入民心,让科学的春风温暖农民的心田。

黄光正教授在作报告

黄教授是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科研的奠基人和开拓者,30多年来,他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他培育的“百农”系列优质小麦品种,不仅在河南,而且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他常说,农民是自己的老师。他以“百农”为自己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定名,既是工作单位“百泉农专”的简称,也反映出他心怀“百”姓,情系“农”民的为民情怀。从此,“百农”便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黄光正教授在麦田研究小麦

黄教授常说:科学实验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要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树立坚强的意志,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工作,我们的工作一定会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能为“四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黄教授到百泉农专工作时,学校仅成立不到7年,百废待兴。他因陋就简,广泛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亲自编写22万字的各类教材,包括小麦、甘薯、玉米、棉花等作物育种教材和遗传学教材。

黄教授坚持“农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搞科研,促教学”。面对一穷二白的研究条件,面对持续不断的讽刺打击,他始终坚定“农业科学服务农业,农业研究造福农民”的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实事求是地坚持小麦育种科研。

文革期间,学校停课停学,但黄教授依然守在试验田,坚持小麦育种科研,使它成为该校唯一没有间断的研究项目,让数百种珍贵的育种材料得以保存。尤其在1968-1970年间,在无经费、无试验室的困难条件下,他利用农场废弃的养鸡房做试验室,进行小麦育种分析工作,自己家也变成了种子室,墙壁上挂满各种品种的袋子。在这期间,黄教授培育出两个小麦新品种:百农221、百农7122,其中百农221被引种到西藏。

黄教授正在做小麦苗期鉴定

黄教授从1957年开始小麦育种科研。从广泛收集原始材料这一艰巨的基础工作开始,进而采用系统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以高产、稳产、早熟、抗病为育种目标,选育小麦新品种。截至1979年,他先后培育出百农2号、百农3号、百农221、百农7122等15个高产早熟良种,在我国七个省份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进入80年代,他培育的百农3217、百农7723、百农3321、百农791、百农792等一系列优良品种,在多个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丰收。其中“百农3217”以其高产、稳产、早熟、适应性强而闻名全国,为河南省第五次品种更换的当家品种,占该省麦播面积的35%左右;它是80年代以来推广面积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高的小麦品种;在全国15个省区推广,累计推广面积2亿亩,取得经济效益50多亿元。该研究项目先后获得河南省重大成果三等奖,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2002年,该成果被收入教育部编著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一书,是建国以来我国高校136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黄光正教授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业界多位知名专家对百农3217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成果在我国小麦育种史上是最突出的,与多学科协作开创了良好的开端,良种良法一起推广,育种、栽培、数理统计分析、推广四位一体,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为高校教师搞科研树立了榜样;该成果体现了农业科学工作者深入生产实际,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优良作风。

据黄教授的手稿记载:仅1984年,百农3217在全国推广2649.0万亩,(1983年为2095.5万亩),其中河南省推广为2228.4万亩,按与对照每亩增产88.3斤计算,1984年一年可增产小麦23.39亿斤,价值3.04亿元;1980-1984年全国共增产小麦49.7亿余斤,经济效益达6.4亿元。

有数据显示,1984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1.17元。由此可见,百农3217小麦品种,给粮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丰收与实惠。事实上,在河南很多地区,该品种令小麦亩产从三、四百斤提高到七百斤以上,甚至千斤,被群众视为“神麦”、“世界一号”。黄教授被农民朋友称为“活财神”。

百农3217

教书育人,率先垂范,桃李满园

作为骨干教师,黄老师先后被派往南京、北京等地的农业高校进修,他始终谦虚好学,踏实肯干,学习、工作精益求精,既做学生,又当“工人”,参加田间实践操作,获得导师们的高度评价。他在为教学、科研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文献的同时,也为学校建立起良好的校际交流渠道。

黄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长期担任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为该专业乃至农学系的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始终坚持专业课程的教学,讲授的作物遗传育种学,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的教学方式,深受不同专业学生的喜爱。他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编著了《作物遗传育种》《小麦育种》等教材17部。他坚持自费订阅专业杂志十余种,及时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和成果,积累了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制作摘录中英文卡片一万余张,自做教具、挂图500余张。他注重保持教材的新颖性,及时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充实到教案中,开阔学生的知识广度。

黄教授十分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专业实践课,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科研、科研试验田相结合,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讲课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与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农业工作的热爱与信心。

黄教授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国家对党的事业爱如生命的精神,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他的学生们为河南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他培养的学生,分布在河南省各个地市农业科研院所,为河南乃至黄淮麦区培育出大批小麦优良品种,实践着为民造福的育种初心。

黄光正教授一生为国家奋斗、为事业拼搏、为社会造福,正如他弥留之际的誓言:“只要有一分钟生命,就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他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渊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他是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我们从中能深切感受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这将激励我们见贤思齐,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逐梦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实现人生价值。

稿件:学校办公室供稿

资料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对黄教授家人的访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脚踩泥土 哺育桃李
那些麦子
红色科学路 | 金善宝:育种为民食 科研百岁春
盘点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山东农大占了两项!
种业春天
让中国人吃饱饭的不只是袁隆平,还有这七位河南科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