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乐县悬钟山之谜终于被揭开

悬钟山,地处静乐县康家会镇境内,其整体为一巨型花岗岩岩石,形似一口倒扣的古钟。顶部平坦,有石洞、石坑、石井、石碾、石梯等,但这些为哪个朝代、何人开凿?一直是个谜。县志上没有记载,而据附近村民讲,隋末农民大起义时,李世民的谋臣袁天罡曾在上面驻扎,夜观天象,为大唐江山运筹帷幄。还有人猜测,悬钟山上曾是土匪老巢,抑或是失意文人的隐居之所。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猜测也不一定准确。此山仅仅高约百十米,无险可据,何来土匪之说。失意文人假如来过,为啥没有留下篇什一二,况且从石洞开凿的规模看,非个户家庭所能,应为借助国家的力量所为。至于袁天罡之说,更为虚无飘渺。

我去年从教育岗位调到康家会镇政府后,便对该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想解开悬钟山顶遗迹之谜,但一直未果。最近偶尔翻阅清初顾祖禹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对此豁然开朗,原来悬钟山上的历史遗迹应为明初戍守悬钟岭的官兵所凿,而非唐朝袁天罡所筑。

《读史方舆纪要》《晋乘嵬略》《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记载:“洪武七年……置巡检司于娑婆岭隘,在静乐东八十里。土城,如两岭。其西五十里有马家会隘口,东北十里有石神岭隘口,通忻州界。西北三里有桥门,岭隘口 ,东南十里有杨家寨沟隘口,南十里有悬钟岭,通忻州牛尾寨。明初,均调太原左卫兵防守。又置故镇巡检司,于两岭关口,关在静乐县东六十里,南通阳曲县要险,缭以土城,周围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一尺。……”从今天的眼光看,娑婆、悬钟山一带并非战略要地,但在明代,娑婆却是一个重要的隘口,从北部边陲的宁武关通往素有太原西北门户之称的天门关,娑婆隘是最近的要道。假如不在此处设防,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一日之内就可长驱直入今康西路上的天门关,并进而占领太原。因此,明洪武七年(1375),在今娑婆村南建起一座土城,并置巡检司。巡检司一般设于关津要道,归州县管辖,主要职责为缉捕盗贼,相当于今天的公安派出所。后又在今康西路上的固镇村建起两岭关,如同娑婆隘一样,也为土城。所以明清的一些地图,将两岭关错误地标为娑婆隘。娑婆隘距离静乐县城八十里,以娑婆隘为中心,往西五十里为马家会,就是今天的康家会。往南十里为悬钟岭,通忻州(今忻府区)的牛尾寨。东北十里有石神岭隘口,过巾字山、漫岩,也可通往今忻府区后河堡一带。往西三里为桥门隘,这些关隘都调太原左卫兵防守。




但即使防守如此严密,明嘉靖年间,俺答汗多次入侵大同,还是通过静乐和岚州,纵兵进入太原、介休等地,所到之处,杀抢多方,致使血流遍野、白骨盈郊。

据《汾源段氏族谱》载,明洪武初年,忻州(今忻府区)北合索段熨就曾奉命驻防娑婆隘,今娑婆乡石神、南枪林杆等村的段氏均为段熨后人。后为了防止北方蒙古悍兵沿汾河谷地南下侵袭太原,段熨及其后代又奉命由娑婆西迁汾河沿岸的化山,由宁化所统领下驻地屯戍,建立了段家寨。


随着人口的增长,段家寨狭窄的土地难以支撑家族的发展,段氏后人便沿汾河南下迁往更为富庶的峰岭底、李家会、高家舍、庙湾、段家梁等。到有清一代,特别是乾隆、嘉庆年间,长城内外大一统,段家寨、娑婆隘军事要地的意义早已不复存在,而人多地少的矛盾却越发突出,段氏迁徙更为频繁,这就造成今天“段家寨没一个姓段的,娄烦县姓段的却圪抓抓”的状况。




通过史书和家谱互相印证, 至此,静乐县悬钟山顶人文遗迹的谜底终于揭开了。它是由明洪武初年驻守悬钟岭的官兵所凿,目的就是配合北面的娑婆隘,从而预防蒙古兵侵袭太原和忻州。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少数民族长达200多年的敌对状态。明朝与外族的军事争端便由“外三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转移至山海关以及朝鲜、沿海等。明朝的敌人也由蒙古族变成了倭寇及后金的女真族。静乐悬钟山乃至整个娑婆隘便全部废弃,康家会、娑婆、悬钟山自此成为一片和平安祥的静地乐土。(供稿:张俊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一百十三
这事解决了|静乐二中工会福利问题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九十七卷
静乐县特产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
忻州静乐静居寺石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